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微斯人,吾谁与归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唐宋向来并称,原因许多,同是文学最灿烂的年代,又朝代相邻。可实际上,唐宋却是两个极不相同的朝代,最显著一点表现在文学上,唐以诗雄,宋以词秀,政治上唐强大,宋积弱。让我选,我更喜欢宋代。

因为,宋代和我们的关系更为密切,宋是“平民”社会。这里的平民,是相对贵族而言,而贵族是指世袭的那种。宋之前的中国,就有点世袭味道,汉之征召,举察,虽说是全国范围内,因其时读书人多出自殷实之家,故读书有如务农是“家传”的,选来选去,也就是小圈子内的选举。魏晋之九品中正,制度化后,情形更为严重,论门第看出身,实际就是重血统。血统和世袭就是贵族的社会基础。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现状,上下等级壁垒分明。

怀才不遇,是自古文人的浩叹,细分其实还是有所不同,唐前之不遇,多是慨叹社会地位卑微度至无法出人头地,左思的《咏史》诗可作代表:“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之后的文人感叹怀才不遇,却是恨无知音赏,或无人赏掖。前者是一开始就决定结果:只要你不是名门望族,有才也是白搭。后者多是感叹命运不济,没有遇到伯乐和好时候,极少怨恨制度不公。结果看似一样,却有着本质不同,论才而不论家世,社会已在进步。

有此结果,是隋唐实行科举取士制度,打破九品中正的“人选”陋习,实行公平、公开(当然是相对的),论才提拔,从此王谢子弟这种带着贵族色彩,浓重门第观念的世家成了历史名词,地主阶级或说是中产阶级崛起,只有官民,再无贵族,不论是谁,不论何等身份,一旦通过科举,就能鱼跃龙门,成为人上人。阶级,贫富,贵贱依然存在,不再是绝对不变,更不是世袭,不能传之子弟,顶多及人而终。隋唐是门第与世俗间的此消彼长,到了宋,世俗已占注流,才能所用的机会,比以前是空前的扩大,理论上是所有人都有晋身的机会,大量的人才进入统治阶级,对社会的影响和促进,是可想而知,宋之后社会篷勃发发展,是有社会基础的。

我喜欢宋朝,可以不必象在唐之前,给“龙生龙,蛇生蛇”的怪圈子,压得喘不过气,只要你有才华,完全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此其一。还有宋朝是所有朝代中,最优待文人的朝代,汉之东方朔,司马相如之流常被讥为文优,难怪扬雄晚年说辞赋是雕虫之技,壮夫不为,实是辞赋家地位如虫,辞赋才成雕虫之行为也。宋之后,文人是士大夫,不遇如柳永,可“凡井水处,皆可歌柳词“,说是娱乐之盛可,说是文化之盛亦可,”弦歌“不断,多是升平社会,“奉旨填词”或故作高调,词虽写私情、艳情,有说格调不高,可言已所言,痛已所痛,终比歌功颂德,空洞堆彻要好。由诗言志,到词抒情,我觉得这是个人感情的进一步觉醒,若没有这个进步,更为世俗的小说,会在明清时期成为注流,并取得极高成就?在古人看来“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也”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

文人在宋朝地位很高,因为宋代是个文人政治社会。我们所知,每个朝代多是从战乱中建立,开国之初,军人政治多是其特色,也是必然。如汉初之重臣多是周勃、周亚夫这样的武官。武将与文官,我想确实有区别的,可能武人更重开边,而文人重视和平。宋代几乎是一个只知守成的朝代,相对汉唐积极开边,对外扩张,宋朝的表现除了平定东南有所成绩,几乎不敢北望,步涉为营,处处防守,表现得极其保守。这是宋代重文轻武的文人政治所决定。宋代肯定是中国历史上文人政治最突出一个朝代,赵匡胤兵变得国,最担扰将领拥兵自强,开国不久就来个杯酒释兵权,一下子把开国元勋全部罢免,形成了极小见的开国之初无重臣(功臣武将)的局面。一开始就抑武扬文,还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祖训,所以宋朝大臣获罪只会一贬再贬,极少被杀,自身安全是相对高得多了。有人认为,苏东坡在乌台诗案所以能不死,就是这个祖训在起作用。

所以在宋代,文人是活得最滋润的。也因为滋润,有点“玩物丧志”的意味,宋代才会流行词这种专写私情的文体,就算是诗,也和唐诗不太同,不再是那种壮志慷慨,而是重议论重情理,总之是志短情长。宋之前的城市是以坊为建筑分布形式,坊就是相对封闭的单园,类似现在的小区,只有一二个出入口。为安全计,古代实行宵禁,就是到了晚上,就不能随便进出走动。晚上坊门一关,人就只能呆在家里,便于管理,却不便生活。我们想试想一下,如果晚上不让出小区,还不闷死?所以古代晚上没多少娱乐。而宋代却打破了这种封闭的坊式格局,城而象市,可以自由进出,慢慢形成了许多娱乐场所,就是我们在小说里看到是勾栏和瓦舍,娱乐开始丰富起来。我们到了宋代,可能还能适应,若到唐之前,可能就不太能适应了。因为,宋的社会制度结构和组成,和现在还有许多共通之处,现代只是在其基础上,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娱乐而已。

宋朝的文人政治,还包括文人领兵这传统。宋之后,我们的文化传统就重书生,白面书生在很长时间里成了男人的美的标准。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虽然在后世也用文质彬彬来形容读书人,这个词的含义,或说美学观却大不相同。孔子时代的读书人讲究六艺,其中就有射、御两项,射是射箭,御是驾车,是在读书之余,也兼顾基本的武力和技能。能射御肯定体魄强壮,处事能力颇强的,完全不同后世文质彬彬读书人,只知四书五经,手无搏鸡,文弱异样。如果说孔子时代读书人讲究要有强壮的体魄,下马布草,上马杀敌,也是汉魏之风,在后世读书人就以手无搏鸡之力为美,别说杀敌,甚至常要佳人所救,说不出的憋屈,才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词。有人说科举不好,其实科举很好,只是科举就如现在的教育,只讲学,不讲德也不讲育才是毛病之所在。

文人吟诗作赋不为奇,领兵作战就叫人惊诧了,这明明是武人之职呀,但好刺激。文武双全,理想人生,也是每个人的梦想。可我们在北宋词里只读到风花雪月,几乎不见这种兵鼓之音,这是因为,我们熟悉的词家或词作,多是仁宗之后的承平之作。宋重守畏边,主动战争几乎没有,有的是被动防守,而且多是在宋初。自澶渊盟后,几无大战,虽然边患仍有,却还是算得上升平了。社会基本和平,这也是宋所以繁华的重要原因。既然熟悉的词人,都是承平之后,我们又怎能读到他们领兵作战的丰采呢?却有一个人至少有一首词,让我们看到一点兵火之味,在宋词中很是特别。唐诗中有边塞诗,宋词中却没有别塞词一说,唯这首近之。

这就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牌是曲名,有些一看就觉得适合写私情,有些却适合抒怀,如《满江红》,我们马上想到的是岳飞的壮怀激烈,而这曲《渔家傲》,也是范仲俺这首最为苍凉。《念娇骄》可能之前是写私情的,东坡之后才发出慷慨之音吧?

范仲淹这首《渔家傲》我们初读可能不觉有什么特别,那是因为我们心里有整个文学史,如果,你把唐诗中的边塞诗排除,甚至排除了唐诗,只把它放在宋词中看,就看出它的罕有。东坡的豪放,是对人生的感悟,稼轩的豪放是对家国的忧思,就算稼轩曾参加过实际战争,下马作词,上马杀敌,但他的词多数还是事后在书斋里的作品,我的意思是他的作品,极小表现出即时,更可能非曾守一城领一军。唐代边塞诗作家,虽然到过边塞,但身份通常只是参谋一类的,参与却不主导,可写此词的范仲淹当时知延州,就是如今天的延安,其时是1040年左右,宋辽无战事,西夏却独立,屡屡侵宋,延州就是宋夏交界的边塞(相对于汉唐,边塞是西域蒙古,大宋的疆土,是大大缩水)。辽为强国,宋奈何不得,也就罢了,李元昊本是宋属,胆敢独立称王,宋当然不答应,西夏就以战逼宋承认其地位。重文轻武,将不领兵的国策,宋积弱积贫,西夏不过是小国,长期骚扰竟让大宋不得安宁,有专家就认为,宋之弱亡,和西夏长期拉锯战带来的经济破坏,不无关系,后果可能比辽带来的更甚。

西夏独立,朝野震动,最让人尴尬是,大宋天兵竟奈何不了这个夷蛮小国,战争常常失利。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范仲淹出知延州,当了边关司令,大有临危受命的意味。范仲淹以坚守为主,虽反攻无力,总算是站住了脚跟。这首《渔家傲》就是在延州时所写,并非书斋里的想象之作,身份是边防大司令,可能不亲自上阵杀敌,布局指挥肯定是他,是真正的领兵作战,一身所系,胜败得失。

这首词给我们什么感觉?我的感觉是,人在孤城,给敌人包围了,有种生死存亡的悲壮悲凉之感。我其实是想有末路的,一想还不到末路,就算了。“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词此情,大有唐人边塞诗的风味,也很形象刻画出困守孤城,未知前途的沉重心境。所以下阕的思乡之情,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其实,思乡只是其次,更深一层,是盼望胜利,渴望和平,不必面对战争生死,毕竟生与死,血与火,是极残酷的。在这种情形下,一城挡敌,能守住不破,就非常不易,勒石纪功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了。“归无计”就有一种无力无奈之感,是不能,而不是时未到。生于和平年代,我想象不出古代战争情景,所以特别好奇,其实,家万里,敌在前,不能进,更退不得,给人的精神压力是多大。词有苦音,可势危更见人之勇,与其说词苦,不如说情危人不惧,自有不屈之气,有大气概在。

我们读宋词,论豪放言必苏辛,其实,范仲淹绝对不能忽略,虽然他的词可能和后来的豪放词不尽相同,由这首可以看出,其苍凉悲壮,完全不下于苏辛之豪迈高旷,而境界之开宽,在宋词中,也极为难得,隐隐然有唐之气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总让我想到李太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历史给范仲淹的定位,就不仅仅是文学家,还是政治家和思想家并举,远比苏辛纯文人身份要复杂,要丰富,要多面。除了曾参与战争,领导作战,范仲淹还倡导过改革,庆历新政虽然失败,范仲淹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身份却得到了历史的承认。在这点上,范仲淹有点像后来的王安石。

论文要知人,范仲淹在文学上最高成就是《岳阳楼记》一文,文辞优美,思想境界之高更是一时无两,“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联系实际和经历,实是其精神真实写照,绝非豪言壮语之虚言。此文是写于庆历新政失败之后,在贬谪之中,可谓正处失意中。失意之人多半消极,范仲淹仍然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不是第一次被贬,他为官方正,直言敢谏,曾多次上表言事得惹怒皇上,梅尧臣觉得他太耿直了,这样在官场实在不行,弄不好还会惹来杀身之祸,就好心写了《灵乌赋》劝喻。范仲赋马上也回了一篇《灵乌赋》,宣称自己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前后如一,言行如一,岂能不真?《岳阳楼记》所以成名篇,艺术成就外,更主要是言出肺腑,言行一致之故。至情文章方感人,先为人,后为文,这就是。

范仲淹留下的词,只有五首,其余全部散失,让人为之痛惜。除了《渔家傲》其余如《苏幕遮》和《街行》虽写私情,但境界开阔与花间集迥然不同,绝非那种纯风花雪月的悲悲切切。范仲淹词作虽少,在词中地位却应更高一些,隐然上承唐风,下启苏辛,不可小觑。前人论诗,说《春江花月夜》是孤篇盖全唐,我也想说一句《渔家傲》一词压初宋,不知可乎?我不敢说全宋。

说起范仲淹身世也颇曲折,父早逝而母另嫁,跟后父姓名朱说。二十岁后方知身世,于是到应天书院苦读,三年后得进士,数年后能安身立命便认祖归宗,以范仲淹字希文行世,谥文正,据说文正是文人最高谥号。我曾猜想,其名淹,是否说其身世曾一度被淹没而自警?

非要选一个朝代而生,我愿生于大宋朝。
2018-03-16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