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红色风暴

2021-12-28叙事散文韩开春
又一届中国龙虾节在震耳的礼炮和喧天的锣鼓声中隆重开幕,昨天下午,一场名为《登高望远》的古顺河·花好月圆中国龙虾节大舞台大型文艺演出把这届中国龙虾节推向了第一个高潮,能容纳五六万人号称全国最大的山地广场——中国龙虾节广场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又一届中国龙虾节在震耳的礼炮和喧天的锣鼓声中隆重开幕,昨天下午,一场名为《登高望远》的古顺河·花好月圆中国龙虾节大舞台大型文艺演出把这届中国龙虾节推向了第一个高潮,能容纳五六万人号称全国最大的山地广场——中国龙虾节广场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来自海内外身着白、红、蓝、黄四色文化衫的观众在冯巩、德江等人令人捧腹的相声以及韩红、阿宝等有如天籁的歌声中一次又一次陶醉,场内气氛热烈火爆,小小的龙虾让我居住的这座山清水秀的苏北小城一片火红。   办到今天,中国龙虾节已经是第六届了,几届中国龙虾节的成功举办,给我所在的这座小城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变化,她的名字——盱眙——几年之间响彻大江南北,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县一跃入围“长三角地区最具投资价值的市县”20强,小小龙虾,功不可没。   最初认识龙虾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那天,同学带来一只我从未见过的大虾,通体鲜红,头大身粗,披着坚硬的甲胄,跟平常见到的青虾完全两样,最惹眼的是它那对高高举起的大钳子,昂首向天,仿佛要剪断一切敢于来犯之敌,那气度,那神态,俨然就是水族中的大将军,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听大人们说,这种东西叫龙虾,是个坏家伙,喜欢在田埂上打洞,农民们前一天晚上辛辛苦苦蓄了一秧田的水,第二天早晨如果见了底,多半就是这家伙在捣乱,好好的秧苗变为两段,也是拜它所赐。因之,它成了农民的大敌,人人对它深恶痛绝,个个欲得而诛之而后快。然这家伙的繁殖能力忒强,就像那蔓生的野草,割不完,烧不尽。   关于它的来历,众说不一,民间有一种传说是这样的,有一年洪泽湖从日本引种,错把它的幼体当成了蟹苗,初来乍到的它一点都没有水土不服的表现,相反却很快适应了新家的环境,从此它就把根子扎在了中国大地上,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安家落户,并且娶妻生子,一发而不可收,于是,人们对于日本的仇恨便有了新的理由。其实,这个东西的原产地并不是日本,它的老家远在北美,它的学名也不叫龙虾,而是叫克氏螯虾,只是因为模样长得跟海里的大龙虾很相象,人们便也叫它龙虾了。   最初,人们对于龙虾的处理方法很简单,捉到后就处以极刑,剁碎了作为鸡鸭的饲料。现在想来,这真是种奢侈的浪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龙虾上了人们的餐桌,想想也不奇怪,人本来就是一种勇敢的动物,对于食物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既然有敢吃螃蟹的第一人,那么吃个把龙虾又算得了什么?我常常在想,要想消灭一种东西,首选的办法便是吃它。   这一吃不打紧,人们发现这龙虾的 味道居然很美,这让我想起那句“祸兮福所倚”来,以为龙虾只是种害虫,其实是老天爷的恩赐,于是人们便很后悔当初没有发现而让它果了鸡鸭之腹,真是暴殄了天物。于是,各种各样的龙虾烹调方法应运而生,其中,就有后来让人连提到名字都要垂涎三尺的十三香龙虾。在吃这个问题上,你不得不承认国人很有办法,很有想象力也很有创造力。但吃龙虾吃出滋味来不算什么,吃出文化来才是本事,于是,便有了享誉大江南北的“中国龙虾节”的诞生。   小城依山傍水,城在山上,山在城中,一面临水。既有米芾手书的“第一山”,也有号称“苏北九寨沟”的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环境极美,来过的人没有不留恋的。再加上历史悠久,秦时就已置县,又有许多名家往来,南宋时宋金分河而治,这里也是风口浪尖。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把他的老祖宗的衣冠葬在这里,明祖陵,在整个明代皇陵中气派最大。更有那“水下庞贝城”泗州,也在境内的淮河水下。翻开新华字典,对盱眙这两个字的解释也只有一种,那就是地名,在江苏省。按说,有这么多的优势,小城即使不是很有名,也该有人知道才是,可惜的是,就连中央电视台的某位著名节目主持人,也把这两个字读了半边,让人哭笑不得。可见,仅仅是历史悠久,仅仅是风景秀丽,仍然不能名扬四海。有趣的是,近几年,提到十三香龙虾,鲜有人不知道盱眙的。可以这样说,是龙虾让人们认识了“盱眙”这两个字,张目为盱,直视为眙,本意登高望远的这座小城,居然是因了小小的水族龙虾而让人所知,如果先人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小城与洪泽湖比邻而居,淮水穿境而过,加之境内五座小湖,水草丰美,浮游生物众多,为龙虾提供了十分富足的食物,因此,小城出产的龙虾个大肉多质量好,占尽了地利。更重要的是,小城的人在吃的方面很有研究,发明了十三香龙虾这种烧法,既满足了当地人的口腹之欲,也让外地人大快朵颐,更让开龙虾店的老板狠狠地赚了一笔,在小城,因为十三香龙虾发家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中有专事养殖的,有专事贩运的,有专门做调料的,也有专门烧制的,有消息报道,仅一年龙虾节期间,小城一家烧龙虾的名店一天就在南京净赚了六万,可见小城龙虾在南京受欢迎的程度。外地朋友一来小城,没有不吃龙虾的,仿佛不吃龙虾,就是没有来过盱眙。   吃龙虾,须放在最后,不然先吃了龙虾别的菜肴便没有了滋味。十三香龙虾的好吃是说不出的,需要自己去品尝,去体会。一只龙虾在手,那是打他手都舍不得丢的。吃龙虾,如果讲究形象就会很吃亏,斯文不得。在诱人的龙虾面前,少有人不食指大动的,绅士再也不是绅士,淑女也不成了淑女,筷子全然失去了作用,五指金龙直接入盆,还要眼疾手快,不然个头大的就到了别人的嘴里,那是很让人懊恼的事,一边吃,一边还要把指头放进嘴里吮,那架势,真是恨不得连指头也吞下肚去,哪儿还有个绅士淑女的形象?龙虾吃完了,汤是万万舍不得丢的,拌在饭里,饭也吃的香。吃龙虾不知道什么叫“够”,这是所有吃过龙虾的人的共识,明明肚子已经盛不下了,嘴里还在流哈喇子。一次吃两三盆对于很多人来说,那是小菜一碟,吃龙虾,图的就是个畅快。来小城吃龙虾的外地人,很多人在临走的时候还要另烧一份带走。有一年龙虾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某编导来小城,临离开前,县里给他准备了份龙虾带回去,他在上飞机前特意打电话邀了四个最好的朋友去机场接他,说是有好东西吃。   十三香龙虾成了很好的礼品,去省城办事,带上几盆烧好的龙虾,事情就会办得很顺当。据朋友说,龙虾带去后,有很多人就在办公桌上啃了起来,全然不顾机关干部的形象。   其实,说到吃龙虾,小城本地的人远远比不上外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有次看到一则消息说,南京十三香龙虾的一天消耗量高达九吨,好家伙,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如果这是真的,真不知道是怎么吃的。   如今,小城的龙虾早已冲出县门,走向了世界,早几年,小城人在南京上海等地办节成功的基础上,又把龙虾的触须伸到了浙江,四地联动办大节,节庆搭台,文化唱戏;今年,更和瑞典龙虾节对接,走出国门,跨国互动办节。中国龙虾节,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前不久,被国际节庆协会评选为“IFEA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之一,这在江苏省,是惟一一家。   小小龙虾,兴风作浪,不单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刮起了一股眩目的“红色风暴”,还将在更广大的世界范围内,掀起更为强劲的“红色浪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