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老街印象

2021-12-29抒情散文薄暮
老街印象 文/薄暮1初秋的天空很动人,净蓝的底色,大朵的云漂浮着,走在大片水域的岸头,且看行云流水,四周漫溢着淡淡的植物馨香,青青的芦苇在湿润的晨影里透出密密的凉绿之意,一只水鸟“嗖”地自苇叶间飞出,清脆的鸣叫激越地划过雨后的天空,嘹亮……
  老街印象 文/薄暮
   1
  初秋的天空很动人,净蓝的底色,大朵的云漂浮着,走在大片水域的岸头,且看行云流水,四周漫溢着淡淡的植物馨香,青青的芦苇在湿润的晨影里透出密密的凉绿之意,一只水鸟“嗖”地自苇叶间飞出,清脆的鸣叫激越地划过雨后的天空,嘹亮而悠长。
  清风徐来,穿过河岸的柳枝,轻灵地于枝叶间渐行渐远,摇落了一树晶莹的雨珠。往前走去,水面越来越窄,可见临水的人家,还有一些陈旧的木柱构建的街廊,廊下挂着一串串红色的灯笼,有许多人家都改成了店面,门前摇曳着各式各样的幌子,踩着平滑的青砖路,仿佛回到了三、四十年代的江南古镇。
  站在横泾老街的这头,微风裹着小河中荷叶的清香,迎面送来,举起我的相机,对准那荡漾开去的涟漪,还有亭亭盛开在青梗之上的一抹嫣红,一并收入镜头。步入街口,电视剧《沙家浜》中的刁家大院的石库门一览无遗,“忠义救国军司令部”的匾牌赫然挂于门楣之上,跨进大宅门,穿过一方天井,来到宽敞的正厅,青瓷古玩以及壁上书画都摆放得井然有序,再往里走,便是树影婆娑的后花园,《沙家浜》中有一个场景就在这里拍摄的,扮演阿庆嫂的许晴穿着蓝色花布袄走近刁家大院后门,由刁德一的堂弟刁小三陪同走进里屋,询问日本人是否已进沙家浜一事。面对着这些在流年里保存完好的一砖一瓦,或一画一器,仿佛置身于某个历史的片断中,凝重而沧桑,惊叹它们已超越了文化物质存在的本身意义。
   2
  街道并不宽,只容一辆小车通过,店铺和商号鳞次栉比。新鲜的空气里弥漫着各种食品的香味,最入心脾的是一股醇厚的酒香,抬首而望,一面红黄相间的酒旗挂于门楼下,上书“翁家糟坊”四个墨字,白墙黑瓦,木格子窗,青砖铺地,一派古色古香的韵味,进入里面,酒香浓郁,柜台和壁橱里摆满了大瓮小坛的各种酒,包装精致,有白酒、米酒、桂花酒、桑葚酒等,还专门让游客免费亲口品尝。
  我在酿酒的作坊里流连忘返,那些庞大的陶缸和制酒器具,牵引着我手中的相机,一张张照片里也储蓄了原生态的醇美,来到糟坊中心,一个老师傅正向几个游客介绍各色佳酿,桌上放着许多小酒杯,我也让老师傅斟了一杯桂花酒,透明的浅黄,才移近就已醉,抿一口,桂花的甜香,质感温润,甜而不腻,味蕾顿开,联想到百多年前帝师翁同和在京为官42年,在位期间,翁府所饮用的酒都取之翁家糟坊,赞誉蜚然。
  翁家糟坊的由来出自一个传说: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清代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和去郊外踏青,途中被一家破旧的老糟坊里面传出的浓浓酒香所吸引,循香入内,揭开稻柴编织的盖子,只见满满一缸发酵中的米酒,连唤几声也没主人。翁同和用手指蘸着品尝,觉得味道醇浓,以致后来每次举杯,都会想起那一缸美酒。多次碾转,翁同和找机会重访旧糟坊,那糟坊却己关门,寻见主人,询问其原由,方知主人关门是因为严格要求质量造成亏本,十分感慨,遂出资让主人重开糟坊。那个旧糟坊从此得名“翁家糟坊”。
  看几个师傅们细致地操作着一道道酿酒工序,一位老师傅还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翁家糟坊”采用的是传统的蒸镏法,用高梁和上等的糯米等谷物蒸煮,冷却后加上曲料,然后放入容器内发酵。发酵后的谷物再放入蒸锅桶蒸镏,蒸镏桶下面用火加温,酒的蒸气就沿着管道进入冷却桶,水冷凝后就是白酒。听着,也思量着,这糟坊保留着的不仅仅是一种原汁原味的酿酒工艺,也在悠久的岁月里沉淀出一种特有的韵味,使这条老街尤其显得淡泊而安详,也显示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返璞归真之生态意象。
   3
  手里提着用红丝带打成一个漂亮活结的一小坛桂花酒,悠闲地继续前行,街道一侧的高台上搭建着许多竹架子,长长的各种花样的蓝布晾晒其上,迎风飘荡,一股泉水般的温婉情愫也随之汩汩涌出。“大光明染坊”五个字样十分醒目,它展示着江南地区手工染色的基本工艺,在这清新的土布气息里,恍若回到了百年前的时光,不由得走入历史钩沉,追溯到元代初期到清代末年,这一带的印染行业已具有一定规模。染坊汇集了染色、漂洗、晾晒三道主要的操作流程。印色主要是蓝印花布,这项特殊的手工艺在民间流行广泛,以至后来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蓝布围裙,就是用“大光明染坊”的蓝印花布缝制的。
  再回首临街的铺子里那一件件精致的蓝布衣衫,都是蓝底白花的清新样子,活脱脱的江南雅韵,而坐在店铺里的水乡女子之所以可以让日子打理得如此干净舒适,完全是吸纳了亘古以来的灵秀之气,生命由此熨帖在一方清静的世间,抑或多少人会滋生出莫名的向往?
  走得累了,一脚踏进老街上的“春来茶馆”,这家茶馆沿河而筑,厅堂里放着十来张八仙桌,几分古朴中蕴含着乡间的况味。油漆黯淡的庭柱上有联:“风声度竹有琴韵,月影写梅无墨痕”。茶堂里墙砌着一个书台,书台横桌的枣红色织锦上放着三弦和琵琶,两把铺着软垫的高椅置于两侧。就这样,我一边品茗,一边静候说书先生的到来。在嘈杂的城市里居住,久违了这种归隐之心境,假如能时常贴近这样的古朴和素净,那么,纵然在闹市的街头也会走得踏实而坦率一些,我想着,端起茶盏,掀开碗盖,一缕清香萦绕不绝。
   [music]http://www.pxmyg.com/images/2.mp3[/music] [ 本帖最后由 薄暮 于 2010-8-19 23:16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