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二个应酬小稿,先贴这里听意见

2021-12-28抒情散文官舟寨

*胡耀邦故居渐东渐高。这样的地势,象征了什么?圣地在高处,走向一个圣地,我们一级级爬上去,心里就有一种东西在升腾,升腾成朝圣的感觉。湖南省,浏阳市。东出浏阳,驶入一片丘陵地区,地势渐东渐高。中和乡(原时文乡),苍坊村,此地距浏阳市区40多……
*胡耀邦故居   渐东渐高。这样的地势,象征了什么?圣地在高处,走向一个圣地,我们一级级爬上去,心里就有一种东西在升腾,升腾成朝圣的感觉。   湖南省,浏阳市。东出浏阳,驶入一片丘陵地区,地势渐东渐高。   中和乡(原时文乡),苍坊村,此地距浏阳市区40多公里。“西岭胡氏”在此安身立命、世代农耕,已经有超过400年的历史了。   舞动。一条舞动的龙。罗霄山余脉自湘赣两省相交处蜿蜒而来,形成连绵的山脉,山脉把许多山岭或高或低地耸起来。这些山脉如舞龙,渐走渐低渐温柔,像要歇息一下似的。至浏阳河之南,精神又足,复又耸起,谓之“云居山”。此山之南逐渐开阔,称为“阳谷”。沿阳谷南行五六华里,有一座小山岭,名为“西岭”,胡耀邦的故居,就坐落在西岭的山脚上,背靠山岭。山岭葱绿,环境幽静,空气清爽。房前有一条宽约数米的溪流,有一文雅之名,曰:“敏溪”。敏溪终年不绝,潺潺低语。风景优美。人杰地灵。这是一个迷人的地方。   历史,悬在我们思索的源头,悬在我们的仰望和回眸的远处。我们从眼前寻找一些可能的线索。   胡耀邦故居为典型的湖南农家建筑,坐北朝南,小青瓦,砖木结构。据说,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如此算来已经有140余年历史。此房自建造以来经过多次修缮,以1995年的修缮最为精工细作。目前所存的房屋是胡耀邦的曾祖父胡名钟和哥哥胡名镜当年所共有的,共计19间房,总面积约450平方米。中间的“泮公享堂”最高大,是当年名镜、名钟兄弟供奉其父亲胡中泮牌位的地方,为两家共有,作大客堂。经两代相传,属于胡耀邦父亲胡祖仑家的房子为7间半,约200平方米。

神秘。神奇。伟人的老屋和童年,总是勾起人们的太多关注。胡耀邦从小聪明过人,会读书,在乡里的胡氏家族小学读初小,后转到文家市里仁学校读高小。胡耀邦的性格较沉静,善思索,还是5岁孩童时,就已显示出他超群的聪慧。 胡耀邦的父亲是普通的农民,只是粗通一点文墨,对于这个第二个出生的男孩,没有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培养,3岁就跟着哥哥上山打柴。胡耀邦5岁时,他一个当私塾先生的堂叔父发现这个仅5岁的孩子能准确记住书中的生字,并能写出来。堂叔破格将5岁的胡耀邦收进他的“种桃树屋”发蒙,并起字号“国光”。一年后,启蒙结束考试时,站起来只有同学肩膀高的胡耀邦考了全班第一。他6岁就进入了小学读书。从此开始了严格的求学生涯。胡耀邦10岁从初小毕业,由胡家祠堂破格保送进了当地最高学府文家市立人高小部。这时正是1925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学校里开设了国文、算术、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等课程,这对胡耀邦早早接受革命理论打下了基础。11岁时,胡耀邦就担任了少年先锋队队长和宣传组组长,表现了他天才的组织能力和严格律己的品质。 1929年冬天,刚满14岁的胡耀邦正式加入了共产党。开始了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 15岁,他终于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尽管大家都叫他“红小鬼”。此后,他走出了家乡,一步步成长为政治家、革命家,直到党的总书记。 胡耀邦在世的时候,这座祖居已经破旧不堪,濒于倒塌。20世纪80年代,胡耀邦的哥哥胡耀福到北京去,告诉他祖居就要倒了,怎么办?胡耀邦说,年代久了,倒就让它倒吧,外边倒掉了,人就搬到里面去住。胡耀邦坚决反对修复故居。 人总是要思念故土,总想回到自己出生和童年生活的地方看一看。胡耀邦也是这样。数十年劳碌,投入人民的解放事业,拨乱反正,推动国家的改革和发展,重担在肩,有太多的事要做。辞去总书记职务以后,他轻松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闭门谢客,极少在公共场合露面。十三大以后,胡耀邦到湖南故乡一段时间。所到之处,都是深居简出,除了经常约请一些老战友、老同志谈心,回忆往事,闲暇时打打桥牌,游览名胜,却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了解他的行踪的人不多。期间正赶上湖南在宁乡纪念刘少奇诞辰90周年活动,中央的一些主要领导人都赶赴长沙参加这次纪念活动。胡耀邦却一个人单独去了花明楼,寄托对刘少奇的怀念和哀思。在去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游览时,他婉言谢绝了当地领导人的迎送,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和少数几个人游玩,静静地享受大自然天凿神功的美景乐趣。其实,他很想回到故乡看一看,看看他的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屋,看看他的乡亲。可是,他不能露面。这是他深深的痛和深深的遗憾。他只能朝着故乡苍坊村的西岭久久地张望。   修复胡耀邦故居,建陈列室,筑公路。这是胡耀邦去世后,湖南省和浏阳市为他的故居所做的。胡耀邦童年时代的住房、父母与兄长的居室,以及正厅、横厅、客厅、厨房等得到了修复。还请清华大学专家做了一个高规格规划方案:围绕胡耀邦故居建一个耀邦纪念园区。1995年9月,胡耀邦夫人李昭曾回这里参观故居。她详细地看着屋子里外的一切,抚摸着那些因以前未曾见过而陌生却因在心里反复想象而熟悉的物件,胡耀邦童年生活的情景在她眼睛浮现,有一股气息在她的身边注动、在她心里流动。   胡耀邦故居纪念馆馆长寻建农说,来这里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了。   要说美丽也美丽,那山那水,那清新的绿色,那清澈的小溪,那清爽的风;要说简单也简单,没有豪华的外表,没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只有极为自然的山水,只有极为质朴的农家老屋。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有许多我们应当寻觅的东西,有我们可以寻觅到的东西,这样我们心里就比那绿色的山更清新,比那小小的溪流更清澈,比那自然的风更清爽。
*文家市秋收起义会师旧址
  小小的文家市承载了太重大的意义,小小的文家市也就不小了。74年前,声震全国的秋收起义部队在这里会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中国人民革命史开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文家市像一颗明亮的星星,格外耀眼。   文家市是位于湘赣边界四县交界处的古镇,秋收起义文会师旧址为里仁学校,位于浏阳市文家市镇西街头。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进攻中心城市失利后,毛泽东领导的各部队在文家市会师。9月19日,毛泽东在里仁学校主持召开了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放弃攻占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把部队行动计划由原定夺取长沙改为向湘南进军。翌日,毛泽东在会师大会上代表前敌委员会向全体起义战士作了动员,随后率部南进。历史就是这样,在一瞬间发生着突然重大的事件,为一些并不起眼的地方涂上亮色。   里仁学校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原名文华书院,1912年改名里仁学校。坐南朝北,占地约5000平方米。胡耀邦毕业于该校。1964年维修,复原前敌委员会会址、毛泽东等部队主要领导的卧室、战士住房及伙房、会师操坪等处。1962年国务院公布里仁学校及标语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不朽的瞬间得到定格。   今天,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这里,追寻这片红土地上涌起的风起云涌,叩问一下那段辉煌的历史。   如今,古镇洋溢着时代气息:网吧、美食城、休闲茶庄、文化中心、小洋楼,鲜血浇开了富庶之花,培育出安定之果。繁忙,热闹,这是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的景象,不用介绍,只需想象,可以从络绎不绝的人群来来作出的判断:每天慕名前来的参观者总是一拨接一拨,真所谓川流不息。   历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这里。里仁学校的墙上依稀可见工农红军留下的标语:“建立工农政权”,“打土豪分田地”……红军就是从这里挥师湘南,进军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当年那宏亮的声音仿佛还在里仁学校操坪里回荡。当年的情景可以想象得到:1927年9月20日晨,秋收起义部队1000多名干部战士在里仁学校操坪召开会师大会,毛泽东身着老蓝布农民服装,打着绑腿,脚穿草鞋,站在操坪台阶上作了重要讲话。当时只有12岁的胡耀邦和表兄杨勇爬在学校的墙头上,观看了这一有着历史意义的场面。毛泽东气宇轩昂的演讲给年幼的胡耀邦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特别当毛泽东讲道“小石头总有一天要打碎大水缸”时,他仿佛汲取到一种力量。他的讲话不仅驱散了当时笼罩在战士们心头的迷雾,重振了士气,坚定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也鼓舞着今天至此的参观者。   文家市早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纪念馆负责人介绍,多年来,该馆已接待社会各界参观群众200多万人次,同时还有3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来馆参观过,全国各地一批中小学校和单位纷纷选定这里作为“德育基地”。   其实,不只是纪念馆和旧址,整个文家市镇就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只要你走上街头,随便和一位老区的群众交谈几句,就会发现他们当中不少人讲起党史口若悬河。更贵的是,在这里宝贵的精神化作了不竭的动力,化作了持续发展的成果。该镇在世纪到来之际,社会总产值就突破了8亿元,此后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这里的一切不能不让我们瞩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