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童谣•瞌睡虫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童谣•瞌睡虫


                         ■周书浩

                      
                                 童谣

  
                         月亮走,我也走,
                         我给月亮背笆篓。
                         一背背到茶园头,
                         你莫割乖乖的小耳篼(朵)
  
  ——这是一首流传在川北大巴山区的童谣。记忆中,是祖母口传,我背诵并记住的。
  祖母教我这首童谣时,情景有二:
  情景一:月白风清。已入夜,她还在菜园里忙碌。我四五岁或者五六岁,跟在她身边,玩。月光皎洁,照着菜园,与白天别无二致。祖母一边忙碌,一边即兴地念出这首《月亮走,我也走》的童谣。随后,她教一句,我学一句,短短四句,我很快就记住了,还念给她听。现在,可以想象我给她背诵这首她刚教会我的童谣时的情景:她停了手中的活儿,专注地看着我,聆听。表情慈祥,内心欣喜。她在聆听我背诵时,时刻准备着纠正其中我可能背错的一句或者念错的某个字音。可是,我没有背错,完全是按照她教我的腔调。这,有些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她便夸奖我说:“靠得!靠得!”
  情景二:夜色弥漫,村子里黑灯瞎火,一片静寂。祖母牵着我的手或者背着我,从老屋里(离我家不远的一个大院子,住七八户人)串门回家,走在一条草绳一样细的田埂上。天空一钩弯月悬挂着,像炉膛里一把烧红的镰刀。它悬挂在天上,为我们照明,给我们做伴,送我们回家。走着,走着,祖母油然记起这首童谣,便念给我听。就在祖母教我这首童谣时,她附带地告诉了我一个天大的、令人惊恐的秘密:不要用手指月亮!细娃儿(小孩)用手指了月亮,月亮就要割他(她)的耳朵。啥子时候割呢?等他(她)瞌睡了,月亮就从天上掉下来,悄悄来到枕头边,把耳朵割了。
  我听说月亮会割小孩的耳朵,当时就吓蒙了。真是耸人听闻!此后,看见月亮,我就谈虎色变。我也多次在睡梦中觉得耳朵隐隐作痛,惊醒后,总是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耳朵,好在两只耳朵还在。有一次,我梦见月亮割我的耳朵,惊醒后,用手一摸一只耳朵,感觉真有一道小口子。真是神奇了!
  小时候,月亮割过你的耳朵吗?
  当我明白月亮割耳朵同样是一个天大的谎言时,不知不觉中,我已告别了童年。
  祖母姓王,讳能理。她五十七岁离开了我们。至今,三十年了!

  
                   瞌睡虫

  
  每到春天和初夏,上课时,我们的瞌睡就特别多。一些同学听着听着课,眼皮就打架了,点头晃脑,欲睡不睡,走了神、分了心。更有甚者,竟趴在课桌上打呼噜、流口水,睡着了。这时,学堂的先生就不高兴了,站在讲台上,拉长了脸,怒斥道:“你的祖宗葬在困龙山了?”他一发脾气,点头晃脑、欲睡不睡的同学便清醒了,即刻端正坐姿,装做认真学习的样子,心里却忐忑不安、诚惶诚恐,生怕先生点自己的名。但是,仍有个别同学无动于衷,继续打呼噜。先生就揪着他的一只耳朵或者用竹鞭子打在他肩上,说:“站起来,把瞌睡虫挤了!”挨揪或者挨打的同学这才停止呼噜,睡眼蒙眬,站起来,用手揉揉眼睛,然后挤瞌睡虫。他一边挤,同学们一边笑。只有先生不笑。
  挤瞌睡虫驱赶瞌睡的方法是先生教我们的。方法是:用双手的大拇指摁住鼻尖,用力挤,直到鼻尖发红。
  鼻尖被使劲一挤,确实再没有瞌睡了。有时,为了上课不打瞌睡,一些同学上课前就挤瞌睡虫。一个一个,鼻尖红通通的,仿佛在寒风里冻过。
  先生是一个有趣的人,他教我们挤瞌睡虫!
  你想啊,鼻尖一经挤压,神经受到刺激,哪里还有瞌睡?不说鼻子,任何器官经这么一折腾,人都没有睡意了。先生真高明!
  那时,年龄小不明事理,即使先生把话说错了,也必定认为他是对的。
  那时,单纯,无杂念,一天除了想的是吃的事以及如何玩好,头脑就简单得像个白痴。加之春天和初夏暖风吹拂、花香熏人,做事注意力稍不集中,就易走神,一走神,瞌睡就袭来了。
  那时,无稽之谈也信以为真,想来,多可笑!
  那时,每一颗幼稚的心都是纯净的,没有被污染,想来,多美好!
  后来,渐渐长大,读《西游记》。
  《西游记》第七十一回《行者假名降怪犼 观音现象伏妖王》里写孙悟空飞到玉面狐狸头上,拔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声“变”,毫毛就变作一个瞌睡虫,钻进玉面狐狸的鼻孔里,玉面狐狸渐觉困倦,立不住脚,摇桩打盹,急忙找地方躺下,呼呼大睡起来。孙悟空办完事,又把身子一抖,收去瞌睡虫,玉面狐狸才醒来。
  这段文字更加加深了我对“瞌睡虫”的印象,也羡慕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想自己要是有几变就安逸了!
  再后来,也就是现在,记起这些,就想起学堂的先生。他早已作古。当年,他一定也读过《西游记》,或者听过私塾里的老夫子讲过孙悟空的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