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乡土怀旧系列之九:温和宁静的乡村涝池
2021-12-28叙事散文于文华
◆乡土怀旧系列之九:温和宁静的乡村涝池文/于文华西北的乡村,村头村尾抑或村庄中间,昔日必定有一个或长或方或深或浅的涝池。涝池的大小宽窄,决定了村庄人口的多寡和财力的贫富,也决定了一个乡村人烟繁华的程度。没有泉水与山溪的滋润,缺乏开采地下水的……
◆乡土怀旧系列之九:温和宁静的乡村涝池
文/于文华
西北的乡村,村头村尾抑或村庄中间,昔日必定有一个或长或方或深或浅的涝池。涝池的大小宽窄,决定了村庄人口的多寡和财力的贫富,也决定了一个乡村人烟繁华的程度。没有泉水与山溪的滋润,缺乏开采地下水的条件,只能依赖和仰仗来自上游水库的蓄水以及上天眷顾的雨水。 水在西北是最金贵的东西。西北山村的人家,过去有不上街不洗脸的笑话,有啥都可以给唯独家里的水不能随意送人。而在广大的平原,若有一池盈盈碧透的涝池水滋润着心田,即使日子再苦焦、生活再艰难,人们也不觉得有多艰难。行走于西北大地,若看见一片白杨树簇拥的绿洲,必定有炊烟的袅娜和人烟的繁茂,必定有一方涝池的存在。很难设想:失去或缺少涝池精心养育与呵护的村庄,是怎样的饱受干枯的磨折与盼水的焦虑。就像一个丰润、水灵的桃子,一旦失去水分,那种干瘪枯萎的模样,叫人不忍卒睹。乡村一天都无法离开水的滋润与泽溉,尤其在干旱、缺水的西北,的确有滴水贵如油的说法。人渴了要喝水,麦子、玉米、土豆、谷子以及胡麻、油菜这些庄稼,有哪一样能离开水的呵护和照料。甚至那些簇拥着乡土,装点着家园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或粗壮或矮小或矫健或丑陋的树木,同样无法离开水的润泽与悄默声息的浇灌。
设若陪伴人类的万物与生灵,和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水来个“集体大逃亡”,突然消失或者逃匿,躲藏到一个隐蔽的场所,只有不会说话的家园和乡村日夜不离人的左右,很难想象大地与人间该是多么的单调、失落、寂寞、空虚。幸亏有绵延宽厚深沉祁连山的冰雪涵养,千百年来一直以“固体水库”的形式,提供和补充了无穷无尽的水源。每次给春苗浇水、土豆与玉米灌溉、秋田泡地时,乡村的人都要顺便把土沟或者干渠里的流水,放到村子里一个低洼深深的水坝——涝池,人和牲畜在沟里的水远走他乡后,就可以无忧无虑地避免水患之忧。要是下次水来的迟些,涝池的水浅的只有碗底深,人们就要挑着水桶,去遥远的村子的涝池里挑水,而那个村子里的人一旦碰上,一般是不允许外村人取水的。 涝池从不感到寂寞和孤独,里面的水是一个村子里的人畜共用的。尤其在清晨或傍晚,妇女和孩子便是担水的主力军。记得幼小的我和二弟俩人担着一个大木桶子,个子一般高,但站在后面的我总会悄悄往前移动桶子。走着走着,二弟分明感觉出肩膀上重量加重了,他便扔下木桶,跑着哭着去向母亲告状。而等水下锅做饭的母亲,左等右等不见担水回来的我们,以为被别的小孩欺负了或者发生了什么,一路寻找而来,碰到了哭哭啼啼的二弟。木桶里的水被碰撞了一下,出现一个小裂缝,“汩汩汩汩”向外冒着水珠,我拿着地上的泥巴试图糊住那个可恨的小洞,但无论怎么堵塞也堵不住水往外流。母亲见状,加之听了二弟添油加醋的哭诉,气不打一处来,脱下布鞋,向我追来。我一看架势不妙,撒腿就跑——木桶里的水早流成了小半桶,气喘吁吁的母亲是绝然追不上善于奔跑的我,只能骂骂咧咧地独自用她粗壮的手提着,气呼呼地倒向锅里。而此后,木桶的那个部位常常无端地漏水,即或用坠子将棉花或破布堵塞,也照漏不误——有些器物一旦损坏了,就无法复原到最初的模样,有些东西不加珍惜毁坏了,就不再保证完好如初。就是世界上再聪明、再灵巧的能工巧匠,有巧夺天工的手艺,也无法无力恢复到事物的本原和最初的样子。最后母亲只能下了狠心,将那个漏水的木桶扔进了火炉中,咬咬牙购置了一对铁皮水桶,轻巧方便,央求父亲挑水吃。我稍稍长大一些,到涝池担水的任务自然当仁不让地历史地落到了我的肩上。 水在村子渴盼的目光里奔涌而来,我们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迎着水头——自然我们跑在水的前面,一边跑,一边向后巴望着,生怕水淹湿裤子,农村孩子一到春夏,一般是不喜欢穿布鞋的,这样跑起来利索,接触大地的抚摸还满舒坦,也就不怕水的浸湿。水中夹杂着土沟里的杂草、树叶甚至猪羊的粪便,一块流向涝池。渐渐地,越聚越多,越聚越满,越聚越溢的飘飘冶冶的,就像一个硕大无朋的“碗”,眼看就要溢出碗外,但久渴的涝池,经过一夜的饱饮,次日自会浅出不少。春天里,随着水温的升高,小蝌蚪从水里钻了出来,起先是有数的几个,忽然仿佛在一夜之间,突然就这里那里,到处都是悠哉游哉,游来游去的小蝌蚪。它们的游动,使宁静的涝池显得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灵动与美妙的旋律。它们全然不顾这是我们村子里人们及牲畜得以生活的水源,照样在这里“安营扎寨,生儿育女”,才不看人的眼色行事。没办法,人们只好找些木头,钉个木架,架子上蒙上一块纱布,用来过滤水中的蝌蚪或微生物。 夏天烈日炎炎的时节,我们就会到涝池沿旁的白杨树上,折些树枝,扎成翠绿翠绿的草帽,“雄赳赳、气昂昂”地像解放军一样地站岗、放哨、查路条。记得有一次,我偷拿着父亲演戏的道具步枪,和七八个小伙伴,查路条查住村子往村子里大踏步行走的陌生人——是我们大队书记,也是当时最牛逼的人物,而作为小屁孩的我们自然不认识。他被我们阻挡住,而附近又没有熟知的社员来“保驾”,便丢失了往日的威风和威严,气的破口大骂起来:“拿上个烧火棍子,你们吓唬谁,滚你们的吧!”一看那人的口气和架势,我们吓得没命地跑了。有时,我们会将折下的白杨树枝使劲揉搓一番,将中间的小木棍抽取,还可以吹出声音来,尽管有些难听,但在那个缺乏游戏和乐器的农村,它犹如天籁般的声响,悄默声息地钻入了我们幼小稚嫩的心田。有些“能手”,可以做成一尺多长,半个笛子大小的长树笛,吹出的声音高亢、响亮、动听,听的小小的我们如痴如醉,加上乡村夜晚长长短短的声声蛙鸣的伴奏,以为是世上最美妙的声音。长大后,耳朵里经常可以听到电视、电影、音乐会、vcd等各种音响设备发出的中外名曲,作为音乐门外汉的我,却始终记着那些小时候没名堂没曲目根本不成音符的曲子。也有难闻的时节,炎热的夏日正午,热的无法避阴凉的猪和狗,会趁人不防备,有时甚至会大摇大摆地走进涝池水中,痛快淋漓地洗澡,气的人无可奈何。抑或傍晚放牲口的人赶着一大群疲乏之极的牲畜回来,夕阳下归圈的牛呀羊呀骡子呀马的,一看见涝池的水,就像在沙漠行走干渴之极人看见一泓清泉,不顾一切地一头钻进水中,先一边喝水,一边将身体好好凉凉。洗凉水澡也罢,它们还不知羞耻地顺便将排泄物弄到水中,气的放牲口的人骂着打着驱赶着将它们从水中逼出来。但下一次,它们照旧会犯同样的错误。谁让它们是没有知觉、不知廉耻的牲畜呢?有时,有些人的所作所为也比它们好不到哪里去!况且它们还是正大光明地犯错误,不像有些人在阴暗的角落,干着肮脏卑鄙的勾当,自作聪明地以为人不知鬼不觉,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切阴霾总有被阳光照亮的那一天。到了秋天,涝池旁边白杨树的树叶,不甘寂寞、纷纷扬扬地飘落到水中,扬小麦时的麦衣麦糠麦秸儿等杂物,也会在风的吹拂下,进入涝池,加之牲畜的粪尿和高温天气,弄得涝池的水使人难以下咽。放眼望去,北方秋天里所有的村子都是如此,人们只好等清晨水稍稍清澈些再担水。就像面对困厄,面对苦难,面对风霜,面对挫折,生活在北方大地的人们只能是知难而上,不等不靠不怕不避,而是勇敢迎击生活的磨折,咬咬牙,挺直腰杆继续活下去!毕竟光明在前头招手,幸福和梦想在远处笑眯眯地望着人们。 冬天最好!可以吃到干净卫生的水。一场接一场的洁白晶莹、纯洁无暇的雪花降落下来,把村庄装扮成为美丽的世界,也使涝池的水全部冻成了冰——那可是我们最欢快最难得的冰上世界。起初只是薄薄的一层,水中的微生物全部被冰冷的气温冻死,随便凿个洞,就可以舀到清澈的水。再后来冰层越来越后,我们便央求大人用几块木板做一个自制“冰车子”——木板下面高级的是装两根粗钢筋,粗劣就对凑两根铁丝,再手中拄两根同样的钢钎或者铁丝,就可以在冬天,在没有生机或活力寂寞的夜晚疯玩冰车。再或者还可以玩“牛儿”——找一块木头,仔细削一个头细小尾较大的器皿,细小的头部再装上架子车的珠子,拿上一根鞭子使劲赶着在冰上飞快转动,那可是需要技巧的玩意儿。即或什么也没有,不要紧,我们可以几个人十几个人推来搡去地在冰山玩。或者使劲刺溜、刺溜”地在涝池冻的严严实实的冰层上打滑槽,也照样玩的不亦乐乎,常常忘记了回家。但可惜的是无处取水的人们,会一点一点凿冰背回家,或者用架子车拉上满满一车洁白的冰,做饭时放一块冰满满融化,只是不太方便。 岁月之舟匆匆飞逝,转眼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昨天在涝池边无拘无束、天真活泼、玩玩耍耍的小小少年,已然步入了不惑之年,而当年为吃水发愁的北方乡村的父老乡亲,家家户户修筑了水泥砌的水窖,进水口有铁丝网做的“过滤器”,再没有牛羊马骡子的掺和,人们吃到了卫生、清洁、干净的饮用水,而随着党的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有些乡村甚至拉上了自来水,祖祖辈辈靠涝池吃水的农民,也像城市人一样,可以拧开水龙头,清亮亮的水滋润的人们倍感新生活的美满。昔日的涝池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昨日黄花”——但成百上千年水的滋润的土壤,人们用来栽植一些林果树木,几年之间白杨树和果树、苹果树就会葱葱郁郁,又成为一道靓丽的乡村风景!有些乡村的致富能人,还因地制宜在涝池放水,发展养鱼业,也算是对涝池“老有所用“的一大发明。 一方涝池的养育,教会了北方的乡村和乡村里繁衍生息的人们:要珍惜每一滴水!那个时节,没有新闻媒体和宣传舆论给人们传授和灌输节约用水、爱惜和珍惜水,但缺水少雨的恶劣自然条件,千百年来祖祖辈辈口传心授的生活理念,使人们从小就根深蒂固地认识和明白:水是万物之源,是自然之母,是天地间生灵万物的生存之本!因为我们在涝池水干枯时,不得不到处找水喝,要是那里遗留了一摊水,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一小勺一小勺地刮进水桶,小心地担回家里,或者接近撒进附近的地里。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苦不怕,累不怕,穷不怕,就怕涝池的干枯,就怕上游水库的断流——只有流出的水失去流水的补充。 涝池无声无息、悄默声息地陪伴着乡村走过春夏秋冬,走过雨雪风霜,从不言语一声,好像一个富于智慧的老者,默默无语地关注着乡村的变化,看着一岔茬的人老了,去村子外面的黄土地“报到”,而一个个的小伙姑娘在吹吹打打的唢呐声里娶来外村的新娘,然后过上十来个月的辛苦,夜晚抑或清晨黄昏,小小的人儿就会啼哭着来到人世间。转眼间,他们就可以喝着涝池水牙牙学语,撒腿走路。再接着喝着涝池水长大成人,走向外面更宽广更繁华的世界,但他们的血管里血脉里,到今天,依然充盈着流淌着家乡涝池水的滋养! 涝池养育的乡村是城市的根。所有的城市都来自乡村,而城市的发展一天也离不开乡村的支撑。
(全文4242字)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于文华
西北的乡村,村头村尾抑或村庄中间,昔日必定有一个或长或方或深或浅的涝池。涝池的大小宽窄,决定了村庄人口的多寡和财力的贫富,也决定了一个乡村人烟繁华的程度。没有泉水与山溪的滋润,缺乏开采地下水的条件,只能依赖和仰仗来自上游水库的蓄水以及上天眷顾的雨水。 水在西北是最金贵的东西。西北山村的人家,过去有不上街不洗脸的笑话,有啥都可以给唯独家里的水不能随意送人。而在广大的平原,若有一池盈盈碧透的涝池水滋润着心田,即使日子再苦焦、生活再艰难,人们也不觉得有多艰难。行走于西北大地,若看见一片白杨树簇拥的绿洲,必定有炊烟的袅娜和人烟的繁茂,必定有一方涝池的存在。很难设想:失去或缺少涝池精心养育与呵护的村庄,是怎样的饱受干枯的磨折与盼水的焦虑。就像一个丰润、水灵的桃子,一旦失去水分,那种干瘪枯萎的模样,叫人不忍卒睹。乡村一天都无法离开水的滋润与泽溉,尤其在干旱、缺水的西北,的确有滴水贵如油的说法。人渴了要喝水,麦子、玉米、土豆、谷子以及胡麻、油菜这些庄稼,有哪一样能离开水的呵护和照料。甚至那些簇拥着乡土,装点着家园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或粗壮或矮小或矫健或丑陋的树木,同样无法离开水的润泽与悄默声息的浇灌。
设若陪伴人类的万物与生灵,和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水来个“集体大逃亡”,突然消失或者逃匿,躲藏到一个隐蔽的场所,只有不会说话的家园和乡村日夜不离人的左右,很难想象大地与人间该是多么的单调、失落、寂寞、空虚。幸亏有绵延宽厚深沉祁连山的冰雪涵养,千百年来一直以“固体水库”的形式,提供和补充了无穷无尽的水源。每次给春苗浇水、土豆与玉米灌溉、秋田泡地时,乡村的人都要顺便把土沟或者干渠里的流水,放到村子里一个低洼深深的水坝——涝池,人和牲畜在沟里的水远走他乡后,就可以无忧无虑地避免水患之忧。要是下次水来的迟些,涝池的水浅的只有碗底深,人们就要挑着水桶,去遥远的村子的涝池里挑水,而那个村子里的人一旦碰上,一般是不允许外村人取水的。 涝池从不感到寂寞和孤独,里面的水是一个村子里的人畜共用的。尤其在清晨或傍晚,妇女和孩子便是担水的主力军。记得幼小的我和二弟俩人担着一个大木桶子,个子一般高,但站在后面的我总会悄悄往前移动桶子。走着走着,二弟分明感觉出肩膀上重量加重了,他便扔下木桶,跑着哭着去向母亲告状。而等水下锅做饭的母亲,左等右等不见担水回来的我们,以为被别的小孩欺负了或者发生了什么,一路寻找而来,碰到了哭哭啼啼的二弟。木桶里的水被碰撞了一下,出现一个小裂缝,“汩汩汩汩”向外冒着水珠,我拿着地上的泥巴试图糊住那个可恨的小洞,但无论怎么堵塞也堵不住水往外流。母亲见状,加之听了二弟添油加醋的哭诉,气不打一处来,脱下布鞋,向我追来。我一看架势不妙,撒腿就跑——木桶里的水早流成了小半桶,气喘吁吁的母亲是绝然追不上善于奔跑的我,只能骂骂咧咧地独自用她粗壮的手提着,气呼呼地倒向锅里。而此后,木桶的那个部位常常无端地漏水,即或用坠子将棉花或破布堵塞,也照漏不误——有些器物一旦损坏了,就无法复原到最初的模样,有些东西不加珍惜毁坏了,就不再保证完好如初。就是世界上再聪明、再灵巧的能工巧匠,有巧夺天工的手艺,也无法无力恢复到事物的本原和最初的样子。最后母亲只能下了狠心,将那个漏水的木桶扔进了火炉中,咬咬牙购置了一对铁皮水桶,轻巧方便,央求父亲挑水吃。我稍稍长大一些,到涝池担水的任务自然当仁不让地历史地落到了我的肩上。 水在村子渴盼的目光里奔涌而来,我们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迎着水头——自然我们跑在水的前面,一边跑,一边向后巴望着,生怕水淹湿裤子,农村孩子一到春夏,一般是不喜欢穿布鞋的,这样跑起来利索,接触大地的抚摸还满舒坦,也就不怕水的浸湿。水中夹杂着土沟里的杂草、树叶甚至猪羊的粪便,一块流向涝池。渐渐地,越聚越多,越聚越满,越聚越溢的飘飘冶冶的,就像一个硕大无朋的“碗”,眼看就要溢出碗外,但久渴的涝池,经过一夜的饱饮,次日自会浅出不少。春天里,随着水温的升高,小蝌蚪从水里钻了出来,起先是有数的几个,忽然仿佛在一夜之间,突然就这里那里,到处都是悠哉游哉,游来游去的小蝌蚪。它们的游动,使宁静的涝池显得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灵动与美妙的旋律。它们全然不顾这是我们村子里人们及牲畜得以生活的水源,照样在这里“安营扎寨,生儿育女”,才不看人的眼色行事。没办法,人们只好找些木头,钉个木架,架子上蒙上一块纱布,用来过滤水中的蝌蚪或微生物。 夏天烈日炎炎的时节,我们就会到涝池沿旁的白杨树上,折些树枝,扎成翠绿翠绿的草帽,“雄赳赳、气昂昂”地像解放军一样地站岗、放哨、查路条。记得有一次,我偷拿着父亲演戏的道具步枪,和七八个小伙伴,查路条查住村子往村子里大踏步行走的陌生人——是我们大队书记,也是当时最牛逼的人物,而作为小屁孩的我们自然不认识。他被我们阻挡住,而附近又没有熟知的社员来“保驾”,便丢失了往日的威风和威严,气的破口大骂起来:“拿上个烧火棍子,你们吓唬谁,滚你们的吧!”一看那人的口气和架势,我们吓得没命地跑了。有时,我们会将折下的白杨树枝使劲揉搓一番,将中间的小木棍抽取,还可以吹出声音来,尽管有些难听,但在那个缺乏游戏和乐器的农村,它犹如天籁般的声响,悄默声息地钻入了我们幼小稚嫩的心田。有些“能手”,可以做成一尺多长,半个笛子大小的长树笛,吹出的声音高亢、响亮、动听,听的小小的我们如痴如醉,加上乡村夜晚长长短短的声声蛙鸣的伴奏,以为是世上最美妙的声音。长大后,耳朵里经常可以听到电视、电影、音乐会、vcd等各种音响设备发出的中外名曲,作为音乐门外汉的我,却始终记着那些小时候没名堂没曲目根本不成音符的曲子。也有难闻的时节,炎热的夏日正午,热的无法避阴凉的猪和狗,会趁人不防备,有时甚至会大摇大摆地走进涝池水中,痛快淋漓地洗澡,气的人无可奈何。抑或傍晚放牲口的人赶着一大群疲乏之极的牲畜回来,夕阳下归圈的牛呀羊呀骡子呀马的,一看见涝池的水,就像在沙漠行走干渴之极人看见一泓清泉,不顾一切地一头钻进水中,先一边喝水,一边将身体好好凉凉。洗凉水澡也罢,它们还不知羞耻地顺便将排泄物弄到水中,气的放牲口的人骂着打着驱赶着将它们从水中逼出来。但下一次,它们照旧会犯同样的错误。谁让它们是没有知觉、不知廉耻的牲畜呢?有时,有些人的所作所为也比它们好不到哪里去!况且它们还是正大光明地犯错误,不像有些人在阴暗的角落,干着肮脏卑鄙的勾当,自作聪明地以为人不知鬼不觉,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切阴霾总有被阳光照亮的那一天。到了秋天,涝池旁边白杨树的树叶,不甘寂寞、纷纷扬扬地飘落到水中,扬小麦时的麦衣麦糠麦秸儿等杂物,也会在风的吹拂下,进入涝池,加之牲畜的粪尿和高温天气,弄得涝池的水使人难以下咽。放眼望去,北方秋天里所有的村子都是如此,人们只好等清晨水稍稍清澈些再担水。就像面对困厄,面对苦难,面对风霜,面对挫折,生活在北方大地的人们只能是知难而上,不等不靠不怕不避,而是勇敢迎击生活的磨折,咬咬牙,挺直腰杆继续活下去!毕竟光明在前头招手,幸福和梦想在远处笑眯眯地望着人们。 冬天最好!可以吃到干净卫生的水。一场接一场的洁白晶莹、纯洁无暇的雪花降落下来,把村庄装扮成为美丽的世界,也使涝池的水全部冻成了冰——那可是我们最欢快最难得的冰上世界。起初只是薄薄的一层,水中的微生物全部被冰冷的气温冻死,随便凿个洞,就可以舀到清澈的水。再后来冰层越来越后,我们便央求大人用几块木板做一个自制“冰车子”——木板下面高级的是装两根粗钢筋,粗劣就对凑两根铁丝,再手中拄两根同样的钢钎或者铁丝,就可以在冬天,在没有生机或活力寂寞的夜晚疯玩冰车。再或者还可以玩“牛儿”——找一块木头,仔细削一个头细小尾较大的器皿,细小的头部再装上架子车的珠子,拿上一根鞭子使劲赶着在冰上飞快转动,那可是需要技巧的玩意儿。即或什么也没有,不要紧,我们可以几个人十几个人推来搡去地在冰山玩。或者使劲刺溜、刺溜”地在涝池冻的严严实实的冰层上打滑槽,也照样玩的不亦乐乎,常常忘记了回家。但可惜的是无处取水的人们,会一点一点凿冰背回家,或者用架子车拉上满满一车洁白的冰,做饭时放一块冰满满融化,只是不太方便。 岁月之舟匆匆飞逝,转眼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昨天在涝池边无拘无束、天真活泼、玩玩耍耍的小小少年,已然步入了不惑之年,而当年为吃水发愁的北方乡村的父老乡亲,家家户户修筑了水泥砌的水窖,进水口有铁丝网做的“过滤器”,再没有牛羊马骡子的掺和,人们吃到了卫生、清洁、干净的饮用水,而随着党的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有些乡村甚至拉上了自来水,祖祖辈辈靠涝池吃水的农民,也像城市人一样,可以拧开水龙头,清亮亮的水滋润的人们倍感新生活的美满。昔日的涝池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昨日黄花”——但成百上千年水的滋润的土壤,人们用来栽植一些林果树木,几年之间白杨树和果树、苹果树就会葱葱郁郁,又成为一道靓丽的乡村风景!有些乡村的致富能人,还因地制宜在涝池放水,发展养鱼业,也算是对涝池“老有所用“的一大发明。 一方涝池的养育,教会了北方的乡村和乡村里繁衍生息的人们:要珍惜每一滴水!那个时节,没有新闻媒体和宣传舆论给人们传授和灌输节约用水、爱惜和珍惜水,但缺水少雨的恶劣自然条件,千百年来祖祖辈辈口传心授的生活理念,使人们从小就根深蒂固地认识和明白:水是万物之源,是自然之母,是天地间生灵万物的生存之本!因为我们在涝池水干枯时,不得不到处找水喝,要是那里遗留了一摊水,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一小勺一小勺地刮进水桶,小心地担回家里,或者接近撒进附近的地里。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苦不怕,累不怕,穷不怕,就怕涝池的干枯,就怕上游水库的断流——只有流出的水失去流水的补充。 涝池无声无息、悄默声息地陪伴着乡村走过春夏秋冬,走过雨雪风霜,从不言语一声,好像一个富于智慧的老者,默默无语地关注着乡村的变化,看着一岔茬的人老了,去村子外面的黄土地“报到”,而一个个的小伙姑娘在吹吹打打的唢呐声里娶来外村的新娘,然后过上十来个月的辛苦,夜晚抑或清晨黄昏,小小的人儿就会啼哭着来到人世间。转眼间,他们就可以喝着涝池水牙牙学语,撒腿走路。再接着喝着涝池水长大成人,走向外面更宽广更繁华的世界,但他们的血管里血脉里,到今天,依然充盈着流淌着家乡涝池水的滋养! 涝池养育的乡村是城市的根。所有的城市都来自乡村,而城市的发展一天也离不开乡村的支撑。
(全文4242字)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