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记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我买书多在“新旧书店”。
毕业刚来单位,有点自己的钱,终于可以买书了。恰单位旁边有一家书店,每日吃罢饭,都要到里面逛。那时住单身宿舍,时不时的,还要提两本回去,同事很不解,有时当作笑谈。
这家书店就是“新旧书店”。“新旧书店”旁边,另有“翰林书店”及“布克购书中心”。前者多买教辅;后者规模大,新出的书几乎都有,就是不打折,买书贵,我只是偶尔去。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单位搬离原址,到别处去了。那里周边没什么书店。兜兜转转,今年又搬回来了。我很高兴,因为吃罢饭,又可以逛书店。
今年野外归来,在家休整了几日。上班第一日中午,赶紧跑到“新旧书店”看,生怕书店关门了。据说现在经济不景气,实体书店尤其难活,真要关了,可怎么办?
幸好没有。周边的“翰林书店”和“布克购书中心”都在,不过格局已发生很大变化。前者奄奄一息,很显落寞;后者大部分角落,都被教辅塞满。唯有“新旧书店”,还是以前的样子:店招为流沙河先生写就,蓝底黑字;店门口常摆一些“古玩”。
这些“古玩”也有人买。有一次,有人看中其中的一个鼎,问多少钱。老板说:“700元。”那人站起来,又蹲下去。老板不知从什么地方摸出个秤来,背对他称了一下,然后说:“这重得很,你成心要,600也可以。——卖铁都不止这个价。”老板很有点委屈。
对方还在犹豫,老板却有些着急了:“这个鼎,买回去放在家里插香,巴适得很。以前的人就是用来插香的。”
有妙龄女郎走过去,看到这些所谓的古物,有时也会停下来。表面看,新旧书店的人气似不差。
实际里面经常冷清清的。店里全是书,书架上、地面上,都挤满了。过道只容一人行,若不巧两人相遇,需要错开,其中一人须退到门口,或者到最里面的拐角处,那里稍微宽敞些。最里有个小套间,隔档用书砌成。有时进去,听到里面叮叮哐哐,不一会儿,书店饭香弥漫。
经常会遇到书塌。只不过不是那种大面积的。有时正在看书,哗啦啦一声,有书从高处散下来,人一惊。抬头一看,何止是书,营业执照等,斜剌剌吊挂着。头顶电线乱绕,尚未开封的几箱子书稳坐在最顶端。
女主人依旧斜倚在门口的凳子上,手杵一沓书,看她的手机。她的身边,青铜佛像庄严,手捧黄金的财神看起来很喜感。
这时恰有一位穿着时髦的男士突然闯进来(他和这里的环境实在太不搭了),张口问:“这里还有旧书?”他有些惊讶。女主人没有说话。他又问:“有没有医学类的书呢?”女主人说在最里边。
他钻进去了。
书散落下来了。
他快步走出来了。出来时一个劲儿拍打身上的衣服。
走过去将散落的书捡起来,里面兴许有自己感兴趣的,这是一次机会。不然,书堆得太高,上面的看不到,下面的取不出,即使遇到自己喜欢的,也没有办法。
新旧书店进门位置,放着一摞民国书,品相多不好。有的老板收来,大概懒得从塑料袋子里掏出来,就直接放在那里。有几日我专门“扫荡”那堆书,将它们从袋子里取出来,手一沾到上面,一些脆得尽往下掉干黄的碎纸片,很让人觉得不忍。
这些旧书里多有故事。就是在这堆旧书中,我看到一本毛边书,封皮、封底都脱落了,无法知道版权信息。当时随便翻看两页,只是觉得文字不俗,便买回去了。三两日看完,对书的信息还是一无所知。这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专门请教过几位老师,他们都没有查到。当时心存侥幸,这不会是什么名家少作吧?如果是,这里可有文章做。
看书页,书名叫《诗词作法》。全书从技术性方面着重讨论诗,不故弄玄虚。现在看来,依然能给人很多启发。看完兴奋,顺手发在朋友圈中,名为请教高明,实际有那么点炫耀的小心思。有人看到,说此书的作者是天虚生;时常流连在旧书市场的搞活兄说,作者是汪真,重庆华夏出版社印行——在孔网上一查,果不其然。
可当时为什么没有查到呢?
那么这个天虚生又是谁?询问西安歌者君,说听过个天虚我生,是鸳鸯蝴蝶派作家。不知是否为一人。汪真,应是当时的旧文人,跑到重庆逃难。解放后这本书逐渐被历史淘汰了。我以为很有道理。
“案件”算是成功告破,我兴奋里有一点失落。失落的是,这本书世上原来还有,我不能“奇货可居”了。原来想着,要是一圈下来,还没有发现,就做一个手抄本,说不定在手抄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一点新线索。手抄本做完,将原件送给建川博物馆。看人家要不要。因为里面有一点关于入缅远征军的事。现在不用了,这本书彻底被搁置起来。
还遇到过一本书,书无足观,书里面却夹着一张那个年代的医院检查单。检查单背面,用油笔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字:“我安睡在这里,愉快静谧,幽林里的猎人回了家,海洋上的水手上了岸,请把这写上,作为我的墓志铭。”初看到,心里并没有多少触动。看完也就放下了。越想越不对劲。回来思忖:这不会是某人的绝笔吧?他是谁呢?我应该买回来!第二天过去,好费了一顿找,才将那本薄薄的书找到。所幸那张检查单,还“安睡”在里面。
可有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有一段时间,我密集买书,看到书就想买,买过之后,也许兴趣转移,也许喜新厌旧,原先买来的书并没有完全看完,又有新来的书。家里的书越堆越多,而且买书的钱远远超过自己的预算。家人稍有不满。那一阵子想:如果看到书,确定不会去看,就不买了。买来花钱又占地方,真是何苦来哉!
前几日告诫确实管用。尽量少买书,唯一的办法是少去书店。隔两日还是忍不住,再逛新旧书店,巡阅一过,发现一本《政治经济学讲义》。我翻看了一阵,确定自己不会看,便放下了。当晚有些后悔,在正在看的一本书页上写道:“中午逛新旧书店,看到一册油印本《政治经济学讲义》,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某大学流出来的,翻看一两页,觉得无甚意思,没有买。回来有些后悔。这也是版本的一种形态呀!”已将告诫抛诸脑后,当晚说服自己:买回来。
第二日跑去,装作随便看看,实际要找那本书。找了一圈,没有找到。不知被谁抢先买走了。当日在日记中记:
中午太阳好,到新旧书店,还惦记着那本油印本《政治经济学讲义》。上次想,既然买来确定基本不看,那就不要买了。回来想,这可是难得的油印本,且油印的颜色很舒服,字体、纸张也好,为什么不买回来呢?今天跑去一看,再也找不到了。有些失落。
进去时,书店女主人正端着一个大碗吃饭——怎么是那么大的碗?在北方,这种大碗都少见。这种碗在成都似多用来盛汤,装饭很少见。买1985年《人物》杂志及四册“文革”时的活页选,外加一本赵之谦所作的《急就篇》书法字帖,经折装,归。《急就篇》年代不晚,应在民国前后,因没封面,版权页不明,只要价20元,我仿佛“捡漏”一般。
实际现在网络发达,已没什么“漏”可“捡”了。
正在选书,堆放在地上的某一处书又塌了。女主人继续刨食她大碗里的饭。后屋有人,也在淡定吃饭,倒下来的书没人管。我一本一本拾起来,发现几本绿皮的《史记》,惜不成套。看到一厚相册,很有历史风貌,前主人标注得也好,现在流落到旧书市场了。
一会儿男主人从里屋的书墙中挤出来。
在这家书店里遇到的趣事还有很多。比如遇到一本书,我们在价格上稍有分歧,他们俩多会唱双簧,最后败下阵来的,往往是我。而且我发现,女主人要价似温和些;遇到那些随便打听价格,一看就不想买书的人,男老板语气不好,并不“顾客至上”,大有从此不做生意的气概。女主人稍温柔,不过有时情绪也不高,有一次我进去,她正在打包一套《阿加莎·克里斯蒂探案全集》,我凑上前去问,她耷拉个脸,爱理不理,甚至恨不得立马把我轰出去——遇到我这个老主顾尚且如此,别人就可想而知了。
有那么点委屈。出了店门想:以后要不少去吧。可到底还是书的诱惑大。有时中午太阳好(有一个笑话讲,成都的狗见到太阳,都要对着吼,因为不知道挂在天上的这是啥。可见成都太阳的稀缺),出去走走,走着走着,怎么就到书店门前。那就进去看看?一看,不带一两本回去,就像晒太阳时,树上掉下来个小虫虫,爬在手背上,让人心痒痒。
毕业刚来单位,有点自己的钱,终于可以买书了。恰单位旁边有一家书店,每日吃罢饭,都要到里面逛。那时住单身宿舍,时不时的,还要提两本回去,同事很不解,有时当作笑谈。
这家书店就是“新旧书店”。“新旧书店”旁边,另有“翰林书店”及“布克购书中心”。前者多买教辅;后者规模大,新出的书几乎都有,就是不打折,买书贵,我只是偶尔去。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单位搬离原址,到别处去了。那里周边没什么书店。兜兜转转,今年又搬回来了。我很高兴,因为吃罢饭,又可以逛书店。
今年野外归来,在家休整了几日。上班第一日中午,赶紧跑到“新旧书店”看,生怕书店关门了。据说现在经济不景气,实体书店尤其难活,真要关了,可怎么办?
幸好没有。周边的“翰林书店”和“布克购书中心”都在,不过格局已发生很大变化。前者奄奄一息,很显落寞;后者大部分角落,都被教辅塞满。唯有“新旧书店”,还是以前的样子:店招为流沙河先生写就,蓝底黑字;店门口常摆一些“古玩”。
这些“古玩”也有人买。有一次,有人看中其中的一个鼎,问多少钱。老板说:“700元。”那人站起来,又蹲下去。老板不知从什么地方摸出个秤来,背对他称了一下,然后说:“这重得很,你成心要,600也可以。——卖铁都不止这个价。”老板很有点委屈。
对方还在犹豫,老板却有些着急了:“这个鼎,买回去放在家里插香,巴适得很。以前的人就是用来插香的。”
有妙龄女郎走过去,看到这些所谓的古物,有时也会停下来。表面看,新旧书店的人气似不差。
实际里面经常冷清清的。店里全是书,书架上、地面上,都挤满了。过道只容一人行,若不巧两人相遇,需要错开,其中一人须退到门口,或者到最里面的拐角处,那里稍微宽敞些。最里有个小套间,隔档用书砌成。有时进去,听到里面叮叮哐哐,不一会儿,书店饭香弥漫。
经常会遇到书塌。只不过不是那种大面积的。有时正在看书,哗啦啦一声,有书从高处散下来,人一惊。抬头一看,何止是书,营业执照等,斜剌剌吊挂着。头顶电线乱绕,尚未开封的几箱子书稳坐在最顶端。
女主人依旧斜倚在门口的凳子上,手杵一沓书,看她的手机。她的身边,青铜佛像庄严,手捧黄金的财神看起来很喜感。
这时恰有一位穿着时髦的男士突然闯进来(他和这里的环境实在太不搭了),张口问:“这里还有旧书?”他有些惊讶。女主人没有说话。他又问:“有没有医学类的书呢?”女主人说在最里边。
他钻进去了。
书散落下来了。
他快步走出来了。出来时一个劲儿拍打身上的衣服。
走过去将散落的书捡起来,里面兴许有自己感兴趣的,这是一次机会。不然,书堆得太高,上面的看不到,下面的取不出,即使遇到自己喜欢的,也没有办法。
新旧书店进门位置,放着一摞民国书,品相多不好。有的老板收来,大概懒得从塑料袋子里掏出来,就直接放在那里。有几日我专门“扫荡”那堆书,将它们从袋子里取出来,手一沾到上面,一些脆得尽往下掉干黄的碎纸片,很让人觉得不忍。
这些旧书里多有故事。就是在这堆旧书中,我看到一本毛边书,封皮、封底都脱落了,无法知道版权信息。当时随便翻看两页,只是觉得文字不俗,便买回去了。三两日看完,对书的信息还是一无所知。这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专门请教过几位老师,他们都没有查到。当时心存侥幸,这不会是什么名家少作吧?如果是,这里可有文章做。
看书页,书名叫《诗词作法》。全书从技术性方面着重讨论诗,不故弄玄虚。现在看来,依然能给人很多启发。看完兴奋,顺手发在朋友圈中,名为请教高明,实际有那么点炫耀的小心思。有人看到,说此书的作者是天虚生;时常流连在旧书市场的搞活兄说,作者是汪真,重庆华夏出版社印行——在孔网上一查,果不其然。
可当时为什么没有查到呢?
那么这个天虚生又是谁?询问西安歌者君,说听过个天虚我生,是鸳鸯蝴蝶派作家。不知是否为一人。汪真,应是当时的旧文人,跑到重庆逃难。解放后这本书逐渐被历史淘汰了。我以为很有道理。
“案件”算是成功告破,我兴奋里有一点失落。失落的是,这本书世上原来还有,我不能“奇货可居”了。原来想着,要是一圈下来,还没有发现,就做一个手抄本,说不定在手抄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一点新线索。手抄本做完,将原件送给建川博物馆。看人家要不要。因为里面有一点关于入缅远征军的事。现在不用了,这本书彻底被搁置起来。
还遇到过一本书,书无足观,书里面却夹着一张那个年代的医院检查单。检查单背面,用油笔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字:“我安睡在这里,愉快静谧,幽林里的猎人回了家,海洋上的水手上了岸,请把这写上,作为我的墓志铭。”初看到,心里并没有多少触动。看完也就放下了。越想越不对劲。回来思忖:这不会是某人的绝笔吧?他是谁呢?我应该买回来!第二天过去,好费了一顿找,才将那本薄薄的书找到。所幸那张检查单,还“安睡”在里面。
可有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有一段时间,我密集买书,看到书就想买,买过之后,也许兴趣转移,也许喜新厌旧,原先买来的书并没有完全看完,又有新来的书。家里的书越堆越多,而且买书的钱远远超过自己的预算。家人稍有不满。那一阵子想:如果看到书,确定不会去看,就不买了。买来花钱又占地方,真是何苦来哉!
前几日告诫确实管用。尽量少买书,唯一的办法是少去书店。隔两日还是忍不住,再逛新旧书店,巡阅一过,发现一本《政治经济学讲义》。我翻看了一阵,确定自己不会看,便放下了。当晚有些后悔,在正在看的一本书页上写道:“中午逛新旧书店,看到一册油印本《政治经济学讲义》,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某大学流出来的,翻看一两页,觉得无甚意思,没有买。回来有些后悔。这也是版本的一种形态呀!”已将告诫抛诸脑后,当晚说服自己:买回来。
第二日跑去,装作随便看看,实际要找那本书。找了一圈,没有找到。不知被谁抢先买走了。当日在日记中记:
中午太阳好,到新旧书店,还惦记着那本油印本《政治经济学讲义》。上次想,既然买来确定基本不看,那就不要买了。回来想,这可是难得的油印本,且油印的颜色很舒服,字体、纸张也好,为什么不买回来呢?今天跑去一看,再也找不到了。有些失落。
进去时,书店女主人正端着一个大碗吃饭——怎么是那么大的碗?在北方,这种大碗都少见。这种碗在成都似多用来盛汤,装饭很少见。买1985年《人物》杂志及四册“文革”时的活页选,外加一本赵之谦所作的《急就篇》书法字帖,经折装,归。《急就篇》年代不晚,应在民国前后,因没封面,版权页不明,只要价20元,我仿佛“捡漏”一般。
实际现在网络发达,已没什么“漏”可“捡”了。
正在选书,堆放在地上的某一处书又塌了。女主人继续刨食她大碗里的饭。后屋有人,也在淡定吃饭,倒下来的书没人管。我一本一本拾起来,发现几本绿皮的《史记》,惜不成套。看到一厚相册,很有历史风貌,前主人标注得也好,现在流落到旧书市场了。
一会儿男主人从里屋的书墙中挤出来。
在这家书店里遇到的趣事还有很多。比如遇到一本书,我们在价格上稍有分歧,他们俩多会唱双簧,最后败下阵来的,往往是我。而且我发现,女主人要价似温和些;遇到那些随便打听价格,一看就不想买书的人,男老板语气不好,并不“顾客至上”,大有从此不做生意的气概。女主人稍温柔,不过有时情绪也不高,有一次我进去,她正在打包一套《阿加莎·克里斯蒂探案全集》,我凑上前去问,她耷拉个脸,爱理不理,甚至恨不得立马把我轰出去——遇到我这个老主顾尚且如此,别人就可想而知了。
有那么点委屈。出了店门想:以后要不少去吧。可到底还是书的诱惑大。有时中午太阳好(有一个笑话讲,成都的狗见到太阳,都要对着吼,因为不知道挂在天上的这是啥。可见成都太阳的稀缺),出去走走,走着走着,怎么就到书店门前。那就进去看看?一看,不带一两本回去,就像晒太阳时,树上掉下来个小虫虫,爬在手背上,让人心痒痒。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