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孔子望海处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游孔子望海处
离开海州城东门的镇远楼,再向东南行三四里,绕过石棚山,再向前行二三里就是孔子望海的孔望山了。孔望山和石棚山之间横亘着磨盘山,站在石棚山顶看磨盘山,像一条趴卧着的大鳄鱼,鳄鱼头向南斜低着,尾巴直指北方。三山四周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水库,在阳光的照射下,水面反射着银白色的光。磨盘山不高,比石棚山矮,孔望山比它们都高。山都显得很瘦,典型的北方的风景,树和山石骨感都很强,有些黄公望笔下的山水味道。
孔望山的山门在山的东面,我沿着修葺整齐的山道漫走,人随山势逐渐攀高,四顾一派田园风光,这个时候,我想起了家里曾经拥有的菜园子,想起土地蒸发出来的味道,想起了蔬菜散发出来的清香味。在山道旁有一棵大树(忘了是什么树),我很喜欢它的阴凉,很浓,烈日难以透达,山风轻起,人感舒爽。
不久就到了孔望山唯一的寺庙龙洞庵(以前叫东海庙,不知道为什么改成庵,庙住的是和尚,庵尼姑,改的有些乱)。进入庵门,大殿前有两棵千年古树,都很高,也都枝繁叶茂。东边这棵是琉苏,我很喜欢,很干净,很好看。西边这棵是柏树,苍劲古朴,一看就很有年头。其它布局与别处无二。庵不大,烧香的人不少,烟雾缭绕,人声鼎沸,我很不喜欢浓厚的香烟缭绕产生的味,香的怪异,呛人,也不喜欢很多人围在一起,显得乱糟糟的。寺庙给我的印象应该是静,净。不过到哪里进庙宇都是这样,人来人往,叽叽喳喳,乱哄哄的,也不知道那些和尚尼姑是怎么能够忍受下来的,处在整天的喧嚣环境中哪里能耳根清净?这也算是修炼么?龙洞庵像是嵌在山坳里的样子,从表面看并不深远,进去才觉得别有天地,除了大殿,四周还有一圈庙宇建筑,只是比大殿的规模小很多,里面也供着几个菩萨。
龙洞庵西,有一个小型的广场,种了一些棵树,在北面的石壁的根部有一个浅浅的洞,不大,边上竖一个牌子上写着两个字“龙洞”,龙洞很有些幽暗,看不清。估计这就是东海庙改成龙洞庵的原因,其实龙洞和东海是无法相提并论的,龙是住在东海里的,洞只能委屈了龙。如果有可能,龙洞庵还是叫东海庙的好!
孔望山山势不高,也不险峻,走上石梯便有松风作响。你可以按着石梯向上走,这样很安全,也不累,可以说不用出汗就可以到达山顶;你也可以另辟蹊径,找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爬(这个时候才能用到这个字)过去。我就是这样爬到山顶的,淌了一身汗,吹着山风舒服极了。山顶略显平坦,耸立着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颜回并排目视东方的雕塑,用白色花岗雕刻而成,雕像显得格外高大,很多人在此拍照留念。孔子东临大海,登山观海,和石棚山比较,孔望山离大海最近,之所以他为什么要带子路和颜回一起来,人的内心是难以猜测的,反正他们是来了,因此这座小山也因孔子的登临而被命名孔望山。我更钟情于雕像南面大禹留下的石棋盘,一块平整的石板,上面有简单的几道刻线,也不是很大,经自然的打磨,天长日久,石板表面看起来已经变得很模糊了。这个很容易让人产生遐思,如果是大禹为了治水到这里来观看水情,大禹必定瞭望过大海,对大海的包容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敬畏之心。那么孔子望海处也是大禹望海处。我想孔望山的山顶不会不能容下一个大禹的身形。
休息片刻,我从山道下山,看到了汉代的石雕癞蛤蟆,腐蚀的很厉害。还有一个保存完好的雕刻精美的大象,很值得一看,大象体量庞大,雕刻了很多纹饰,记得有莲花。来到离龙洞庵不远处,有一个摩崖石刻(如果順山道走早就可以看到),典型的汉代石刻,是一个佛教故事,释迦摩尼饲虎,还有很多小人。石刻十分清晰。我驻足良久。
上山游玩的人很多,男女老少都很休闲,步履缓慢。究其原因,“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有先师孔子这块具有千年文化的名牌,游人如织是应当的。
在龙洞庵的小树林里,坐在石凳上,喝点水,休息一下,从龙洞庵里不时传来敲罄的响声,悠扬浑厚,听了一会,我就下山了,来到山门,回头望望,山色苍翠,偶听鸟鸣。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