芒克印象
2021-12-28叙事散文螳螂勇士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2 编辑
芒克印象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组织的“大地诗心”文化笔会,也就有幸认识了著名的朦胧诗人芒克先生。笔会在古老的嵩山脚下登封举行。初见芒克是在郑州通往……
芒克印象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组织的“大地诗心”文化笔会,也就有幸认识了著名的朦胧诗人芒克先生。笔会在古老的嵩山脚下登封举行。初见芒克是在郑州通往……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2 编辑 <br /><br />芒克印象
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组织的“大地诗心”文化笔会,也就有幸认识了著名的朦胧诗人芒克先生。
笔会在古老的嵩山脚下登封举行。初见芒克是在郑州通往登封的大巴上,当时,后邻一位头发灰白的老者引起了我的注意,听同座与他们一同从北京赶来的朋友春生讲,别看他头发灰白,其实人并不老,他就是朦胧诗人芒克。我不由得细细打量起这位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备受关注的诗坛弄潮儿,他目光温和地坐在靠近车窗的位置上,上身穿一件蓝灰色名牌T恤,满头灰白的头发蓬蓬松松,略显过长,给人留下不修边幅的洒脱印象。
温和的目光和满头蓬松的灰白头发至今仍历历在目。
再一次引起我的关注,也同样引起与会者强烈兴趣的是作品研讨会上的芒克。在白天的研讨会上,芒克发言很短,多是褒扬鼓励之辞,问题只涉及到有些作品语言的修炼程度欠佳,这令我们多少有点遗憾。晚上研讨会继续进行,也许是几杯美酒入肠的缘故(仅是猜测),唤醒了芒克身上的诗人气质。他欣然应邀朗诵了他的一首长诗中的几段,这首诗语言精炼,意象丰富,意境优美,配上他舒缓有致的语调, 饱满的感情,显得分外有诗韵和诗味,听众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先是一阵沉默,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随后他又谈起了他的艺术观点:写真实的自己,要坦诚等等。他的表述语言让人觉得很有意思,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幽默,比如,有人问怎样才能写出好诗,他回答,把句子写好就行了,有人笑问,《野事》那么长的东西怎么写出来的,他笑答,一直写就是了。
讨论中,一位来自汶川参加抗震救灾的国土系统作家的一句话,勾起了芒克对往事的回忆。他略显激动地诉说了他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中到白洋淀插队,回京后在一工厂做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写诗,1978年与北岛、多多等人创办油印文学刊物《今天》,芒克和北岛这两个笔名就是两人相互起的,芒克即英文“monkey”的谐音。《今天》杂志共出九期,1980年停刊,当时的许多名不见经转的撰稿人后来成了名人,如舒婷、北岛、顾城、食指、阿城、杨炼、江河、史铁生 …… 《今天》曾是他们耕耘的乐土,春种秋获,让朦胧诗在中国当代诗坛大放异彩,产生了在新诗史上不曾有过的广泛影响,对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不可比拟的巨大作用,他们何曾想到,他们的名字会成为中国几代人共同的记忆。但当时正值政治气候由冬转暖时期,冰冻初融,仍春寒料峭,有时依然寒气逼人,写诗和油印刊物风险非常大,芒克在《今天》诞生之前曾因写诗蹲过江青的拘留所,之后也曾因办刊物被工厂开除,后托人到一家医院看门近两年,工资仅每天一元人民币,经遇异常坎坷。其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左的红色印痕依然强烈,芒克们的诗因有反传统的的一面,所以不为社会、诗坛所接受,这在很多人眼里,实属正常。然而他们的诗从地下走出之后,迅猛地形成了潮流,引起了诗坛的强烈震动,这更是不争的事实。
研讨会后,我与几位与会者谈起,都认为应感谢那位参加抗震救灾的国土作家,是他的机智撬开了老芒克的嘴巴,让我们不虚此行。
在嵩阳书院门口,我们几位山东人相约合影留念,照相机快门将要按下的一瞬,只见芒克飞快地奔来,朗声喊道:“等等,还有我,我的祖籍是山东荣成的。”参加这次笔会的各省份中山东人最多,其中有北师大博士生导师张清华教授,著名诗人芒克、梁小斌,电视大学教师,诗家园编辑,从四川抗震前线乘机赶来的和在北京中国国土资源部撰写抗震救灾报告文学的国土系统作家,还有工作在国土一线的人,这么多不同职业,不同层次,又是在特定时期的山东人相聚登封,真是机缘,真是难得。
登封归来之后,我把这次笔会山东老乡的合影压在桌子玻璃板下经常观看,也禁不住多次查看芒克的博客,由此更清晰地了解了芒克的人生脉络,大致欣赏了他的诗作随笔和油画。在我的眼里,芒克简直就是一位艺术天才,这一点我想借用阿城的表述,“他是最具原创性的人,非凡的直觉,敏感、敏锐;非凡的意象捕捉,原创性的表达。当这些秉性移向画布时,看到的人就有福了。”表述相当准确、传神,毫无夸张的成分在里面。
在被公认为芒克代表作的诗歌《阳光中的向日葵》中,芒克敏感地传达出了一代青年抗争的情绪,“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那套在脖子上的/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在作于1973年的《天空》一诗中,创造出了“太阳升起来/天空血淋淋的/犹如一块盾牌”这一独特的太阳意象;在《心事》一诗中,他写出了“即使你穿上天的衣裳/我也要解开那些星星的纽扣”的句子,真是神来之笔。他的诗作因为将个性思维融入了时代的脉搏,所以特别具有奔心的艺术张力。他的随笔集《瞧,这些人》,真实地写了芒克眼中的顾城、北岛、多多、食指、著名导演陈凯歌、艾青之子艾丹等人,让人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这些当代名人的生活轶事、性格特点、艺术追求和人生遭遇,让人感受到他们对友谊的珍视,为艺术献身的壮烈,也为他们的艺术才华感叹。
芒克的油画色彩浓烈,风格张扬,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画于2004年的《两个人的时间》,室内黄、红、绿的大色块,妻子睡梦中飘散的黑发和他灰白的短发,将本身单调的居室生活画得神采飞扬。《距离明天还有一年》的配诗画,红的树叶,深褐色的河岸,金灿灿的麦田,凝重的天空,蓝色的闪着亮光的平静河流,隐约的水草 …… 从远的视角看去,麦秆根根直立,麦芒朝天尖利地竖着,可以看出笔法的细腻。这幅画实在是太美了,每次欣赏着,欣赏着,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东西漾上来,漾上来,令人舒服,使人陶醉,那便是美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可能与独特的人生阅历有关,芒克的性格中不羁的成分多,他不是那种容易受束缚的人,同时也是一位豪饮之士,要不,《瞧,这些人》中,他的朋友,艾丹、林莽、迟耐、根子等怎么这么多好酒和海量的主儿,怎么出了这么多醉酒后的快乐故事,迟耐竟能醉后迷迷糊糊地将半片子冻猪肉扛起,穿越半个北京城,弄到家去,第二天酒醒还惊喊这是谁家的猪肉。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不管境遇如何,经济状况怎样,芒克一直醉心于他喜欢的艺术天地,饮酒作诗,即兴作画,在价值倾向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当代社会,保持了自己的个性和纯真,作为难得到世上走一遭的人生来说,我要说:“芒克,你真幸福。”
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组织的“大地诗心”文化笔会,也就有幸认识了著名的朦胧诗人芒克先生。
笔会在古老的嵩山脚下登封举行。初见芒克是在郑州通往登封的大巴上,当时,后邻一位头发灰白的老者引起了我的注意,听同座与他们一同从北京赶来的朋友春生讲,别看他头发灰白,其实人并不老,他就是朦胧诗人芒克。我不由得细细打量起这位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备受关注的诗坛弄潮儿,他目光温和地坐在靠近车窗的位置上,上身穿一件蓝灰色名牌T恤,满头灰白的头发蓬蓬松松,略显过长,给人留下不修边幅的洒脱印象。
温和的目光和满头蓬松的灰白头发至今仍历历在目。
再一次引起我的关注,也同样引起与会者强烈兴趣的是作品研讨会上的芒克。在白天的研讨会上,芒克发言很短,多是褒扬鼓励之辞,问题只涉及到有些作品语言的修炼程度欠佳,这令我们多少有点遗憾。晚上研讨会继续进行,也许是几杯美酒入肠的缘故(仅是猜测),唤醒了芒克身上的诗人气质。他欣然应邀朗诵了他的一首长诗中的几段,这首诗语言精炼,意象丰富,意境优美,配上他舒缓有致的语调, 饱满的感情,显得分外有诗韵和诗味,听众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先是一阵沉默,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随后他又谈起了他的艺术观点:写真实的自己,要坦诚等等。他的表述语言让人觉得很有意思,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幽默,比如,有人问怎样才能写出好诗,他回答,把句子写好就行了,有人笑问,《野事》那么长的东西怎么写出来的,他笑答,一直写就是了。
讨论中,一位来自汶川参加抗震救灾的国土系统作家的一句话,勾起了芒克对往事的回忆。他略显激动地诉说了他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中到白洋淀插队,回京后在一工厂做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写诗,1978年与北岛、多多等人创办油印文学刊物《今天》,芒克和北岛这两个笔名就是两人相互起的,芒克即英文“monkey”的谐音。《今天》杂志共出九期,1980年停刊,当时的许多名不见经转的撰稿人后来成了名人,如舒婷、北岛、顾城、食指、阿城、杨炼、江河、史铁生 …… 《今天》曾是他们耕耘的乐土,春种秋获,让朦胧诗在中国当代诗坛大放异彩,产生了在新诗史上不曾有过的广泛影响,对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不可比拟的巨大作用,他们何曾想到,他们的名字会成为中国几代人共同的记忆。但当时正值政治气候由冬转暖时期,冰冻初融,仍春寒料峭,有时依然寒气逼人,写诗和油印刊物风险非常大,芒克在《今天》诞生之前曾因写诗蹲过江青的拘留所,之后也曾因办刊物被工厂开除,后托人到一家医院看门近两年,工资仅每天一元人民币,经遇异常坎坷。其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左的红色印痕依然强烈,芒克们的诗因有反传统的的一面,所以不为社会、诗坛所接受,这在很多人眼里,实属正常。然而他们的诗从地下走出之后,迅猛地形成了潮流,引起了诗坛的强烈震动,这更是不争的事实。
研讨会后,我与几位与会者谈起,都认为应感谢那位参加抗震救灾的国土作家,是他的机智撬开了老芒克的嘴巴,让我们不虚此行。
在嵩阳书院门口,我们几位山东人相约合影留念,照相机快门将要按下的一瞬,只见芒克飞快地奔来,朗声喊道:“等等,还有我,我的祖籍是山东荣成的。”参加这次笔会的各省份中山东人最多,其中有北师大博士生导师张清华教授,著名诗人芒克、梁小斌,电视大学教师,诗家园编辑,从四川抗震前线乘机赶来的和在北京中国国土资源部撰写抗震救灾报告文学的国土系统作家,还有工作在国土一线的人,这么多不同职业,不同层次,又是在特定时期的山东人相聚登封,真是机缘,真是难得。
登封归来之后,我把这次笔会山东老乡的合影压在桌子玻璃板下经常观看,也禁不住多次查看芒克的博客,由此更清晰地了解了芒克的人生脉络,大致欣赏了他的诗作随笔和油画。在我的眼里,芒克简直就是一位艺术天才,这一点我想借用阿城的表述,“他是最具原创性的人,非凡的直觉,敏感、敏锐;非凡的意象捕捉,原创性的表达。当这些秉性移向画布时,看到的人就有福了。”表述相当准确、传神,毫无夸张的成分在里面。
在被公认为芒克代表作的诗歌《阳光中的向日葵》中,芒克敏感地传达出了一代青年抗争的情绪,“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那套在脖子上的/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在作于1973年的《天空》一诗中,创造出了“太阳升起来/天空血淋淋的/犹如一块盾牌”这一独特的太阳意象;在《心事》一诗中,他写出了“即使你穿上天的衣裳/我也要解开那些星星的纽扣”的句子,真是神来之笔。他的诗作因为将个性思维融入了时代的脉搏,所以特别具有奔心的艺术张力。他的随笔集《瞧,这些人》,真实地写了芒克眼中的顾城、北岛、多多、食指、著名导演陈凯歌、艾青之子艾丹等人,让人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这些当代名人的生活轶事、性格特点、艺术追求和人生遭遇,让人感受到他们对友谊的珍视,为艺术献身的壮烈,也为他们的艺术才华感叹。
芒克的油画色彩浓烈,风格张扬,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画于2004年的《两个人的时间》,室内黄、红、绿的大色块,妻子睡梦中飘散的黑发和他灰白的短发,将本身单调的居室生活画得神采飞扬。《距离明天还有一年》的配诗画,红的树叶,深褐色的河岸,金灿灿的麦田,凝重的天空,蓝色的闪着亮光的平静河流,隐约的水草 …… 从远的视角看去,麦秆根根直立,麦芒朝天尖利地竖着,可以看出笔法的细腻。这幅画实在是太美了,每次欣赏着,欣赏着,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东西漾上来,漾上来,令人舒服,使人陶醉,那便是美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可能与独特的人生阅历有关,芒克的性格中不羁的成分多,他不是那种容易受束缚的人,同时也是一位豪饮之士,要不,《瞧,这些人》中,他的朋友,艾丹、林莽、迟耐、根子等怎么这么多好酒和海量的主儿,怎么出了这么多醉酒后的快乐故事,迟耐竟能醉后迷迷糊糊地将半片子冻猪肉扛起,穿越半个北京城,弄到家去,第二天酒醒还惊喊这是谁家的猪肉。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不管境遇如何,经济状况怎样,芒克一直醉心于他喜欢的艺术天地,饮酒作诗,即兴作画,在价值倾向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当代社会,保持了自己的个性和纯真,作为难得到世上走一遭的人生来说,我要说:“芒克,你真幸福。”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