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觉不贯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南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在读者中引起反响。此书的编者,钟叔河先生,和钱锺书先生本不相识。钱先生看到那套书后发生兴趣,向三联出版社的董秀玉表示,愿意和编者谈谈。一九八四年一月,钟叔河先生到北京开会,便由董带到钱家,第一次见到钱杨夫妇。钟先生将丛书新出的几种送给他们,钱先生说了些鼓励的话,“认为各书绪论写得不错,建议结集单行,表示愿为之作序。”
钟先生回湘不久,三月下旬,就收到钱先生所做序文的第一稿。开头一句是:“我最初在《读书》里看到钟叔河同志《走向世界》的文章,感到兴趣,也起了愿望。”后经过几次(至少是四次)通信修改,这句定成:“我首次看见《读书》里钟叔河同志为《走向世界丛书》写的文章,感到惊喜,也忆起旧事。”
“类似的还有几处,都只是文字修改,虽然并不重要,亦可见前辈作文反复推敲再三斟酌的写作态度。”钟先生如是说。这是他在文章《记钱先生作序事》中披露的事,此文收录在先生自编的《小西门集》里。文意当然远不止这些,我取轻弃重,只挑钱先生修改文章说事。
新近看《钱锺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里面也有相似的一篇,虽说是两篇审稿意见,却颇能见钱先生性情。此文的作者是“很得钱先生器重的王水照兄”(沙予语)。全文较长,不能引用,兹举一例:由王先生执笔的《唐诗选•前言》完稿,有一万多言,交给钱先生看,钱先生写了一千六百多字的审稿意见,从开头第一句到最后一段,他都有建议。作者开头说:“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钱先生写道:
我意首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宜改为“中国文学史”更妥,因“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在语言上有血肉联系,且唐诗至今还是有它不可磨灭的价值。此为开宗明义之句,应说得高瞻远瞩些。何况隔一句又说“我国古代诗歌”,似不须重复如此。鲁迅语可引,但其语意(“到唐已被做完”)是绝后,而把它来承上句“空前繁荣”,稍觉不贯,至少得说“鲁迅先生还(甚至)说”这一类字样。
作者文稿接云:“在唐诗研究中,困难不在于描述唐诗繁荣的盛况,而在于正确解释繁荣的原因。我们在下面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引起进一步的探讨。”“不成熟”三字,引来钱先生议论:
“不成熟”三字可删,因主观上是“成”而大成、“熟”而烂熟,方敢提出公之于世。此序义非即席临时发言或考场试卷,无人催促,非急就章,如觉“不成熟”,不妨再加深思熟虑。虽客气话,亦当切合体裁。请酌。
有意思吧?若是文章家,从中大概能看出一些作文的小窍门;换做学者,至少能看出钱先生严谨的学术作风。推广一下,以钱先生这个准绳衡量现今一些文章,可能一部分在这之下。那么这条修改意见就有普遍意义了。
凑巧得很,本书还收录钟叔河先生的一篇纪念文章《钱先生的不忍之心》,写得情真意切,很是感人。这篇文章收入到《小西门集》里,题目换成了《智者又是仁人——钱锺书先生百年祭》
两篇文章我对照着读了一遍,修改的地方有很多,大概十五六处,小到一个“了”字的增删,大到重写整自然段,是很能让人感佩的。和上文一样,举开头一句作为例子,在《钱先生的不忍之心》里,这样写道:
我说,钱先生是一位大智者,又是一位大仁人。
《智者又是仁人——钱锺书先生百年祭》中,改成了:
在我心中,钱先生是一位智者,又是一位仁人。
我不懂作文之道,说不出这儿修改前好,还是修改完妙;两者差异似乎不大。通览所有修改处,给我最直观的感觉是,修改完的,要比修改前的准确简练。就这一点上,和钱先生真的很像。其它的,我就不知道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