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如豆寒夜长
2021-12-29叙事散文于文华
一灯如豆寒夜长(散文.外一章)□文/于文华西北的冬天白日短暂,夜变得格外漫长。冷风刺骨,人影稀疏,一天的热闹、喧嚣与繁华好像烟消云散,逃循得找不到半点痕迹,唯出租车像一只只快捷轻盈的鸟,滑翔在无边夜色里,搜寻着可能的“买卖”。街角的拐弯处……
一灯如豆寒夜长(散文.外一章)
□文/于文华
西北的冬天白日短暂,夜变得格外漫长。冷风刺骨,人影稀疏,一天的热闹、喧嚣与繁华好像烟消云散,逃循得找不到半点痕迹,唯出租车像一只只快捷轻盈的鸟,滑翔在无边夜色里,搜寻着可能的“买卖”。街角的拐弯处,一字排开,几个烧烤摊,依然坚守着——她们一边耐心等待着下晚自习的初高中学生,一边巴望着有喝醉酒抑或从网吧里、舞厅里走出的人们光顾,或者感觉肚饿随意垫杂些东西。
路灯昏暗。没精打采的样子,像是打着瞌睡,又像是恹恹欲睡。幸亏她们早有准备,每个摊位前,自备了一盏充足了电的小小的电灯。既是一种无形的招牌,也好似有了某种陪伴。远处看,不甚明亮,微弱的光芒委实暗淡。但在月黑风硬的晚上,却给人些许的温暖——就像她们的人生,不算靓丽,也说不上灿烂。但至少有照亮生命的信心,有足以慰藉心灵的希望,有活下去的期盼,有借以支撑家庭与儿女的干事。
峡谷风一股接一股,像刀子般切割着身心。走在路上的行人,脸颊与耳朵被风击打的生疼生疼。稍稍加快步伐,跑回温馨的家中,自有舒适的房子,等着享受。这样的时刻,大多数的妇女都呆在家里,相夫教子,随意干些手头的家务,或边打毛衣边看电视。住在平房的,听坐在炉火上的茶壶“吱吱”作响,在暖意融融的氛围里,静静享受生活与家庭的那份甜美。没有人心甘情愿受苦受累,没有谁自觉自愿顶风冒寒,她们不是不想呆在温暖的家中,而是生活与家庭的压力,才不顾冻僵的双脚,不怕冰冷的脊背,不得不走出家门。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上大学的学费,为了日子能过得好些,一家老小穿的体面些、吃的稍微像样些,倒不如说为自己能力所能及地干些啥,不至于无所事事地吃闲饭。人生来不是闲蹲的,太闲了就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就像铁锹,长时间不使用,会慢慢一点点生锈,最后成为一堆废铁,辜负铁匠当初的用意。手有炭火烤着,前胸感觉不到多冷,但无遮无拦的后背却冰凉冰凉。穿的无论有多厚,也无法抵御寒风的侵袭。
冬至过后,天气更冷,滴水成冰的日子啊,四处都是透心的凉,可家里的用度一点也没有减少,反而随着一年一度年的到来而与日俱增,叫摆烧烤的她们如何摆摊?我眼瞅着她们的踪影,搜寻着独特的滋味。即盼着天这么冷,她们干脆不要出摊,好好休息一下。又想着不摆摊,日子咋过?但办法是人想的,要想活着,总有法子度过难关。果不然,几天后,一个个简陋而单薄的布帐篷“拔地而起”,矗立在寒风与人们眼前——她们随意扯些价格低廉的花布,找裁缝加工成像帐篷一样的房子,既能遮挡些凌厉的寒风,也使吃烧烤的人倍感温暖。可是,遮挡的仅仅是表面的寒,那些冷风,不屈不挠地钻过布幔的缝隙,掀开门帘,强行灌入烧烤摊的每一个角落,试图驱赶那些执著的女人——可她们是不会理会刺骨寒风的淫威,连露天地都“久经考验”了,何况有了一些御寒的东西,只要人来吃,还怕什么呢?就像人到中年的我们,有了幼年苦难生活做底色,还惧怕什么艰难险阻?风来,迎着走;雨淋,擦一把;雪下,该干啥还干啥;霜降,承接就是。内心坚强,信念执著了,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前行的脚步。
火腿肠,五角的,一元的,两元的,双汇牌,金锣的,排列的整整齐齐,等待客人挑选。有些剥了包装,切刀切割了像鱼鳞般的切口,抹了层清油,谁要即可随时烧烤。素鸡、血块、蘑菇、鸡蛋黄、土豆片,也早早穿在竹签上,连同清真饼子,一一摆放在案前,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般,排列的整整齐齐,颇有一副架势,诱惑的人吃了土豆片,还想吃块素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客观诱惑是一回事,人的本能是另外一回事。二者水乳交融、恰如其分结合了,才有了不可遏制的贪念、有了各种各样的需求。烧烤摊的麻辣味,比起舌头司空见惯咀嚼的平常味道,更悠长、更持久、更能刺激感官和肠胃,也更让人欲罢不能,预舍还求。尤其对一些涉世未深,啥都想体验,啥都敢品尝的年轻人更是喜欢。清油、花椒粉、鲜姜粉、胡椒粉、麻辣油、加碘盐,以及鸡精味精掺杂在一起的混合味道,随风强行“灌”进了我的鼻子,想阻挡都阻挡不了,想遮掩都遮掩不了。有些事情,有些东西,并不以人的意志与好恶为转移。喜欢的并不一定如愿以偿。说实话,我没有吃烧烤的习惯和嗜好,也鲜有光顾烧烤摊的经历。但这不是说,我对烧烤的存在熟视无睹,也不是说我未曾体验烧烤摊的烟熏火烤的味道。事实上,我有限的视野里,我不算宽阔但也不逼窄的眼帘处,烧烤摊不止一次进入我的眼球。在人流攒动的电影院门前,在繁华热闹的超市门前,在居民社区小区门前,在靠近学校的小巷里,烧烤摊的身影随处可见。数百元购置一个铁炉子,算是投资,再添置些原材料,无需培训,也不靠谁指点,家庭妇女随时随地即可营业。她们自谋职业,自食其力,不增加政府负担,不成为社会的累赘。活着,不单单为自身,还得为家庭负责,为儿女付出,为他人着想。有责任,有信念,才是一个人做人的本分,才是活着的价值!
凡存在的东西,必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世间之花千姿百态,人的口味与需求亦有多样。既然众口难调,就须 “万紫千红” 存在。有专家说烧烤不卫生、不干净、不环保,尤其不利于人的健康,但说的“老生常谈”,吃的仍“乐此不彼”。谁都的生活。烧烤摊的都是平民百姓,知道卫生与整洁是饮食业的基本要求,也明白自身健康、食物干净是对顾客最起码的尊重。每天将菜清洗的干干净净,生熟分开,清油要香味浓郁、成色地道的菜籽油,烧的尽可能用环保的无烟煤炭,垃圾自觉收拾齐整,让人吃得放心,顾客心满意足了,才有买卖,才有钱赚,才有存在的必然。
寒风呼啸而来,行人匆匆而走,烧烤摊如豆灯光依然在天寒地冻的夜里,固守着岗位。顾客 “盈坐”的现象极少,大多数的时间唯有等待,漫无边际的等待,耐心默默地等待——等待着光阴一点点从忙碌的指尖悄然溜走,等待着路灯灭了,行人不见了,才收拾、规整一切所需物品,等待着来日的继续烧烤。其实,说到底,生命就是一场等待——等待花开花落,等待雁飞燕回。等待中,有谁不在经历春种了、秋收、冬藏;等待中,有谁不是朝如青丝暮成雪……
除非下雪天无法摆摊,其余时节摆烧烤摊的,就像上下班一样守时,守在老地方,生怕挪动了地方,老主顾、老关系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她们诚信待客,恪守诺言。最喜欢也最害怕喝酒的男人。喜欢的是喝了酒的男人,豪气冲天,出手阔绰,把钱不当会事儿;害怕的是遇到难缠的刺儿头,吃时财大气粗,掏钞票是扭扭捏捏,甚至有意无意赖账。
生活的所在虽说是县城,但晚上无夜市。想吃夜餐,除了一两处烤羊肉串的,唯有这些散布在街角的烧烤摊了。低廉的价格,麻辣喷香的滋味,让肚饿的人不约而同光顾这里。
寒夜漫漫。人生漫漫。唯有坚持不懈好好活着,唯有咬紧牙关坚定信念走下去,才有盼头!
地 摊(散文)
离平民百姓的柴烟生活最近。离权贵富户的优雅日子最远。
不顾风吹日晒。不怕驱逐惩罚。月月年年,坚守在固定的位置。春夏秋冬,摆放着差不多的货物。小到针头线脑,点撮儿(西部人馍馍上装饰的器皿)、蒜槌儿、香炉儿、烟渣儿、护膝儿、袖套儿、门帘儿,大到日用百货,鞋刷、鞋油、鞋垫,口罩、手套、护膝、耳罩……吃的穿的戴的用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凡人想到的,都有售卖。凡人使用的,莫有不囊括。
我们的生活天天被地摊的各种场景所簇拥、所包围、所切割、所左右。你要找那种五色的彩线来绣花,找遍了大商场、时髦超市琳琅满目的货架,对不起,没有!要找小孩戴的手工做的虎头帽、老人去世喜欢枕的老式衣帽包括绣花枕头、绣花鞋,一样也没有!找母亲缝补衣服指头上戴的顶针儿,做布鞋用的松紧、鞋环儿,纳鞋底用的大针、麻绳、锥子,同样没有!像七月火辣辣天气里戴的草帽,摇的纸扇,穿的轻轻巧巧薄薄的布鞋,九里天人们御寒过冬用的棉帽子、绒衣绒裤、耳罩、毛袜子,统统没有!不要说咱老百姓好吃一口的羊杂碎、牛蹄筋、面筋、酿皮儿、醪糟汤,不要说与平头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葱花油饼、豆浆油条、大饼馒头,也不要说补鞋缝裤边的,补帯充气的,修锁配钥匙的,更不要说那些乡村农民将自家地里产的香瓜儿、大接杏、红萝卜,温棚里种植的青菜、黄瓜、茄子、西红柿,田间地头摘的野菜、野果……
地摊无论规模大小、品种多寡,也不说货色质量高低、价钱几何,基本都是因陋就简,因地设摊,因人而异。什么样的家庭出身、个人际遇、学历层次、命运机缘,决定了一个人生活与家庭的基本走向。下岗工人是决然想不到他(她)的人生经历中,会有摆地摊这样不大光明正大的履历,失地农民也不会想到本应该走在田地里播种耕耘的双脚,天天挪动在人来人往的过道边,被人白眼唾弃,甚至有些干部家属,也不得不丢弃颜面,走到街上,各尽其长,个施其能。他们谁有谁的招数,谁有谁的本事。说到底,是生活状况与家庭开支,为了儿女,为了生存,逼迫或者迫使人们走出家门,沿街摆摊,设法谋生,赚取差价,维持家庭与日常用度。比起日进千金的大款、倒爷,比起大笔一挥潇洒在饭桌上餐厅里签单的官员,比起明星大腕一首歌一个广告即可成千上万甚或几十万、上百万的收入,摆地摊的人们能挣的充其量只能是九牛一毛,是零零星星的毛毛雨。但他们赚的心安理得,合理合法。也许有人说摆地摊是低贱的,但不能说他们的心地与灵魂是肮脏的——他们同样有着人类具备的一切优良品质,并且他们更富热心、更会团结,友爱、助人、利他……这些高贵的字眼与美好善念,在他们身上更有淋漓尽致的完美展拓。
他们中有些是一年四季的“正规军”,经营有特色,有些日积月累已有了自己的品牌与口碑。有些是随季节变化的“杂牌军”,春天贩卖黄瓜,夏天西红柿,秋天搞柿子,冬天尤其腊月天倒卖带鱼。那几年的寒冬腊月,也曾经呆立在寒风里,帮放假待业的妻子摆地摊:几根竹竿与粗铁棒,挑起花花绿绿的小儿衣服,赚取几个蝇头小利。或是去西凉批发市场,批些贺年卡、春联、门神,一直守到大年三十才收摊。寒风呼啸,大雪飘飞,我穿着单薄的单皮鞋,不得不来回走动,有同学提醒我说:穿暖和些再摆摊,不要冻着了……虽是平平常常、简简单单一句话,至今想来依然感觉温暖如春。有些则是随意进城的“游击队”,一到腊月门,靠近城郊的农民,批发些葵花、花生、豆子、柿饼,海带、粉条、黄豆、扁豆、块粉、酥油,便宜的衣服鞋帽、枕巾被套、床单门帘,春联、门神、年画、日历……凡能想到的,凡是过年需要的,应有尽有。
人的需求多元化,消费层次多样性 ,决定了地摊存在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不是生活在空中楼阁、象牙之塔的人,不是沉湎于虚无缥缈、云里雾里的人,过烟火日月的人,是不会也不能离开地摊的呵护与滋养。 平民化的地摊一直处于弱势,就像一部大戏,自始至终心甘情愿但当配角,填充生活的种种不足。最喜欢风和日丽的日子,最热爱天气晴好的季节。雨雪、扬沙和刮风天气,没有门面,没有遮掩的地摊唯有选择歇业。突如其来的暴雨,纷纷扬扬的大雪,让原本遮遮掩掩的地摊足不出户,只能积蓄精力,以图来日。 商品交换的最初形式为以物易物。市场的最初萌芽就是按时按节在固定地方摆摊设点,交换各自所需物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聪慧的古人发明了等价交换物凭证的货币——金银与纸币,使交换更为快捷与便利。在幅员辽阔的乡村,在广袤厚重的国土,这种以地摊形式出售农产品、购买日用品,或每天或每星期或每旬按时出摊的市场,人头攒动,购销两旺,红火热闹,异常火爆,至今仍薪火相传,延绵不绝——繁荣着市场,调剂着需求,活跃着经济,改善着生活。不可否认,设若取缔、关闭了这种以地摊为主的市场,势必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与缺憾。其实,说到底,追溯西方城市的萌芽,也是先有以马蹄铁为主的摊位,才逐步有了小商品、食品摊,再发展为商店、饭馆、旅社……地摊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功不可没。
有付出才会有回报。付出多少,回报多少。人难活,钱难挣。可再难也得活着。再难挣也得想方设法赚。呆在家里做美梦,钞票是不会自动落入怀抱的。乡里人活的不容易,有些城里人也活的不大舒坦。乡下人有自家地里产的蔬菜、瓜果,沙漠里的沙葱、沙枣,山上的野生植物、酸枣,水里的活鱼、虾鳖……哪一样不赚钱,哪一样不为人用。只要人勤快,只要脑筋活,肩挑背驮、车拉马运到一定地方,吆喝、出售,就会“有利可图”。下岗职工、无业家属也想赚钱,没有田地山林川泽物产咋办?去小商品批发市场,去流通环节的中间商,甚至直接接过乡下老乡手中的货,只要不影响市容与交通,就可大大方方摆出来,光明正大赚差价。所幸现在各大中小城市市场逐步规范,更具人性,城管到处罚撵、追赶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地摊的历史一去而不返。
身处卑微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坑蒙拐骗偷不足取,关键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好高骛远,不攀比斗气——花不同而叶不同。种不同而果不同。谁有谁的人生之路。谁有谁的命运走向。谁有谁的生存哲学。谁有谁的价值需求。低下头走路,放亮眼生活,心态平和,摆正位置,即或摆地摊照样活得气定神闲,家庭和美;摆地摊的人生之路照样走的稳健自如,潇洒滋润。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0-12-28 11:16 编辑 ]
□文/于文华
西北的冬天白日短暂,夜变得格外漫长。冷风刺骨,人影稀疏,一天的热闹、喧嚣与繁华好像烟消云散,逃循得找不到半点痕迹,唯出租车像一只只快捷轻盈的鸟,滑翔在无边夜色里,搜寻着可能的“买卖”。街角的拐弯处,一字排开,几个烧烤摊,依然坚守着——她们一边耐心等待着下晚自习的初高中学生,一边巴望着有喝醉酒抑或从网吧里、舞厅里走出的人们光顾,或者感觉肚饿随意垫杂些东西。
路灯昏暗。没精打采的样子,像是打着瞌睡,又像是恹恹欲睡。幸亏她们早有准备,每个摊位前,自备了一盏充足了电的小小的电灯。既是一种无形的招牌,也好似有了某种陪伴。远处看,不甚明亮,微弱的光芒委实暗淡。但在月黑风硬的晚上,却给人些许的温暖——就像她们的人生,不算靓丽,也说不上灿烂。但至少有照亮生命的信心,有足以慰藉心灵的希望,有活下去的期盼,有借以支撑家庭与儿女的干事。
峡谷风一股接一股,像刀子般切割着身心。走在路上的行人,脸颊与耳朵被风击打的生疼生疼。稍稍加快步伐,跑回温馨的家中,自有舒适的房子,等着享受。这样的时刻,大多数的妇女都呆在家里,相夫教子,随意干些手头的家务,或边打毛衣边看电视。住在平房的,听坐在炉火上的茶壶“吱吱”作响,在暖意融融的氛围里,静静享受生活与家庭的那份甜美。没有人心甘情愿受苦受累,没有谁自觉自愿顶风冒寒,她们不是不想呆在温暖的家中,而是生活与家庭的压力,才不顾冻僵的双脚,不怕冰冷的脊背,不得不走出家门。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上大学的学费,为了日子能过得好些,一家老小穿的体面些、吃的稍微像样些,倒不如说为自己能力所能及地干些啥,不至于无所事事地吃闲饭。人生来不是闲蹲的,太闲了就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就像铁锹,长时间不使用,会慢慢一点点生锈,最后成为一堆废铁,辜负铁匠当初的用意。手有炭火烤着,前胸感觉不到多冷,但无遮无拦的后背却冰凉冰凉。穿的无论有多厚,也无法抵御寒风的侵袭。
冬至过后,天气更冷,滴水成冰的日子啊,四处都是透心的凉,可家里的用度一点也没有减少,反而随着一年一度年的到来而与日俱增,叫摆烧烤的她们如何摆摊?我眼瞅着她们的踪影,搜寻着独特的滋味。即盼着天这么冷,她们干脆不要出摊,好好休息一下。又想着不摆摊,日子咋过?但办法是人想的,要想活着,总有法子度过难关。果不然,几天后,一个个简陋而单薄的布帐篷“拔地而起”,矗立在寒风与人们眼前——她们随意扯些价格低廉的花布,找裁缝加工成像帐篷一样的房子,既能遮挡些凌厉的寒风,也使吃烧烤的人倍感温暖。可是,遮挡的仅仅是表面的寒,那些冷风,不屈不挠地钻过布幔的缝隙,掀开门帘,强行灌入烧烤摊的每一个角落,试图驱赶那些执著的女人——可她们是不会理会刺骨寒风的淫威,连露天地都“久经考验”了,何况有了一些御寒的东西,只要人来吃,还怕什么呢?就像人到中年的我们,有了幼年苦难生活做底色,还惧怕什么艰难险阻?风来,迎着走;雨淋,擦一把;雪下,该干啥还干啥;霜降,承接就是。内心坚强,信念执著了,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前行的脚步。
火腿肠,五角的,一元的,两元的,双汇牌,金锣的,排列的整整齐齐,等待客人挑选。有些剥了包装,切刀切割了像鱼鳞般的切口,抹了层清油,谁要即可随时烧烤。素鸡、血块、蘑菇、鸡蛋黄、土豆片,也早早穿在竹签上,连同清真饼子,一一摆放在案前,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般,排列的整整齐齐,颇有一副架势,诱惑的人吃了土豆片,还想吃块素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客观诱惑是一回事,人的本能是另外一回事。二者水乳交融、恰如其分结合了,才有了不可遏制的贪念、有了各种各样的需求。烧烤摊的麻辣味,比起舌头司空见惯咀嚼的平常味道,更悠长、更持久、更能刺激感官和肠胃,也更让人欲罢不能,预舍还求。尤其对一些涉世未深,啥都想体验,啥都敢品尝的年轻人更是喜欢。清油、花椒粉、鲜姜粉、胡椒粉、麻辣油、加碘盐,以及鸡精味精掺杂在一起的混合味道,随风强行“灌”进了我的鼻子,想阻挡都阻挡不了,想遮掩都遮掩不了。有些事情,有些东西,并不以人的意志与好恶为转移。喜欢的并不一定如愿以偿。说实话,我没有吃烧烤的习惯和嗜好,也鲜有光顾烧烤摊的经历。但这不是说,我对烧烤的存在熟视无睹,也不是说我未曾体验烧烤摊的烟熏火烤的味道。事实上,我有限的视野里,我不算宽阔但也不逼窄的眼帘处,烧烤摊不止一次进入我的眼球。在人流攒动的电影院门前,在繁华热闹的超市门前,在居民社区小区门前,在靠近学校的小巷里,烧烤摊的身影随处可见。数百元购置一个铁炉子,算是投资,再添置些原材料,无需培训,也不靠谁指点,家庭妇女随时随地即可营业。她们自谋职业,自食其力,不增加政府负担,不成为社会的累赘。活着,不单单为自身,还得为家庭负责,为儿女付出,为他人着想。有责任,有信念,才是一个人做人的本分,才是活着的价值!
凡存在的东西,必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世间之花千姿百态,人的口味与需求亦有多样。既然众口难调,就须 “万紫千红” 存在。有专家说烧烤不卫生、不干净、不环保,尤其不利于人的健康,但说的“老生常谈”,吃的仍“乐此不彼”。谁都的生活。烧烤摊的都是平民百姓,知道卫生与整洁是饮食业的基本要求,也明白自身健康、食物干净是对顾客最起码的尊重。每天将菜清洗的干干净净,生熟分开,清油要香味浓郁、成色地道的菜籽油,烧的尽可能用环保的无烟煤炭,垃圾自觉收拾齐整,让人吃得放心,顾客心满意足了,才有买卖,才有钱赚,才有存在的必然。
寒风呼啸而来,行人匆匆而走,烧烤摊如豆灯光依然在天寒地冻的夜里,固守着岗位。顾客 “盈坐”的现象极少,大多数的时间唯有等待,漫无边际的等待,耐心默默地等待——等待着光阴一点点从忙碌的指尖悄然溜走,等待着路灯灭了,行人不见了,才收拾、规整一切所需物品,等待着来日的继续烧烤。其实,说到底,生命就是一场等待——等待花开花落,等待雁飞燕回。等待中,有谁不在经历春种了、秋收、冬藏;等待中,有谁不是朝如青丝暮成雪……
除非下雪天无法摆摊,其余时节摆烧烤摊的,就像上下班一样守时,守在老地方,生怕挪动了地方,老主顾、老关系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她们诚信待客,恪守诺言。最喜欢也最害怕喝酒的男人。喜欢的是喝了酒的男人,豪气冲天,出手阔绰,把钱不当会事儿;害怕的是遇到难缠的刺儿头,吃时财大气粗,掏钞票是扭扭捏捏,甚至有意无意赖账。
生活的所在虽说是县城,但晚上无夜市。想吃夜餐,除了一两处烤羊肉串的,唯有这些散布在街角的烧烤摊了。低廉的价格,麻辣喷香的滋味,让肚饿的人不约而同光顾这里。
寒夜漫漫。人生漫漫。唯有坚持不懈好好活着,唯有咬紧牙关坚定信念走下去,才有盼头!
地 摊(散文)
离平民百姓的柴烟生活最近。离权贵富户的优雅日子最远。
不顾风吹日晒。不怕驱逐惩罚。月月年年,坚守在固定的位置。春夏秋冬,摆放着差不多的货物。小到针头线脑,点撮儿(西部人馍馍上装饰的器皿)、蒜槌儿、香炉儿、烟渣儿、护膝儿、袖套儿、门帘儿,大到日用百货,鞋刷、鞋油、鞋垫,口罩、手套、护膝、耳罩……吃的穿的戴的用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凡人想到的,都有售卖。凡人使用的,莫有不囊括。
我们的生活天天被地摊的各种场景所簇拥、所包围、所切割、所左右。你要找那种五色的彩线来绣花,找遍了大商场、时髦超市琳琅满目的货架,对不起,没有!要找小孩戴的手工做的虎头帽、老人去世喜欢枕的老式衣帽包括绣花枕头、绣花鞋,一样也没有!找母亲缝补衣服指头上戴的顶针儿,做布鞋用的松紧、鞋环儿,纳鞋底用的大针、麻绳、锥子,同样没有!像七月火辣辣天气里戴的草帽,摇的纸扇,穿的轻轻巧巧薄薄的布鞋,九里天人们御寒过冬用的棉帽子、绒衣绒裤、耳罩、毛袜子,统统没有!不要说咱老百姓好吃一口的羊杂碎、牛蹄筋、面筋、酿皮儿、醪糟汤,不要说与平头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葱花油饼、豆浆油条、大饼馒头,也不要说补鞋缝裤边的,补帯充气的,修锁配钥匙的,更不要说那些乡村农民将自家地里产的香瓜儿、大接杏、红萝卜,温棚里种植的青菜、黄瓜、茄子、西红柿,田间地头摘的野菜、野果……
地摊无论规模大小、品种多寡,也不说货色质量高低、价钱几何,基本都是因陋就简,因地设摊,因人而异。什么样的家庭出身、个人际遇、学历层次、命运机缘,决定了一个人生活与家庭的基本走向。下岗工人是决然想不到他(她)的人生经历中,会有摆地摊这样不大光明正大的履历,失地农民也不会想到本应该走在田地里播种耕耘的双脚,天天挪动在人来人往的过道边,被人白眼唾弃,甚至有些干部家属,也不得不丢弃颜面,走到街上,各尽其长,个施其能。他们谁有谁的招数,谁有谁的本事。说到底,是生活状况与家庭开支,为了儿女,为了生存,逼迫或者迫使人们走出家门,沿街摆摊,设法谋生,赚取差价,维持家庭与日常用度。比起日进千金的大款、倒爷,比起大笔一挥潇洒在饭桌上餐厅里签单的官员,比起明星大腕一首歌一个广告即可成千上万甚或几十万、上百万的收入,摆地摊的人们能挣的充其量只能是九牛一毛,是零零星星的毛毛雨。但他们赚的心安理得,合理合法。也许有人说摆地摊是低贱的,但不能说他们的心地与灵魂是肮脏的——他们同样有着人类具备的一切优良品质,并且他们更富热心、更会团结,友爱、助人、利他……这些高贵的字眼与美好善念,在他们身上更有淋漓尽致的完美展拓。
他们中有些是一年四季的“正规军”,经营有特色,有些日积月累已有了自己的品牌与口碑。有些是随季节变化的“杂牌军”,春天贩卖黄瓜,夏天西红柿,秋天搞柿子,冬天尤其腊月天倒卖带鱼。那几年的寒冬腊月,也曾经呆立在寒风里,帮放假待业的妻子摆地摊:几根竹竿与粗铁棒,挑起花花绿绿的小儿衣服,赚取几个蝇头小利。或是去西凉批发市场,批些贺年卡、春联、门神,一直守到大年三十才收摊。寒风呼啸,大雪飘飞,我穿着单薄的单皮鞋,不得不来回走动,有同学提醒我说:穿暖和些再摆摊,不要冻着了……虽是平平常常、简简单单一句话,至今想来依然感觉温暖如春。有些则是随意进城的“游击队”,一到腊月门,靠近城郊的农民,批发些葵花、花生、豆子、柿饼,海带、粉条、黄豆、扁豆、块粉、酥油,便宜的衣服鞋帽、枕巾被套、床单门帘,春联、门神、年画、日历……凡能想到的,凡是过年需要的,应有尽有。
人的需求多元化,消费层次多样性 ,决定了地摊存在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不是生活在空中楼阁、象牙之塔的人,不是沉湎于虚无缥缈、云里雾里的人,过烟火日月的人,是不会也不能离开地摊的呵护与滋养。 平民化的地摊一直处于弱势,就像一部大戏,自始至终心甘情愿但当配角,填充生活的种种不足。最喜欢风和日丽的日子,最热爱天气晴好的季节。雨雪、扬沙和刮风天气,没有门面,没有遮掩的地摊唯有选择歇业。突如其来的暴雨,纷纷扬扬的大雪,让原本遮遮掩掩的地摊足不出户,只能积蓄精力,以图来日。 商品交换的最初形式为以物易物。市场的最初萌芽就是按时按节在固定地方摆摊设点,交换各自所需物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聪慧的古人发明了等价交换物凭证的货币——金银与纸币,使交换更为快捷与便利。在幅员辽阔的乡村,在广袤厚重的国土,这种以地摊形式出售农产品、购买日用品,或每天或每星期或每旬按时出摊的市场,人头攒动,购销两旺,红火热闹,异常火爆,至今仍薪火相传,延绵不绝——繁荣着市场,调剂着需求,活跃着经济,改善着生活。不可否认,设若取缔、关闭了这种以地摊为主的市场,势必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与缺憾。其实,说到底,追溯西方城市的萌芽,也是先有以马蹄铁为主的摊位,才逐步有了小商品、食品摊,再发展为商店、饭馆、旅社……地摊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功不可没。
有付出才会有回报。付出多少,回报多少。人难活,钱难挣。可再难也得活着。再难挣也得想方设法赚。呆在家里做美梦,钞票是不会自动落入怀抱的。乡里人活的不容易,有些城里人也活的不大舒坦。乡下人有自家地里产的蔬菜、瓜果,沙漠里的沙葱、沙枣,山上的野生植物、酸枣,水里的活鱼、虾鳖……哪一样不赚钱,哪一样不为人用。只要人勤快,只要脑筋活,肩挑背驮、车拉马运到一定地方,吆喝、出售,就会“有利可图”。下岗职工、无业家属也想赚钱,没有田地山林川泽物产咋办?去小商品批发市场,去流通环节的中间商,甚至直接接过乡下老乡手中的货,只要不影响市容与交通,就可大大方方摆出来,光明正大赚差价。所幸现在各大中小城市市场逐步规范,更具人性,城管到处罚撵、追赶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地摊的历史一去而不返。
身处卑微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坑蒙拐骗偷不足取,关键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好高骛远,不攀比斗气——花不同而叶不同。种不同而果不同。谁有谁的人生之路。谁有谁的命运走向。谁有谁的生存哲学。谁有谁的价值需求。低下头走路,放亮眼生活,心态平和,摆正位置,即或摆地摊照样活得气定神闲,家庭和美;摆地摊的人生之路照样走的稳健自如,潇洒滋润。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0-12-28 11:16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