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吃萝卜淡操心——我的猫冬日志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不管是美梦抑或不甚美妙的梦境,总是被邻近学校的大喇叭吵醒。然并不觉得讨厌。大喇叭里的童音脆生生: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在朗朗的书声里,我懒洋洋地掀开被子、打着哈气、拉开挡了一半的窗帘,呀!又下雪了!心里便一阵窃喜。这喜悦有点小人幸灾乐祸的意味,想,若非假期,自己不又得顶风冒雪狼奔豕突奔波在上班途中,咦,还真被我说着了。
耳边厢,大喇叭自顾自把什么“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一股脑地往耳朵里灌,白茫茫的校园里一团火红的棉球则闯进我的视野——是一个穿红羽绒衣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之所以用一“闯”字,是因为此时的校园除了雪花静静地伴着喇叭里的《弟子规》在飘,便“一无长物”了。故而,这团火似的急得火烧火燎的孩子,便愈发耀眼。晨读已经有一会了,大家早已端坐在课堂上了吧。眼前的孩子显然是迟到了。这孩子急得连跑带颠的,怎奈背上驮着的大书包大石块一般沉沉地坠着,想快也快不了。望着雪地里这一幕,微笑已不知不觉在自己的脸上漾开,心也莫名地绵软起来。等这孩子在我“慈祥”的目光里消失,大喇叭可也沉静了。晨读结束了。偌大的校园就只剩下万千雪花在飞。
年龄渐长,则对万物都不由自主起了怜惜。不拘是哪里吧,平常走了千百遍的上下班的路上或午休时日日闲逛的园子里,见了花儿见了草儿见了鸟儿见了小孩子,都会不知不觉就发自内心的,微笑。如不赶时间,如回家途中,或午休时,便停下脚步,笑眯眯看上一小会儿。青春年少时可不觉。那时憋足了劲儿,只想着飞,往前飞,往高处飞,往远处飞,一副鹏程万里的架势。而今则不然,眼眸前儿的,就够好的啦。就看不够了。何必大老远地跋山涉水九天揽月五洋捉鳖……遂年假也自得其乐地宅在家里。读书,上网,静坐,读经,或者任嘛都不作,屋里屋外磨蹭着,或干脆就望天儿,卖呆儿。
对着越来越密的雪花儿,这样痴立了一会,辄见窗台上又汪了一滩的水,遂拿抹布擦了又擦。擦也是徒劳。要不了多长时间,窗台依旧是湿的。这在北方冬天是难免的。外面的气温低,室内的气温高,屋里的热气吹到冰冷的玻璃上便凝成了水珠儿,所以玻璃总是林黛玉般“眼泪汪汪”。平时上班还真没太在意。现在宅在家里,我便贾宝玉般小心翼翼,围着“爱哭的林妹妹”转。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反正就是一个劲儿地“哭”……把一块又一块的帕子,都弄湿了,我则把它晾在暖气上烤,以备用。想来,这“怡红公子”也不是好当的。
电水壶里烧了水,沏了茶,便在临窗的餐桌旁坐定,抱着滚烫的茶杯望着对面的广场卖呆儿。工人们依旧在忙。军大衣、羽绒服、全副武装,操了吱吱啦啦的电锯,风雪中切割运来的冰块儿。冰块儿有多大?说不好,方方正正的,俯瞰则豆腐块儿似的,看来不久临窗就有冰灯可赏了,比较期待。从春天起,眼见窗前的棚户区震后似的拆迁,有哭的、有闹的、有寻死觅活的,也没阻挡了拆迁的脚步。据说问题的症结在于,拆迁款有争议。政府说,拆迁后建休闲广场,原住民异地安置。拆迁户说政府撒谎,搪塞,肯定是先建个所谓广场糊弄一阵儿,再起高楼。如果拆了起楼,这寸土寸金的地儿,补偿款可就了得了,而若建广场则另当别论。故有此一说。也不是大家瞎揣度,前有车后又辙,想当初市政府附近不就是吗,拆时说建广场,广场是建了,可没两年,就变成商厦了。拆迁户就这样被忽悠了。哑巴吃黄连。不吃也得吃。吧嗒吧嗒嘴儿,还想让你说黄连赛蜜糖……不光拆迁户如此想,作为邻居的我等也私下里嘀咕,要是建楼就糟透了。一则城市真的要变成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了,见缝插针,都快密不透风喘不上气了;二则对面起高楼,也挡光呀。就在大家满腹狐疑地观望中,对面则开工了,推土车老吊车沙石车水泥大罐车等等轮番上阵川流不息,百十号的工人黑白两班倒日夜不停抢工期。从开春一直忙到现在,总算有些眉目了。地下是两层停车场,地上是休闲广场。期间的噪声扰得人苦不堪言,靠这面的屋子根本就待不了人。烦是烦,可一见工人们没日没夜累死累活的,还有甚话可讲的?但愿此休闲广场真的能像政府承诺的那样“坚挺”,而不是昙花一现。否则老百姓可就真的被糊弄成网上所调侃的“老不信”了。
就这样卖卖呆儿,喝喝茶,这屋逛逛,那屋瞧瞧,一忽儿擦擦窗台上的水,一忽儿抹抹写字台电脑桌上的灰,一上午的时光也就晃没了。
午餐后接着看央视的百家讲坛,听北大赵冬梅教授讲北宋名臣司马光。浅则浅矣,作为大众传媒,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受众,也是情非得已。北大就是北大,水平在那儿。绝不是像有些主讲人那般,开故事会似的,整个一大学教授在抢说书人的饭碗,没劲透了。赵则不然,而是有着良苦的用心。针砭时弊,含而不露。前段时间,我帮小喵搜集宋代政治家有关治国方面的诗歌,顺便翻了翻宋代名臣的传记,不禁感慨万端。一千年前怎么有那么多的君子临世,令我顿生恨不踊身千载上,亲承謦欬沐春风之奢念。
回头再来看司马光。
据《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光五六岁时,弄核桃。女兄欲为其脱皮,不得。女兄去,一婢以汤脱之。女兄复来,问脱核桃者,光曰:自脱也。先公适见之,呵曰:小子何得谩语!光自是不敢谩 。
文字的大意是说,司马光在五六岁时,有一次手中把弄着一个青核桃。他的姐姐想帮他把核桃皮剥开,未果。之后,一个婢女用热水侵润,把核桃皮剥去。姐姐回来,问是谁剥掉了核桃皮,司马光回答:“是我自己剥的”。恰好,这事被他的父亲看在眼里,便呵斥道:“小小年纪就敢如此说谎!”司马光从此就(牢记在心)再也不敢说谎了。
读古人书要善于举一反三,不可只就事论事。打小起,我们谁不是如此被家长耳提面命?问题是,长大了,社会则给我们完全相反的教育。说真话的,头破血流,颠倒黑白的则春风得意。彼时,还有多少人能坚守儿时的纯真?
好比一粒优良的种子,种在土里,只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水分,萌芽、开花、结果,是早晚的事儿。同样是这粒种子,把它放冰箱冷冻室里,然后抱怨它不开花不结果,简直是恶搞嘛。人也一样。正如赵教授讲的那样,北宋那时,整个社会还充满着正气,秉承正气的人,在社会上还占着上风。小人即便是一时得意,也遭人白眼,被大家在心里瞧他不上。因此像司马光这样的君子,是被全社会所敬仰的。人们都以他为榜样,与他对照,学习他的美好品德。时人若做了不好的事,就有人会说:“司马君实莫非不知道吗?”言外之意,如此劣行,被司马光知道了,还不羞死你呀……
所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眼下的“老不信”也不是一日炼成的。
看完了节目关掉电视从暖气片上拿了抹布赶紧到窗台瞧瞧。看电视的功夫,已汪了一大滩了。一边擦着窗子流下来的水,一边向外张望。想起前些天放在窗户外罐头盒盖儿上的米粒儿,遂打开窗子,拂去积雪,是一点儿也不见少。老杰曾在一旁就此奚落我,行个善都这样难!真是气人呀!
入冬以来,见天见可怜的小家雀儿在枯枝与雪地里饿得叽叽喳喳,我便好心地拿小米儿装在罐头盒盖儿里放在外面的窗台上,还自以为是给饥寒交迫的小家雀儿开大餐呐!没想到,人家压根不领情!连正眼也不瞅!这是一回。还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菜。露天的那种市场。途中看到好些小家雀儿在树根儿底下觅食,蹦蹦哒哒,叽叽喳喳,怪好玩儿的。便一时兴起,又想充慈悲的上帝,小跑几步,到卖米的摊子前,扔了一块钱,抓了一把小米儿,小心翼翼洒在刚才小家雀儿们出没的树根儿下,就偷偷躲在一边观察动静。悲催呀!臆想中小家雀儿们争先恐后“大快朵颐”的热闹场面是一点影也没有。伊们宁可在雪窠子里一点一点艰苦地淘金,也不瞄一眼这金烁烁的小米儿。害得我在一旁偷觑了好一会儿,脚都冻麻了,人家就是不赏光,咋地吧?人和小家雀儿结交咋就这么难呐!我真要仰天长叹啦!
末了老杰打击我说,那是家雀儿家族用血换来的刻骨铭心的教训!
人,这种狡猾的动物,万万信不得——香米之侧,必有罗网!总结完,老杰还拿眼睛凶巴巴地逼视我,好像我就是那心怀叵测坏透腔的家伙!
真是冤枉死了,我可没有哇!我真是发自内心的可怜这些小东西呀!白瞎了我的一片好心!哼!
索性关上窗子,不再自作多情。
看这大雪天儿的,他们上哪找吃的去,饿死活该!
敢情小小麻雀的眼里,我就是那一遍一遍喊狼来了的坏孩子。
谁让他们与我是同类来着!
我的担心也是多余。
不是有句话,老天饿不死瞎家雀儿吗,上天自有好生之德。
倒是那屡次说谎的孩子,自己把自己喂了狼。
我也别咸吃萝卜淡操心了,什么喂狼不喂狼的。
天也擦黑了,雪也不见停,我的肚子也擂鼓了,还是麻溜到厨下给自己个儿觅食,要紧。
耳边厢,大喇叭自顾自把什么“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一股脑地往耳朵里灌,白茫茫的校园里一团火红的棉球则闯进我的视野——是一个穿红羽绒衣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之所以用一“闯”字,是因为此时的校园除了雪花静静地伴着喇叭里的《弟子规》在飘,便“一无长物”了。故而,这团火似的急得火烧火燎的孩子,便愈发耀眼。晨读已经有一会了,大家早已端坐在课堂上了吧。眼前的孩子显然是迟到了。这孩子急得连跑带颠的,怎奈背上驮着的大书包大石块一般沉沉地坠着,想快也快不了。望着雪地里这一幕,微笑已不知不觉在自己的脸上漾开,心也莫名地绵软起来。等这孩子在我“慈祥”的目光里消失,大喇叭可也沉静了。晨读结束了。偌大的校园就只剩下万千雪花在飞。
年龄渐长,则对万物都不由自主起了怜惜。不拘是哪里吧,平常走了千百遍的上下班的路上或午休时日日闲逛的园子里,见了花儿见了草儿见了鸟儿见了小孩子,都会不知不觉就发自内心的,微笑。如不赶时间,如回家途中,或午休时,便停下脚步,笑眯眯看上一小会儿。青春年少时可不觉。那时憋足了劲儿,只想着飞,往前飞,往高处飞,往远处飞,一副鹏程万里的架势。而今则不然,眼眸前儿的,就够好的啦。就看不够了。何必大老远地跋山涉水九天揽月五洋捉鳖……遂年假也自得其乐地宅在家里。读书,上网,静坐,读经,或者任嘛都不作,屋里屋外磨蹭着,或干脆就望天儿,卖呆儿。
对着越来越密的雪花儿,这样痴立了一会,辄见窗台上又汪了一滩的水,遂拿抹布擦了又擦。擦也是徒劳。要不了多长时间,窗台依旧是湿的。这在北方冬天是难免的。外面的气温低,室内的气温高,屋里的热气吹到冰冷的玻璃上便凝成了水珠儿,所以玻璃总是林黛玉般“眼泪汪汪”。平时上班还真没太在意。现在宅在家里,我便贾宝玉般小心翼翼,围着“爱哭的林妹妹”转。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反正就是一个劲儿地“哭”……把一块又一块的帕子,都弄湿了,我则把它晾在暖气上烤,以备用。想来,这“怡红公子”也不是好当的。
电水壶里烧了水,沏了茶,便在临窗的餐桌旁坐定,抱着滚烫的茶杯望着对面的广场卖呆儿。工人们依旧在忙。军大衣、羽绒服、全副武装,操了吱吱啦啦的电锯,风雪中切割运来的冰块儿。冰块儿有多大?说不好,方方正正的,俯瞰则豆腐块儿似的,看来不久临窗就有冰灯可赏了,比较期待。从春天起,眼见窗前的棚户区震后似的拆迁,有哭的、有闹的、有寻死觅活的,也没阻挡了拆迁的脚步。据说问题的症结在于,拆迁款有争议。政府说,拆迁后建休闲广场,原住民异地安置。拆迁户说政府撒谎,搪塞,肯定是先建个所谓广场糊弄一阵儿,再起高楼。如果拆了起楼,这寸土寸金的地儿,补偿款可就了得了,而若建广场则另当别论。故有此一说。也不是大家瞎揣度,前有车后又辙,想当初市政府附近不就是吗,拆时说建广场,广场是建了,可没两年,就变成商厦了。拆迁户就这样被忽悠了。哑巴吃黄连。不吃也得吃。吧嗒吧嗒嘴儿,还想让你说黄连赛蜜糖……不光拆迁户如此想,作为邻居的我等也私下里嘀咕,要是建楼就糟透了。一则城市真的要变成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了,见缝插针,都快密不透风喘不上气了;二则对面起高楼,也挡光呀。就在大家满腹狐疑地观望中,对面则开工了,推土车老吊车沙石车水泥大罐车等等轮番上阵川流不息,百十号的工人黑白两班倒日夜不停抢工期。从开春一直忙到现在,总算有些眉目了。地下是两层停车场,地上是休闲广场。期间的噪声扰得人苦不堪言,靠这面的屋子根本就待不了人。烦是烦,可一见工人们没日没夜累死累活的,还有甚话可讲的?但愿此休闲广场真的能像政府承诺的那样“坚挺”,而不是昙花一现。否则老百姓可就真的被糊弄成网上所调侃的“老不信”了。
就这样卖卖呆儿,喝喝茶,这屋逛逛,那屋瞧瞧,一忽儿擦擦窗台上的水,一忽儿抹抹写字台电脑桌上的灰,一上午的时光也就晃没了。
午餐后接着看央视的百家讲坛,听北大赵冬梅教授讲北宋名臣司马光。浅则浅矣,作为大众传媒,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受众,也是情非得已。北大就是北大,水平在那儿。绝不是像有些主讲人那般,开故事会似的,整个一大学教授在抢说书人的饭碗,没劲透了。赵则不然,而是有着良苦的用心。针砭时弊,含而不露。前段时间,我帮小喵搜集宋代政治家有关治国方面的诗歌,顺便翻了翻宋代名臣的传记,不禁感慨万端。一千年前怎么有那么多的君子临世,令我顿生恨不踊身千载上,亲承謦欬沐春风之奢念。
回头再来看司马光。
据《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光五六岁时,弄核桃。女兄欲为其脱皮,不得。女兄去,一婢以汤脱之。女兄复来,问脱核桃者,光曰:自脱也。先公适见之,呵曰:小子何得谩语!光自是不敢谩 。
文字的大意是说,司马光在五六岁时,有一次手中把弄着一个青核桃。他的姐姐想帮他把核桃皮剥开,未果。之后,一个婢女用热水侵润,把核桃皮剥去。姐姐回来,问是谁剥掉了核桃皮,司马光回答:“是我自己剥的”。恰好,这事被他的父亲看在眼里,便呵斥道:“小小年纪就敢如此说谎!”司马光从此就(牢记在心)再也不敢说谎了。
读古人书要善于举一反三,不可只就事论事。打小起,我们谁不是如此被家长耳提面命?问题是,长大了,社会则给我们完全相反的教育。说真话的,头破血流,颠倒黑白的则春风得意。彼时,还有多少人能坚守儿时的纯真?
好比一粒优良的种子,种在土里,只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水分,萌芽、开花、结果,是早晚的事儿。同样是这粒种子,把它放冰箱冷冻室里,然后抱怨它不开花不结果,简直是恶搞嘛。人也一样。正如赵教授讲的那样,北宋那时,整个社会还充满着正气,秉承正气的人,在社会上还占着上风。小人即便是一时得意,也遭人白眼,被大家在心里瞧他不上。因此像司马光这样的君子,是被全社会所敬仰的。人们都以他为榜样,与他对照,学习他的美好品德。时人若做了不好的事,就有人会说:“司马君实莫非不知道吗?”言外之意,如此劣行,被司马光知道了,还不羞死你呀……
所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眼下的“老不信”也不是一日炼成的。
看完了节目关掉电视从暖气片上拿了抹布赶紧到窗台瞧瞧。看电视的功夫,已汪了一大滩了。一边擦着窗子流下来的水,一边向外张望。想起前些天放在窗户外罐头盒盖儿上的米粒儿,遂打开窗子,拂去积雪,是一点儿也不见少。老杰曾在一旁就此奚落我,行个善都这样难!真是气人呀!
入冬以来,见天见可怜的小家雀儿在枯枝与雪地里饿得叽叽喳喳,我便好心地拿小米儿装在罐头盒盖儿里放在外面的窗台上,还自以为是给饥寒交迫的小家雀儿开大餐呐!没想到,人家压根不领情!连正眼也不瞅!这是一回。还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菜。露天的那种市场。途中看到好些小家雀儿在树根儿底下觅食,蹦蹦哒哒,叽叽喳喳,怪好玩儿的。便一时兴起,又想充慈悲的上帝,小跑几步,到卖米的摊子前,扔了一块钱,抓了一把小米儿,小心翼翼洒在刚才小家雀儿们出没的树根儿下,就偷偷躲在一边观察动静。悲催呀!臆想中小家雀儿们争先恐后“大快朵颐”的热闹场面是一点影也没有。伊们宁可在雪窠子里一点一点艰苦地淘金,也不瞄一眼这金烁烁的小米儿。害得我在一旁偷觑了好一会儿,脚都冻麻了,人家就是不赏光,咋地吧?人和小家雀儿结交咋就这么难呐!我真要仰天长叹啦!
末了老杰打击我说,那是家雀儿家族用血换来的刻骨铭心的教训!
人,这种狡猾的动物,万万信不得——香米之侧,必有罗网!总结完,老杰还拿眼睛凶巴巴地逼视我,好像我就是那心怀叵测坏透腔的家伙!
真是冤枉死了,我可没有哇!我真是发自内心的可怜这些小东西呀!白瞎了我的一片好心!哼!
索性关上窗子,不再自作多情。
看这大雪天儿的,他们上哪找吃的去,饿死活该!
敢情小小麻雀的眼里,我就是那一遍一遍喊狼来了的坏孩子。
谁让他们与我是同类来着!
我的担心也是多余。
不是有句话,老天饿不死瞎家雀儿吗,上天自有好生之德。
倒是那屡次说谎的孩子,自己把自己喂了狼。
我也别咸吃萝卜淡操心了,什么喂狼不喂狼的。
天也擦黑了,雪也不见停,我的肚子也擂鼓了,还是麻溜到厨下给自己个儿觅食,要紧。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