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我来之前

2021-12-28抒情散文洪水河畔
我来之前我来之前,这个城市就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很荒远的山城。没有繁华和喧嚣,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与故事,一切都很平静,平静得像上苍遗忘的一片树叶。树叶的纹络就是那条弯弯曲曲的小河,静静地泊着飞落的鸟影花影,流淌着无始无终的时光岁月。我走进山城……
    我来之前


    我来之前,这个城市就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很荒远的山城。没有繁华和喧嚣,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与故事,一切都很平静,平静得像上苍遗忘的一片树叶。树叶的纹络就是那条弯弯曲曲的小河,静静地泊着飞落的鸟影花影,流淌着无始无终的时光岁月。

  我走进山城的时候,刚刚二十岁,相对一个百年老城,我的青春年华只不过是一朵随风轻扬的蒲公英,没有孤独和深沉的分量。初来乍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雪山很白,蓝天很蓝,草地很绿,河水很清,颇像一个世外桃源。在城里走一遭,三五分钟就到了郊外,农家的田园一片连着一片,麦秸垛,油菜地,飞来飞去的野鸟,袅袅娜娜的炊烟,还有牛哞狗吠、鸡鸣鹅叫,追着蜜蜂蝴蝶跑来跑去的孩子,所有这一切,都是那样的闲散恬静,那样的淳朴自然。那时喜欢读古典诗词,仿佛是诗中的意象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一的对应,而我,多愁善感的心灵里也就平添了几分甜蜜的忧伤和惆怅。

  桌子上放着一本当地县志,工作闲暇,时常拿过来翻几页,渐渐地,也就熟悉了小城的昨天。书上说,这地方原来叫金山镇,很早很早的年代,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住过月氏人和匈奴人,再远,就语焉不详了。那些头插翎羽、身裹狼皮、以牛头骨为图腾的异族朋友,只留下了空空荡荡的姓名,那本来就迷茫的足迹早已被时间的风雪掩埋。不知为什么,当我合上那些残破发黄的书页,脑子里却叠印出一系列很有诗意的场景:铁马秋风,鸣镝寒剑,衰草黄叶,夕阳古寺,月落穹庐,霜染层林……我还把古城想象成一个驿站,譬如,年年有远去西域的商贾戍子,于此地折柳送别;还譬如,多情的文人墨客总是守着秋窗寒灯,聆听着铁马风铃……
  平日里,我喜欢一个人在城里转悠。百年岁月,百年风雨,似乎在这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最早的古城墙,被平整成了田园;最原始的云杉松柏,被砍去建了房子,就连西北角的一处古寺,也改造成了工厂。城中间仅存一座孤零零的木楼,名叫三台阁,是唯一的文物,但已经修葺过多次,看不出半点沧桑意味。县志上说,这里曾设过金山书院,有许多名流先后开坛讲学,传播儒家文化。但书院的遗址早已不复存在,那里是一所新建的学校,校院宽敞,里面辟有巨大的花园,年年岁岁,八角梅和九月菊都在风中摇曳着寂寞和孤独。孩子们在教室里读书,天真稚气的眼睛里,不再映现祖辈的影子,他们学的是现代化知识,只憧憬美好的未来。

  想不到,小城里还有一个清真寺。虽然规模不大,但寺院仿照伊斯兰建筑,风格比较明显。印象最深的是屋顶的那个装饰,有宝瓶和月牙,上面漆了银粉,迷朦的夜色里,总能看到亮闪闪的光芒,好像向红尘世界昭示着什么。我时常去清真寺,但也只是在门前逗留一会而已。我知道我的灵魂并不干净,走进去会玷污真主的。站在寺院外面,听阿訇颂经,然后再看看墙边的那些自由自在的野花野草,内心会地涌出一种莫名的感动。

  当然也有热闹的去处。小城的南街上,一年四季都有商贩,他们牵着从祁连山那边贩来的马和牦牛,盘腿坐在泥地上,跟顾客讨价还价,争吵声不绝于耳。不时能看见身穿皮袄的藏民,蹲在那里叫卖冬虫夏草之类的药材,黑红的脸,清亮的眸子,总叫我想起茫茫的雪域高原。那里还有一个专卖花圈和棺材的店铺,生意似乎也不错,可店主人很逍遥,他喜欢下棋,楚河汉界的乐趣远胜于做买卖。他的生意天天与死亡有关,大概是看透了人生,一辈子忙忙碌碌,一辈子恩恩怨怨,到头来得到的还不就是一个棺材、几只花圈,人生如棋,还不如把下棋看作人生,找点快乐呢。

  最寂寞的地方是新华书店。书店处在繁华地段却很少有人光顾,空荡荡的房子里,只能看见几个营业员来走来走去。都是二十几岁的姑娘,神态恹恹的,好象比呆在书架上的曹雪芹、鲁迅还要落寞。在这个小城里,没几个人对文学感兴趣,那些中国或世界名著只好静静地躺着,一躺就是若干年。它们像是被人遗忘的树叶,一任虫蚀和霉变,上面落满了时光的灰尘。我在这里经常买一些书,把屈原和李白、曹雪芹和鲁迅,还有但丁、莎士比亚、托尔斯泰们都恭恭敬敬地请进我的书房,每逢夜深人静的时候,就跟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没有知音,他们也是很孤独的呀!

  生活在这个荒远的山城里,我的心灵深处仿佛总是在落雪,那些雪一层层地覆盖着情感的青枝绿叶。甚至连梦也变得荒芜和苍凉。常常独自走出城,沿着那条无声无息的小河,走很远很远,然后坐下来,眺望山城的轮廓,想象出许多有诗意的生活场景。再就是,躺在深深的草丛里,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想,就听那些野花野草在风里摇曳,让花瓣落满我的一身……
  二十年转眼就过去了,我来时,城里还有几个老人,他们是晚清的秀才,会写文章,故事也讲的不错。我跟他们闲聊时,总能从深潭般的眼睛里,读到小城的历史,看到小城的文化。现在,他们都相继故去了,只能在那本县志里找到那几个并不陌生的名字,偶尔也还能浏览一下老人留下的几首很古雅的诗词。

  他们死了,坟头早已是芳草萋萋。

  而我却还活着,一天一天地见证着小城的今天。我将来死了,依然还有文化人走进小城,依然再说百年孤独。




[ 本帖最后由 洪水河畔 于 2009-1-10 12:19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