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为什么还要写乡土散文?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        为什么还要写乡土散文?
                  
                      熊西平   
      
      2018年的冬天实在令人难忘,难受。
      这个漫长的冬天里,“太阳流浪去了”,让人难得一见。我模糊的印象中,入冬以来的四个月里,有太阳的日子不到一个月。一个小学生在作文里感慨:这是个暗无天日的冬天啊。每天看预报,盼晴天,甚至上电脑网页上去扒一周天气预报,半月天气预报,翻开后,不免还是一声叹息。这是我有记忆以来,与太阳谋面最少的一个冬天。雨,雪,雾,阴天,轮番上阵,死皮赖脸,不屈不挠,霸去了那么多好日子。我想,这也是一种天灾,这种天灾不偏不倚就降在了淮河岸边,会造成什么样严重的灾难啊!只是现在还看不出来。
      岂料,这种极端异常的天气,竟霸去了大半个中国。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南方多省多地今年冬季降雨量都超过了有记录的历史,西南各省山区的冰冻天气破了历史记录,部分地区冬季日平均见阳光的时间只有0.7小时,有连续56天不见阳光的地方。这真是匪夷所思的一个冬季。
      这个冬天让我一下子感觉老了,出门少,走动少,身体不适多,心灰意冷多,不想做事,多蜷在沙发上翻书,常常闭上眼睛胡思乱想,偶尔把思路打探到散文写作上去,间或会迸出点微光,就信手敲打下来,共积累了三四万字。
      每年编好《淮水》都要写篇序言,今年实在不想下手,就偷巧从这里选取其中关于乡土散文的一些感受,权作序言,以塞责了事。
     我们实实在在过的是信息化日子,为什么还会产生大量乡土散文?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翻开报纸副刊或是文学期刊,十之八九的散文都是乡土散文。2019年第一期《奔流》刊载六篇散文,无一例外都是乡土散文。《人民日报》大地文学副刊每期都有过半的乡土散文,尤其关注农历的节日和二十四节气,近来又开始连续刊载乡村手艺人系列。据不完全统计,大陆报刊每年产生的散文,大约三分之二多的是乡土散文。为什么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了,乡土散文还在散文的园地里当老大呢?

      一.新文学运动开启了中国乡土散文

      所谓“乡土散文”,是指以家乡社会为背景、以故乡的人(包括亲人)、事为题材的散文。
      中国散文历史悠久,渊远流长,成就巨大,而且还占据着正统地位。中国散文的成就体现在诸子百家的思想论辩、二十四史的记人记事、小品文的闲适抒怀。写乡村、田园的作品不少,主要是诗歌,比如陶渊明、孟浩然,涉及到田园的寓言,比如《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但是,没有真正的乡土散文。古代文人的乡土、相思、乡音、乡恋,都是以诗词歌赋的形式抒发的,而不是散文。
      乡土散文并不老,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启了中国乡土散文的时代。代表人物是鲁迅、周作人、茅盾、沈从文、废名等。
      鲁迅把乡土散文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以《故乡》《社戏》起步(虽收入小说集《呐喊》,但实实在在说,是散文),散文集《朝花夕拾》集大成,把乡土散文推上了峰巅。
      周作人散文《乌篷船》《故乡的野菜》为其乡土散文代表作。
      茅盾三十年代以故乡乌镇一带的水乡为背景的乡土散文,是他文学宝库中一笔可观的财富。茅盾的乡土散文,是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也是水乡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些散文所触及的仅仅是社会的一个侧面,人生的一段,是普通的场景,但是,“通过这一角却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全貌”。《乡村杂景》《陌生人》《大旱》《戽水》《雷雨前》《香市》《故乡杂记》《速写》等,将百姓的辛苦挣扎深刻地予以展示。及时反映正在发生(1934年江南大旱)和刚刚发生的社会世像,是茅盾乡土散文的特征之一。
      沈从文大量的湘西散文。

      二.乡土散文的元素符号

      乡土散文都有显著的乡土元素符号。地域的,风物的,服装的,自然的……等等,文学元素符号几乎都是鲜明地有别于另一地区的。秋风、骏马,就是塞北;杏花、春雨,就是江南。
      乡土散文的元素是一个地方特有流动徽标,是作家的寄情物。比如,鲁迅先生、周作人作品中的“乌篷船”(和“白蓬船”)、脚划子、黄酒、黄酒店、曲尺柜台、社戏、黄米饭、黑干菜、土谷祠、求签、捐门槛、福橘……
       茅盾散文里,庙会,上香,车水,戽水……
       当然,不少地区的乡土散文符号并不是很鲜明,这就减淡了它的个性。随着时代发展,不少旧的元素符号会消失,新的元素符号会产生。区域在扩大,符号在相对地趋同,也许到了某一天,小区域的符号会消失殆尽。

      三.三十年的消歇

      乡土散文是个人的情绪和心境的写照,是纯个体性的创作。个体创作遇到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乡土散文就会服务于大局,变小我为大我,或被时局强迫搁笔。
       乡土散文的发展被抗日战争的国仇家恨和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给中断了,给1949年后一次一次的政治运动给窒息了,给改革开放之初的欢呼声忽略了……当人重新回复到自我,当人心重新回复到人心,自由一天天附体灵魂的时候,乡土散文才会重新萌芽、生长、繁茂。
      乡土散文是创作个体获得生存权和较大的自由度之后,才像百草遇到春光一样,萌发生长起来。
      乡土散文创作是阶段性的,有三十年处于消歇状态。乡土散文是否繁茂,也是政治气候的一支晴雨表。

      四.乡土散文繁荣的时代因素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是个好时代,经济繁荣,国强民富,这是多么好的时代呀,百年历史上似乎从没有这样让人欢欣鼓舞过。但是,似乎人们的心理焦虑也从没有如此严重过,穷与富,贵与贱,各有各的难安。几乎所有的人都需要安顿灵魂,放松活法,渴盼着绿皮车时代的生活,渴盼用慢生活、绿色生活去驱逐心中的焦虑、焦渴和更多的不安,于是思想、情感、灵魂搭着慢车寻求心灵的安妥。于是,怀念乡土、乡情、乡物和乡村的生活模式,对旧有乡村面貌遭破坏(或没有保护好)的痛惜,对乡情淳朴的怀念,甚至对流逝的哪怕陈旧腐烂的物事也寄托着怀想。
      乡土散文寄予了太多太多、难以承载的时代感情。
       唯有土地最能安放灵魂。唯有乡村最能救赎自己。
       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如此强大地深入作家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绑架着作家的生活方式,可它们难以进入作家的灵魂。丢一件电器,如弃弊履。电器虽是劳动产品,却不是沾满亲人日日夜夜的心血和熬碎珍贵时光的物件。一双鞋子,没有千层底的日夜纳来纳去,哪会有作家被触动呢?成衣店里买来的一件衣服,会让作家吟出“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动人心魄的诗句吗?
       简单的生活不会触及作家的灵魂;曾经的自给自足生活,手织肩扛的生活,无不浸透作家极其亲人的血汗,这样的生活才会在时光和生命里牢牢扎根。
       乡土散文表面上写陈谷子烂芝麻,内里骚动的是现实的不安灵魂。
       一生坐在故乡的泥土上,是很难写出好的乡土散文的。

      五.乡土散文新的牵挂

       扶贫攻坚限时鸣金收兵,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大幕开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拭目以待每个日子充满阳光。相信会因此产生不少新乡土散文的。不过,所有的建设都有一个过程,蓝图不一定都能顺畅地变成现实。乡村的一些问题总牵挂着作家们敏感的神经。时下的乡愁还是很愁人的,比如:
       乡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
       乡村乡绅文化的打捞与重建问题;
       乡村宗族势力与黑恶势力形成与消除问题;
       乡村卫生健康问题;
       乡村村庄建设问题;
       贫困消除与贫困再生的可能问题;
       还有那么多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催着赶着人们的脚步呢。
       还有农业,庄稼,土地,这些养人性命的根本在农村呢?
       …………
      乡土散文,不仅仅是“日暮乡关何处是”那么简单的乡愁。

      六.一代作家的集中关注点

       目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作家,正处在创作的旺盛期和成熟期。
       他们的生活,横跨在从封闭到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并且大多数为由乡村生活过渡到城市生活的人,两种生活都厚实,体会都深刻。
       几千年的农耕生活,真正发生巨大变化,是在改革以后。中国历史前三千年是一个阶段,后三十年是一个阶段,这极度的不平衡,在作家灵魂深处的撕裂就更加严重了。他们的创作倾向保持着时时关心乡村就不难理解了。
      作家对过去的乡村有惋惜,对未来的乡村有期待,对发展的前景有担心,那么,在一个时期内,乡土散文还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就毫不奇怪了。
      为此,报纸的文艺副刊,文学期刊的散文栏目,还会提供相当大的、为作家提供心灵展示的舞台,还会是长久的。相信,乡土散文创作还会保持着较为长久的丰收期的。
                                                                                   2019年2月
      (本文是为河南省固始县往流作家群第八本文学年选《淮水·2018》所写的序言。往流作家群产生的往流镇位于淮河岸边,这里先后有六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二十多人加入省级作家协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