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寨墙•旧时光
2021-12-29抒情散文殷子
掌心抚过寨墙青黑沉郁的沧桑,踮起脚尖,目光穿过时光的风穴,探视泛黄古老的旧村庄。黑色的影像明明灭灭,恍惚中,我依稀望见外婆挑着担子佝偻的身影。我站在古老的寨墙外,回望记忆中的斑驳岁月,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景,还有一些属于那个年代的欢乐与忧伤……
掌心抚过寨墙青黑沉郁的沧桑,踮起脚尖,目光穿过时光的风穴,探视泛黄古老的旧村庄。黑色的影像明明灭灭,恍惚中,我依稀望见外婆挑着担子佝偻的身影。
我站在古老的寨墙外,回望记忆中的斑驳岁月,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景,还有一些属于那个年代的欢乐与忧伤,仿若一卷黑白胶片,在记忆的银幕上慢慢回放……
外婆居住的村庄安静地依傍在一条小河边,说是村,却有一堵“寨墙”围着,其实,用“一堵”来形容着实不妥,因为,这墙依水而立,把村庄围在了正中央,只留下七个寨门用于进出。小时候听外婆讲,那墙是为了抵御外敌而筑的,墙上还依稀可辩一些特殊年代的标语口号。墙砖上深深浅浅的青苔蔓延着,镌刻出它苍老的记忆,时光流年,见证了旧时代里的那些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
外婆出身于一个大家族,到她十几岁的时候,家道中落,因为她幼时也念过私塾,倒也识得一些文字。外婆17岁的时候嫁与外公,两人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婚后还算恩爱,他们总共养育了6个子女。外公也念过好几年私塾,据说学问很渊博,在村里以教书为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村民眼里颇有一些威望。由于他一心致力于教书,并常常被这家那家请去在各种红白喜事中担当执笔,所以,家中的重担自然而然都压在了外婆的身上。每天,外婆都要早起晚睡,田里的农活,家里的杂事,子女的养育,全要她一个人承担。外婆的辛劳,我也是后来听母亲的讲述才逐渐了解的。
为了供养六个孩子的吃穿及读书,外婆每天鸡还未鸣便起床了,去井边打水,擦拭家具,给猪喂食,清理羊舍,挑着担子把清理的粪便挑到寨墙边的化粪池内倒掉。然后,拌猪饲料,洗羊舍,喂鸡,再然后,才准备早餐,喊几个孩子起床。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年幼时,我曾经在外婆家住过一些日子,那时候,我喜欢跟在外婆的身后,看她忙来忙去的样子。外婆也曾牵着我的手去不远的集市上买菜,现在却怎么也记不起来她掌心的温度了,只记得她有着永远舒展的眉头和慈祥的颜容,以及眼角深深褶褶的皱纹。外婆忙碌的身影,慈爱的面容,善良的心地,隐忍的性格始终镌刻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由于外婆的身体力行,和谆谆教导,舅舅姨娘们都很小便懂事了,知道为外婆分担家务。每天放学回家,兄弟姐妹六人挑水的挑水,烧火的烧火,喂猪的喂猪……大舅曾因为切红薯不小心伤了半只手指头;三姨为了多干些活,读完小学便结束了学业,去做手工补贴家用。他们的童年,虽酸苦,却在融洽、体贴与温暖中度过。
外婆老宅的院子里有几棵果树,每到成熟的季节,母亲和二姨便搬来轻质的木梯,倚在寨墙上,外婆则爬上梯子颤颤巍巍摘果子,母亲和二姨扶着木梯,仰头看着外婆摘果子的样子,三姨和小舅围在梯子旁,手拿篮子,开心地接过外婆递过来的黄绿红交杂的果子。阳光穿过窸窣的叶子,暖洋洋地散落在外婆慈祥的脸庞上,投射在坑坑洼洼的地面上,也映照在子女们的心房里。听母亲说,因为寨墙的庇护,他们的童年才得以有趣和富足。
在我的想象中,我始终认为,是因为这寨墙,外婆的村庄才得以以如此静谧的姿态反复轮回的。四年前,外婆以97岁的高寿安静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寨墙。如今,老宅前荒草丛生,破旧的木门已渐渐朽去,院子里果树的枝干苍凉地伸向墙外空旷的天空。一代又一代人,繁衍生息着,唯独这寨墙,依然以它固有的执著在守护着村庄。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堵墙,村庄才得以安宁平静,与世无争,生活在村里的人们也自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质朴与良善。
现在,我偶尔还会陪母亲回老家去看看,母亲还是会跟我唠叨起寨墙的历史和外婆的辛劳。我也总是很耐心地倾听母亲讲述那些旧年光景。白墙黑瓦的老宅木门上还贴着写有岁岁平安的红纸,屋内的角落还安放着当年贴着“满”字的米缸,破旧的木梯还倚在墙边,旧损的阁楼被尘土覆盖着。靠着这些零散黯淡的物什,我努力去连接一段泛黄的旧时光,聆听这里曾有的声响和欢笑,想象外婆与母亲所属年代的黑白与昏黄……
掌心抚过寨墙流沙般的凹凸沧桑,远去的时光凝固在沙石中静默无声。日出劳作,夕照归歇,留守在村里的人们仍然依循着自然的法则过着淳朴的日子,在寨墙内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时代的前行渐渐磨灭了人性的至善与纯真,属于过去年代的真实也慢慢被风沙掩盖。长久伫立于墙外,左耳贴在敦实的墙壁上,感受属于外婆的那个年代的声响。即使隔着一堵墙,即使只能通过古老的枪眼窥探村庄的旧时光,也无法看得切实,但也因了这堵寨墙,才有了过往的神秘与沧桑,才有了我心中念念不忘的永恒的故乡与故人。
[ 本帖最后由 殷子 于 2011-5-15 18:39 编辑 ]
我站在古老的寨墙外,回望记忆中的斑驳岁月,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景,还有一些属于那个年代的欢乐与忧伤,仿若一卷黑白胶片,在记忆的银幕上慢慢回放……
外婆居住的村庄安静地依傍在一条小河边,说是村,却有一堵“寨墙”围着,其实,用“一堵”来形容着实不妥,因为,这墙依水而立,把村庄围在了正中央,只留下七个寨门用于进出。小时候听外婆讲,那墙是为了抵御外敌而筑的,墙上还依稀可辩一些特殊年代的标语口号。墙砖上深深浅浅的青苔蔓延着,镌刻出它苍老的记忆,时光流年,见证了旧时代里的那些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
外婆出身于一个大家族,到她十几岁的时候,家道中落,因为她幼时也念过私塾,倒也识得一些文字。外婆17岁的时候嫁与外公,两人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婚后还算恩爱,他们总共养育了6个子女。外公也念过好几年私塾,据说学问很渊博,在村里以教书为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村民眼里颇有一些威望。由于他一心致力于教书,并常常被这家那家请去在各种红白喜事中担当执笔,所以,家中的重担自然而然都压在了外婆的身上。每天,外婆都要早起晚睡,田里的农活,家里的杂事,子女的养育,全要她一个人承担。外婆的辛劳,我也是后来听母亲的讲述才逐渐了解的。
为了供养六个孩子的吃穿及读书,外婆每天鸡还未鸣便起床了,去井边打水,擦拭家具,给猪喂食,清理羊舍,挑着担子把清理的粪便挑到寨墙边的化粪池内倒掉。然后,拌猪饲料,洗羊舍,喂鸡,再然后,才准备早餐,喊几个孩子起床。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年幼时,我曾经在外婆家住过一些日子,那时候,我喜欢跟在外婆的身后,看她忙来忙去的样子。外婆也曾牵着我的手去不远的集市上买菜,现在却怎么也记不起来她掌心的温度了,只记得她有着永远舒展的眉头和慈祥的颜容,以及眼角深深褶褶的皱纹。外婆忙碌的身影,慈爱的面容,善良的心地,隐忍的性格始终镌刻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由于外婆的身体力行,和谆谆教导,舅舅姨娘们都很小便懂事了,知道为外婆分担家务。每天放学回家,兄弟姐妹六人挑水的挑水,烧火的烧火,喂猪的喂猪……大舅曾因为切红薯不小心伤了半只手指头;三姨为了多干些活,读完小学便结束了学业,去做手工补贴家用。他们的童年,虽酸苦,却在融洽、体贴与温暖中度过。
外婆老宅的院子里有几棵果树,每到成熟的季节,母亲和二姨便搬来轻质的木梯,倚在寨墙上,外婆则爬上梯子颤颤巍巍摘果子,母亲和二姨扶着木梯,仰头看着外婆摘果子的样子,三姨和小舅围在梯子旁,手拿篮子,开心地接过外婆递过来的黄绿红交杂的果子。阳光穿过窸窣的叶子,暖洋洋地散落在外婆慈祥的脸庞上,投射在坑坑洼洼的地面上,也映照在子女们的心房里。听母亲说,因为寨墙的庇护,他们的童年才得以有趣和富足。
在我的想象中,我始终认为,是因为这寨墙,外婆的村庄才得以以如此静谧的姿态反复轮回的。四年前,外婆以97岁的高寿安静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寨墙。如今,老宅前荒草丛生,破旧的木门已渐渐朽去,院子里果树的枝干苍凉地伸向墙外空旷的天空。一代又一代人,繁衍生息着,唯独这寨墙,依然以它固有的执著在守护着村庄。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堵墙,村庄才得以安宁平静,与世无争,生活在村里的人们也自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质朴与良善。
现在,我偶尔还会陪母亲回老家去看看,母亲还是会跟我唠叨起寨墙的历史和外婆的辛劳。我也总是很耐心地倾听母亲讲述那些旧年光景。白墙黑瓦的老宅木门上还贴着写有岁岁平安的红纸,屋内的角落还安放着当年贴着“满”字的米缸,破旧的木梯还倚在墙边,旧损的阁楼被尘土覆盖着。靠着这些零散黯淡的物什,我努力去连接一段泛黄的旧时光,聆听这里曾有的声响和欢笑,想象外婆与母亲所属年代的黑白与昏黄……
掌心抚过寨墙流沙般的凹凸沧桑,远去的时光凝固在沙石中静默无声。日出劳作,夕照归歇,留守在村里的人们仍然依循着自然的法则过着淳朴的日子,在寨墙内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时代的前行渐渐磨灭了人性的至善与纯真,属于过去年代的真实也慢慢被风沙掩盖。长久伫立于墙外,左耳贴在敦实的墙壁上,感受属于外婆的那个年代的声响。即使隔着一堵墙,即使只能通过古老的枪眼窥探村庄的旧时光,也无法看得切实,但也因了这堵寨墙,才有了过往的神秘与沧桑,才有了我心中念念不忘的永恒的故乡与故人。
[ 本帖最后由 殷子 于 2011-5-15 18:39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