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佛陀的麦垛
2021-12-28抒情散文薛林荣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6 编辑
佛陀的麦垛薛林荣1945年的某一天,一队人马赴天水勘查麦积山石窟。他们由天水东门过罗玉河、五里铺、三十里铺、花牛寨、马跑泉,由此入川沿永川河南行,经……
佛陀的麦垛薛林荣1945年的某一天,一队人马赴天水勘查麦积山石窟。他们由天水东门过罗玉河、五里铺、三十里铺、花牛寨、马跑泉,由此入川沿永川河南行,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46 编辑 <br /><br /> 佛陀的麦垛
薛林荣
1945年的某一天,一队人马赴天水勘查麦积山石窟。
他们由天水东门过罗玉河、五里铺、三十里铺、花牛寨、马跑泉,由此入川沿永川河南行,经崖湾、白石峪等村庄到甘泉。此处是天水到麦积山第一大镇,商店林立,人集如云,天黑遂宿于此。
次日,他们由甘泉经元店,入大峡门,过贾家河,两山松柏丛生,杨柳夹道,水从中流,人行其间,颇有置身桃园之感。此地风土,极似巴蜀。行溪谷中,两岸沃土,村坞相接,偏远幽静。
他们沿山路走到尽头,但见山内荒烟蔓草,景色谙然,麦积山下瑞莲寺虽有主持一人,但世俗气颇重,毫无僧人气度。
这对人马,即是著名石窟艺术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阎文儒先生等人。
这一年,他们对麦积山石窟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但因栈道破坏,绝大部分洞窟都无法上去,加之其它条件所限,考察组所写调查报告均未能发表。
60年后的一天,我和同窗好友三二人等共游麦积山。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珍品的膜拜,同时因有工作任务,我此前数次登临麦积山石窟。我所看到的,是前辈们从草堂春睡中唤醒的麦积山,麦积山应该记住冯国瑞、阎文儒、吴作人这些先后考察了石窟艺术的先行者。
和友人同游麦积山,志趣相投,性情相与,互相启发,谈兴大增,是不同于任何一次例行公事般的游览的。
这样的游览使我真正看到了麦积山的内核。
我们所走的路,正是60年前阎文儒先生经行之处。罗玉河、五里铺、三十里铺、花牛寨、马跑泉、永川河、甘泉镇、贾家河等地名,一如60年前之名。所不同的是,随着近些年天水的发展,一条高级别专用公路线已将天水市和麦积山联在了一起,驱车风驰四十分钟有余,就可以到达麦积山石窟,再不用像筚路蓝缕的前辈那样披荆斩棘,行程阻滞而夜宿甘泉了。
车过贾家河,山崖渐多,植被茂盛,正欣赏路旁青山绿水,不知谁喊道:“快看,麦积山!”
循着他手指的方向,一座酷似农家麦垛的奇特山形果然就出现在车的左前方。
哦!这便是佛陀的麦垛!
又一次看到这座神奇的山,我一时兴起,心中顿生卖弄文采之意,于是大声痛诵了《太平广记》中关于描述麦积山山形的句子: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
这段文字已成为诠释麦积山的经典。同行者听了,轰然叫一声好,仿佛我是上述文字的作者一般,而对麦积山的热切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麦积山,麦积山,顾名思义,就是积麦之山,在中国四大石窟中,“敦煌”听上去浩大渺渺,“云岗”听上去影影绰绰,“龙门”听上去轻舞飞扬,而“麦积山”三个字,让人如同闻到了香麦之味,透着一股农田的清韵。
这座山,在我看来,不仅是佛陀的山,更是一座飘浮着农耕文明精魂的山!
天水是农业大市,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小麦在山川沟壑随处可见,而场院上摞起的麦垛,更是天水乡间最普通不过的一道风景。
我想,不理解小麦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对于天水的重要意义,就无法理解这个佛陀的麦垛。
《三国演义》中,当陇上小麦新熟之际,蜀魏便开始争夺小麦。诸葛亮在怪树滩布了奇特的阵形,引得魏军疑神疑鬼,分散了注意力,30万蜀军趁机抢割小麦,并运往卤城即今天的盐官镇打碾,保证了军需。
远远望着这个积麦之山,一位诗人吟起了海子的诗《麦子熟了》:“那一年兰州一带的新麦/熟了/在回家的路上/在水面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还家了……”
喜欢以麦子作意象的诗人海子一生也没有来过麦积山,这是中国诗歌之不幸,更是麦积山之不幸——麦积山少了一首甚或几首足以传唱几代的诗歌。但是,麦积山有幸的是,它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将自己的仪容完整地展现在游客的面前。
于是这座佛陀的麦垛,比田野上任何一座真正的麦垛都要醒目。
薛林荣
1945年的某一天,一队人马赴天水勘查麦积山石窟。
他们由天水东门过罗玉河、五里铺、三十里铺、花牛寨、马跑泉,由此入川沿永川河南行,经崖湾、白石峪等村庄到甘泉。此处是天水到麦积山第一大镇,商店林立,人集如云,天黑遂宿于此。
次日,他们由甘泉经元店,入大峡门,过贾家河,两山松柏丛生,杨柳夹道,水从中流,人行其间,颇有置身桃园之感。此地风土,极似巴蜀。行溪谷中,两岸沃土,村坞相接,偏远幽静。
他们沿山路走到尽头,但见山内荒烟蔓草,景色谙然,麦积山下瑞莲寺虽有主持一人,但世俗气颇重,毫无僧人气度。
这对人马,即是著名石窟艺术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阎文儒先生等人。
这一年,他们对麦积山石窟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但因栈道破坏,绝大部分洞窟都无法上去,加之其它条件所限,考察组所写调查报告均未能发表。
60年后的一天,我和同窗好友三二人等共游麦积山。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珍品的膜拜,同时因有工作任务,我此前数次登临麦积山石窟。我所看到的,是前辈们从草堂春睡中唤醒的麦积山,麦积山应该记住冯国瑞、阎文儒、吴作人这些先后考察了石窟艺术的先行者。
和友人同游麦积山,志趣相投,性情相与,互相启发,谈兴大增,是不同于任何一次例行公事般的游览的。
这样的游览使我真正看到了麦积山的内核。
我们所走的路,正是60年前阎文儒先生经行之处。罗玉河、五里铺、三十里铺、花牛寨、马跑泉、永川河、甘泉镇、贾家河等地名,一如60年前之名。所不同的是,随着近些年天水的发展,一条高级别专用公路线已将天水市和麦积山联在了一起,驱车风驰四十分钟有余,就可以到达麦积山石窟,再不用像筚路蓝缕的前辈那样披荆斩棘,行程阻滞而夜宿甘泉了。
车过贾家河,山崖渐多,植被茂盛,正欣赏路旁青山绿水,不知谁喊道:“快看,麦积山!”
循着他手指的方向,一座酷似农家麦垛的奇特山形果然就出现在车的左前方。
哦!这便是佛陀的麦垛!
又一次看到这座神奇的山,我一时兴起,心中顿生卖弄文采之意,于是大声痛诵了《太平广记》中关于描述麦积山山形的句子: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
这段文字已成为诠释麦积山的经典。同行者听了,轰然叫一声好,仿佛我是上述文字的作者一般,而对麦积山的热切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麦积山,麦积山,顾名思义,就是积麦之山,在中国四大石窟中,“敦煌”听上去浩大渺渺,“云岗”听上去影影绰绰,“龙门”听上去轻舞飞扬,而“麦积山”三个字,让人如同闻到了香麦之味,透着一股农田的清韵。
这座山,在我看来,不仅是佛陀的山,更是一座飘浮着农耕文明精魂的山!
天水是农业大市,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小麦在山川沟壑随处可见,而场院上摞起的麦垛,更是天水乡间最普通不过的一道风景。
我想,不理解小麦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对于天水的重要意义,就无法理解这个佛陀的麦垛。
《三国演义》中,当陇上小麦新熟之际,蜀魏便开始争夺小麦。诸葛亮在怪树滩布了奇特的阵形,引得魏军疑神疑鬼,分散了注意力,30万蜀军趁机抢割小麦,并运往卤城即今天的盐官镇打碾,保证了军需。
远远望着这个积麦之山,一位诗人吟起了海子的诗《麦子熟了》:“那一年兰州一带的新麦/熟了/在回家的路上/在水面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还家了……”
喜欢以麦子作意象的诗人海子一生也没有来过麦积山,这是中国诗歌之不幸,更是麦积山之不幸——麦积山少了一首甚或几首足以传唱几代的诗歌。但是,麦积山有幸的是,它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将自己的仪容完整地展现在游客的面前。
于是这座佛陀的麦垛,比田野上任何一座真正的麦垛都要醒目。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