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陈败林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风过陈败林
陈败林的山坡上,祖先的坟头杂草丛生。
坐在坟前,听着阵阵松涛声,我努力搜寻着有关先祖们的记忆。
纪烈,我的祖父;俊修,我的曾祖父;则前,我的高祖父;我的太祖父,我在脑海搜索了许久,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号来。一扇家族之门,似乎通到高祖那一辈,就被无情关闭了。问及老父,也仅获得一些类似于传说的模糊碎片。据闻先祖来自发达的北方,越黄河而长江,辗转数省,最后流落赣西北这块蛮荒之地。这里所谓北方,当是华夏文明发祥的中原大地吧。至于哪朝哪代为何南迁,是一次历史动荡的大移民,还是某个家族支系的贬谪迁徙,数千里漫漫迁徙途中遭遇怎样的艰险,哪年哪月在幕阜山的荒山野岭筑舍居留下来,家族中没有谁说得清。
看来,对于先祖,除极少部分尚能知晓名姓外,更多的连名姓都不知道。仿如一件久已弃之不用的衣衫,在岁月的淘洗中,先祖们被逐渐遗忘与丢失。家族记忆为何在后辈发生了断裂,是集体记忆的中断,还是一次刻意封闭的家族事件,而这种中断与封闭到底发生在哪一辈哪一代,又是怎样开始的……这些家族记忆之谜令我困惑不解,它们犹如远古沉沉的黑夜,始终横亘在我的面前。
正是怀抱这种困惑,每年清明,我都会回到家乡,回到这个叫作陈败林的地方。试图在此重新打通那扇家族记忆之门,接续起那个关于家族的遥远而神秘的话题,而我的那些沉睡在历史黑暗地带的众多先祖,我能喊得醒他们么,他们能指认我这个后来者么。
青青山岗,一抔小小的黄土,黄土堆上竖一块小小的墓碑。这是一处极普通的家族合葬墓地,墓地埋葬着我的高祖父、高祖母、曾祖父、曾祖母、曾叔祖父。碑上字迹显示立于民国二十八年的清明,正是抗战最为艰难的1939年,立碑者为我的未曾谋面的祖父。与四周新修墓地的气派相比,我家先祖坟莹显得小气而寒酸。更为令我不解的是,高祖父和高祖母居然没有刻上生卒年,至于生前备受高祖母疼爱的曾叔祖父,更是仅有一个“叔”的称谓。
今天想来,这样做,怕并不是祖父粗心与缺乏孝道,而是时局的动荡在客观上造成着如此一次仓促草率的迁葬。鬼子攻陷南京后,很快沿芜湖、安庆逆长江而上,不久便突破马当要塞,占领赣北门户九江。不时,山外贴着膏药旗的鬼子飞机轮番进山骚扰,拉屎样丢下一枚枚炸弹,吓得惊慌失措的山里人没命地往深山里逃。那些被迫在幕阜山的深沟峡谷间反复奔逃的乡亲中,就有着我的祖父祖母,以及父亲母亲们的身影。他们瘦弱的身体承受着战乱的生死恐慌,成为一个国家多灾多难的部分。这是坐在陈败林的山坡上,我对国难当头的1939年那个兵荒马乱年月的想象。
我的另一种推断是,因为年代的久远、岁月的流逝,亲人一个接一个离去,那些走在前面的亲人,下一辈已逐渐将他们遗忘,而家族又缺乏关于已故亲人的记载。这样,随着上辈人的离去,后辈记忆的衰退、模糊与混乱,即便家族中血脉相连的至亲者,包括那些与亲人生死相关的重要日子,也常为后来者遗忘。或许,因着这种无法阻止的离去与遗忘,更带给今日的我无限的哀愁与忧伤。
陈败林,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深藏的是一个家族的感伤与疼痛。
家族中,我最为景仰的人物,当属我的曾祖父。秀才出身的曾祖父,算得上方圆百里间的名人。有关曾祖父出人头地的故事,至今在村庄老辈人口中流传。某年,县府修关帝庙,县太爷召集全州文人雅士为关帝庙撰联。“兄玄德弟翼德一生不服曹孟德,生徐州坐荆州驱灵显应在宁州”,捧着曾祖父所题对联,县太爷连呼“妙!妙!”众人莫不叹为绝对。从此,曾祖父声名大振,算在州县做下了一辈子最为风光的一件事。其时,日益积弱的晚清,不断激发着曾祖父建功立业的志向。年及不惑,曾祖父决心外出求取功名。于是,曾祖父远赴湖广,入湖北提督府为僚。虽然也做到了从六品的位置,但脾性耿直的曾祖父并不适合为僚,其湖广之行最终以失败告终。可每提及曾祖父的诸般往事,父亲总显得神采飞扬,由不得令我对曾祖父那一辈格外神往起来,确信那是一个家族最为辉煌的时代。
按照父亲的说法,祖父和曾祖父乃是迥然不同的两路人。一个是不辨五谷良莠、唯信奉四书五经之人,一个却拼死拼活从私塾里逃离出来,终生守着家乡的几块薄地。我至今弄不明白,一个书香门第的孩子,为何那样痛恨念书,是书上那些蚂蚁样密密麻麻的文字令他格外头痛,还是祖父天生对泥巴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长大后,祖父果真成了一把种田的好手。一年四季,祖父在地里转悠,春看长势,秋望收成。一瓣苞米、半截红薯,在祖父面前光芒闪耀。即便生命的最后时刻,祖父也不曾离开自己的土地。1952年深秋,七百里修河沿岸,田野一片金黄,大地淹没在起伏的稻浪中。祖父带着一家人在田里收割水稻,突感不适,一屁股跌坐在田埂上,就再也没有站起来。临终之时,祖父表情平静,唯手中死死抓着一把泥土,嘴角浮着一丝满足的笑意。那把抓在手中的泥土,饱含着一个农夫对土地多么浓烈的感情。以我所知,家族几代人中,唯祖父真正称得上热爱土地之人。老父口中,祖父的俭省也是出了名的。雨天出门,宁可赤脚走路,也不愿腋下的胶鞋沾上一星半点泥水。乡村的雨天,路上行人寂寥。祖父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腋下夹双胶鞋匆匆赶路的样子,每每想起,总令我忍禁不禁。
祖父葬在村庄后面一个叫石窝里的山岭上,离陈败林不远,两处墓地的亲人可以遥相对望。祖母去世后与祖父合葬。祖父的墓碑选用上好的绿石板,其生卒年及子嗣均详列碑上。最为难得的是,父亲在墓碑上郑重刻上了祖父的简要生平事迹,这在我们那一带乡间实不常见。碑文尤为突出祖父的布衣品格,我不知道父亲这样做,是不是为了教育下辈子孙。
现今父亲年事已高,行动颇不方便,祭祀祖先的事,我们下辈已经完全承担起来。每年清明的前几天,我们在外的几个兄弟就计划好,纷纷放下手头的工作,拖儿带女,老远从各自生活的城里往老家赶。当我们步履匆匆,奔走在祭祀先祖的路上时,我们后辈的一举一动,莫不受到整个家族的关注,包括遥远的祖先们的注目。就这样,我们肩负起家族血脉的承传,开始成为家族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一个家族的荣光与梦想,伴随着那些久远的气息,在我们一辈接一辈往返奔走的旅途上,不断聚合、接续、传扬。
每次祭祖,我总由不得想起我的那些更远年代的先人。他们的墓地早已湮灭,名姓亦不可考,一如荒郊野外常常遇见的不少古墓。有的虽碑石仍在,却早已倾圯而无人祭扫;有的仅剩着依稀可辨的坟包,连碑石也不知去向,我总疑心被附近的农人抬去砌了猪舍;有的则被盗,但见腐朽的棺木和森森白骨扔得满地都是。也不知他们是谁家的祖先,为何长年无人祭扫?是他们的后代已经远走他乡,还是因了年代的久远,后代们已把那些走在前面的祖先逐渐遗忘与丢失;抑或,一场可怕的灾祸、一次战乱的杀戮,一个家族遭遇了灭门之灾,家族的血脉在某一天戛然而止。而我的那些千百年前,曾踏过秦砖汉瓦,蹚过山川泽国,击过暮鼓晨钟的先祖们,他们历尽磨难,或拓土开疆,或漂泊异乡,灵魂的最后安放之所又在哪里呢?是不是都成了孤坟野鬼?或者随了毁轶的坟茔,化作一缕尘烟,飘散在空中;连同家族的盛衰,过往的艰辛与磨难,一同消失。
这样年复一年,后辈对家族祖先的隆重祭祀,对于已经远离故乡的我,那些或把尸骨抛在路上,或永留故土的亲人,越来越成为一种我命中注定的疼痛。
陈败林阒寂的山坡上,间或传出几声清脆的鸟鸣。高大松树苍翠的树冠上,三两只白鹭飞起飞落。亲人合葬的墓地芳草萋萋,茅草掩覆着坟堆,青苔野蔓爬满那块当年祖父立的小小的墓碑。抚着日渐模糊的字迹,我的内心不禁泛起一阵难言的伤感。哥哥默不作声,拿起柴刀砍伐坟堆上的茅草,我则弯腰一根一根拔除墓碑上的藤蔓。然后,我们一起为坟堆掊土,把坍塌的墓石重新垒好。在鞭炮噼啪的炸响声中,我们焚香,点烛,烧纸,算是尽了一份子孙后代的孝道。
离开时,我们再次低首,对着墓碑深深鞠躬。
一阵风从坡下新翻的水田里吹来,送来山野沁人心脾的花草清香,夹带着不远处村庄炊烟的气息。坟头上,那张用石块压着的黄表纸在风中轻轻招摇,像极了一朵硕大的花,无言地开放在青青山岗上。
忽然,我的心潮潮的,有种柔软欲哭的感觉。望着眼前这埋葬亲人的墓地,不知是该离去,还是该留下来,再陪伴一会墓地里的亲人。一层薄薄的黄土,亲人们被分隔在了另一个世界。
不知道,那边的世界热闹还是荒凉,是否也有着春天的花草清香和人世间的烟火味道。
陈败林的山坡上,祖先的坟头杂草丛生。
坐在坟前,听着阵阵松涛声,我努力搜寻着有关先祖们的记忆。
纪烈,我的祖父;俊修,我的曾祖父;则前,我的高祖父;我的太祖父,我在脑海搜索了许久,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号来。一扇家族之门,似乎通到高祖那一辈,就被无情关闭了。问及老父,也仅获得一些类似于传说的模糊碎片。据闻先祖来自发达的北方,越黄河而长江,辗转数省,最后流落赣西北这块蛮荒之地。这里所谓北方,当是华夏文明发祥的中原大地吧。至于哪朝哪代为何南迁,是一次历史动荡的大移民,还是某个家族支系的贬谪迁徙,数千里漫漫迁徙途中遭遇怎样的艰险,哪年哪月在幕阜山的荒山野岭筑舍居留下来,家族中没有谁说得清。
看来,对于先祖,除极少部分尚能知晓名姓外,更多的连名姓都不知道。仿如一件久已弃之不用的衣衫,在岁月的淘洗中,先祖们被逐渐遗忘与丢失。家族记忆为何在后辈发生了断裂,是集体记忆的中断,还是一次刻意封闭的家族事件,而这种中断与封闭到底发生在哪一辈哪一代,又是怎样开始的……这些家族记忆之谜令我困惑不解,它们犹如远古沉沉的黑夜,始终横亘在我的面前。
正是怀抱这种困惑,每年清明,我都会回到家乡,回到这个叫作陈败林的地方。试图在此重新打通那扇家族记忆之门,接续起那个关于家族的遥远而神秘的话题,而我的那些沉睡在历史黑暗地带的众多先祖,我能喊得醒他们么,他们能指认我这个后来者么。
青青山岗,一抔小小的黄土,黄土堆上竖一块小小的墓碑。这是一处极普通的家族合葬墓地,墓地埋葬着我的高祖父、高祖母、曾祖父、曾祖母、曾叔祖父。碑上字迹显示立于民国二十八年的清明,正是抗战最为艰难的1939年,立碑者为我的未曾谋面的祖父。与四周新修墓地的气派相比,我家先祖坟莹显得小气而寒酸。更为令我不解的是,高祖父和高祖母居然没有刻上生卒年,至于生前备受高祖母疼爱的曾叔祖父,更是仅有一个“叔”的称谓。
今天想来,这样做,怕并不是祖父粗心与缺乏孝道,而是时局的动荡在客观上造成着如此一次仓促草率的迁葬。鬼子攻陷南京后,很快沿芜湖、安庆逆长江而上,不久便突破马当要塞,占领赣北门户九江。不时,山外贴着膏药旗的鬼子飞机轮番进山骚扰,拉屎样丢下一枚枚炸弹,吓得惊慌失措的山里人没命地往深山里逃。那些被迫在幕阜山的深沟峡谷间反复奔逃的乡亲中,就有着我的祖父祖母,以及父亲母亲们的身影。他们瘦弱的身体承受着战乱的生死恐慌,成为一个国家多灾多难的部分。这是坐在陈败林的山坡上,我对国难当头的1939年那个兵荒马乱年月的想象。
我的另一种推断是,因为年代的久远、岁月的流逝,亲人一个接一个离去,那些走在前面的亲人,下一辈已逐渐将他们遗忘,而家族又缺乏关于已故亲人的记载。这样,随着上辈人的离去,后辈记忆的衰退、模糊与混乱,即便家族中血脉相连的至亲者,包括那些与亲人生死相关的重要日子,也常为后来者遗忘。或许,因着这种无法阻止的离去与遗忘,更带给今日的我无限的哀愁与忧伤。
陈败林,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深藏的是一个家族的感伤与疼痛。
家族中,我最为景仰的人物,当属我的曾祖父。秀才出身的曾祖父,算得上方圆百里间的名人。有关曾祖父出人头地的故事,至今在村庄老辈人口中流传。某年,县府修关帝庙,县太爷召集全州文人雅士为关帝庙撰联。“兄玄德弟翼德一生不服曹孟德,生徐州坐荆州驱灵显应在宁州”,捧着曾祖父所题对联,县太爷连呼“妙!妙!”众人莫不叹为绝对。从此,曾祖父声名大振,算在州县做下了一辈子最为风光的一件事。其时,日益积弱的晚清,不断激发着曾祖父建功立业的志向。年及不惑,曾祖父决心外出求取功名。于是,曾祖父远赴湖广,入湖北提督府为僚。虽然也做到了从六品的位置,但脾性耿直的曾祖父并不适合为僚,其湖广之行最终以失败告终。可每提及曾祖父的诸般往事,父亲总显得神采飞扬,由不得令我对曾祖父那一辈格外神往起来,确信那是一个家族最为辉煌的时代。
按照父亲的说法,祖父和曾祖父乃是迥然不同的两路人。一个是不辨五谷良莠、唯信奉四书五经之人,一个却拼死拼活从私塾里逃离出来,终生守着家乡的几块薄地。我至今弄不明白,一个书香门第的孩子,为何那样痛恨念书,是书上那些蚂蚁样密密麻麻的文字令他格外头痛,还是祖父天生对泥巴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长大后,祖父果真成了一把种田的好手。一年四季,祖父在地里转悠,春看长势,秋望收成。一瓣苞米、半截红薯,在祖父面前光芒闪耀。即便生命的最后时刻,祖父也不曾离开自己的土地。1952年深秋,七百里修河沿岸,田野一片金黄,大地淹没在起伏的稻浪中。祖父带着一家人在田里收割水稻,突感不适,一屁股跌坐在田埂上,就再也没有站起来。临终之时,祖父表情平静,唯手中死死抓着一把泥土,嘴角浮着一丝满足的笑意。那把抓在手中的泥土,饱含着一个农夫对土地多么浓烈的感情。以我所知,家族几代人中,唯祖父真正称得上热爱土地之人。老父口中,祖父的俭省也是出了名的。雨天出门,宁可赤脚走路,也不愿腋下的胶鞋沾上一星半点泥水。乡村的雨天,路上行人寂寥。祖父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腋下夹双胶鞋匆匆赶路的样子,每每想起,总令我忍禁不禁。
祖父葬在村庄后面一个叫石窝里的山岭上,离陈败林不远,两处墓地的亲人可以遥相对望。祖母去世后与祖父合葬。祖父的墓碑选用上好的绿石板,其生卒年及子嗣均详列碑上。最为难得的是,父亲在墓碑上郑重刻上了祖父的简要生平事迹,这在我们那一带乡间实不常见。碑文尤为突出祖父的布衣品格,我不知道父亲这样做,是不是为了教育下辈子孙。
现今父亲年事已高,行动颇不方便,祭祀祖先的事,我们下辈已经完全承担起来。每年清明的前几天,我们在外的几个兄弟就计划好,纷纷放下手头的工作,拖儿带女,老远从各自生活的城里往老家赶。当我们步履匆匆,奔走在祭祀先祖的路上时,我们后辈的一举一动,莫不受到整个家族的关注,包括遥远的祖先们的注目。就这样,我们肩负起家族血脉的承传,开始成为家族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一个家族的荣光与梦想,伴随着那些久远的气息,在我们一辈接一辈往返奔走的旅途上,不断聚合、接续、传扬。
每次祭祖,我总由不得想起我的那些更远年代的先人。他们的墓地早已湮灭,名姓亦不可考,一如荒郊野外常常遇见的不少古墓。有的虽碑石仍在,却早已倾圯而无人祭扫;有的仅剩着依稀可辨的坟包,连碑石也不知去向,我总疑心被附近的农人抬去砌了猪舍;有的则被盗,但见腐朽的棺木和森森白骨扔得满地都是。也不知他们是谁家的祖先,为何长年无人祭扫?是他们的后代已经远走他乡,还是因了年代的久远,后代们已把那些走在前面的祖先逐渐遗忘与丢失;抑或,一场可怕的灾祸、一次战乱的杀戮,一个家族遭遇了灭门之灾,家族的血脉在某一天戛然而止。而我的那些千百年前,曾踏过秦砖汉瓦,蹚过山川泽国,击过暮鼓晨钟的先祖们,他们历尽磨难,或拓土开疆,或漂泊异乡,灵魂的最后安放之所又在哪里呢?是不是都成了孤坟野鬼?或者随了毁轶的坟茔,化作一缕尘烟,飘散在空中;连同家族的盛衰,过往的艰辛与磨难,一同消失。
这样年复一年,后辈对家族祖先的隆重祭祀,对于已经远离故乡的我,那些或把尸骨抛在路上,或永留故土的亲人,越来越成为一种我命中注定的疼痛。
陈败林阒寂的山坡上,间或传出几声清脆的鸟鸣。高大松树苍翠的树冠上,三两只白鹭飞起飞落。亲人合葬的墓地芳草萋萋,茅草掩覆着坟堆,青苔野蔓爬满那块当年祖父立的小小的墓碑。抚着日渐模糊的字迹,我的内心不禁泛起一阵难言的伤感。哥哥默不作声,拿起柴刀砍伐坟堆上的茅草,我则弯腰一根一根拔除墓碑上的藤蔓。然后,我们一起为坟堆掊土,把坍塌的墓石重新垒好。在鞭炮噼啪的炸响声中,我们焚香,点烛,烧纸,算是尽了一份子孙后代的孝道。
离开时,我们再次低首,对着墓碑深深鞠躬。
一阵风从坡下新翻的水田里吹来,送来山野沁人心脾的花草清香,夹带着不远处村庄炊烟的气息。坟头上,那张用石块压着的黄表纸在风中轻轻招摇,像极了一朵硕大的花,无言地开放在青青山岗上。
忽然,我的心潮潮的,有种柔软欲哭的感觉。望着眼前这埋葬亲人的墓地,不知是该离去,还是该留下来,再陪伴一会墓地里的亲人。一层薄薄的黄土,亲人们被分隔在了另一个世界。
不知道,那边的世界热闹还是荒凉,是否也有着春天的花草清香和人世间的烟火味道。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