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次的缘分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不管你快乐还是苦恼,属于你的时间就这么多。不管你喜欢还是讨厌,你们相处的日子就这么一点点。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在一起的缘分只有一次。下辈子,永远不会再相见。)
今日是立冬。午后坐在透进窗户的光影里,忧伤再次自心底泛起。自从祖母去世后,这样的心绪时时袭来,令我措手不及又无法遏止。我比较相信至亲之间的心灵感应。凌晨四时二十分,我被噩梦惊醒,醒来一身冷汗。梦中祖母迷路在一片荒地里,被一群黑壳的虫子叮咬。我嘶喊着祖母,她面无表情。只有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地方传来:“赶紧告诉东北的姑姑,回家看看……”正在这时,弟弟打来电话,祖母去世了。
在老家,许多村里有威信的老人庄严地站在院子里,三五一簇地神秘嘀咕着,我悲痛地蹲在祖母遗体旁。只听到许多杂乱的声响像马蜂一样在院子里奔逃。有人大声吆喝母亲,究竟到哪里聘请厨师?有人在呵斥窜来窜去捉迷藏的孩子。几个本家嫂子穿戴一新,仿佛要参加什么盛会,端着码放高高的碗碟,来回穿梭于办丧事的酒席。我的哀啼让几位本族长者很是不满,她们不耐烦劝阻着:这么大年岁的老人去世,也算是喜丧……喉中憋回的话我能猜出,她们是在提醒我,去世的不过是你的祖母。世间有很多我不敢苟同的道理。尤其关于亲情深浅的界定。
六岁的侄女被一下子热闹起来的场面触动。大概她觉得家里要举行什么隆重的盛典,特意从箱子里抱出那个庞大的跳跳球,在祖母灵前的空地上,在父亲和我们几个子女哀戚的眼神里,弹跳得兴致勃勃。父亲有些愠怒,疼爱之情又显然占了上风,他竭力克制着。
祖父去世的时候,我也这般大。那是个雨水充沛的夏天,狭窄的小院被忽然拥进的人们充塞着。泥浆溅满了所有能看到的物品,就连门厅正中爷爷躺卧的床板也是泥渍斑斑。许多亲戚从遥远或就近的住处匆匆赶来,他们站在呼吸即将衰竭的祖父面前,轻轻呼唤着,生怕惊扰一个即将远行人的平静之途。我看到姑姑的脸被泪花成一片,父亲的眼圈红肿得更加像胡萝卜。这一切都让我感觉怪异又莫名的兴奋。或许有人说的对,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这样的孤独不仅是心灵深处对某些情愫的向往渴求,更有对生存空间的不安全感。长时间以来,我始终摆脱不掉一种错觉,当空间拥挤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才可能有更亲密的接触。我不时跑出门,绘声绘色地给堂姐叙述祖父越来越艰难的离世状态。几位堂姐比我大十多岁,她们花一样的心怀里,不仅有对世事百相的初步探察,更有对美好前景的祈愿和神往。而文化知识的贫瘠又让她们牢记大人的警训:不要轻易靠近去世的人,那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晦气。
祖父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我听到一片撕心裂肺的痛哭。祖母在哪里?我不知道。也毫不关心。六岁,似乎是理应享受家人关怀照顾的年纪。虽不能说幼小的心已生自私,但自幼就在呵护与偏袒的氛围中,丝毫不懂世上竟有互相关爱、彼此温暖的情分。直到祖父去火化的凌晨,才听到祖母凄惨的几声哭喊。
很快,日子便回到了平常。我和弟妹年岁比较接近,母亲一人照顾三个孩子很是劳累。祖母便替代母亲,担负起照顾我的责任。我的饮食起居,我的游戏学习,甚至我的初潮,我的婚姻……都是祖母一个人在操心。祖母对我,只有溺爱和宽容。这样的教育方式直接纵容了我性格的暴烈。有一次和大我两岁的伙伴打架,我把她的脸抓得鲜血淋漓。她妈妈拉着孩子来找祖母吵骂,祖母气咻咻地说:“你也不想想,俺家孩子还比你孩子小两岁呢。哪有小孩打过大孩的道理?”这样的言论在我走上教育之路后,屡屡听到。只是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没有和当今某些被袒护的孩子那样,形成人格上的不健全呢?细想起来,祖母自有她的道理:孩子打架,需要就事论理,理还没谈,大人就先吵骂上,没道理。
祖母对我的偏爱日益蔓延,竟连父母对我的责备和打骂都成为祖母悲伤愤怒的理由。母亲是个性子刚烈的人,我的顽劣很让她头疼。每当我遭遇打骂,祖母必定心疼地揽我于怀,一声声讨伐着母亲:仿佛这孩子就不是你亲生的!接着,灰黑的面上就会泛起忧伤,总有一滴泪落下来,打在她的蓝布偏襟衫上。我分配工作后,祖母次三翻告诉我,该到你祖父坟上,向他报喜!我却不以为然地打断她:您不是常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不知了吗?祖母在我的反问中噤了声。从此再没提起。我们全家都以为祖母和祖父早年分居,是没有多少夫妻情分的。因此也理所当然地忽略了或者从没想过祖父去世,留给祖母的孤独和忧伤。现在,当我想起祖母,才恍然想到:我们有谁真正关心过祖母,有谁在意过形单影只的祖母心里,是否有无处倾诉的苦楚?
这个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至善的事。哪怕亲人,也不例外。祖母与母亲住同一所屋子,母亲性子暴躁,祖母敏感细腻。两人时时因一些琐细家务发生矛盾。有时我回老家,祖母就像找到知音,满腹悲苦地向我吐酸水。而随着祖母年事渐高,母亲日益难以容忍祖母的唠叨。记得一次,听说我要走,已有些老年痴呆的祖母赶紧走进厢房,取出一包切开的碎姜片,非让我拿走。母亲看看,不耐烦地说了声,她要这个干什么!祖母立刻惊愕在那里,那表情,至今想起,仍是心痛!那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对自己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怀疑!祖母闲不下来,总要做家务,可是做起来又无法像以前那样利落。母亲多次提醒她不要再做这些了,祖母却总是不甘心地问:你什么都不要我做,是不是,我已经没用了?
祖母去世的时候,没人在跟前。村里人都说,这是祖母修来的福气。不受罪,不连累儿女,一个人睡梦中就走了。可我总是怀疑:是不是,祖母真的觉得自己没用了,对于儿女,她只是他们的负担,不再被需要。所以,她才这么放心,这么没牵没挂地走开。这是她蓄谋已久的离开吧?如果真是这样,她的内心要遭受多大的失落和离别的痛楚?
看到侄女的欢快,我仿佛看到三十多年前的自己。年幼无知时与亲人永诀是简单又模糊的事,一旦成年,死别会让活着的人倍受思念的煎熬和良心的鞭笞。祖母去世后,我陷入巨大的恐惧和悲伤之中。我一次次反省自己:如果当初稍稍努力,是不是祖母生前会活得更快乐更满足一些?我无数次地反问自己:要怎样做,才会面对祖母已不在人间的现实?直到读一个人的文章,“父母的离去使我能静心正视死亡,真正理解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命链中的一环。至亲的生命离去,才能给我们补上最基本最重大的生死的一课。”我才发现,人生中有一节课不得不上,那就是“死别。”于是,我尝试接受这一课。我知道,死亡不仅仅是他人的事,有一天,会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它让活着的人更深刻地认识生死更迭的残酷和必然,更珍惜每天看到的阳光和呼吸的空气。
世间万物的离去,都会腾出一定的空间。惟有死亡,却让人与人之间更加拥挤。因为我们都经历了亲人痛逝的伤痛,都目睹了岁月的无情。在一次次撕心裂肺的永别中,我们才知道,属于我们生存的时间,是那么短暂!祖母去世后,我们全家人犹如从长期荫蔽的老树下暴露出来。个个看到了彼此身上的疮疤和疼痛,于是,我们只能惺惺相惜。父母一下子苍老许多。他们颤颤巍巍、反反复复地做那些永远做不完的家务。粗枝大叶的母亲竟和祖母越来越像:敏感、细腻、絮叨。一句话,讲过就忘,于是再讲……一件事情,做过就忘,于是再做……我们在母亲的重复里看到时光对一个人精力和生命的摧残,终有一天,我们将亲手送走母亲,将再次经历永别。只是那个时候,一定会和母亲一样冷静,就像送亲人去远行。
祖母去世后,有很长时间我不敢回家,不敢往家里打电话。怕听到家里的声音,怕想起祖母那提着碎姜片的令人揪心的模样……即便这样,我还是要感谢,在我未到暮年之时,能体验到“死别”的滋味。如此,我尚有多一些的时间来珍惜身边的一切。
今日是立冬。午后坐在透进窗户的光影里,忧伤再次自心底泛起。自从祖母去世后,这样的心绪时时袭来,令我措手不及又无法遏止。我比较相信至亲之间的心灵感应。凌晨四时二十分,我被噩梦惊醒,醒来一身冷汗。梦中祖母迷路在一片荒地里,被一群黑壳的虫子叮咬。我嘶喊着祖母,她面无表情。只有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地方传来:“赶紧告诉东北的姑姑,回家看看……”正在这时,弟弟打来电话,祖母去世了。
在老家,许多村里有威信的老人庄严地站在院子里,三五一簇地神秘嘀咕着,我悲痛地蹲在祖母遗体旁。只听到许多杂乱的声响像马蜂一样在院子里奔逃。有人大声吆喝母亲,究竟到哪里聘请厨师?有人在呵斥窜来窜去捉迷藏的孩子。几个本家嫂子穿戴一新,仿佛要参加什么盛会,端着码放高高的碗碟,来回穿梭于办丧事的酒席。我的哀啼让几位本族长者很是不满,她们不耐烦劝阻着:这么大年岁的老人去世,也算是喜丧……喉中憋回的话我能猜出,她们是在提醒我,去世的不过是你的祖母。世间有很多我不敢苟同的道理。尤其关于亲情深浅的界定。
六岁的侄女被一下子热闹起来的场面触动。大概她觉得家里要举行什么隆重的盛典,特意从箱子里抱出那个庞大的跳跳球,在祖母灵前的空地上,在父亲和我们几个子女哀戚的眼神里,弹跳得兴致勃勃。父亲有些愠怒,疼爱之情又显然占了上风,他竭力克制着。
祖父去世的时候,我也这般大。那是个雨水充沛的夏天,狭窄的小院被忽然拥进的人们充塞着。泥浆溅满了所有能看到的物品,就连门厅正中爷爷躺卧的床板也是泥渍斑斑。许多亲戚从遥远或就近的住处匆匆赶来,他们站在呼吸即将衰竭的祖父面前,轻轻呼唤着,生怕惊扰一个即将远行人的平静之途。我看到姑姑的脸被泪花成一片,父亲的眼圈红肿得更加像胡萝卜。这一切都让我感觉怪异又莫名的兴奋。或许有人说的对,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这样的孤独不仅是心灵深处对某些情愫的向往渴求,更有对生存空间的不安全感。长时间以来,我始终摆脱不掉一种错觉,当空间拥挤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才可能有更亲密的接触。我不时跑出门,绘声绘色地给堂姐叙述祖父越来越艰难的离世状态。几位堂姐比我大十多岁,她们花一样的心怀里,不仅有对世事百相的初步探察,更有对美好前景的祈愿和神往。而文化知识的贫瘠又让她们牢记大人的警训:不要轻易靠近去世的人,那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晦气。
祖父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我听到一片撕心裂肺的痛哭。祖母在哪里?我不知道。也毫不关心。六岁,似乎是理应享受家人关怀照顾的年纪。虽不能说幼小的心已生自私,但自幼就在呵护与偏袒的氛围中,丝毫不懂世上竟有互相关爱、彼此温暖的情分。直到祖父去火化的凌晨,才听到祖母凄惨的几声哭喊。
很快,日子便回到了平常。我和弟妹年岁比较接近,母亲一人照顾三个孩子很是劳累。祖母便替代母亲,担负起照顾我的责任。我的饮食起居,我的游戏学习,甚至我的初潮,我的婚姻……都是祖母一个人在操心。祖母对我,只有溺爱和宽容。这样的教育方式直接纵容了我性格的暴烈。有一次和大我两岁的伙伴打架,我把她的脸抓得鲜血淋漓。她妈妈拉着孩子来找祖母吵骂,祖母气咻咻地说:“你也不想想,俺家孩子还比你孩子小两岁呢。哪有小孩打过大孩的道理?”这样的言论在我走上教育之路后,屡屡听到。只是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没有和当今某些被袒护的孩子那样,形成人格上的不健全呢?细想起来,祖母自有她的道理:孩子打架,需要就事论理,理还没谈,大人就先吵骂上,没道理。
祖母对我的偏爱日益蔓延,竟连父母对我的责备和打骂都成为祖母悲伤愤怒的理由。母亲是个性子刚烈的人,我的顽劣很让她头疼。每当我遭遇打骂,祖母必定心疼地揽我于怀,一声声讨伐着母亲:仿佛这孩子就不是你亲生的!接着,灰黑的面上就会泛起忧伤,总有一滴泪落下来,打在她的蓝布偏襟衫上。我分配工作后,祖母次三翻告诉我,该到你祖父坟上,向他报喜!我却不以为然地打断她:您不是常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不知了吗?祖母在我的反问中噤了声。从此再没提起。我们全家都以为祖母和祖父早年分居,是没有多少夫妻情分的。因此也理所当然地忽略了或者从没想过祖父去世,留给祖母的孤独和忧伤。现在,当我想起祖母,才恍然想到:我们有谁真正关心过祖母,有谁在意过形单影只的祖母心里,是否有无处倾诉的苦楚?
这个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至善的事。哪怕亲人,也不例外。祖母与母亲住同一所屋子,母亲性子暴躁,祖母敏感细腻。两人时时因一些琐细家务发生矛盾。有时我回老家,祖母就像找到知音,满腹悲苦地向我吐酸水。而随着祖母年事渐高,母亲日益难以容忍祖母的唠叨。记得一次,听说我要走,已有些老年痴呆的祖母赶紧走进厢房,取出一包切开的碎姜片,非让我拿走。母亲看看,不耐烦地说了声,她要这个干什么!祖母立刻惊愕在那里,那表情,至今想起,仍是心痛!那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对自己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怀疑!祖母闲不下来,总要做家务,可是做起来又无法像以前那样利落。母亲多次提醒她不要再做这些了,祖母却总是不甘心地问:你什么都不要我做,是不是,我已经没用了?
祖母去世的时候,没人在跟前。村里人都说,这是祖母修来的福气。不受罪,不连累儿女,一个人睡梦中就走了。可我总是怀疑:是不是,祖母真的觉得自己没用了,对于儿女,她只是他们的负担,不再被需要。所以,她才这么放心,这么没牵没挂地走开。这是她蓄谋已久的离开吧?如果真是这样,她的内心要遭受多大的失落和离别的痛楚?
看到侄女的欢快,我仿佛看到三十多年前的自己。年幼无知时与亲人永诀是简单又模糊的事,一旦成年,死别会让活着的人倍受思念的煎熬和良心的鞭笞。祖母去世后,我陷入巨大的恐惧和悲伤之中。我一次次反省自己:如果当初稍稍努力,是不是祖母生前会活得更快乐更满足一些?我无数次地反问自己:要怎样做,才会面对祖母已不在人间的现实?直到读一个人的文章,“父母的离去使我能静心正视死亡,真正理解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命链中的一环。至亲的生命离去,才能给我们补上最基本最重大的生死的一课。”我才发现,人生中有一节课不得不上,那就是“死别。”于是,我尝试接受这一课。我知道,死亡不仅仅是他人的事,有一天,会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它让活着的人更深刻地认识生死更迭的残酷和必然,更珍惜每天看到的阳光和呼吸的空气。
世间万物的离去,都会腾出一定的空间。惟有死亡,却让人与人之间更加拥挤。因为我们都经历了亲人痛逝的伤痛,都目睹了岁月的无情。在一次次撕心裂肺的永别中,我们才知道,属于我们生存的时间,是那么短暂!祖母去世后,我们全家人犹如从长期荫蔽的老树下暴露出来。个个看到了彼此身上的疮疤和疼痛,于是,我们只能惺惺相惜。父母一下子苍老许多。他们颤颤巍巍、反反复复地做那些永远做不完的家务。粗枝大叶的母亲竟和祖母越来越像:敏感、细腻、絮叨。一句话,讲过就忘,于是再讲……一件事情,做过就忘,于是再做……我们在母亲的重复里看到时光对一个人精力和生命的摧残,终有一天,我们将亲手送走母亲,将再次经历永别。只是那个时候,一定会和母亲一样冷静,就像送亲人去远行。
祖母去世后,有很长时间我不敢回家,不敢往家里打电话。怕听到家里的声音,怕想起祖母那提着碎姜片的令人揪心的模样……即便这样,我还是要感谢,在我未到暮年之时,能体验到“死别”的滋味。如此,我尚有多一些的时间来珍惜身边的一切。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