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老宅深处

2021-12-29叙事散文丁香雨
老宅深处当咸腥的海风把我吹到小岛时,凤凰木的花期已过,针形的树叶在明媚的阳光下,有着干净透明的质感,狭长的果实垂吊在枝叶间,风吹时,像纤细的指尖滑过旧钢琴的琴键,美妙的低音在耳畔轻缓奏响。一串串饱满的龙眼咕嘟嘟地缀满了枝头,熟透的果肉做着甜……
  老宅深处
  当咸腥的海风把我吹到小岛时,凤凰木的花期已过,针形的树叶在明媚的阳光下,有着干净透明的质感,狭长的果实垂吊在枝叶间,风吹时,像纤细的指尖滑过旧钢琴的琴键,美妙的低音在耳畔轻缓奏响。一串串饱满的龙眼咕嘟嘟地缀满了枝头,熟透的果肉做着甜蜜的梦,正悄悄使着劲儿,试图撑破薄薄脆脆的黄外衣。岛上随处可见粗壮的古榕树,密密长长的胡须,被风捋着,像年岁已久的老人,快听,快听,它正在讲树下发生的老故事。而一座座掩映在浓密树影间的老建筑,蜿蜒在每条小巷的两侧,盛满了旧日的光阴,似古典而又洋溢着风情的女子,有着沉静神秘的气质。只一眼,便让人爱上了这里。
  但是我知道,让我深深爱上这里的,还有那座旧旧的老宅院。有人说,不上日光岩,不算到过鼓浪屿。但是,我却说,一个喜欢文字的人,如果不去寻访这座老房子,如果不在这座老房子的旧石阶上坐坐,他就没有真正的到过鼓浪屿。
  没去日光岩,直接拨开嘈杂如织的人群,拐上了一条僻静的小巷。这条小巷,就是漳州路。夕阳斜斜地穿过密密匝匝的叶缝,将点点金光泼洒在斑驳的墙头,光影摇曳中,匍匐在墙头的草,蓬勃地蔓延着,年轻的绿点缀着老巷子的沧桑。而尚还年轻的我,正步履轻缓地穿过悠长古老的漳州路,寻访有着150多年历史的廖家老别墅。
  漳州路44号,我来了!
  但是,当我将小巷走了一个来回,才发现,根本没有看见44号的门牌号。心生失望,却又不甘就此放弃。因为我知,今天来了,或许此生,将无缘走近。忽想起进来走了一段不太长的路程后,左边曾有一个窄窄的不起眼的小巷子,匆匆一瞥中,似有一栋破落的楼房隐约其间。会是那里吗?向在巷口卖水的大婶打听,一丝热情在她的眼中如黄昏的灯盏般瞬间点亮,旋即,她又恢复了平淡的神情,用夹杂闽南口音的普通话对我说:“你找对了,这里正是林语堂的故居!”
  霎时,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树上的龙眼,被风快乐地吹着,鼓胀胀的情感如汁液般无法控制地溢了出来,在这个黄昏的小岛上,恣意流淌。
  穿过低矮的红砖墙,一座老宅院正安静地栖息于黄昏橘色的暮霭里。院里没有一个人影,空旷冷清,几株高大的树,兀自枝繁叶茂,在地上投下浓密的树荫。落叶凌乱地堆积着,该是去年秋天的落叶了吧?看来,似乎连风,也不忍扰了这里的宁静。两座两层圆形拱门的英式老别墅,古朴,破败。脉脉余辉中,深藏一隅的老宅院显得格外的沧桑,像一个孤寂的老人,守候在岁月深处,眼神落寞忧伤。
  这里,就是林语堂当年新婚的居所?油漆落尽的门楣上如果没有蓝色的门牌号,我真怀疑那位大婶说错了。这座老房子,不仅没有名人故居的标识,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房子因年久失修,已在风雨中飘摇多年。
  正对小巷的楼房,灰白的墙面划过一道道雨水浸蚀的痕迹。楼前有一棵木瓜树,正结着青涩硕大的果实。底楼正中破旧的门楣上,“立人堂”三字匾额仍然清晰可见,这,就是当年的书房。墨迹虽干,但大师留给后人的墨香,却在缕缕海风的吹拂下,飘向了世界各地。尽管婚后三天,他便携妻远赴美国,但是,我仍执着地相信,这里一定也留下了大师的思考和智慧。二楼木栏上的缕空雕花尚还完整,但当初的鲜艳在岁月中早已褪了颜色,夕照下有着温暖的陈旧。遥想当年,年轻帅气的林语堂或许曾执妻之手,在此凭栏远眺。那木质的栏杆上,还能触摸到两人掌心的温度吗?
  沿着高高的台阶,踏上青青的苔痕,我走向侧面那座小洋楼的二楼。台阶两边的石栏残缺不全,左侧随意摆放了几盆绿色植物,葱茏的绿意,更加衬托出小楼的古旧。正对台阶的,大抵就是当年的厅房吧。门上油漆早已剥落,尽显木纹本色。我将掌心轻轻地印在门上,却终是无法触摸木纹极深处,那些久远的故事。门从里面反锁着,门框上的玻璃仅残存零散的几块,久来无人清扫,蒙着一层厚厚的尘垢。透过门洞向里望去,屋内杂乱地堆着水缸和高凳等旧物什,早已看不出当年的富奢和繁华了。
  厅房左侧,就是林语堂和廖翠凤当年结婚的新房。单开的门,估计是被后人重新刷上了一层白漆,与整座老房子的格调显得极不协调。没法进入屋内,于是,我也只能静静地立于门外,任思绪浮游,想像着两人如胶似漆的爱情故事。
  其实林语堂当初最爱的,不是廖翠凤,而是陈锦瑞。富裕的陈家父母极力反对女儿与贫穷的牧师的儿子结婚,后陈父将隔壁廖家二女儿廖翠凤介绍给了林语堂。廖家在厦门亦是声名显赫的富豪人家,但因廖翠凤的坚持,廖家应允许了这段婚姻。廖翠凤在爱情上的执着感动了林语堂,加之他本也是一个能安然接受现实的人,二人终是修成正果,喜结连理,并执手偕老。婚后,林语堂征得妻子同意,将结婚证付之一炬。他说,结婚证只有在离婚时才有用。此句可谓爱情箴言,从中大可看出林语堂为人的纯洁专一。他们的婚姻生活,和和美美平淡至老,羡煞了多少世人。林语堂之女阿苔曾在《吾家》中写道:“父亲很爱母亲,母亲也一样爱父亲。”此时此刻,恍若时光静止,空气中仿佛仍旧隐隐地弥散着纸张燃烧的气息。但愿来此拜访的后人,都能在这个朴素得令人落泪的故事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启迪。
  我相信,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段美满的婚姻,才成就了林语堂在文学上的辉煌。正如鲁迅身后的许广平,巴金身后的萧珊,曾就读过上海圣玛丽学院的廖翠凤,平常生活中,或与林语堂进行过文学方面的探讨,我不得而知。但是,她大度豁达的性格,与林语堂的幽默洒脱正好相配,给予了林语堂宽松美好的家庭环境。对大师的生活实则了解太少,我亦不敢凭了自己的猜想随意地往深里说去。不过,林语堂曾说过一句话:“才华过人的诗人和一位平实精明的女人在一起生活,显然,富有智慧的,往往不是那个诗人丈夫,而是那个平实精明的妻子。”这句,定当是大师从自己妻子身上得到的最精辟的感悟吧。
  黄昏的漳州路上,仍有载满游客的观光车不时的喧闹着经过,车上的导游举着大喇叭,热情洋溢地介绍着岛上的各处景点,但是,没有一辆车,会在这里稍做停留。亦有三两个游人,拖着游玩了一天的疲乏身子,路过巷口时最多向这里张望一下,随后不曾停步地漠然离开。一只猫穿过香樟叶缝漏下的光影,从藤蔓缠绕的院墙上经过,“喵”地一声,又不见了踪影。让人恍生错觉,以为它是从1919年的冬天穿越而来。
  老宅院的孤独啊,像楼前白玉兰树洒下的阴影般,落满了我的心间。
  我在卖水大婶的小摊上,花十元钱买了一个椰子,坐在黄昏的小巷口慢慢吮吸。椰子的汁水与想像相差甚远,很寡淡,并无浓烈的甜味。一如我想像中的廖家别墅,原以为会有很多游人前来拜访,没想到竟是如此的寂静冷清。与大婶攀谈,她的热情又如灯芯般被迅速点燃。我想,她一定也是扎根在这个小岛上的老榕树吧,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要迫不急待地讲出来,只是来来往往步履匆匆的游人中,没有几人会坐下来静静倾听。她告诉我,她是廖家的远房亲戚,自打出生便住在了这个院子里,现在仍旧居住在原新婚房下的一楼。这座院子以前还有一个很大的鱼池,院内种满了樱花,满院的樱花盛开时,那可是相当的漂亮。可惜现在唯一留下的,就只有楼前两株与旧房同岁的白玉兰了。她仍清楚地记得,1960年她四岁时,还在林语堂夫妇的新婚床上跳上跳下,那是张很软和的床,说到这,她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天真。问及老宅何以如此破败时,她说因产权归属廖家后人私有,所以旧宅既没有挂牌,政府也不可能出资修葺并建纪念馆,而廖家后人大多受家庭成份的影响,无甚大的发展,旧宅的修缮自然也就搁浅了。落在墙头的余晖,风轻云淡的低语,像不真实的梦一般,被晚来的海风吹远,吹散。
  尽管我已深深地沉溺于这场梦中,但终究是要归去的。恋恋不舍地回望,泊于时光深处的老宅院,在夕阳中安静如初,仿佛我从来不曾来过一样。想想,就这样,也挺好。它的安静,它的孤独,无需游人匆乱的脚步惊扰。这深深的老宅院啊,正如林语堂留给后人的作品中所渗透出的人生哲学,并不曾希望得到谁的掌声,只需懂得的人,来读。
  


[ 本帖最后由 zfx875206 于 2011-8-25 22:56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