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
2021-12-29抒情散文木祥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11 编辑
木祥章斐村人懂得制作美味佳肴,懂得吃,也懂得唱,喜欢唱山歌。我不懂音乐,对于山歌的理解,只是这样认为:山歌之所以富有魅力,是因为它用简单的曲调,表现出最……
木祥章斐村人懂得制作美味佳肴,懂得吃,也懂得唱,喜欢唱山歌。我不懂音乐,对于山歌的理解,只是这样认为:山歌之所以富有魅力,是因为它用简单的曲调,表现出最……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11 编辑 <br /><br />木祥
章斐村人懂得制作美味佳肴,懂得吃,也懂得唱,喜欢唱山歌。我不懂音乐,对于山歌的理解,只是这样认为:山歌之所以富有魅力,是因为它用简单的曲调,表现出最为丰富的内容,最为复杂的感情。山歌来源于自然,没有雕凿之痕,也不牵强附会,为大众喜闻乐见,所以,一种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曲调,被一些山野之人做得津津有味。山歌的曲调最简单,但却又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这主要得力于唱山歌的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山歌的魅力,也来自于唱山歌的对生活的把握能力强,来自于唱山歌的人,生活功底的深厚。大喜大悲,在他们心中彻底地淡化,酿就大情感。一切感悟,一切感情,洋溢在山歌之外。
这种听起来简单,但又传神传情的东西,是我们民族文化宝贵的财富。
中国人,少数民族唱山歌者居多。云南是少数民族居多的省分,情况更是如此。云南的《五朵金花》、《阿诗玛》等等电影电视,都以山歌取胜,唱醒天下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刘三姐》,一场电影下来,从山歌开始,于山歌落尾,唱山歌对山歌,蜚声中外。
山歌好像是少数民族的专利。
汉族一般都不唱山歌,但章斐村人另外。三川人,他们是汉族,他们却喜欢唱山歌,他们也喜欢用简单的曲调表达出复杂的感情来。从这一点看,章斐村的汉族,多少带有一些少数民族的特征和特性,他们有一半少数民族的血性。章斐村的汉族,从湖南江西迁到云南来,生活在少数民族这样一个大环境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生活,互相浸透,互相感染,形成新的特色。喜欢唱山歌这一习俗,更显示出他们“夷娘汉老子”这一特性。
章斐村的马帮上路,去丽江,去鹤庆,马道就在深山峡谷中。他们赶着马出门,进了山,从高坡上望着富饶的坝子,就唱道:“去了去了心不落,去了前脚挂后脚”。我们可以想见,赶马人一脸的挂念,一腔的惆怅。有女子看着马帮出门,也心有所感,她们也唱道:“男要出门妹要去,烧茶煮饭总要人。”
章斐村人的山歌,曲谱十分简单,只是两句随心所欲的曲调,曲调简单得一听就可以上口,一学就人人都会。章斐村人山歌的曲调一点也不复杂,并且可以反复呤唱。随口而出,或轻声低呤,或放声高歌,完全由自己的心情而定。但章斐村人唱山歌,更多的时候是放开嗓子对着田野和大山高声放歌。章斐村人唱山歌,有时候是自唱自听,有时候则是两个人,一群人对唱着山歌干活。他们可以不看电视,不听歌星的名歌,但他们就是不能不唱山歌,这是他们自己心里的歌。好像是心直口快的人,心里有话,非说出来不可。
章斐村人的山歌,最有特点的是春天的山歌。春天的山歌,是章斐村的女人在栽秧田里唱出来的。春天,是章斐村最忙碌的季节,整个坝子里的秧苗,要在一个月内栽完。整个坝子里,都是妇女们的身影。说到章斐村妇女,顺便说章斐村女人的服饰。章斐村的年轻女子喜欢穿姊妹装,这种衣服最好是用天篮色的士林布做,显得秀气,高雅。穿上姊妹装,还要系上围裙和飘带。紧紧地绾住腰,显得苗条干练。年轻女子系的围裙不大,黑士布做成,长二尺,宽二尺。围裙的四面,镶上一层边,四熨整齐。飘带用白布做,用篮布做,其长度,以飘带头刚好拖到臀部为宜。飘带头上,绣上各种花色,有灯笼花,一串红。新娘子的飘带,还要缀上一些银片和玉片,走起路来,飘带在臀部左右来回飘荡,银光闪闪… …她们穿上这些好看的服饰,在田地里唱调子,能不让人着迷?
栽秧季节,每个村子里的人都全集中到了大田里。章斐村,春天的田野,女人们的活最多,也最数她们活跃。整个坝子十万亩良田,都是稻田,妇女们要在一个月内把所有的秧田都要栽上秧苗。她们的手,把一棵一棵的秧苗栽满那么多的田里,她们的辛劳我们可想而知。但是,在她们那里看不到愁眉苦脸,她们哼着山歌下田,对唱着山歌干活。在农村时,我到田地里去干活,现在,我开着车从三川走过,我每次看到的,都是充满朝气身影,听到的,都是她们的山歌。
章斐村的春天,男人成了生活的配角。女人们栽秧,他们只是使使牛,扒田糊埂子。有的男人,在家里带孩子,孩子饿了,就背着到田里去“讨奶”——春天,孩子的母亲也在栽秧田里去了。在栽秧田里,没有一个女人报怨自己的男人,她们还要给男人唱一曲山歌。但唱出去的山歌是要男人们“还”的,男人要根据女人们唱的意思把山歌“还”了过去。看见“讨奶”的男人背着孩子远远地来了,在栽秧田里,由一个女的先唱,唱给一个山歌过去:大田栽秧行对行,一对斑鸠来歇凉,斑鸠找到歇凉处,娃娃要找带母娘。
男的听了就开始回:小小公鸡才学叫,叫得不好你莫笑。青蛙跳到称盘上,自称自量无斤两。
章斐村人在栽秧田里唱,嘴里唱着山歌,手里却不会停下来,手里的秧苗,不停地往田里飘。而且越飘越快,这田野,也在歌声中慢慢地绿了起来。
章斐村的春天,是唱山歌的季节,也是产生爱情的季节。在三川,唱山歌可以唱得成双成。我们村子里的王明学夫妇,就是唱成了的一对。他们在田里唱了两天两夜,最后唱成了夫妻。现在,王明学夫妇已经老了,但是,村子里人都知道他们是唱山歌唱成对了的。那也是一个春天,王明学到睦科村去帮人使牛。王明学是一个马帮,也是一个年轻的牛工,一表人材,赶马赶得好,使牛使得好。一群栽秧的女子看到王明学在田里使牛,头戴一顶草帽,裤脚挽到了大褪上,嘴里大声地吆喝着一条掰角大水牛,就产生了和王明学对山歌的念头。打头和王明学对歌的就是他现在的妻子,也是一个好歌手。山歌一出口,就好像五月的干茅草房被火点着,一对就没法收拾,一直对到了晚上,对到了天黑。对得没有力气了,主人家到田里去叫王明学去吃晚饭,也被他们的山歌迷住了。这一天,王明学为主人家多犁了半亩田。那些栽秧的姑娘,也多为主人家栽了两亩秧。两个主人家,都觉得这两个歌手,应该成为一对,主动为他们牵线搭桥,一对田间歌手最终成了夫妻。王明学结婚后的第一个孩子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我在小学代课的时候教过她一个月。看到这女孩子,我想,她是不是对歌期间怀上的孩子。
除了在栽秧田里唱山歌外,到丽江骡马会,章斐村人到丽江做生意的同时,也要去唱山歌。这种情况,唱山歌一般是在晚上,在红太阳广场,一群人坐在一块,男的在一边,女的在一边,一直要对出过输赢来。这种时候,章斐村唱山歌的,和纳西人跳“阿里里”的相映成趣,交相辉映,一种自我陶醉的娱乐方式发挥到了极至。
章斐村的人还有一种说法,说唱调子本来是赶马人的一种娱乐方式。赶马人骑在马背上,赶着马在山里行走着,一路上寂寞难耐了,就少不了要想一些自我解忧的办法,于是他们就唱调子。可以想象,从三川到丽江,要经过那么多的大山,要经过金沙江,在这样漫长的路上,不唱几曲山歌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了。也有一种说法,是赶马人和路上的少数民族学来的。赶马路上,有几个店,就有几种少数民族。一路上,有藏族,有纳西族,有彝族,有傈僳族… …这些少数民族都是唱山歌的好手,长年生活在他们的环境中,不能不受到他们的文化的影响和薰陶。
这几年,山区的少数民族还把山歌唱到了章斐村来了,来和章斐村人争先媲美。章斐村的田地多,在春天,就得请外地人来帮忙栽秧。一到了春天,就有人来到坝子里来打工,来打工的都是四面山上的少数民族。走在街上和田头,都穿一身麻布衣服,戴许多的彩色珠子,男男女女都带一个土烟锅。到章斐村来打工的少数民族,白天到田里去干活,晚上就在街上跳舞。这些少数民族打工都是一个村寨的人相约一块到山下来的,自己带上跳舞用的笛子和葫芦笙。晚上,笛子和葫芦笙一吹,打工的人就闻声而动,围着吹笛人跳了起来。打工带上跳舞的笛子和葫芦笙,他们总是对自己的生活持乐观态度,他们带着音乐走出山门。
章斐街上,一夜都燃烧着篝火,篝火旁边,是唱歌的村民和跳舞的少数民族。
章斐村人懂得制作美味佳肴,懂得吃,也懂得唱,喜欢唱山歌。我不懂音乐,对于山歌的理解,只是这样认为:山歌之所以富有魅力,是因为它用简单的曲调,表现出最为丰富的内容,最为复杂的感情。山歌来源于自然,没有雕凿之痕,也不牵强附会,为大众喜闻乐见,所以,一种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曲调,被一些山野之人做得津津有味。山歌的曲调最简单,但却又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这主要得力于唱山歌的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山歌的魅力,也来自于唱山歌的对生活的把握能力强,来自于唱山歌的人,生活功底的深厚。大喜大悲,在他们心中彻底地淡化,酿就大情感。一切感悟,一切感情,洋溢在山歌之外。
这种听起来简单,但又传神传情的东西,是我们民族文化宝贵的财富。
中国人,少数民族唱山歌者居多。云南是少数民族居多的省分,情况更是如此。云南的《五朵金花》、《阿诗玛》等等电影电视,都以山歌取胜,唱醒天下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刘三姐》,一场电影下来,从山歌开始,于山歌落尾,唱山歌对山歌,蜚声中外。
山歌好像是少数民族的专利。
汉族一般都不唱山歌,但章斐村人另外。三川人,他们是汉族,他们却喜欢唱山歌,他们也喜欢用简单的曲调表达出复杂的感情来。从这一点看,章斐村的汉族,多少带有一些少数民族的特征和特性,他们有一半少数民族的血性。章斐村的汉族,从湖南江西迁到云南来,生活在少数民族这样一个大环境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生活,互相浸透,互相感染,形成新的特色。喜欢唱山歌这一习俗,更显示出他们“夷娘汉老子”这一特性。
章斐村的马帮上路,去丽江,去鹤庆,马道就在深山峡谷中。他们赶着马出门,进了山,从高坡上望着富饶的坝子,就唱道:“去了去了心不落,去了前脚挂后脚”。我们可以想见,赶马人一脸的挂念,一腔的惆怅。有女子看着马帮出门,也心有所感,她们也唱道:“男要出门妹要去,烧茶煮饭总要人。”
章斐村人的山歌,曲谱十分简单,只是两句随心所欲的曲调,曲调简单得一听就可以上口,一学就人人都会。章斐村人山歌的曲调一点也不复杂,并且可以反复呤唱。随口而出,或轻声低呤,或放声高歌,完全由自己的心情而定。但章斐村人唱山歌,更多的时候是放开嗓子对着田野和大山高声放歌。章斐村人唱山歌,有时候是自唱自听,有时候则是两个人,一群人对唱着山歌干活。他们可以不看电视,不听歌星的名歌,但他们就是不能不唱山歌,这是他们自己心里的歌。好像是心直口快的人,心里有话,非说出来不可。
章斐村人的山歌,最有特点的是春天的山歌。春天的山歌,是章斐村的女人在栽秧田里唱出来的。春天,是章斐村最忙碌的季节,整个坝子里的秧苗,要在一个月内栽完。整个坝子里,都是妇女们的身影。说到章斐村妇女,顺便说章斐村女人的服饰。章斐村的年轻女子喜欢穿姊妹装,这种衣服最好是用天篮色的士林布做,显得秀气,高雅。穿上姊妹装,还要系上围裙和飘带。紧紧地绾住腰,显得苗条干练。年轻女子系的围裙不大,黑士布做成,长二尺,宽二尺。围裙的四面,镶上一层边,四熨整齐。飘带用白布做,用篮布做,其长度,以飘带头刚好拖到臀部为宜。飘带头上,绣上各种花色,有灯笼花,一串红。新娘子的飘带,还要缀上一些银片和玉片,走起路来,飘带在臀部左右来回飘荡,银光闪闪… …她们穿上这些好看的服饰,在田地里唱调子,能不让人着迷?
栽秧季节,每个村子里的人都全集中到了大田里。章斐村,春天的田野,女人们的活最多,也最数她们活跃。整个坝子十万亩良田,都是稻田,妇女们要在一个月内把所有的秧田都要栽上秧苗。她们的手,把一棵一棵的秧苗栽满那么多的田里,她们的辛劳我们可想而知。但是,在她们那里看不到愁眉苦脸,她们哼着山歌下田,对唱着山歌干活。在农村时,我到田地里去干活,现在,我开着车从三川走过,我每次看到的,都是充满朝气身影,听到的,都是她们的山歌。
章斐村的春天,男人成了生活的配角。女人们栽秧,他们只是使使牛,扒田糊埂子。有的男人,在家里带孩子,孩子饿了,就背着到田里去“讨奶”——春天,孩子的母亲也在栽秧田里去了。在栽秧田里,没有一个女人报怨自己的男人,她们还要给男人唱一曲山歌。但唱出去的山歌是要男人们“还”的,男人要根据女人们唱的意思把山歌“还”了过去。看见“讨奶”的男人背着孩子远远地来了,在栽秧田里,由一个女的先唱,唱给一个山歌过去:大田栽秧行对行,一对斑鸠来歇凉,斑鸠找到歇凉处,娃娃要找带母娘。
男的听了就开始回:小小公鸡才学叫,叫得不好你莫笑。青蛙跳到称盘上,自称自量无斤两。
章斐村人在栽秧田里唱,嘴里唱着山歌,手里却不会停下来,手里的秧苗,不停地往田里飘。而且越飘越快,这田野,也在歌声中慢慢地绿了起来。
章斐村的春天,是唱山歌的季节,也是产生爱情的季节。在三川,唱山歌可以唱得成双成。我们村子里的王明学夫妇,就是唱成了的一对。他们在田里唱了两天两夜,最后唱成了夫妻。现在,王明学夫妇已经老了,但是,村子里人都知道他们是唱山歌唱成对了的。那也是一个春天,王明学到睦科村去帮人使牛。王明学是一个马帮,也是一个年轻的牛工,一表人材,赶马赶得好,使牛使得好。一群栽秧的女子看到王明学在田里使牛,头戴一顶草帽,裤脚挽到了大褪上,嘴里大声地吆喝着一条掰角大水牛,就产生了和王明学对山歌的念头。打头和王明学对歌的就是他现在的妻子,也是一个好歌手。山歌一出口,就好像五月的干茅草房被火点着,一对就没法收拾,一直对到了晚上,对到了天黑。对得没有力气了,主人家到田里去叫王明学去吃晚饭,也被他们的山歌迷住了。这一天,王明学为主人家多犁了半亩田。那些栽秧的姑娘,也多为主人家栽了两亩秧。两个主人家,都觉得这两个歌手,应该成为一对,主动为他们牵线搭桥,一对田间歌手最终成了夫妻。王明学结婚后的第一个孩子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我在小学代课的时候教过她一个月。看到这女孩子,我想,她是不是对歌期间怀上的孩子。
除了在栽秧田里唱山歌外,到丽江骡马会,章斐村人到丽江做生意的同时,也要去唱山歌。这种情况,唱山歌一般是在晚上,在红太阳广场,一群人坐在一块,男的在一边,女的在一边,一直要对出过输赢来。这种时候,章斐村唱山歌的,和纳西人跳“阿里里”的相映成趣,交相辉映,一种自我陶醉的娱乐方式发挥到了极至。
章斐村的人还有一种说法,说唱调子本来是赶马人的一种娱乐方式。赶马人骑在马背上,赶着马在山里行走着,一路上寂寞难耐了,就少不了要想一些自我解忧的办法,于是他们就唱调子。可以想象,从三川到丽江,要经过那么多的大山,要经过金沙江,在这样漫长的路上,不唱几曲山歌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了。也有一种说法,是赶马人和路上的少数民族学来的。赶马路上,有几个店,就有几种少数民族。一路上,有藏族,有纳西族,有彝族,有傈僳族… …这些少数民族都是唱山歌的好手,长年生活在他们的环境中,不能不受到他们的文化的影响和薰陶。
这几年,山区的少数民族还把山歌唱到了章斐村来了,来和章斐村人争先媲美。章斐村的田地多,在春天,就得请外地人来帮忙栽秧。一到了春天,就有人来到坝子里来打工,来打工的都是四面山上的少数民族。走在街上和田头,都穿一身麻布衣服,戴许多的彩色珠子,男男女女都带一个土烟锅。到章斐村来打工的少数民族,白天到田里去干活,晚上就在街上跳舞。这些少数民族打工都是一个村寨的人相约一块到山下来的,自己带上跳舞用的笛子和葫芦笙。晚上,笛子和葫芦笙一吹,打工的人就闻声而动,围着吹笛人跳了起来。打工带上跳舞的笛子和葫芦笙,他们总是对自己的生活持乐观态度,他们带着音乐走出山门。
章斐街上,一夜都燃烧着篝火,篝火旁边,是唱歌的村民和跳舞的少数民族。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