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被摧毁的“圣楼”
2021-12-29叙事散文尖锐表现
重建被摧毁的“圣楼”——2013’浙江作家艺术家“与时代同行”贵州采风散记之一文/卢江良沿着古榕垂竹倒映的都柳江,驱车进入贵州省从江县城,便望见一座耸立于宽阔广场的多角形建筑。它奇特的造型和恢弘的气势,吸引了我和同行者的目光。在县城安排好……
重建被摧毁的“圣楼”
——2013’浙江作家艺术家“与时代同行”贵州采风散记之一
文/卢江良
沿着古榕垂竹倒映的都柳江,驱车进入贵州省从江县城,便望见一座耸立于宽阔广场的多角形建筑。它奇特的造型和恢弘的气势,吸引了我和同行者的目光。在县城安排好住宿,见还没到晚餐时间,我们中的某几位,出于对那座建筑的好奇,便结伴前往参观。 那座建筑,就建在广场中央,为密檐式29层重檐,八角攒尖顶木结构,双层楼冠,雕梁画栋,异常精美。整座建筑,系木质(杉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见一颗铁钉。支撑建筑的是32根柱子,其中四根大柱每根的胸围,两个成人合抱有余。而建筑内,则装有环梯,可直达楼顶。 通过跟前的牌示,笔者了解到,那座建筑名为“从江鼓楼”,是生态广场的主要建筑物,占地470平方米,通高46.8米,楼身27级,建成于2008年11月,耗资168万元,是目前中国最高的侗族鼓楼,素有侗乡“第一鼓楼”的美誉。 随后几天,我们在黔东南州采风,每到一处侗寨,都可看到少则一座、多则四五座的鼓楼。这些鼓楼造型别致,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呈多角形状,层数均为单数,三、五层以至十五层不等,高达4~5丈,飞阁重檐,形如宝塔,巍峨壮观,是全寨最“豪华”的建筑。 听当地人说,鼓楼,在他们侗寨,被喻为“遮荫树”,村寨里若没有了它,意味着失去了凝聚力,不会发达兴旺。由于鼓楼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对它的修建便成了建寨的首要任务。于是,侗族有了一条相约俗成的规矩:建寨,必先建鼓楼;有寨,先得有鼓楼。 而据导游介绍,鼓楼有7个用途:一是侗寨的标志;二是侗族族姓的标志(如肇兴五个房族五座鼓楼);三是侗族群众休闲的场所;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会议事的重地;七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登楼击鼓,故称“鼓楼”)。
这也就是说,鼓楼这种深深扎根在侗族所生存的土壤中,侗语被称之为“堂卡”或“堂瓦”的建筑,已贯注了这个民族应有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审美艺术、科学水平和生活习俗等内容,它不仅是全寨政治、文化、娱乐和社交的中心,更成了侗族人们希望和精神的寄托。
看着这些造型古朴的鼓楼,笔者好奇地问导游:“这些鼓楼应该建了很久了吧?”导游沉思了一会,如实相告:“大多数是新建的。”笔者顿时迷惑了,忍不住问:“不是说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吗?”导游不无遗憾地说:“那些老的鼓楼,在那个年代大多数被毁掉了。” 笔者听了,心头一颤!鼓楼,可是侗族的“圣楼”呀!不过,俄尔也就想通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凡是一切传统的东西(思想、文化、风俗、习惯),都被冠以“旧的”、“腐朽的”和“反动的”,大肆而彻底地进行“决裂”和“清除”。鼓楼,自然也就未能幸免了。 而如今,告别了那个疯狂的年代,一座座鼓楼重新拔地而起。在采风期间,因正值寒冬时季,我们每路过一座鼓楼,总见楼底聚着一群侗民,坐在宽大而结实的长凳上,围着一个圆形大火塘取暖聊天。而在榕江县宰荡村,我们还聆听了一场侗族大歌,那“呀罗耶,耶罗嗬!”的应和声,洋溢出无边的欢乐。 鼓楼是被重建了,可那些摧毁的信仰呢?
众所周知,那一场空前绝后的浩劫,不仅造成了社会生活的混乱,财产、文物的损失,更打破了种种文明和传统的禁忌,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对国人的道德和信仰的摧残更是延续了几代人的时间,至今都无法估量其破坏的程度和波及的后果。 确实,纵观当今中国,在政治生活中,腐败、贪污、渎职、卖官、买官随处可见;在经济交往中,制假贩假、走私贩私、不讲信用、恶劣竞争、坑蒙拐骗屡见不鲜;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陌生、冷漠、隔膜已成常态。而这一切,正严重地侵蚀、戕害和败坏着中华民族的魂魄。 如果说,政治有好坏之分,坏政治可以腐蚀信仰的根基,那么好政治必定能促进信仰的重建。而在当前这个信仰严重缺失的时代,我们的政府是否应该积极地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和推动整个社会往良性方向发展,在每个人的心头重建一座“圣楼”,让它引导我们的精神乃至整个生命,朝着真、善、美的神圣价值尺度开放? ---------[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4-5-22 20:43 编辑 ]
文/卢江良
沿着古榕垂竹倒映的都柳江,驱车进入贵州省从江县城,便望见一座耸立于宽阔广场的多角形建筑。它奇特的造型和恢弘的气势,吸引了我和同行者的目光。在县城安排好住宿,见还没到晚餐时间,我们中的某几位,出于对那座建筑的好奇,便结伴前往参观。 那座建筑,就建在广场中央,为密檐式29层重檐,八角攒尖顶木结构,双层楼冠,雕梁画栋,异常精美。整座建筑,系木质(杉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见一颗铁钉。支撑建筑的是32根柱子,其中四根大柱每根的胸围,两个成人合抱有余。而建筑内,则装有环梯,可直达楼顶。 通过跟前的牌示,笔者了解到,那座建筑名为“从江鼓楼”,是生态广场的主要建筑物,占地470平方米,通高46.8米,楼身27级,建成于2008年11月,耗资168万元,是目前中国最高的侗族鼓楼,素有侗乡“第一鼓楼”的美誉。 随后几天,我们在黔东南州采风,每到一处侗寨,都可看到少则一座、多则四五座的鼓楼。这些鼓楼造型别致,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呈多角形状,层数均为单数,三、五层以至十五层不等,高达4~5丈,飞阁重檐,形如宝塔,巍峨壮观,是全寨最“豪华”的建筑。 听当地人说,鼓楼,在他们侗寨,被喻为“遮荫树”,村寨里若没有了它,意味着失去了凝聚力,不会发达兴旺。由于鼓楼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对它的修建便成了建寨的首要任务。于是,侗族有了一条相约俗成的规矩:建寨,必先建鼓楼;有寨,先得有鼓楼。 而据导游介绍,鼓楼有7个用途:一是侗寨的标志;二是侗族族姓的标志(如肇兴五个房族五座鼓楼);三是侗族群众休闲的场所;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会议事的重地;七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登楼击鼓,故称“鼓楼”)。
这也就是说,鼓楼这种深深扎根在侗族所生存的土壤中,侗语被称之为“堂卡”或“堂瓦”的建筑,已贯注了这个民族应有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审美艺术、科学水平和生活习俗等内容,它不仅是全寨政治、文化、娱乐和社交的中心,更成了侗族人们希望和精神的寄托。
看着这些造型古朴的鼓楼,笔者好奇地问导游:“这些鼓楼应该建了很久了吧?”导游沉思了一会,如实相告:“大多数是新建的。”笔者顿时迷惑了,忍不住问:“不是说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吗?”导游不无遗憾地说:“那些老的鼓楼,在那个年代大多数被毁掉了。” 笔者听了,心头一颤!鼓楼,可是侗族的“圣楼”呀!不过,俄尔也就想通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凡是一切传统的东西(思想、文化、风俗、习惯),都被冠以“旧的”、“腐朽的”和“反动的”,大肆而彻底地进行“决裂”和“清除”。鼓楼,自然也就未能幸免了。 而如今,告别了那个疯狂的年代,一座座鼓楼重新拔地而起。在采风期间,因正值寒冬时季,我们每路过一座鼓楼,总见楼底聚着一群侗民,坐在宽大而结实的长凳上,围着一个圆形大火塘取暖聊天。而在榕江县宰荡村,我们还聆听了一场侗族大歌,那“呀罗耶,耶罗嗬!”的应和声,洋溢出无边的欢乐。 鼓楼是被重建了,可那些摧毁的信仰呢?
众所周知,那一场空前绝后的浩劫,不仅造成了社会生活的混乱,财产、文物的损失,更打破了种种文明和传统的禁忌,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对国人的道德和信仰的摧残更是延续了几代人的时间,至今都无法估量其破坏的程度和波及的后果。 确实,纵观当今中国,在政治生活中,腐败、贪污、渎职、卖官、买官随处可见;在经济交往中,制假贩假、走私贩私、不讲信用、恶劣竞争、坑蒙拐骗屡见不鲜;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陌生、冷漠、隔膜已成常态。而这一切,正严重地侵蚀、戕害和败坏着中华民族的魂魄。 如果说,政治有好坏之分,坏政治可以腐蚀信仰的根基,那么好政治必定能促进信仰的重建。而在当前这个信仰严重缺失的时代,我们的政府是否应该积极地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和推动整个社会往良性方向发展,在每个人的心头重建一座“圣楼”,让它引导我们的精神乃至整个生命,朝着真、善、美的神圣价值尺度开放? ---------[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4-5-22 20:43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