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土地,土地

2021-12-29叙事散文何足道哉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0 编辑

  土地,土地已经是盛夏了。几场雨过后,野草蔓延,田间地头,都成了它们肆意横行的地方。驱车行驶在公路上,看见路两侧的高山,一片一片的树木,生出繁枝茂叶,……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0 编辑 <br /><br />  土地,土地
  已经是盛夏了。
  几场雨过后,野草蔓延,田间地头,都成了它们肆意横行的地方。
  驱车行驶在公路上,看见路两侧的高山,一片一片的树木,生出繁枝茂叶,洒下一地浓荫。大部分的山坡上,是高高矮矮,稀稀疏疏的野草,蔓延着,顺着逶迤的山脊,爬向远方。也有很多地方,乱石横生,岩石高耸。别说树木,寸草也难生了。
  山脚下,树林的边缘处,边边角角的地方,都被农民开垦出来,精心打理,种植上各种植物。深绿浅绿,缝补着破绽百出的荒山秃岭,让塞外盛夏的山野,现出一派盎然生机。
  从山脚下到公路边那片开阔的土地,是平展的田野,种植着北方常见的农作物,纵横有致,长短有序。被一排排树木分割成网格状,像一幅幅编织的锦绣。
  田野里,庄稼已经很高了。由于雨水充足,庄稼长势很旺,绿油油的。在微风的梳理下,荡起一层层的绿波,呈现出极美的韵致。庄稼长起来,田野里见不到农民,现代化程度高了,农民也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整天在黄土地里挣命了。那些边角处,还有人在劳动,边边角角的地方,无法使用农机具,农民又舍不得丢弃,只有手工劳作。他们把凡是可以耕种的地方都开垦出来,舍不得荒废哪怕是巴掌大的土地,寸土寸金,农民的眼里只有土地。一头毛驴在远处树荫下啃草,一边悠闲地甩着尾巴,一边不时抬头看看劳动着的人。小驴驹在不远处卧着,看看树荫里的毛驴,不断摇晃脑袋,用一对长长的耳朵逗弄那几只飞来飞去的蝴蝶。蝴蝶飞远了,它懒得站起来,向远处张望。人们在忙碌着,它们却成了看客。社会的进步,不但解放了人类,过去在农田里承担主要工作的牲畜,也都转换了角色。耕地的牛,用来宰杀吃肉了;拉车的马、毛驴,逐渐被淘汰,退出了历史舞台。
  车在公路上急速行驶,群山、田野不断纷纷闪过,重复着相似的场景。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既不肥沃,也缺少诗人笔下那种诗情画意。然而,这里每一寸土地,都被这里的人们精心耕作着,保护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们用滴滴汗水,浇灌着这片贫瘠的土地,让每一寸土地都生长出各种庄稼,收获人们需要的粮食,让这里的人们丰衣足食。
  或许,中国的土地是世界上被利用最充分的土地,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勤劳、最有智慧的人。
  我的老家是一个小山村,那里山高、川窄,土地稀少,凡是可以耕种的地方,都被庄稼挤得满满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十分珍贵。村子的下面是一条河道,上游雨水大的时候,就会有山洪暴发,裹挟着泥沙、乱石咆哮而来,又呼啸而去。山洪过后,就会留下一川大大小小的乱石,寸草难留。平日里,一条占据整个山川的河道,乱石满眼,砂砾遍地,只有到了夏季、雨季,才会有河水流过。看着一条宽宽的河道被乱石占据着,白白浪费掉了,村里人就心痛。他们就在河边除去乱石,从河道搬来大大小小的石头,垒筑石坝,从山坡运来泥土,填平、分成一个个菜畦,种上一些应季的蔬菜。夏季河道里那条细细的流水,也不能白白浪费掉。
  我爷爷领着我,也在河道垒砌了一块菜地。那时候我还很小,只能跟在爷爷的后面,搬一些小一点的河卵石,主要的工作还是爷爷做。爷爷用那些石头砌好石坝,把里面的碎石和砂砾清理干净,就挑着挑筐,一担一担从很远的山脚下,挑来肥沃一点的泥土,填在石坝里。现在想想,一担一担的泥土搬运过来,一寸一寸的土地扩展着,那样的劳作,真有一点愚公移山的精神呢。对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来说,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起早贪晚,风雨酷暑,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都耗在一条宽宽的河道里,都给了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
  累了,爷爷就坐在石头上,掏出旱烟袋,“吧嗒吧嗒”抽上几口旱烟,眯着眼睛看那些石头垒在一起,圈起了一块像模像样的土地,脸上就现出一副满足的神情。就会给我讲起山里人那些缺吃少穿的苦日子。他总是感叹:“土地就是庄稼人的命根子,没有了土地,庄稼人就没有了活路。”一袋烟抽完,他就卷起烟荷包,把烟袋别在腰上,继续搬运石头。在他看来,能够在一堆乱石中开辟出一块平整的土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家里人的生活,会因为这一小块土地而得到改善,他的生命,也仿佛因为这一块巴掌大的地方,得以延续。在他的心里,土地就是他的命。
  现在,他就睡在河道对面的山坡上,被一抔黄土覆盖。我想,他应该看得见河道里那块菜地,在后辈的手里,年年都生长出碧绿的蔬菜。他应该感到欣慰,他的辛苦,没有被浪费;他辛辛苦苦开垦出来的土地,被他的子孙们很好地保护着;那片土地,年年都有绿色繁衍、都有果实累累。他的灵魂,安眠在这片土地里,他成了土地的一部分。
  顺着河道看过去,乱石堆砌,没有一星半点泥土,看不见一点点绿色。一条细流,在乱石中间,悄无声息流过,又隐入乱石的深处。河道两边,是一块块用石头圈起的菜田。那是村里人在向这穷山恶水,争夺生存的权力啊。从那时起,我就深深感觉到土地对人的重要,就深深懂得,为什么农民把土地看得比命还重要,从那时起,就对土地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早先年全国农业学大寨,在山上修梯田,向荒山要土地,要粮食。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有诸多的弊端,造成了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平衡等等。但那个时候,生产力低下,没有土地,就没有粮食,填饱肚子是头等大事啊。以现在的眼光批判过去的某些做法,还是应该切实理解过去,理解当时人的处境,这样,才会公允。
  那年,在北京社稷坛,站在那个空旷寂寥的广场,除了震撼于这社稷坛的坦荡与辽阔之外,还被那一坛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泥土所吸引。那些古代的帝王们,祭天、祭祖、祭拜神灵,还隆重地祭拜这普普通通的五色泥土。在他们的眼里,这些泥土,和上天、祖先、神灵一样重要。泥土,是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凡夫俗子、达官贵人、还是帝王将相,谁能离得开这普普通通的土地呢?敬畏土地、保护土地、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爱脚下的土地,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我们每一个人,难道不应该倍加珍爱自己脚下的土地吗?
  现在,无论行走在城市的边缘,还是乡村,举目所见,到处是撂荒的土地,到处是被征用的良田。城市在扩张,土地在缩减,不知道,这样做,是进步还是倒退。这样做,是为子孙后代拓展生存空间,还是一步一步将我们的子孙逼向绝境。
  我们每一个人的骨子里,都有深深的乡愁情结。乡愁是什么?那不就是难以忘怀生我养我的故乡吗?说到底,乡愁就是深深眷恋着故乡。那么故乡又是什么?就是那一方土地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朴朴实实的诗句,流传至今,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记得那个深秋,我站在一个大树下面,看一树深红浅黄的树叶在秋风里纷纷飘落,覆盖在大树底下,一层又一层。最早落下的,已经腐烂,归于泥土,成为土地的一部分。新的落叶,仍然飘飘洒洒,不断落下。过不了多久,它们也会枯萎、腐烂,成为新的泥土。我想到了“叶落归根”这个成语。根在哪里?根在泥土里。
  我想起爷爷,和许许多多的先辈们,他们同爷爷一道,长眠在故乡的泥土里,成为土地的一部分。土地在,他们在。他们在,我们的根就在。
  每个人都有根,每个人的根都在土地里。
  土地,不仅仅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根之所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