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粪记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捡粪记
王清铭
捡粪臭臭,拾柴偷要(拿)。
在本地话中,这句话押韵,说起来特别顺口。每当我们这些孩子偷懒的时候,母亲总会说起它。懒是孩子们的天性,但生活在乡下,孩子们很少会偷懒。懒了,生活不会宠着你,饥你寒你,这道理我们从小就懂。懒了,母亲不会经常打你,但她说的这句话如手上的荆棘,抽在我们心上。我们不怕风吹日晒,脸色黧黑,怕的是丢了面子。
多年以后我终于明白,乡下生活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挑重担时直立的脊梁骨,是赤脚走惯路后的脚踏实地,是衣服补了又补后的节俭品德,还有从小捡粪拾柴生活培养出来的勤劳。
这句俗话概括了农人评价勤劳与懒惰的道德标准,勤劳的人捡臭味扑鼻的粪时不觉得臭,懒惰的人不自己挥汗砍伐,总想着偷拿别家的木柴。捡粪和拾柴,仿佛是乡下孩子的两门入学课程,要在乡野这张无字的试卷上多次检测合格后,才能成为一个纯正的农人。
我生活的乡村,在一个小平原里,只有一条小溪和一座小山,山很矮,几十米高,几乎都被勤劳的乡人辟为梯田,没有木柴可拾。山上有点草,还没等荒草萋萋,勤劳的乡人早已连根锄掉,做火烧土的材料。村里有龙眼树,四季常青,但也会不时飘几片枯黄的叶子。母亲交给我的任务就是去捡拾黄叶子。落叶多的时候,用筢子扒,不过这样的机会不多,大兵团的落叶总被勤劳的妇女们消灭了,我们要做的事儿,就是拿一根磨尖头的粗铁丝,去各个击破龙眼叶的游兵散勇,然后将它们全部俘虏回家。叶子很薄,要扎满一根长铁丝,需要很长时间,往往是我们游荡了半天,还不能鸣金收兵。我们没有束手无策,而是主动出击,爬上龙眼树,去摇晃那些比我们胳膊大腿粗壮很多的树干。摇得很用力,但叶子就是不给力,主动投降的很少。
现在说说捡粪。那时乡下几乎不用化肥,家里养的一头猪不仅是储钱罐,还是小型的化肥厂。小时候我们都当过这个“工厂”的临时工。我以为“捡”和“拾”这两个动词有些微的区别,拾粪,就是拾自家猪生产的粪便,捡粪,就是去捡拾别家猪的粪便。自家的猪,自然要跟紧,这是自留地。别家的猪,也要觑得紧,农家肥不够,庄稼收成就不好,肚子更填不饱了。也不是穷人的孩子懂事早,是生活很早就教会我们朴素的道理。也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只因为我们是家里的一员,困苦的乡下生活让我们勤劳。
父母下地干活,我一般都要肩扛那把小锄头跟他们去劳作。小锄头,本用来给菜地耘草,平时是我们专用的劳动工具。也有例外,田里的活儿不多,或自家的猪还未生产粪便,母亲就会指着粪篮对我说,捡粪去。于是我就拿起粪篮,跟在猪的丰乳肥臀之后,猪的足迹也是我的脚印,不跟紧,粪就可能落别家。乡下的早晨,随处可见我这样捡粪的孩子。如果路上有狗粪、鸡便、鸭便,那是意外的收获。我们用粪夹熟练自如地夹起,放进粪篮。拾好自家猪的粪便后,我们并没有立即回家,就在村道上走来走去,观察是否有可捡的粪便,并窥伺别的猪出现。在乡下,总有一些特立独行的猪,趁主人不注意,溜出去寻找自由和爱情。这些为数不多的猪就成为徘徊村路的我们觊觎的对象。捡粪时间久了,我们也摸索出一些技巧。比如猪走动时,后腿略微张开,脚步有很小幅度的蹒跚,猪尾巴不经意地晃动几下,这时多半是它要拉屎了。这是我们捕捉到的捡粪机会,也有些机会是我们创造的。比如,我们会轻轻抚摸猪的腹部,让猪感觉舒服。猪舒服了,不像鸡那样唱歌,而是很畅快地拉出一堆粪便。这个时候,力道不好掌握,太轻了,猪不以为意;太温柔了,可能把猪嗜睡的本性给逗弄出来,猪倒地便睡,我们只能站在旁边干瞪眼。
上文说过,捡粪的人多,有时围观一头猪的人有好几个。要捡拾更多的粪便,要斗智,还要斗勇。机会来了,得抢占先机,就要看谁的动作更灵活,有时还得用巧劲在争抢中取胜。当时的推搡升级为斗殴的很少,一是这样的小规模战役互有输赢,二是我们都是乖孩子,三是无论打架结果如何,我们都得挨母亲的打。
我右手手肘处有一处伤疤,就是在某一次捡粪时留下的。争抢时,邻居一位老太婆推了我一把,我的肘部刚好碰到旁边陶器裂开的边沿,划了一个口子,血流了很多。我不当回事,也没有向父母告状,包扎一下,几天后就好了。现在早就好了伤疤忘了疼,这块疤痕是我们乡村生活留下众多的痕迹之一,也是乡村颁发给我一枚特殊的徽章。
多年以后,与一位同事叙旧,说我们当时关系融洽,两个人好得“像粪篮和猪屎夹”。这俗语脱口而出的时候,旧同事也笑了,在乡下生活过的人,谁没有难忘的捡粪岁月?
王清铭
捡粪臭臭,拾柴偷要(拿)。
在本地话中,这句话押韵,说起来特别顺口。每当我们这些孩子偷懒的时候,母亲总会说起它。懒是孩子们的天性,但生活在乡下,孩子们很少会偷懒。懒了,生活不会宠着你,饥你寒你,这道理我们从小就懂。懒了,母亲不会经常打你,但她说的这句话如手上的荆棘,抽在我们心上。我们不怕风吹日晒,脸色黧黑,怕的是丢了面子。
多年以后我终于明白,乡下生活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挑重担时直立的脊梁骨,是赤脚走惯路后的脚踏实地,是衣服补了又补后的节俭品德,还有从小捡粪拾柴生活培养出来的勤劳。
这句俗话概括了农人评价勤劳与懒惰的道德标准,勤劳的人捡臭味扑鼻的粪时不觉得臭,懒惰的人不自己挥汗砍伐,总想着偷拿别家的木柴。捡粪和拾柴,仿佛是乡下孩子的两门入学课程,要在乡野这张无字的试卷上多次检测合格后,才能成为一个纯正的农人。
我生活的乡村,在一个小平原里,只有一条小溪和一座小山,山很矮,几十米高,几乎都被勤劳的乡人辟为梯田,没有木柴可拾。山上有点草,还没等荒草萋萋,勤劳的乡人早已连根锄掉,做火烧土的材料。村里有龙眼树,四季常青,但也会不时飘几片枯黄的叶子。母亲交给我的任务就是去捡拾黄叶子。落叶多的时候,用筢子扒,不过这样的机会不多,大兵团的落叶总被勤劳的妇女们消灭了,我们要做的事儿,就是拿一根磨尖头的粗铁丝,去各个击破龙眼叶的游兵散勇,然后将它们全部俘虏回家。叶子很薄,要扎满一根长铁丝,需要很长时间,往往是我们游荡了半天,还不能鸣金收兵。我们没有束手无策,而是主动出击,爬上龙眼树,去摇晃那些比我们胳膊大腿粗壮很多的树干。摇得很用力,但叶子就是不给力,主动投降的很少。
现在说说捡粪。那时乡下几乎不用化肥,家里养的一头猪不仅是储钱罐,还是小型的化肥厂。小时候我们都当过这个“工厂”的临时工。我以为“捡”和“拾”这两个动词有些微的区别,拾粪,就是拾自家猪生产的粪便,捡粪,就是去捡拾别家猪的粪便。自家的猪,自然要跟紧,这是自留地。别家的猪,也要觑得紧,农家肥不够,庄稼收成就不好,肚子更填不饱了。也不是穷人的孩子懂事早,是生活很早就教会我们朴素的道理。也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只因为我们是家里的一员,困苦的乡下生活让我们勤劳。
父母下地干活,我一般都要肩扛那把小锄头跟他们去劳作。小锄头,本用来给菜地耘草,平时是我们专用的劳动工具。也有例外,田里的活儿不多,或自家的猪还未生产粪便,母亲就会指着粪篮对我说,捡粪去。于是我就拿起粪篮,跟在猪的丰乳肥臀之后,猪的足迹也是我的脚印,不跟紧,粪就可能落别家。乡下的早晨,随处可见我这样捡粪的孩子。如果路上有狗粪、鸡便、鸭便,那是意外的收获。我们用粪夹熟练自如地夹起,放进粪篮。拾好自家猪的粪便后,我们并没有立即回家,就在村道上走来走去,观察是否有可捡的粪便,并窥伺别的猪出现。在乡下,总有一些特立独行的猪,趁主人不注意,溜出去寻找自由和爱情。这些为数不多的猪就成为徘徊村路的我们觊觎的对象。捡粪时间久了,我们也摸索出一些技巧。比如猪走动时,后腿略微张开,脚步有很小幅度的蹒跚,猪尾巴不经意地晃动几下,这时多半是它要拉屎了。这是我们捕捉到的捡粪机会,也有些机会是我们创造的。比如,我们会轻轻抚摸猪的腹部,让猪感觉舒服。猪舒服了,不像鸡那样唱歌,而是很畅快地拉出一堆粪便。这个时候,力道不好掌握,太轻了,猪不以为意;太温柔了,可能把猪嗜睡的本性给逗弄出来,猪倒地便睡,我们只能站在旁边干瞪眼。
上文说过,捡粪的人多,有时围观一头猪的人有好几个。要捡拾更多的粪便,要斗智,还要斗勇。机会来了,得抢占先机,就要看谁的动作更灵活,有时还得用巧劲在争抢中取胜。当时的推搡升级为斗殴的很少,一是这样的小规模战役互有输赢,二是我们都是乖孩子,三是无论打架结果如何,我们都得挨母亲的打。
我右手手肘处有一处伤疤,就是在某一次捡粪时留下的。争抢时,邻居一位老太婆推了我一把,我的肘部刚好碰到旁边陶器裂开的边沿,划了一个口子,血流了很多。我不当回事,也没有向父母告状,包扎一下,几天后就好了。现在早就好了伤疤忘了疼,这块疤痕是我们乡村生活留下众多的痕迹之一,也是乡村颁发给我一枚特殊的徽章。
多年以后,与一位同事叙旧,说我们当时关系融洽,两个人好得“像粪篮和猪屎夹”。这俗语脱口而出的时候,旧同事也笑了,在乡下生活过的人,谁没有难忘的捡粪岁月?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