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又去的痛感
2020-09-17叙事散文李兴文
昨天早上路上的那一只蝙蝠,它显然走错了地方。很小的,很明显它还不会飞,但它一定是太想尝试着飞一回。它一定大胆地起飞了。结果当然是掉在了地上,当然是从近处的房檐底下掉下来的,那是它的生命和这个世界碰面的地方。“毛羽不丰者,不可以高飞”这是人话
昨天早上路上的那一只蝙蝠,它显然走错了地方。很小的,很明显它还不会飞,但它一定是太想尝试着飞一回。它一定大胆地起飞了。结果当然是掉在了地上,当然是从近处的房檐底下掉下来的,那是它的生命和这个世界碰面的地方。“毛羽不丰者,不可以高飞”这是人话,蝙蝠不懂。懂与不懂无关紧要,关键是这样灾难性的结局除了能够触发动物的本能外,还会挑战人的本性良知,而问题的关键又在于事件的当事者首先遇到的是什么或者是谁了。
那只可怜的蝙蝠首先遇上了赶早上学的孩子们。他们惊呼,他们尖叫,他们围成圆圈。地上的蝙蝠也在尖叫,它也想突围,但这是不可能的,它能作的也只有绝望地尖叫和拼命振翼挣扎了。可以料想蝙蝠的命运可能出现的结局,但它的表现充分说明它又不想出现最坏的结局。
“大家进教室去吧,不要管它了!”我对孩子们这样说,并把小蝙蝠用脚推到摆放在墙角的几块石头后面去。我所说的“管”,指的是孩子们对蝙蝠可能造成的伤害,因为我是不想让他们对它有任何伤害的。我觉得,对一只遭逢意外的小蝙蝠,我只能做到这些了。
相比较而言,今天早上的那一只麻雀就很幸运了。我看见它的时候它也在地上,跟那只小蝙蝠一样尖叫着、扑腾着、翻滚着,好像很想飞起来但怎么也飞不起来。我轻轻地捉住他,它开始更加剧烈地挣扎了。我懂得它的感受,也知道它的愿望,因而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到操场边的一棵雪松树上。那是一棵很大的雪松,新发的针叶嫩嫩的、粉白的,真的像覆了一层薄雪。雪松长势良好,它的身量和生机完全可以保证让一只做出错误抉择的小鸟转危为安的。再说,雪松尖锐的新叶很有排拒力,连最顽劣的孩子都是很不愿意靠近的,而对那一只小麻雀来说,我和那棵雪松树都能够改变它的生命轨迹的,它和雪松、和我的相遇应该是可歌可泣的;或者说,我,雪松,对一只鸟的安居来说,这样的遇上最好不过。
太巧了,那只麻雀也那样小,小得像一只出土不久尚未蜕变的蝉子。这么说,麻雀也曾产生过小蝙蝠一样的生命冲动,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犯下了相当严重的错误。没办法,无知和冲动的结合对于生命的初期形式来说结果总是灾难性的。小蝙蝠皮膜未硬,小麻雀羽翼未丰,都很弱小,都很单纯,都很直率,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都很简单,它们都掉在地上了,前途未卜却也可知。怎能旁观坐视、怎能冷漠不顾呢?援之以手,但也只能援之以手,让它们暂时脱离险境,至于能否活得下去则未可知。不过,我的内心因此安稳了也畅然了。它们遭逢意外责任并不在我,但若见死不救我的良心所承受的拷问与惩罚却也不是不负责任那样简单了。我必须对它们报以良善并施以良善之举。
我想我的做法是对的。
进入伏天,新一轮的生命问世过程开始了。新来的生灵大都需要开始认识世界、都要开始学习独立生存的本领,它们应该都懂得自然的神谕,它们也应该有决心和信心,它们必然要开始第一次的跳跃、腾挪和奋飞。其中的一些一定会做得不太到位,而自然选择的无情法则又是难以更改和抗拒的。活的本能,身披羽翼者对天空的向往,对天空的拥有,是它们这些凭借空气完成生存运动的生灵们的必修课。除了母体对它们适当而必要的引导,还有造化的谆谆告谕,还需要它们自己的勇气和胆略。需要它们独自完成的事情太多了,在以后漫长的过程中它们会有许多许多的相遇,而所有的相遇对它们来说都是必要的、是很有意义的。最后自由自在翱翔于天空的才是真正的勇者和幸运者。肯定也有许多的不幸者,它们之中的一些,生命意外终止的可能性非常巨大,而那个过程是谁也不能有效掌控的。
孩子们没有过错,因为他们毕竟都还是孩子。说到孩子,虽然大人们总想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那些过程的漫长且效果微弱又使得大人们缺乏必要且足够的耐心和更加有效的方法。在功利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想法过于严重的人那里,他们的片面愿望和过分作为造就了太多的失败者。对于遭逢绝境的弱小生命,孩子们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往往表现为他们动物性的生命本能,而人性与道德方面的事情仅仅只是成年人的事情。毋庸讳言,从未成年人的懵懂无知、从他们的生命本能到人的道德精神之间的距离是很遥远且漫长的。出于本能自护,他们知道规避,出于好奇,它们又可能在新的生存环境与新的探究对象中铤而走险,而冒险与挑战仍属于生命的本能表现——孩子们可能将那些可怜无助的生灵玩弄于掌股之间,对异类或另类的探究与征服是生命本能对其他生命最具有杀伤力的行为。孩子们心灵的世界里很可能不具有基本的善恶观念,自我保护和异域探寻之间是有严格的因果关系的。在动物世界里,除了本能表现其他所有的价值考量都没有意义。幸好孩子们是人而不是低等动物。
是人,为什么就会产生价值考量?这当然是由作为智能动物的人的思维能力所决定的,人的思维结果是把自然、客体的存在和自身主体的存在进行了类比性联想和移位性假设:如果对象是我,或者如果我是对象。这样一来,人的认识能力在以上心理活动过程中得以延伸和扩展,人就从对象世界与自身的许多相似性中得出关联性结论:像保护自己一样保护对象,也希望对象如人一样知道或懂得保护人,至于客体对象是否知道这样的思维换位,人又不得而知。因而,要么,人对对象进行人格化处理,要么对对象赋予神性,并希望藉此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和高度相容。在动物的本能面前,人的智能简直就是神性。
人的智能化过程和理性化过程是一个偶然性结果,人又对这种偶然性过于迷恋、过于信任,就夸大,甚至就绝对化,就产生“人是万物之灵长”的想法,可是,这个东西怎么得以证明?能够超越动物属性的本能而使情感世界的有序性成为可能并进一步使其成功上升到理性与道德的高度,这个偶然性结果是人的最大的幸运,但同时也是最大的痛苦,因为,在人具有理性和道德观念的那一刻,人同时也发现在人的世界里实现道德化几乎没有可能,但人愿意为此不懈努力,努力的全过程和人类存在的总时间长度完全重合。事实证明,人在理性与道德的边缘总是迷失自己。作为动物,人也会向比自己更加低级的族类大开杀戒,但也有人因此心怀悲悯并用爱、宽恕、尊重、和谐共存等品质与理念对自己超越动物性的存在状态作出反复证明,人的知识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也变得更加开阔。
但是,纯粹意义上的爱、宽恕和尊重这些心理品质或道德品质其实是不存在的,它们都是假设性的或者虚拟性的。假设它们存在,它们这种存在状态的出现也是有条件的、有目的的。从这一点上说,人和自身的动物层次是经常相遇并且经常重合甚至相容的。爱食物是饥饿感表现出来的本能,爱女人或者爱男人是性心理萌生所表现出来的本能,性冲动又是种的延续过程必然要躬行的神谕,作为本能素质,本能反应整个过程本身是无需证明的。只是,在人那里本能冲动一般都不是以原始面貌表现出来的,而是有一种诗意的寄托或托付。于是,爱的情感和爱的行为就被尽可能宣泄,爱的原始生命冲动隐藏到人的精神的后台,不过是显得更加稳固、也更加坚定一些。
人的良善品质表现到极致的时候,大概都不会接受动物界的弱肉强食及野蛮杀掠,这种心理基础说明人的本性是希望建立和谐秩序的,也希望每一个生命都能享受到起码的生存权利,但这种设想在实际中往往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跟现实之间的差距从理论上说也许仅仅有一个令人愉悦的临界,但临界之后的突变几乎不可能发生。最为可怕的是动物性的本能生存方式扩展或延伸到人的社会群体里,强势,贪欲,掠夺,蒙蔽,奴役,于是,不能不产生一些质问:我们所期望的美好秩序究竟有没有?在哪里?
包括人在内的群体应当具备的秩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便是人的所有精神痛苦的源头。生命本愿都应该是追求自由和享受自由的,但生命实际上不自由,至于平安则更无可靠保障,平安的结果或状态根本就是在错过了若干毁灭性事件之后的事情,并且,为了实现具体现实的生存目标,人又不得不暂时加入大家共同缔结的社会组织、不得不遵守暂定的社会规则。自由个体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但也有最低的防御风险的能力;群体组织可能剥夺个体的一部分自由,但防御能力明显增强。作为理性清晰的智能动物,人就这样生存在“二律背反”的两难境地。
整体概念上的人又无法怀疑人在理性与道德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人的不断完善、不断强大的理性能力和期望值更高的道德准则并不是针对世界的,而是明确指向人自己的。人从动物和自身看到生命等级秩序中严重违背生命基本欲求的残酷毁灭,人又不希望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以致使得动物层面的本能欲求延伸、扩展到自身群体内,这时候,人太需要规范和道德约束了,规范细则和道德规条也就产生,并以这样的人为秩序来干预自然秩序,虽然本质上相比于动物的本能这些规范和道德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人自己无法阻止诸如非洲草原上所有物种的自然选择法则和自然淘汰秩序,广义上公平生存的权利与狭义上物种的优胜劣汰过程相互矛盾,但这样的矛盾观念并不关涉自然而是关涉人的精神和情感,人无法避免人类自身本善欲求和自我现实需求之间的种种悖论。动物们只有情绪、本能、习惯,但人又多出了情感、理性、价值观、道德观这些东西,人必将处于珍爱所有生命和必须接受个别生命必然消亡的境遇,从精神的层面上说,人与自然之间很难实现真正的和谐,人的悖论处境是注定的。
今天是蝙蝠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二日,是麻雀事件的当日。半天过后,我心里的痛楚与忧患消减了许多,这要感谢不断涌来的芜杂的俗务和渐逝的时光——时空的自在运行可以改变人的精神世界——小蝙蝠怎么样了,小麻雀怎么样了,出于以上世间和空间方面种种原因我无法对此了解到更多。其实,即便了解了我也没有能力改变这些,若说我再一次对自己的生存所必然面对的悖论经过这两日来遭遇的两个小小事件而认识得更加清楚深刻了,倒像是真的或者就是真的。必须像以往若干次的忍受和挣扎之后一样,我必须把所有的痛感交还给大自然或者造物主,我承认自己和自己空乏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微不足道的。
如再碰上同样遭遇的蝙蝠和麻雀甚至别的生灵,我还会尽我所能一如既往地援之以手的。
2014年7月6日
那只可怜的蝙蝠首先遇上了赶早上学的孩子们。他们惊呼,他们尖叫,他们围成圆圈。地上的蝙蝠也在尖叫,它也想突围,但这是不可能的,它能作的也只有绝望地尖叫和拼命振翼挣扎了。可以料想蝙蝠的命运可能出现的结局,但它的表现充分说明它又不想出现最坏的结局。
“大家进教室去吧,不要管它了!”我对孩子们这样说,并把小蝙蝠用脚推到摆放在墙角的几块石头后面去。我所说的“管”,指的是孩子们对蝙蝠可能造成的伤害,因为我是不想让他们对它有任何伤害的。我觉得,对一只遭逢意外的小蝙蝠,我只能做到这些了。
相比较而言,今天早上的那一只麻雀就很幸运了。我看见它的时候它也在地上,跟那只小蝙蝠一样尖叫着、扑腾着、翻滚着,好像很想飞起来但怎么也飞不起来。我轻轻地捉住他,它开始更加剧烈地挣扎了。我懂得它的感受,也知道它的愿望,因而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到操场边的一棵雪松树上。那是一棵很大的雪松,新发的针叶嫩嫩的、粉白的,真的像覆了一层薄雪。雪松长势良好,它的身量和生机完全可以保证让一只做出错误抉择的小鸟转危为安的。再说,雪松尖锐的新叶很有排拒力,连最顽劣的孩子都是很不愿意靠近的,而对那一只小麻雀来说,我和那棵雪松树都能够改变它的生命轨迹的,它和雪松、和我的相遇应该是可歌可泣的;或者说,我,雪松,对一只鸟的安居来说,这样的遇上最好不过。
太巧了,那只麻雀也那样小,小得像一只出土不久尚未蜕变的蝉子。这么说,麻雀也曾产生过小蝙蝠一样的生命冲动,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犯下了相当严重的错误。没办法,无知和冲动的结合对于生命的初期形式来说结果总是灾难性的。小蝙蝠皮膜未硬,小麻雀羽翼未丰,都很弱小,都很单纯,都很直率,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都很简单,它们都掉在地上了,前途未卜却也可知。怎能旁观坐视、怎能冷漠不顾呢?援之以手,但也只能援之以手,让它们暂时脱离险境,至于能否活得下去则未可知。不过,我的内心因此安稳了也畅然了。它们遭逢意外责任并不在我,但若见死不救我的良心所承受的拷问与惩罚却也不是不负责任那样简单了。我必须对它们报以良善并施以良善之举。
我想我的做法是对的。
进入伏天,新一轮的生命问世过程开始了。新来的生灵大都需要开始认识世界、都要开始学习独立生存的本领,它们应该都懂得自然的神谕,它们也应该有决心和信心,它们必然要开始第一次的跳跃、腾挪和奋飞。其中的一些一定会做得不太到位,而自然选择的无情法则又是难以更改和抗拒的。活的本能,身披羽翼者对天空的向往,对天空的拥有,是它们这些凭借空气完成生存运动的生灵们的必修课。除了母体对它们适当而必要的引导,还有造化的谆谆告谕,还需要它们自己的勇气和胆略。需要它们独自完成的事情太多了,在以后漫长的过程中它们会有许多许多的相遇,而所有的相遇对它们来说都是必要的、是很有意义的。最后自由自在翱翔于天空的才是真正的勇者和幸运者。肯定也有许多的不幸者,它们之中的一些,生命意外终止的可能性非常巨大,而那个过程是谁也不能有效掌控的。
孩子们没有过错,因为他们毕竟都还是孩子。说到孩子,虽然大人们总想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那些过程的漫长且效果微弱又使得大人们缺乏必要且足够的耐心和更加有效的方法。在功利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想法过于严重的人那里,他们的片面愿望和过分作为造就了太多的失败者。对于遭逢绝境的弱小生命,孩子们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往往表现为他们动物性的生命本能,而人性与道德方面的事情仅仅只是成年人的事情。毋庸讳言,从未成年人的懵懂无知、从他们的生命本能到人的道德精神之间的距离是很遥远且漫长的。出于本能自护,他们知道规避,出于好奇,它们又可能在新的生存环境与新的探究对象中铤而走险,而冒险与挑战仍属于生命的本能表现——孩子们可能将那些可怜无助的生灵玩弄于掌股之间,对异类或另类的探究与征服是生命本能对其他生命最具有杀伤力的行为。孩子们心灵的世界里很可能不具有基本的善恶观念,自我保护和异域探寻之间是有严格的因果关系的。在动物世界里,除了本能表现其他所有的价值考量都没有意义。幸好孩子们是人而不是低等动物。
是人,为什么就会产生价值考量?这当然是由作为智能动物的人的思维能力所决定的,人的思维结果是把自然、客体的存在和自身主体的存在进行了类比性联想和移位性假设:如果对象是我,或者如果我是对象。这样一来,人的认识能力在以上心理活动过程中得以延伸和扩展,人就从对象世界与自身的许多相似性中得出关联性结论:像保护自己一样保护对象,也希望对象如人一样知道或懂得保护人,至于客体对象是否知道这样的思维换位,人又不得而知。因而,要么,人对对象进行人格化处理,要么对对象赋予神性,并希望藉此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和高度相容。在动物的本能面前,人的智能简直就是神性。
人的智能化过程和理性化过程是一个偶然性结果,人又对这种偶然性过于迷恋、过于信任,就夸大,甚至就绝对化,就产生“人是万物之灵长”的想法,可是,这个东西怎么得以证明?能够超越动物属性的本能而使情感世界的有序性成为可能并进一步使其成功上升到理性与道德的高度,这个偶然性结果是人的最大的幸运,但同时也是最大的痛苦,因为,在人具有理性和道德观念的那一刻,人同时也发现在人的世界里实现道德化几乎没有可能,但人愿意为此不懈努力,努力的全过程和人类存在的总时间长度完全重合。事实证明,人在理性与道德的边缘总是迷失自己。作为动物,人也会向比自己更加低级的族类大开杀戒,但也有人因此心怀悲悯并用爱、宽恕、尊重、和谐共存等品质与理念对自己超越动物性的存在状态作出反复证明,人的知识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也变得更加开阔。
但是,纯粹意义上的爱、宽恕和尊重这些心理品质或道德品质其实是不存在的,它们都是假设性的或者虚拟性的。假设它们存在,它们这种存在状态的出现也是有条件的、有目的的。从这一点上说,人和自身的动物层次是经常相遇并且经常重合甚至相容的。爱食物是饥饿感表现出来的本能,爱女人或者爱男人是性心理萌生所表现出来的本能,性冲动又是种的延续过程必然要躬行的神谕,作为本能素质,本能反应整个过程本身是无需证明的。只是,在人那里本能冲动一般都不是以原始面貌表现出来的,而是有一种诗意的寄托或托付。于是,爱的情感和爱的行为就被尽可能宣泄,爱的原始生命冲动隐藏到人的精神的后台,不过是显得更加稳固、也更加坚定一些。
人的良善品质表现到极致的时候,大概都不会接受动物界的弱肉强食及野蛮杀掠,这种心理基础说明人的本性是希望建立和谐秩序的,也希望每一个生命都能享受到起码的生存权利,但这种设想在实际中往往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跟现实之间的差距从理论上说也许仅仅有一个令人愉悦的临界,但临界之后的突变几乎不可能发生。最为可怕的是动物性的本能生存方式扩展或延伸到人的社会群体里,强势,贪欲,掠夺,蒙蔽,奴役,于是,不能不产生一些质问:我们所期望的美好秩序究竟有没有?在哪里?
包括人在内的群体应当具备的秩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便是人的所有精神痛苦的源头。生命本愿都应该是追求自由和享受自由的,但生命实际上不自由,至于平安则更无可靠保障,平安的结果或状态根本就是在错过了若干毁灭性事件之后的事情,并且,为了实现具体现实的生存目标,人又不得不暂时加入大家共同缔结的社会组织、不得不遵守暂定的社会规则。自由个体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但也有最低的防御风险的能力;群体组织可能剥夺个体的一部分自由,但防御能力明显增强。作为理性清晰的智能动物,人就这样生存在“二律背反”的两难境地。
整体概念上的人又无法怀疑人在理性与道德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人的不断完善、不断强大的理性能力和期望值更高的道德准则并不是针对世界的,而是明确指向人自己的。人从动物和自身看到生命等级秩序中严重违背生命基本欲求的残酷毁灭,人又不希望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以致使得动物层面的本能欲求延伸、扩展到自身群体内,这时候,人太需要规范和道德约束了,规范细则和道德规条也就产生,并以这样的人为秩序来干预自然秩序,虽然本质上相比于动物的本能这些规范和道德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人自己无法阻止诸如非洲草原上所有物种的自然选择法则和自然淘汰秩序,广义上公平生存的权利与狭义上物种的优胜劣汰过程相互矛盾,但这样的矛盾观念并不关涉自然而是关涉人的精神和情感,人无法避免人类自身本善欲求和自我现实需求之间的种种悖论。动物们只有情绪、本能、习惯,但人又多出了情感、理性、价值观、道德观这些东西,人必将处于珍爱所有生命和必须接受个别生命必然消亡的境遇,从精神的层面上说,人与自然之间很难实现真正的和谐,人的悖论处境是注定的。
今天是蝙蝠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二日,是麻雀事件的当日。半天过后,我心里的痛楚与忧患消减了许多,这要感谢不断涌来的芜杂的俗务和渐逝的时光——时空的自在运行可以改变人的精神世界——小蝙蝠怎么样了,小麻雀怎么样了,出于以上世间和空间方面种种原因我无法对此了解到更多。其实,即便了解了我也没有能力改变这些,若说我再一次对自己的生存所必然面对的悖论经过这两日来遭遇的两个小小事件而认识得更加清楚深刻了,倒像是真的或者就是真的。必须像以往若干次的忍受和挣扎之后一样,我必须把所有的痛感交还给大自然或者造物主,我承认自己和自己空乏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微不足道的。
如再碰上同样遭遇的蝙蝠和麻雀甚至别的生灵,我还会尽我所能一如既往地援之以手的。
2014年7月6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