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淡出视野的乡村器物之石家族之石磨
2021-12-28叙事散文韩开春
庄稼收下来,石磨就笑了,有了粮食,人的肚子还没饱,石磨的肚子先就饱了。石磨总比人先吃到粮食。新小麦下场了,外婆用小笆斗端来几干瓢新麦走进前屋,潮潮的,还没干透。外婆家的石磨在前屋进门的地方,她把簸箕在石磨旁的一张长凳上放好,又在石磨下面放了……
庄稼收下来,石磨就笑了,有了粮食,人的肚子还没饱,石磨的肚子先就饱了。
石磨总比人先吃到粮食。
新小麦下场了,外婆用小笆斗端来几干瓢新麦走进前屋,潮潮的,还没干透。外婆家的石磨在前屋进门的地方,她把簸箕在石磨旁的一张长凳上放好,又在石磨下面放了个杞柳编的大匾,就开始喊:“小五子,来拐磨”,听到叫声,五舅就从里屋出来,一边走一边嘴里唧唧咕咕的,人来了可是心里不高兴:为什么每次都是我?外婆就说,还想不想吃饭了?你几个哥哥都在场上,你不来搭把手,我一个人怎么拐啊?五舅想想也是,石磨那么重,外婆一个人真是盘不动,虽然心里老大不乐意,嘴上也就不说什么了,拿起靠在墙边的磨担子,把前头交到外婆手中,又拿起一根上面有个丫杈的木棍撑着,双手握着磨担子把手的两头,就一拉一送拐起磨来。外婆一手扶着磨担子,一手从笆斗里抓出一把小麦,按进磨眼里,石磨就呼噜呼噜唱起歌来。有了吃的,大约石磨心里也是高兴的。
其实不单单是收获的季节,一年四季,每天要做午饭之前,石磨的呼噜呼噜的歌唱声都要在庄户人家响起,磨小麦、磨玉米、磨山芋干,有时还要磨点豆CHAI(第三声,找不到这个字,时庄人的方言,就是把黄豆不是磨得很碎,粗粗的,像是打碎的豆瓣),那多半是要改善生活了,这家人中午要馇菜饭吃。所谓菜饭其实只是放了菜的玉米面稀饭糊糊,里面还放了豆CHAI,有时还有几块熬猪油剩下的油渣。这种饭不常吃,不是家里来了客人,就是家里有谁过生日或是什么其他的值得庆贺的好事,总之,这算是一种打牙祭。
老祖母两手拉着小孙子或是小孙女的两手,一只向前推,一只向后拉,嘴里念叨:“拐磨拐,剌豆CHAI”,作为一种游戏,一种劳动成就了一首童谣。
时庄人几乎每家都有这么一盘石磨,不单单是时庄,附近十里八村的庄户人家好象都有,在乡村,石磨仿佛镰刀铁锹一样,也算是一种必备的生产工具。我家也有一盘,比外婆家的那个小点,是妈妈的陪嫁。没跟奶奶分家之前,这盘小石磨躺在屋角那儿,一直闲着没用,奶奶家也有一盘大石磨,一家用不着两盘。等到分家了,小石磨也睡醒了,做木匠的三舅给它用槐木做了结实的磨床,屋里就散发出了槐树的清香。在农村,一盘磨的兴起,昭示着一个家庭的独立,一个女主人当家的开始,从此以后,这个家庭就要独自面对社会上的人情世故。
小石磨架起来了,磨担子也置了,可是在我家,它有点形同虚实,我不记得什么时候用过它,从屋角到磨床,它只是换了个地方,中间起来打个哈欠,头一歪,继续睡它的大觉。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外婆家吃的饭。我每天听到的,都是外婆家那盘大石磨呼噜呼噜的歌声。
八九岁的时候,我觉得拐磨是项顶好玩的游戏,就磨着外婆,要换下五舅,帮大人做点事情。实际上,五舅也就比我大几岁,那个时候十六七岁,他帮着外婆拐磨已经好几年了。外婆不让我拐,说人还没有磨担高,一边玩去吧,别来捣乱了。我知道她怕把我累着。在第三代人中,我是老大,外婆对我疼爱有加,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每天晚上,我是跟外婆睡的,那时大舅给人用板车拉货,每天天不亮就要起身,外婆总在给大舅做饭的时候也给我弄一份。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每想起那段吃夜顿的日子,心里总是软软的,眼里有一种湿湿的东西在转动。
经不起我软磨硬泡,外婆到底没有拗过我,让我换下了五舅。看五舅拐磨那么熟练,我以为这是很好玩的事情,可轮到我怎么都不能让磨转动,我知道不是我力气不够,是没有掌握要领。暑假里的一天,我又偷偷跑到外婆家学拐磨,父亲正好放假在家,看我一转眼不见了,知道我一定去了外婆家,就来找我,正好看见我在学拐磨,二话没说,上来就把我拎下来揍了一顿。我终于没能学会拐磨。那个时候,我只是心里委屈,长大后,我知道外婆心里更委屈,父亲一定是怪外婆让我学拐磨,那么大点孩子,怎么能让他做这么重的活呢?他打我其实是给外婆看,他哪里知道是外婆拗不过我呢?就是我真学会了,她也不会让我天天拐磨的,毕竟,我是她最疼爱的大外孙。那天,我看外婆背过身子,偷偷用衣袖抹了一下眼。
石磨总是两人一起合作才能转动,后面作为助手的可以是女人也可以是男人,而前面的那个一手握磨担,一手添粮食的却永远只有女人,我从来没有见过有男人在前面的。这就让我觉得,石磨是像我外婆那样的女人的专利。石磨呼噜呼噜地唱着歌,尽管它在磨损自己,却因为有了粮食磨而高兴,这也像女人,尽管很苦很累,却因为一家人饭食有了着落而心里很甜。
石磨一圈一圈地转着圈,碾压的不仅仅是粮食,也是乡村女人们的青春,甚至是生命。
石磨总比人先吃到粮食。
新小麦下场了,外婆用小笆斗端来几干瓢新麦走进前屋,潮潮的,还没干透。外婆家的石磨在前屋进门的地方,她把簸箕在石磨旁的一张长凳上放好,又在石磨下面放了个杞柳编的大匾,就开始喊:“小五子,来拐磨”,听到叫声,五舅就从里屋出来,一边走一边嘴里唧唧咕咕的,人来了可是心里不高兴:为什么每次都是我?外婆就说,还想不想吃饭了?你几个哥哥都在场上,你不来搭把手,我一个人怎么拐啊?五舅想想也是,石磨那么重,外婆一个人真是盘不动,虽然心里老大不乐意,嘴上也就不说什么了,拿起靠在墙边的磨担子,把前头交到外婆手中,又拿起一根上面有个丫杈的木棍撑着,双手握着磨担子把手的两头,就一拉一送拐起磨来。外婆一手扶着磨担子,一手从笆斗里抓出一把小麦,按进磨眼里,石磨就呼噜呼噜唱起歌来。有了吃的,大约石磨心里也是高兴的。
其实不单单是收获的季节,一年四季,每天要做午饭之前,石磨的呼噜呼噜的歌唱声都要在庄户人家响起,磨小麦、磨玉米、磨山芋干,有时还要磨点豆CHAI(第三声,找不到这个字,时庄人的方言,就是把黄豆不是磨得很碎,粗粗的,像是打碎的豆瓣),那多半是要改善生活了,这家人中午要馇菜饭吃。所谓菜饭其实只是放了菜的玉米面稀饭糊糊,里面还放了豆CHAI,有时还有几块熬猪油剩下的油渣。这种饭不常吃,不是家里来了客人,就是家里有谁过生日或是什么其他的值得庆贺的好事,总之,这算是一种打牙祭。
老祖母两手拉着小孙子或是小孙女的两手,一只向前推,一只向后拉,嘴里念叨:“拐磨拐,剌豆CHAI”,作为一种游戏,一种劳动成就了一首童谣。
时庄人几乎每家都有这么一盘石磨,不单单是时庄,附近十里八村的庄户人家好象都有,在乡村,石磨仿佛镰刀铁锹一样,也算是一种必备的生产工具。我家也有一盘,比外婆家的那个小点,是妈妈的陪嫁。没跟奶奶分家之前,这盘小石磨躺在屋角那儿,一直闲着没用,奶奶家也有一盘大石磨,一家用不着两盘。等到分家了,小石磨也睡醒了,做木匠的三舅给它用槐木做了结实的磨床,屋里就散发出了槐树的清香。在农村,一盘磨的兴起,昭示着一个家庭的独立,一个女主人当家的开始,从此以后,这个家庭就要独自面对社会上的人情世故。
小石磨架起来了,磨担子也置了,可是在我家,它有点形同虚实,我不记得什么时候用过它,从屋角到磨床,它只是换了个地方,中间起来打个哈欠,头一歪,继续睡它的大觉。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外婆家吃的饭。我每天听到的,都是外婆家那盘大石磨呼噜呼噜的歌声。
八九岁的时候,我觉得拐磨是项顶好玩的游戏,就磨着外婆,要换下五舅,帮大人做点事情。实际上,五舅也就比我大几岁,那个时候十六七岁,他帮着外婆拐磨已经好几年了。外婆不让我拐,说人还没有磨担高,一边玩去吧,别来捣乱了。我知道她怕把我累着。在第三代人中,我是老大,外婆对我疼爱有加,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每天晚上,我是跟外婆睡的,那时大舅给人用板车拉货,每天天不亮就要起身,外婆总在给大舅做饭的时候也给我弄一份。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每想起那段吃夜顿的日子,心里总是软软的,眼里有一种湿湿的东西在转动。
经不起我软磨硬泡,外婆到底没有拗过我,让我换下了五舅。看五舅拐磨那么熟练,我以为这是很好玩的事情,可轮到我怎么都不能让磨转动,我知道不是我力气不够,是没有掌握要领。暑假里的一天,我又偷偷跑到外婆家学拐磨,父亲正好放假在家,看我一转眼不见了,知道我一定去了外婆家,就来找我,正好看见我在学拐磨,二话没说,上来就把我拎下来揍了一顿。我终于没能学会拐磨。那个时候,我只是心里委屈,长大后,我知道外婆心里更委屈,父亲一定是怪外婆让我学拐磨,那么大点孩子,怎么能让他做这么重的活呢?他打我其实是给外婆看,他哪里知道是外婆拗不过我呢?就是我真学会了,她也不会让我天天拐磨的,毕竟,我是她最疼爱的大外孙。那天,我看外婆背过身子,偷偷用衣袖抹了一下眼。
石磨总是两人一起合作才能转动,后面作为助手的可以是女人也可以是男人,而前面的那个一手握磨担,一手添粮食的却永远只有女人,我从来没有见过有男人在前面的。这就让我觉得,石磨是像我外婆那样的女人的专利。石磨呼噜呼噜地唱着歌,尽管它在磨损自己,却因为有了粮食磨而高兴,这也像女人,尽管很苦很累,却因为一家人饭食有了着落而心里很甜。
石磨一圈一圈地转着圈,碾压的不仅仅是粮食,也是乡村女人们的青春,甚至是生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