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蔡东藩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蔡东藩写了《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套书一共十一部,从秦始皇写起,写到中华民国九年(1920)。后来许廑父又续写了四十回到北伐前(1925)。前后跨2166年,包括前汉、后汉、两晋、南北史、唐史、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清史、民国,11部演义。七百多万字。他是产量最丰富的历史演义作家。现在了解蔡东藩的人,大约不很多。蔡先生和他的作品值得了解,特别是民国演义。
蔡东藩(1877-1945),浙江萧山人。1890年(光绪十六年)考中秀才。1910年以省优贡生身份,赴北京朝考,得中。分配福建,给了个知县候补的差事。看不惯官场恶习,待了一个月就装病回老家了。之后靠写作和当教师生活。逝世于抗战胜利前夕。
蔡先生出身贫寒。父亲是丝行的伙计,但心高志远。一心让儿子读书,把改变穷困处境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蔡东藩6岁左右,跟着大哥读书。大哥夭折,跟着二哥学习。二哥大他五岁,十几岁就看过不少书,能写诗文。被认为是“神童”,是家庭的希望之光。可二哥也短命,只活到“志于学”的年纪。蔡东藩成了唯一。
家贫,没钱上学。只好给富家公子当“伴读”。有老师教,不要学费。东家还管饭。寄人篱下,终难久留。二姐夫田沛鋆,家境较好,迷恋科举。独自苦读,不如有人切磋。就叫蔡东藩到他家一起学习。后来两人一同参加县考、府考,双双考中。中秀才的人里,蔡东藩14岁,年龄最小。一下子名满四乡。儿子中了秀才,父母高兴。乐极生悲,福兮祸所伏。积多年劳累抑郁,不久老两口前后去世。蔡东藩靠借债埋葬了父母。
小秀才有名气,被杭州的大户人家请去教家馆。两位公子,哥哥比老师大,弟弟比老师小。年龄相仿,师生相得,亦师亦友。蔡东藩受到东家全家人的尊重。为了还债,蔡东藩冒险做起枪手。帮别人中了举人,得到一笔不菲的报酬,还清了旧债。
他同乡好友邵希雍,字廉存,号伯棠,萧山县下邵村人。给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编撰书稿。蔡东藩辞官回乡,得到邵的支持和赞许。聘请蔡参加书局的编撰。那正是辛亥革命时期。读书人关注天下兴衰,如饥似渴地搜寻新的书报。吸收新的精神营养。蔡东藩也是如此,对革命热情欢迎、充满信心,倾向民主共和。
他编撰的《中等论说文范》,是作文的范本。自序里说:“夫我伸我见,我为我文。不必不学古人,亦不强学古人。不必不学今人,亦不必盲从古人“。“窃谓为国民,当革奴隶性;为新国文,亦不可不革奴隶性。”“但能理正词纯,明白晓畅,以发挥新道德、新政治、新社会之精神,为新国民之先导足矣。”“本此旨以作文,不求古奥,不阿时好,期于浅显且近。”立场观点方法,都有了。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海外,办《新小说》杂志。鼓吹“小说界革命”。小说受到欢迎,入民国此风日盛。蔡东藩看到革命后“国事日非”,昏庸当道,虎狼四伏。他幽愤满腔。想“借说部体裁,演历史故事”。比照历史,唤醒国人。寻求救亡图存之路。正是书生的家国情怀,正是报效国家的本意!他写的第一部小说是《清史演义》,表达了他的写作动机,用清朝的兴亡事例,警醒当代。此后笔耕不辍,1916至1926,写了十年,完成《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两千多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尽在其中。他所本的原则是“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义以载事,即以道情”。他还著有《西太后演义》,增订了清初吕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义》。他的“演义”作品13部,从篇幅说,堪称巨制。有人称他“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蔡东藩重史轻文,他的书尽管文学性略有不足,却提供了一部通俗的中华通史,在普及中国历史知识上功不可没。
蔡东藩涉猎广泛,还有杂著《留青别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录》、《楹联大全》,诗集《风月吟稿》、《写忧草》等。居住乡间,向岳父学习中医,写《内科临症歌诀》4卷。
蔡东藩勤苦一生。不幸伴随一生:两个兄长夭折,父母早亡。三个姐姐都患肺痨去世,没有子女。他结婚三次,原配王氏,生二子。亡故。只一子长大成人。续弦黄氏,当地名医之女,生一女孩,夭亡。黄氏悲愁中病故。第三任妻子韩氏,婚后不久故去。
晚年生活艰辛,以行医、卖文为生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