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随身听,随身的良伴(已发)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我人生的第一次大转折发生在90年代的第一个夏天。
      原本以为那个炎夏将是我在这个城市继续求学的开始,不料,却迅速转变为我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暑假。刚刚离开淮北农村的我,再从学校进入社会,在16岁的花季,成为一名公共汽车售票员。彼时,我甚至连这个傲慢城市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都听不懂。离家千里孤零零的我,在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中,努力适应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紧张、彷徨、懵懂了将近半年,才逐渐缓过来。
      然而,内心的孤苦无依却时常会把敏感的我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哪怕微乎其微的不如意,迅速发酵成忧虑、苦闷、焦躁、愤怒。现在想想,那个异乡少年瞬息多变的心理状态,明显蕴含着诸多令人担忧的不可知的发展可能。
      幸而,在90年代初全民听歌的氛围影响下,一如书籍一般,音乐像另一只温柔的手,安抚住了我的躁动。
      那个时候的上海,大街小弄,角角落落,到处歌声飞扬。电台的流行歌曲排行榜成为很多年轻人关注的话题。四大天王和MJ的风头盖过史泰龙和周润发等影视明星,成为新生代偶像。处处可见的音像店和盗版盒带小摊,整日不停播放着最新流行歌曲,《何不潇洒走一回》《梦醒时分》《水手》《一起走过的日子》,然后是软绵绵版红歌串烧,四处喧响。
      在这样热烈的群众基础上,一种名叫随身听(Walkman)的东东闪亮登场了。这东西好就好在小巧玲珑,可以随身携带,时时享受音乐的美妙。走在大街上,腰里别着或包里放着一个随身听,脑袋上挂着副耳塞,这个形象是潇洒而时尚的。
      年轻的我当然无法置身这场全民嗨歌的热潮之外,紧衣缩食了一段时间后,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随身听。方方正正的像块黑色的小砖头,还是收放两用的,既可以收听电台,也可以播放盒带。买下它的那一刻,我还有些心疼钞票。但不久我就认识到:这次消费是超值的。它不仅让我拥有了一个和这个城市其他年轻人一样的标识,获得了一些归属感,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它竟然成为了孤独的我在这个城市中唯一的一个朋友。对于我来说,它是温暖而体贴的。所有其他同样拥有这个东西的人,恐怕他们从中获得的回报,都远远逊色于我。
      我为这个朋友买的第一盒磁带是刘德华的国语专辑《我和我追逐的梦》。我觉得这首歌不仅好听,而且道出了我同样想追梦的心声。虽然刘德华所追逐的是姑娘,而我当时更想追逐的是一份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盒带的封面上,刘德华身着深橘色休闲西装,颈间围一条丝质薄巾,背景是色彩明媚的秋林。他神情端庄,眉目英挺,简直帅爆。虽然他的歌和电影都很一般,并且后来还知道个头也不高,但这张照片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永不磨灭。
      最低八元四角一盒的磁带,于我而言还是贵了,我买的很少,有时会到五角场去买盗版盒带。那时的五角场远不是现在这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还保留着城乡结合部的部分农村集镇风貌。每天下午三点多开始,各种小摊就纷纷冒出,以五条马路相汇处的大圆盘为中心,洪水一般占领那个地区。卖小吃的卖衣服的卖旧书的卖各类杂物的,摊摊相凑,寸步难行。当然还有卖盗版盒带的,只要四元一盒,音质也不差。
      附近几所大学的学生是售卖盗版盒带的生力军之一,淞沪路上的新华书店门口是他们盘踞的地方。他们卖的音乐品种比较小众化,比如罗大佑崔健,比如摇滚、乡村、蓝调、古典等等,有些音乐发烧级别的人还可以跟他们预定市面上不大见到的专辑,他们会找渠道翻录,甚至根据你的要求弄张拼盘出来。我记得我买过一盒林志颖的《十七岁那年的雨季》和王杰的《英雄泪》。林志颖的歌让我听得羡慕嫉妒恨,我和他差不多年龄,他那么潇洒快乐,而我呢,想听歌还只能买盗版带,嗐!王杰的一曲《英雄泪》,沧桑宛转,忧伤而不气馁,真真是铁骨柔肠,每次听到,男人气必然爆棚。
      但是不久,类似这样千篇一律的哼哼啊啊就提不起我的兴趣了。之后,大陆原创音乐风生水起,杨钰莹又甜得我欲罢不能,校园民谣也让我怀念起了早早离开的校园生活。然后,突然的,在店里看到唐朝乐队的同名专辑。其实之前在电台里也听过他们的歌,直接印象是——噪音,而不是音乐。但是封套上黑色底衬着的几个冷峻酷毙的长发男人,立马吸引了我,买了一盒。这次一听,完全被镇住了,那种张扬恣肆阳刚激烈,实在太满足一个现实生活中苦闷青年的躁动之心了。我毫不怀疑,摇滚的精神只能在当时我那样的年轻人的心中成长出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只听这张专辑,上下班路上听,回到出租屋里听,可以躺在床上一直反复听到两节镍镉电池没电。《飞翔鸟》的前奏中密集得令人窒息的鼓点,会让你感觉到体内热血的奔突。
      由唐朝开始,自然听到魔岩三杰、崔健,然后是MJ、披头士、斯汀、皇后、平克佛洛依德。之后了解了一点美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就去找乡村蓝调听,那种自由温馨的曲调,能够让人闻到泥土的芳香,约翰.丹佛的《归乡之路》、卡伦.卡朋特的《昨日再现》,百听不厌,实在是抚慰孤独异乡人的一贴良药。再之后,贝多芬的交响乐、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巴赫的协奏曲、肖邦的钢琴练习曲,也都曾让我乐享其中。
      我租住的小屋内没有电视,冬冷夏热,各种微小生物也比较多,晚上关灯之后,时常可以听到它们悉悉索索的夜行声和吱吱吱吱的闲聊声,而我可爱的良伴随身听则给我营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让我在那间陋室之中领略维也纳森林的奇妙、牧神午后的惬意、如水月光的纯美。
      起早贪黑是公交售票员的工作特色。头班车午夜两点多钟就要起床,到指定路口等班车,去停车场领车票,打扫车子,然后跟着自己的车到所在车队报到,休息一会,大约四点多钟,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了。末班车一般在晚上十一点左右结束,仍然需要随车进场,交票箱,再乘班车到所在路口下车,回到家也要凌晨一两点钟。夏天倒还好,但是冬天的时候,午夜的街头冷风刺骨,寂寥无人,那滋味可是十分难耐的。每当此时,少年异乡人的凄凉感更是强烈。这个时候,戴上耳塞,按下随身听的播放键,一边看着冷清无人的街道,一边听着美妙的音乐,会让我快乐起来。
就是这位苦中良友,和我枕边桌上的书籍一起,不时提醒着我,我所看到和接触到的那些不如意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全部,这让我对世界的感觉最终没有麻木,对未来的判断最终没有坠落于暗黑之中。
      然而有一天,因为所在单位拖欠了几个月的奖金,我的经济状况拮据到了必须把随身听拿去卖的程度。我在恒丰路桥旁边的旧货市场徘徊良久。那里其实也是失窃物品的集散地,拥挤的人流中,各色人物都有。不远处的城中村挨着苏州河的河湾,苔癣一般向北密密蔓延。那里是上海滩最大的贫民窟,房屋破旧不堪,弄道如蚯蚓乱麻般随意扭曲延伸。平时,我是绝不会踏进那里的。最终,我用那个随身听换来了几天的饭钱。收货老板把我亲爱的随身听向摊上一堆杂物中一扔。我的悲伤就如不远处混浊的苏州河水一般。之后想想,可能他还把我当成销赃的小贼也不一定呢。
      后来,为了学习英语,我又买了一个随身听,不过只有单放功能。我对它的喜爱程度远远低于原先那只,只是当成一个学习工具。再过两年,我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起来,可以在家里用影碟机看片听音乐了,音乐盒带也逐渐在市场上消失。
      那台单放机我也记不清它的去路了。而我听音乐的兴趣竟也逐渐低落。等到看到和我当年年龄相仿的弟妹级人物,纷纷换上更加小巧的MP3、MP4播放器听他们喜爱的音乐时,我每每会想起我孤独贫苦时候的良伴,想起恒丰路桥下面那个冷漠拥挤的人群,和兜里那凄凉的几十块钱。并且清楚的记得当时我还想把随身听中的两节可充电池取下的时候,老板说了一句:没有电池,给不了这价。我只好住手,把电池一起给了他。
      如今,无处不在的WIFI信号,越来越高明的各类手持数码终端,可以随时随地把海量的音乐影像,以更逼真的视听效果展现给人们。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显得过于喧嚣和嘈杂,所带给人们的已经不是清新的享受,而是一种干扰,甚至侵犯。
      这当然不是我所喜爱的。对于我来说,最美好和温暖的音乐享受,就是那个黑色的小砖头一样的随身良伴。


(载于《九十年代回忆录》,不过前面四个自然段被编辑删掉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