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猪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喂猪
王清铭
在乡下,喂一口猪,等于家里添了几口人。
小时候,各家都贫困,一日三餐,除了稀粥,还是稀粥,配的菜肴,咸菜和咸萝卜,都是自家腌的。一腌就是一坛,用脚踩得严实,一是防止咸菜与空气接触,容易变坏,二是加大容量,一坛咸菜要吃一个季节的。母亲偶尔会拿出几颗油炸的豆渣丸,给我们打打牙祭。豆渣丸,用滤过豆腐后残留的渣滓勾兑地瓜粉做成。豆腐渣,本来是猪的美食,食物匮乏的我们只能猪口争食。
猪大肚能吃,一吃就是一大陶钵;大肚能容,什么都能吃,上等的有糠和麦麸等,这是它们的特供食品。还有腐烂的地瓜、枯黄的菜叶等,猪的“瓜菜代”生活还不算差,母亲每年都会挑一些晒干的地瓜縢去碾碎,以备青黄不接时猪嚼食。地瓜縢一般做燃料,有时做火烧土,被做成猪的食料,估计是农民无奈之下的选择和发明。这种食料最难以下咽,猪经常吃了几口,就走开了,但最终抗不住饥饿,一大盆搅拌地瓜縢粉末的泔水全都咕嗵咕嗵进肚子了。活在乡下的猪,很早就懂得猪也“以食为天”的道理。
说到泔水,它分三类:优质的泔水油水足,里面杂拌一些肉骨头、鱼刺和各种成分可疑的残羹等,此类可遇不可求,一般只在逢年过节和办婚筵寿宴才有;普通的泔水有几颗饭粒、几片残菜叶。农人生活都很节俭,剩饭没吃完,要多次加热,等馊了才倒掉;剩菜也一样,要等长毛了,才依依不舍地倒掉。生活在乡下的猪,吃一点残羹冷炙的口福都少。劣质的泔水,纯粹就是涮锅水,油腥没有,农人自己也是很多日没开荤;饭粒和菜叶几近于无,我祖母多次吓唬我们说,吃饭留碗底,碗里的米粒都会变成脸上的麻子的!
乡下的猪,要吃“百家饭”。自家的泔水不够,要到四邻的泔水瓮里去淘。小时候,我有多次收集泔水的经历。乡下的物什有多种用途,一副木桶,农忙施肥,做粪桶;洗净之后,就做猪的饭桶。我还记得,那时我还没比木桶高多少,却能挑起满满一担泔水。
乡下的猪,吃的东西,不干不净,有病也得自己扛。猪,嘴巴要硬,能土里拱食,还得咬天下难咬之食材;胃得强健,能装得下杂物、苦难和各种病菌,然后化作猪肉生长;短促的腿要健壮一点,偶尔特立独行了,饿得前胸贴后背,去地瓜地里拱几个地瓜,腿健壮,能跑快一点,少挨主人几下打。
猪百毒难侵,偶尔也生点病,感冒咳嗽等。村里没有兽医,农人去赤脚医生那里开几片药,碾碎了,搅拌在泔水中。赤脚医生,把猪当人医治。农人家里宝贝疙瘩的猪,从来不娇贵,总随遇而安。那时最可怕的是猪患莫名其妙的“五号病”,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种病就是口蹄疫,当时是绝症。碰到这情形,农人只能摇头长叹“流年不利”,妇女们少不得抹泪到佛前烧一炷香,祈求来年能改运。
那时种田不施化肥,积农家肥是一种重要的劳作。捡粪的事,由我们小孩子干,这里就不赘述了。
每年夏天时,村里都会响起尖锐的铁笛声,那是阉猪师傅来了。小孩子跟在他身后,无偿提供商报。被两三个人按倒在地的猪,只能以锐利的尖叫声抗议。阉猪师傅掏出一把小刀,往猪肚子上一划,手伸进猪肚里掏几下,再用小刀切去猪的睾丸,又往里一塞,拿出针缝了几下,再往创口上涂一点华世莲,一头猪的爱情就只剩下声嘶力竭后的喘息了。
一头猪就是农家的储钱罐,在家里地位非同一般,我们小孩子没吃饭,母亲可能没发觉;但猪饿了,母亲总是目光如炬。那时没有专用猪栏,灶台边放木柴的地方就是猪窝。猪懒、脏,养猪人家,夏天水沟里多孳生蚊子,冬天猪携带来的跳蚤在家里横行无忌。为了养大一只猪,被蚊子和跳蚤多咬几口自己的血,那算得了什么?
那时没有特制的猪饲料,一头猪要养一年,才长到毛重两百斤左右;那时也没有瘦肉精,没有大吃大喝的猪无须减肥。养了一年,猪逃脱不了挨宰的宿命。最早的时候,猪卖给村部(那时叫大队),春节前由村里统一请屠夫宰杀,然后按人口分发。联产承包之后,卖给个体户,由他们到家里宰杀。前一天晚上,待宰的猪会吃一顿好的“断头饭”,第二天一大早,大锅里的水烧开了,屠夫的刀也刺进架子上五花大绑的猪的脖颈,猪凄厉地叫几声后,声音就弱了。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剥皮褪毛。最后,师傅会割一块猪颈肉留给主人家,说:这块肉,还有那些猪血,你们留着做“猪出栏”吧。
猪出栏,是本地农村特有的节日,一般是猪宰杀卖出的那天中午过节的。煮猪肉,切成一块块,长条形的。猪血,切成长方形的,放锅里煎一下。炒一锅米粉,母亲会打好几碗,把肉和猪血铺在碗面。母亲放两碗在灶公灶婆画像期前,旁边摆两双筷子,然后双手合十,喃喃自语说几句只有她和虚拟的神灵才能听到的话。话语不外是感恩和祈愿。对神祇感恩,也是对生活感恩,这种生活态度,我至今还学不来。
感恩之后,就是给四邻分一碗炒米粉,有点有福同享的意味,还有就是以这种形式表达对邻里无偿提供泔水的感谢。
2016年5月26日夜
王清铭
在乡下,喂一口猪,等于家里添了几口人。
小时候,各家都贫困,一日三餐,除了稀粥,还是稀粥,配的菜肴,咸菜和咸萝卜,都是自家腌的。一腌就是一坛,用脚踩得严实,一是防止咸菜与空气接触,容易变坏,二是加大容量,一坛咸菜要吃一个季节的。母亲偶尔会拿出几颗油炸的豆渣丸,给我们打打牙祭。豆渣丸,用滤过豆腐后残留的渣滓勾兑地瓜粉做成。豆腐渣,本来是猪的美食,食物匮乏的我们只能猪口争食。
猪大肚能吃,一吃就是一大陶钵;大肚能容,什么都能吃,上等的有糠和麦麸等,这是它们的特供食品。还有腐烂的地瓜、枯黄的菜叶等,猪的“瓜菜代”生活还不算差,母亲每年都会挑一些晒干的地瓜縢去碾碎,以备青黄不接时猪嚼食。地瓜縢一般做燃料,有时做火烧土,被做成猪的食料,估计是农民无奈之下的选择和发明。这种食料最难以下咽,猪经常吃了几口,就走开了,但最终抗不住饥饿,一大盆搅拌地瓜縢粉末的泔水全都咕嗵咕嗵进肚子了。活在乡下的猪,很早就懂得猪也“以食为天”的道理。
说到泔水,它分三类:优质的泔水油水足,里面杂拌一些肉骨头、鱼刺和各种成分可疑的残羹等,此类可遇不可求,一般只在逢年过节和办婚筵寿宴才有;普通的泔水有几颗饭粒、几片残菜叶。农人生活都很节俭,剩饭没吃完,要多次加热,等馊了才倒掉;剩菜也一样,要等长毛了,才依依不舍地倒掉。生活在乡下的猪,吃一点残羹冷炙的口福都少。劣质的泔水,纯粹就是涮锅水,油腥没有,农人自己也是很多日没开荤;饭粒和菜叶几近于无,我祖母多次吓唬我们说,吃饭留碗底,碗里的米粒都会变成脸上的麻子的!
乡下的猪,要吃“百家饭”。自家的泔水不够,要到四邻的泔水瓮里去淘。小时候,我有多次收集泔水的经历。乡下的物什有多种用途,一副木桶,农忙施肥,做粪桶;洗净之后,就做猪的饭桶。我还记得,那时我还没比木桶高多少,却能挑起满满一担泔水。
乡下的猪,吃的东西,不干不净,有病也得自己扛。猪,嘴巴要硬,能土里拱食,还得咬天下难咬之食材;胃得强健,能装得下杂物、苦难和各种病菌,然后化作猪肉生长;短促的腿要健壮一点,偶尔特立独行了,饿得前胸贴后背,去地瓜地里拱几个地瓜,腿健壮,能跑快一点,少挨主人几下打。
猪百毒难侵,偶尔也生点病,感冒咳嗽等。村里没有兽医,农人去赤脚医生那里开几片药,碾碎了,搅拌在泔水中。赤脚医生,把猪当人医治。农人家里宝贝疙瘩的猪,从来不娇贵,总随遇而安。那时最可怕的是猪患莫名其妙的“五号病”,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种病就是口蹄疫,当时是绝症。碰到这情形,农人只能摇头长叹“流年不利”,妇女们少不得抹泪到佛前烧一炷香,祈求来年能改运。
那时种田不施化肥,积农家肥是一种重要的劳作。捡粪的事,由我们小孩子干,这里就不赘述了。
每年夏天时,村里都会响起尖锐的铁笛声,那是阉猪师傅来了。小孩子跟在他身后,无偿提供商报。被两三个人按倒在地的猪,只能以锐利的尖叫声抗议。阉猪师傅掏出一把小刀,往猪肚子上一划,手伸进猪肚里掏几下,再用小刀切去猪的睾丸,又往里一塞,拿出针缝了几下,再往创口上涂一点华世莲,一头猪的爱情就只剩下声嘶力竭后的喘息了。
一头猪就是农家的储钱罐,在家里地位非同一般,我们小孩子没吃饭,母亲可能没发觉;但猪饿了,母亲总是目光如炬。那时没有专用猪栏,灶台边放木柴的地方就是猪窝。猪懒、脏,养猪人家,夏天水沟里多孳生蚊子,冬天猪携带来的跳蚤在家里横行无忌。为了养大一只猪,被蚊子和跳蚤多咬几口自己的血,那算得了什么?
那时没有特制的猪饲料,一头猪要养一年,才长到毛重两百斤左右;那时也没有瘦肉精,没有大吃大喝的猪无须减肥。养了一年,猪逃脱不了挨宰的宿命。最早的时候,猪卖给村部(那时叫大队),春节前由村里统一请屠夫宰杀,然后按人口分发。联产承包之后,卖给个体户,由他们到家里宰杀。前一天晚上,待宰的猪会吃一顿好的“断头饭”,第二天一大早,大锅里的水烧开了,屠夫的刀也刺进架子上五花大绑的猪的脖颈,猪凄厉地叫几声后,声音就弱了。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剥皮褪毛。最后,师傅会割一块猪颈肉留给主人家,说:这块肉,还有那些猪血,你们留着做“猪出栏”吧。
猪出栏,是本地农村特有的节日,一般是猪宰杀卖出的那天中午过节的。煮猪肉,切成一块块,长条形的。猪血,切成长方形的,放锅里煎一下。炒一锅米粉,母亲会打好几碗,把肉和猪血铺在碗面。母亲放两碗在灶公灶婆画像期前,旁边摆两双筷子,然后双手合十,喃喃自语说几句只有她和虚拟的神灵才能听到的话。话语不外是感恩和祈愿。对神祇感恩,也是对生活感恩,这种生活态度,我至今还学不来。
感恩之后,就是给四邻分一碗炒米粉,有点有福同享的意味,还有就是以这种形式表达对邻里无偿提供泔水的感谢。
2016年5月26日夜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