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惶惶,地惶惶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天惶惶,地惶惶
天惶惶,地惶惶
我家有个夜哭郎
过路君子念三遍
一觉睡到大天光
去年八月底,送孩子去海南上学,飞机落地时,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海南天黑得晚,路边的树顶多五六米高,横七树八的几片大叶子下边转着圈地挂了许多硬梆梆的椰子果,乍看起来象是一群拱着脑袋瓜子的小孩在争着往树顶上爬。
第二天,同学领着我们仨在海口兜了一整天,没有感觉到什么时候地方特别好玩,走到哪都觉得地表热烘烘的,时不时地让我想起“热锅上的蚂蚁”来。
第三天一大早,同学的司机开着车送我们去孩子的学校报到,大吉普后边堆满了孩子的行李,其中三个大皮箱是我们一路上拎过来的,另外四个大包,头半个月就从大庆直接邮到同学家寄存,包包里装的全是孩子平时用得着的,冬天的棉袄,夏天的褂子,光运动鞋就有好几双,打包邮来的被子、褥子,加上海南同学为他准备的薄被,得有三四床,另外他妈还给他带了不少头疼脑热的药,邦迪、藿香正气水应有尽有,完全赶得上一个小型的超市。
车沿着西海岸线跑了两个多点,一路上看到的大多是庄园,成串成串的香蕉在树上结着,楞青楞青,还有些香蕉树实在是不堪重负从中折断,连带香蕉躺在一旁;不少低矮的灌木丛里,星星点点地挂着些象樱桃的野果子,我压根就叫不上名,偌大的一个庄园却看不到几个干活的农民,等我们肚子饿得差不多了时候,总算是看到了点人烟,窄窄的街面上三两个骑着摩的(di)的妇女清一色地戴顶斗笠,脸面儿蒙层白纱,胳膊肘儿再套层薄袖在愉快地忙活着,大多没拉着活的婆姨(不知道海南管妇女叫什么,暂且这么叫着吧)则猫在树荫底下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街边上稀稀拉拉地有几个饭馆,饭馆入口处一律立着一个硕大无比的风扇,直径大概有一米见方,呼呼鼓腾出的却是热风。
吃完了饭,我们直奔学校,海大分校设立在深山老林子里,水泥路面上附一层薄薄的青苔,湿湿地软软地,路边的大树,两仨个人也抱不过来,两边的大树上悬挂了不少红色的宣传条幅,上面的内容有两样,一样是欢迎四面八方来的新同学,还有一样就是移动、联通公司做的广告,打长途每分钟8分钱,设三个亲情号段好象更便宜。大树底下成群成队的学哥学姐在热情地帮助新生们报到、换钱票、找宿舍,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灿烂的笑容。
儿子睡上铺,紧挨着门,正对着窗口,对堂风的话,晚上也许要凉快得多,棚顶上还有两个电扇转着么么吹;儿子的下铺是厦门的,大个子,不太爱吱声,一看就是听话的孩,陪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爸他妈,特别是他爸一口闽南话,细细地怎么都觉得中听;跟儿子头顶着头睡觉的是广西的阿廖,他们同学都这么叫他,我也随口,阿廖那孩子人很好,很健谈,你问一句他答三句,他在家排行老四,从初中就开始住校,床板上光铺了一层凉席,一看就是住惯学校宿舍的“老油条”,什么都不在乎;硬木板床上只铺一层凉席子的还有他下铺的海南老大和对铺下床的老六,老大身板壮实,他自我介绍他是复读生,他有一个双胞胎的弟弟去年也考了这所学校,严格意义来说他弟弟算得上他的学哥;老六来自云南山里,个不高,瘦瘦的,但性格出奇地好,有说有笑,他在这属他最小,可他在家却排行老大,下面还有好几个弟弟妹妹上初中哩;老六的上铺是安徽的老三,戴眼镜不愿意说话,我记得好象是九华山那一带的,没太细打听。
儿子他们隔壁暂时只住了两人,一位来自河北的唐山,满口唐山味;一位来自湖北神龙架,比较沉默寡言。他们俩的宿舍把东头,我在他们屋也东南海北地聊了十块钱的,出来时我从六楼的走廊往下瞅,街边的路灯大多没有树高,所有的路灯说白了密密实实地掩埋在深山老林中,根本就看不到光亮,黢黑一片,望都望不到边,真他妈地荒凉。
儿子九月份入的学,十月份就不怎么安心。
先是10月5日晚睡到凌晨1:26分时,眯眯糊糊地听到床头“嘀嘀”手机短信的声音,短信内容如下:“半夜突然间想回家看看”。
“是吗?早点休息!大儿子这回真的感觉到家的好来了,难得,难得!好男儿志在四方!恋家的男孩子长不大哟!”
当爹的迅速作出反应,发送时间是2012年10月5日的1:31分,前后仅仅五分钟的的思考时间,我的回复严丝合缝,滴水不漏,以外交官的语气及时地表扬了他思乡的情绪,连续用了两个“难得,难得”;接下来却话锋一转:刚出去一个来月,还是不要想家的为好,并且在回复的最后特意用了一个语气词“哟”,主要目的在于让孩子体会到父母讲的大道理不是那么生硬,邓小平当年讲的“发展就是硬道理”的道理在现在的孩子面前是行不通的“哟”。更难能可贵的是42个字的留言里,我用了一个问号,四个惊叹号,以阐明我方观点的重要性。
“恩。就是半夜醒来睡不着,你怎么也没有睡啊?”他发送的时间1:32分;
“早睡了,只是因为孩子在外,当爹娘的即使是睡着了,也是竖着半拉子耳朵呀!你要劳逸结合,明天不是还有无锡的旅游计划吗?”我发送时间:1:42分;(“竖半拉耳朵”我承认这里多少有煽情的成份,但我说的也确实是实情呀。)
1:48分他发送:“恩。睡吧,不用回。”;(事情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他说了句“不用回”,看来这小子良心大大地好,毕竟第二天咱还得给共产党上班,要不哪来的钱供孩子上学?)
“好的,睡吧睡吧。”发送时间:1:51分;
关于“半拉耳朵学”的进一步讨论:自古就有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孩子走到哪?也不管他今后有没有钱花,当爹妈的能不上心吗?我说竖半拉耳朵还是客气的哩,成天不睡觉,大眼瞪小眼,睁着眼看天花板的家长只怕是大有人在呀!
孩子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谁说不是?
儿子后来发短信的时间大多集中在晚上10:30到23:59时间段,属头半夜,他知道我岁数大了,觉少、觉轻,五十多岁的人还能熬几年?这一点算他比较有人性,我会记得他的好;
最严重的一次冲突发生在2012年10月15日1:22分,争论一直延续到第二天的早上8:28分,父子俩来来回回扯了一整宿,反复反复73条短信,口口口口口口(此处省略2000余字)言辞激烈,其中我方回复都比较冗长,有的篇幅甚至达到上百字一条,接近于苦口婆心,而对方口气生硬,言简意赅,击中要害,探讨的焦点是“复读”。
“复读风波”后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样的争论大多发生在夜深人静之时,争论之后我们夫妇还要做些功课,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心潮澎湃得久久不能入睡,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南方电线杆上大人常贴的打油诗来。
天惶惶,地惶惶
我家有个夜哭郎
过路君子念三遍
一觉睡到大天光
这半年来,我家何止不是有了一个“夜哭郎”呀,过路君子不君子,小人不小人的,你就多念几遍,还能咋地?
好在天总有亮的时候,儿子这半个学期不作不闹,再也没有半夜给我发过短信,现在连电话都不知道打一个了。听他妈说:上两月他还参加了他们学校组织的“中国梦、海南梦、我的梦”演讲大赛哩,结果如何,不了了之。
乖乖,也该轮着老子睡一好觉喽!不过,每月8日,起大早上银行排队给他邮生活费的事,可别忘了,这是正事!
天惶惶,地惶惶
我家有个夜哭郎
过路君子念三遍
一觉睡到大天光
去年八月底,送孩子去海南上学,飞机落地时,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海南天黑得晚,路边的树顶多五六米高,横七树八的几片大叶子下边转着圈地挂了许多硬梆梆的椰子果,乍看起来象是一群拱着脑袋瓜子的小孩在争着往树顶上爬。
第二天,同学领着我们仨在海口兜了一整天,没有感觉到什么时候地方特别好玩,走到哪都觉得地表热烘烘的,时不时地让我想起“热锅上的蚂蚁”来。
第三天一大早,同学的司机开着车送我们去孩子的学校报到,大吉普后边堆满了孩子的行李,其中三个大皮箱是我们一路上拎过来的,另外四个大包,头半个月就从大庆直接邮到同学家寄存,包包里装的全是孩子平时用得着的,冬天的棉袄,夏天的褂子,光运动鞋就有好几双,打包邮来的被子、褥子,加上海南同学为他准备的薄被,得有三四床,另外他妈还给他带了不少头疼脑热的药,邦迪、藿香正气水应有尽有,完全赶得上一个小型的超市。
车沿着西海岸线跑了两个多点,一路上看到的大多是庄园,成串成串的香蕉在树上结着,楞青楞青,还有些香蕉树实在是不堪重负从中折断,连带香蕉躺在一旁;不少低矮的灌木丛里,星星点点地挂着些象樱桃的野果子,我压根就叫不上名,偌大的一个庄园却看不到几个干活的农民,等我们肚子饿得差不多了时候,总算是看到了点人烟,窄窄的街面上三两个骑着摩的(di)的妇女清一色地戴顶斗笠,脸面儿蒙层白纱,胳膊肘儿再套层薄袖在愉快地忙活着,大多没拉着活的婆姨(不知道海南管妇女叫什么,暂且这么叫着吧)则猫在树荫底下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街边上稀稀拉拉地有几个饭馆,饭馆入口处一律立着一个硕大无比的风扇,直径大概有一米见方,呼呼鼓腾出的却是热风。
吃完了饭,我们直奔学校,海大分校设立在深山老林子里,水泥路面上附一层薄薄的青苔,湿湿地软软地,路边的大树,两仨个人也抱不过来,两边的大树上悬挂了不少红色的宣传条幅,上面的内容有两样,一样是欢迎四面八方来的新同学,还有一样就是移动、联通公司做的广告,打长途每分钟8分钱,设三个亲情号段好象更便宜。大树底下成群成队的学哥学姐在热情地帮助新生们报到、换钱票、找宿舍,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灿烂的笑容。
儿子睡上铺,紧挨着门,正对着窗口,对堂风的话,晚上也许要凉快得多,棚顶上还有两个电扇转着么么吹;儿子的下铺是厦门的,大个子,不太爱吱声,一看就是听话的孩,陪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爸他妈,特别是他爸一口闽南话,细细地怎么都觉得中听;跟儿子头顶着头睡觉的是广西的阿廖,他们同学都这么叫他,我也随口,阿廖那孩子人很好,很健谈,你问一句他答三句,他在家排行老四,从初中就开始住校,床板上光铺了一层凉席,一看就是住惯学校宿舍的“老油条”,什么都不在乎;硬木板床上只铺一层凉席子的还有他下铺的海南老大和对铺下床的老六,老大身板壮实,他自我介绍他是复读生,他有一个双胞胎的弟弟去年也考了这所学校,严格意义来说他弟弟算得上他的学哥;老六来自云南山里,个不高,瘦瘦的,但性格出奇地好,有说有笑,他在这属他最小,可他在家却排行老大,下面还有好几个弟弟妹妹上初中哩;老六的上铺是安徽的老三,戴眼镜不愿意说话,我记得好象是九华山那一带的,没太细打听。
儿子他们隔壁暂时只住了两人,一位来自河北的唐山,满口唐山味;一位来自湖北神龙架,比较沉默寡言。他们俩的宿舍把东头,我在他们屋也东南海北地聊了十块钱的,出来时我从六楼的走廊往下瞅,街边的路灯大多没有树高,所有的路灯说白了密密实实地掩埋在深山老林中,根本就看不到光亮,黢黑一片,望都望不到边,真他妈地荒凉。
儿子九月份入的学,十月份就不怎么安心。
先是10月5日晚睡到凌晨1:26分时,眯眯糊糊地听到床头“嘀嘀”手机短信的声音,短信内容如下:“半夜突然间想回家看看”。
“是吗?早点休息!大儿子这回真的感觉到家的好来了,难得,难得!好男儿志在四方!恋家的男孩子长不大哟!”
当爹的迅速作出反应,发送时间是2012年10月5日的1:31分,前后仅仅五分钟的的思考时间,我的回复严丝合缝,滴水不漏,以外交官的语气及时地表扬了他思乡的情绪,连续用了两个“难得,难得”;接下来却话锋一转:刚出去一个来月,还是不要想家的为好,并且在回复的最后特意用了一个语气词“哟”,主要目的在于让孩子体会到父母讲的大道理不是那么生硬,邓小平当年讲的“发展就是硬道理”的道理在现在的孩子面前是行不通的“哟”。更难能可贵的是42个字的留言里,我用了一个问号,四个惊叹号,以阐明我方观点的重要性。
“恩。就是半夜醒来睡不着,你怎么也没有睡啊?”他发送的时间1:32分;
“早睡了,只是因为孩子在外,当爹娘的即使是睡着了,也是竖着半拉子耳朵呀!你要劳逸结合,明天不是还有无锡的旅游计划吗?”我发送时间:1:42分;(“竖半拉耳朵”我承认这里多少有煽情的成份,但我说的也确实是实情呀。)
1:48分他发送:“恩。睡吧,不用回。”;(事情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他说了句“不用回”,看来这小子良心大大地好,毕竟第二天咱还得给共产党上班,要不哪来的钱供孩子上学?)
“好的,睡吧睡吧。”发送时间:1:51分;
关于“半拉耳朵学”的进一步讨论:自古就有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孩子走到哪?也不管他今后有没有钱花,当爹妈的能不上心吗?我说竖半拉耳朵还是客气的哩,成天不睡觉,大眼瞪小眼,睁着眼看天花板的家长只怕是大有人在呀!
孩子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谁说不是?
儿子后来发短信的时间大多集中在晚上10:30到23:59时间段,属头半夜,他知道我岁数大了,觉少、觉轻,五十多岁的人还能熬几年?这一点算他比较有人性,我会记得他的好;
最严重的一次冲突发生在2012年10月15日1:22分,争论一直延续到第二天的早上8:28分,父子俩来来回回扯了一整宿,反复反复73条短信,口口口口口口(此处省略2000余字)言辞激烈,其中我方回复都比较冗长,有的篇幅甚至达到上百字一条,接近于苦口婆心,而对方口气生硬,言简意赅,击中要害,探讨的焦点是“复读”。
“复读风波”后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样的争论大多发生在夜深人静之时,争论之后我们夫妇还要做些功课,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心潮澎湃得久久不能入睡,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南方电线杆上大人常贴的打油诗来。
天惶惶,地惶惶
我家有个夜哭郎
过路君子念三遍
一觉睡到大天光
这半年来,我家何止不是有了一个“夜哭郎”呀,过路君子不君子,小人不小人的,你就多念几遍,还能咋地?
好在天总有亮的时候,儿子这半个学期不作不闹,再也没有半夜给我发过短信,现在连电话都不知道打一个了。听他妈说:上两月他还参加了他们学校组织的“中国梦、海南梦、我的梦”演讲大赛哩,结果如何,不了了之。
乖乖,也该轮着老子睡一好觉喽!不过,每月8日,起大早上银行排队给他邮生活费的事,可别忘了,这是正事!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