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窥苏轼的人格魅力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学即是人学。人生是自己的作品,由自己一手书就。作品一经完成作者就可以撂开手了。至于作品的优劣于作者就不那么重要了。苏轼的这部作品无疑是令人景仰的。苏轼在他的《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非大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完全可以称得上豪杰之士中的佼佼者了。下面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苏轼的人格。
首先,他胸怀开阔,性格坚忍,顽强,意志品质高贵。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这首《定风波》:“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别人遇到下雨都慌了,他却不紧不慢的悠哉悠哉,边走边吟啸欢唱,这需要何等的胸怀。“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的洒脱。“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何等的淡定与豁达。再来看一下他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叫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回来晚了,门叫不开,他不是冲着家童发火,而是独自去了江边,深刻思考与反省自己。他是多么宽容,多么睿智,多么超脱,多么达观,超然!他希望忘却官场的营营苟苟,放舟江海、求得精神上的自由!
他的意志力又是极其坚忍顽强的!从1069年因不满王安石变法自请外调到1101年大赦在归途中去世,这三十多年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被贬和流放的旅途中,过着居无定所,心无宁日的生活!他的发妻在他三十岁时早亡,第二任妻子,小妾也都先他而去,幼子也在长途跋涉中身染重疾不幸夭折!这么多的打击并没有把他给击垮!他依然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生活保有极大的热情,我们在他的文艺作品中甚至看不到有一丝一毫的怨尤!他对一切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他很懂得去品味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大师。饮酒,赏月,品茶,作画,赋诗,填词,作曲,书法,美食样样精通,不亦乐乎。在黄州被一醉汉打倒在地,竟然笑着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回家给好朋友写信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样的人生境界什么磨难能够压垮他!
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仁人志士倒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自行了却了生命。比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下;屈子所悲国家危亡自沉江中;丞相周亚夫为表忠心绝食饿死牢狱;王国维悲于几千年传统文化覆亡投身颐和园昆明湖;文化大革命中老舍投身太平湖,傅雷夫妇在家上吊,王重民步王国维后尘吊死在昆明湖旁的长廊上。。。。。。他们都有个人的人生信仰,或崇高或卑微在这里暂且不提但我觉得不足取!往圣先贤们,你们的死到底证明了什么?除了你们的执拗什么也证明不了!你们的声音,你们的生命放在大千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太卑微了!“足己而不学,守节而不逊,身折势夺,悲夫!”这是司马迁对周亚夫的评价;“留着长辫子的老顽固”这是今人对王国维的印象。试问他们死得值吗?人在艰难困苦中死去很容易,活下来却非常艰难。这需要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顽强而高贵的人格作支撑。古来豪杰如:周文王,伍子婿,孙膑,韩信,苏武,司马迁。。。。。。无一不是人格坚忍意志力顽强,能忍辱负重的人。他们值得我们去景仰!“天地之大德曰生!”我们的生命受之父母,养于天地之间,不可以轻言轻生。人是脆弱的,唯其脆弱而能承受大苦难方能显出人格的高贵!苏轼就是这样的人,他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依然高贵而顽强的走过来了。这是多么的不容易!
再一个,苏轼豪情万丈且心思细腻,体验深刻!豪情不必去说了,自有“大江东去;老夫聊发少年狂”为证,且说一下他柔情细腻的一面。先来看一下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我不说了大家来评。再看“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再来看一下《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那里是在写杨花啊!这分明是悼念亡人的!骨头里都饱含着血泪!
苏轼识见不凡,对世界和人生认识透彻。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人生境界以人的觉解而论。〈觉是觉悟,解是了解〉“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作者与月对饮,与天交谈,天、地、人合而为一,知天、同天已进入天地境界。愚人皆往高处走,智者则警之“高处不胜寒”;愚人羡慕神仙般的生活,智者说:天上也和人间一样,神仙也有会有他的苦恼。“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苏轼就属于饮者之列。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写到过饮酒的场景。这首中秋词就写于豪饮之后。别人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他却是:身醉心不醉,越醉心越清。在醉酒中去思索人世间的各种事情,体会人生百态。这首词的上半部分写出作者在政治和生活中虽然很不如意,但是他并不因此而灰心。他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报有美好的追求。下半部分写到:月圆之夜作者对月怀思,久久不能入睡。团圆本来意味团聚。可是既然不能与亲人团聚,就该看开一些。世间有多少事是可以求得圆满的!月亮有圆就会有缺;人生有悲欢也会有离合。这是没法改变的。但愿人生能够长长久久,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够相会、团圆!
我们再来看他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主张从多方位、多角度、多视点来看待事物和问题。由此可见他的视野是多么的开阔,对事物的认识是多么的透彻啊!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究竟是怎样的信念、怎样的宏图大志支撑着他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解答。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文学理念。他说:“行文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而姿态横生。”文如其人,人也如同其文。其行文如此,做人亦是品格高贵!人的一生不断的受着外界和内在的制约,对于所不能改变的事物我们要用胸怀去包容和接受它。“常托不得已而为之,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宠辱若惊是贵大患若身,及吾无身吾复有何患。”比苏轼年长十几岁,与他同年高中进士的张载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存,顺事;殁,吾宁也。”乐天、知命,凡事不勉强、不强求,报一颗平常心人生将会避免多少无谓的烦扰。“士先志。士何志?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苏轼所说的“挟持者甚大,其志甚远”,应当指的是:效法自然、率其天性、返朴归真,不拘于俗吧。就写到这里吧。苏轼的人格是不是很有魅力?我不过是“以管窥天,以锥指地罢了。
后记:1101年徽宗元年大赦天下。苏轼结束了他的流亡生涯,开始北归返京。在艰难的长途跋涉中不堪其苦,逝世于常州。享年六十五岁。天亮了,您却去了!天真的就亮了吗?徽宗继位重用“六贼”搜刮奇珍异宝,民不聊生,国无宁日。二十多年后金人攻占国都,掳走徽钦二宗,国家沦为半壁江山。试问一声:假如苏轼在世,是否也会如宗泽那样,在临终前三呼“过河”!苏子您走好!您生前虽然没能实现你的人生报负,但您的道德文章将永垂不朽!“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首先,他胸怀开阔,性格坚忍,顽强,意志品质高贵。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这首《定风波》:“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别人遇到下雨都慌了,他却不紧不慢的悠哉悠哉,边走边吟啸欢唱,这需要何等的胸怀。“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的洒脱。“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何等的淡定与豁达。再来看一下他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叫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回来晚了,门叫不开,他不是冲着家童发火,而是独自去了江边,深刻思考与反省自己。他是多么宽容,多么睿智,多么超脱,多么达观,超然!他希望忘却官场的营营苟苟,放舟江海、求得精神上的自由!
他的意志力又是极其坚忍顽强的!从1069年因不满王安石变法自请外调到1101年大赦在归途中去世,这三十多年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被贬和流放的旅途中,过着居无定所,心无宁日的生活!他的发妻在他三十岁时早亡,第二任妻子,小妾也都先他而去,幼子也在长途跋涉中身染重疾不幸夭折!这么多的打击并没有把他给击垮!他依然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生活保有极大的热情,我们在他的文艺作品中甚至看不到有一丝一毫的怨尤!他对一切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他很懂得去品味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大师。饮酒,赏月,品茶,作画,赋诗,填词,作曲,书法,美食样样精通,不亦乐乎。在黄州被一醉汉打倒在地,竟然笑着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回家给好朋友写信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样的人生境界什么磨难能够压垮他!
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仁人志士倒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自行了却了生命。比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下;屈子所悲国家危亡自沉江中;丞相周亚夫为表忠心绝食饿死牢狱;王国维悲于几千年传统文化覆亡投身颐和园昆明湖;文化大革命中老舍投身太平湖,傅雷夫妇在家上吊,王重民步王国维后尘吊死在昆明湖旁的长廊上。。。。。。他们都有个人的人生信仰,或崇高或卑微在这里暂且不提但我觉得不足取!往圣先贤们,你们的死到底证明了什么?除了你们的执拗什么也证明不了!你们的声音,你们的生命放在大千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太卑微了!“足己而不学,守节而不逊,身折势夺,悲夫!”这是司马迁对周亚夫的评价;“留着长辫子的老顽固”这是今人对王国维的印象。试问他们死得值吗?人在艰难困苦中死去很容易,活下来却非常艰难。这需要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顽强而高贵的人格作支撑。古来豪杰如:周文王,伍子婿,孙膑,韩信,苏武,司马迁。。。。。。无一不是人格坚忍意志力顽强,能忍辱负重的人。他们值得我们去景仰!“天地之大德曰生!”我们的生命受之父母,养于天地之间,不可以轻言轻生。人是脆弱的,唯其脆弱而能承受大苦难方能显出人格的高贵!苏轼就是这样的人,他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依然高贵而顽强的走过来了。这是多么的不容易!
再一个,苏轼豪情万丈且心思细腻,体验深刻!豪情不必去说了,自有“大江东去;老夫聊发少年狂”为证,且说一下他柔情细腻的一面。先来看一下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我不说了大家来评。再看“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再来看一下《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那里是在写杨花啊!这分明是悼念亡人的!骨头里都饱含着血泪!
苏轼识见不凡,对世界和人生认识透彻。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人生境界以人的觉解而论。〈觉是觉悟,解是了解〉“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作者与月对饮,与天交谈,天、地、人合而为一,知天、同天已进入天地境界。愚人皆往高处走,智者则警之“高处不胜寒”;愚人羡慕神仙般的生活,智者说:天上也和人间一样,神仙也有会有他的苦恼。“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苏轼就属于饮者之列。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写到过饮酒的场景。这首中秋词就写于豪饮之后。别人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他却是:身醉心不醉,越醉心越清。在醉酒中去思索人世间的各种事情,体会人生百态。这首词的上半部分写出作者在政治和生活中虽然很不如意,但是他并不因此而灰心。他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报有美好的追求。下半部分写到:月圆之夜作者对月怀思,久久不能入睡。团圆本来意味团聚。可是既然不能与亲人团聚,就该看开一些。世间有多少事是可以求得圆满的!月亮有圆就会有缺;人生有悲欢也会有离合。这是没法改变的。但愿人生能够长长久久,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够相会、团圆!
我们再来看他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主张从多方位、多角度、多视点来看待事物和问题。由此可见他的视野是多么的开阔,对事物的认识是多么的透彻啊!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究竟是怎样的信念、怎样的宏图大志支撑着他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解答。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文学理念。他说:“行文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而姿态横生。”文如其人,人也如同其文。其行文如此,做人亦是品格高贵!人的一生不断的受着外界和内在的制约,对于所不能改变的事物我们要用胸怀去包容和接受它。“常托不得已而为之,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宠辱若惊是贵大患若身,及吾无身吾复有何患。”比苏轼年长十几岁,与他同年高中进士的张载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存,顺事;殁,吾宁也。”乐天、知命,凡事不勉强、不强求,报一颗平常心人生将会避免多少无谓的烦扰。“士先志。士何志?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苏轼所说的“挟持者甚大,其志甚远”,应当指的是:效法自然、率其天性、返朴归真,不拘于俗吧。就写到这里吧。苏轼的人格是不是很有魅力?我不过是“以管窥天,以锥指地罢了。
后记:1101年徽宗元年大赦天下。苏轼结束了他的流亡生涯,开始北归返京。在艰难的长途跋涉中不堪其苦,逝世于常州。享年六十五岁。天亮了,您却去了!天真的就亮了吗?徽宗继位重用“六贼”搜刮奇珍异宝,民不聊生,国无宁日。二十多年后金人攻占国都,掳走徽钦二宗,国家沦为半壁江山。试问一声:假如苏轼在世,是否也会如宗泽那样,在临终前三呼“过河”!苏子您走好!您生前虽然没能实现你的人生报负,但您的道德文章将永垂不朽!“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