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印象之十五
2021-12-29抒情散文苏忠伟
看电影儿童与少年时代,最爱看电影。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队时期,农村的物质生活十分贫困,精神文化生活也相当贫乏,看电影就成了人们少得可怜的文化活动,是孩子们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一。那时在农村看电影,都是露天电影,地点一般是在生产队的……
看电影
儿童与少年时代,最爱看电影。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队时期,农村的物质生活十分贫困,精神文化生活也相当贫乏,看电影就成了人们少得可怜的文化活动,是孩子们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一。那时在农村看电影,都是露天电影,地点一般是在生产队的仓房场院里或是农户较大的院子里。在地面上栽起两根碗口粗的木杆,挂上一块白色黑边的厚布,这就是放电影用的影幕布,挂好幕布后,就能放电影了。村里还不通电的时候,放电影用的是发电机,要用生产队的骡马到县城去驮发电机和电影机。
冬天的夜里,十分寒冷,由于生活困难,那时的农民,一年四季都是穿着单衣,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看电影的热情和积极性。每当人们知道村里要放电影了,总是兴奋和激动,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高兴得像过节一样。晚饭后,人们从四村八寨聚集到放电影的地方,家里只留一个不爱看电影的老人看家。天还未黑,有些人就带上板凳赶到放电影处。有时看着电影,突然下起雨来,很多人都会冒雨坚持看完电影。那时的电影,内容大都是反映革命斗争的,孩子们最爱看打仗的影片。
先是看黑白电影,影幕也小,叫“窄影幕”,后来技术进步了,才有了彩色电影。从童年到少年,我看过的电影很多:《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侦察兵》、《渡江侦察记》、《闪闪的红星》、《智取威虎山》、《英雄儿女》、《上甘岭》、《大闹天宫》、《铁道游击队》等几十部。同伴们的记性很好:对看过的电影,能清晰地记得故事情节和一些人物的对话,在白天参加生产队的农活时,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地讲述电影情节,还绘声绘色地学人物对话,给辛苦劳累的农活增添了乐趣。
我们不但在本村看电影,还跑到外村去看。邻村的山甸坊、老二队、街心、碧么,都是我们经常去看电影的地方,最远处还到云台山林业局(当地人叫“林校”),来回有近十公里的路程。到外村看电影,还是一项有组织的行动:一群小伙伴相约起来,有一两个稍大一点的孩子领头,有时等不及吃晚饭就出发了,看完电影返回村里,再回到各家,竟是深更半夜了,连晚饭也忙不上吃,就累得睡觉了,因为第二天还要干队里的农活。这是有伴同行的活动,又有大孩子带着,父母也不会责怪和反对,家长们还支持自己的孩子去看电影,原因是父母都知道孩们爱看电影。
最热闹的是到林校看电影。生产队时,云台山林业局是国营单位,以砍木料为生,又是独家经营,生意十分红火,经常在一个篮球场上放电影。 我们白天在田地里干活时,就能听到高音广播里传来的通知放电影的消息。晚饭后,十几个或几十个孩子便相约从村里出发,浩浩荡荡地奔向林校,天刚擦黑时就到了那里,电影还未开场或刚开场。看完电影后,又连走带跑地返回家。返回的路程,从林校到马厂是平路,过了小河就是山路了,而且有一段坡很陡。经常是一口气走到马厂村子上边叫“太平寺”的地方时,才坐在草皮地上歇乏一下,这里离村子已经不远了,再走一二十分钟的路程,便能到家。一大群孩子走在看电影回家的路上,总是有说有笑,欢声笑语在夜空中飘荡。
有一年的夏秋之交,我们到邻村的民家地村子里看电影。才走到半路上,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冒雨赶到村子里,知道是放《上甘岭》,一直到电影放完,大雨都未停下来,孩子们又冒着大雨赶回家,衣服湿得淌水,但心里仍然是高兴的,还沉浸在激动之中。我们对电影的热爱达到了入迷的地步,电影就这样伴随我们走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一直到上初中读书了,仍然没有失去看电影的爱好。到外村看电影,在得到精神享受的同时,还锻炼了孩子们的组织纪律与吃苦耐劳精神。因为农民朋友们十分喜爱电影,对放电影的师傅也就十分热情和优待:当时正是缺粮的年代,乡亲们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但只要电影队的人到了村里,人们总是尽力热情款待,要杀一只鸡或是杀一只羊,有酒有肉,这在村里,已经是待客的最高标准了。那时的电影队,是个让人羡慕得眼红的国营单位。
生产队结束后,集体不组织看电影了,于是村里有一农户承揽了放电影的业务,开始了收费,因为人们看了几十年的电影,已经十分热爱了,一时还不能离开电影,虽然是收费了,但生意仍然很红火。因为那时在山区农村还没有电视,过一段时间能看一次电影,就是乡亲们难得的精神文化生活。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家乡出现了电视机,先是黑白电视,多为本省产的“山茶牌”,不久又有了彩色电视机,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彩电。自从多数人家有了电视机后,电影也就消失了,人们告别露天电影,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是,我们这代人是不会忘记童年和少年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农村电影的。回忆看电影的历史,电影给我们的好处实在是很多:我们就是在看电影中长大的,电影让我们接受了革命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知道了真、善、美与假、丑、恶,还从小就形成了爱祖国、热爱社主义的观念,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电影不但热爱,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有的电影,已经看过三四次,还是爱看,似有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在那个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很贫乏的年代,是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如今电影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仍然怀念看电影的情景。爱看电影,大抵与年龄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也与当时的文化生活贫乏有关。有时我甚至希望现在的村民也能像那时的农民一样能看露天电影该有多好。
想起当年看电影的情形,让我感到:即使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生产队时代,农民朋友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强烈的追求,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是旺盛。 开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农民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提高农民精神境界与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
[ 本帖最后由 苏忠伟 于 2010-7-18 15:12 编辑 ]
儿童与少年时代,最爱看电影。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队时期,农村的物质生活十分贫困,精神文化生活也相当贫乏,看电影就成了人们少得可怜的文化活动,是孩子们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一。那时在农村看电影,都是露天电影,地点一般是在生产队的仓房场院里或是农户较大的院子里。在地面上栽起两根碗口粗的木杆,挂上一块白色黑边的厚布,这就是放电影用的影幕布,挂好幕布后,就能放电影了。村里还不通电的时候,放电影用的是发电机,要用生产队的骡马到县城去驮发电机和电影机。
冬天的夜里,十分寒冷,由于生活困难,那时的农民,一年四季都是穿着单衣,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看电影的热情和积极性。每当人们知道村里要放电影了,总是兴奋和激动,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高兴得像过节一样。晚饭后,人们从四村八寨聚集到放电影的地方,家里只留一个不爱看电影的老人看家。天还未黑,有些人就带上板凳赶到放电影处。有时看着电影,突然下起雨来,很多人都会冒雨坚持看完电影。那时的电影,内容大都是反映革命斗争的,孩子们最爱看打仗的影片。
先是看黑白电影,影幕也小,叫“窄影幕”,后来技术进步了,才有了彩色电影。从童年到少年,我看过的电影很多:《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侦察兵》、《渡江侦察记》、《闪闪的红星》、《智取威虎山》、《英雄儿女》、《上甘岭》、《大闹天宫》、《铁道游击队》等几十部。同伴们的记性很好:对看过的电影,能清晰地记得故事情节和一些人物的对话,在白天参加生产队的农活时,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地讲述电影情节,还绘声绘色地学人物对话,给辛苦劳累的农活增添了乐趣。
我们不但在本村看电影,还跑到外村去看。邻村的山甸坊、老二队、街心、碧么,都是我们经常去看电影的地方,最远处还到云台山林业局(当地人叫“林校”),来回有近十公里的路程。到外村看电影,还是一项有组织的行动:一群小伙伴相约起来,有一两个稍大一点的孩子领头,有时等不及吃晚饭就出发了,看完电影返回村里,再回到各家,竟是深更半夜了,连晚饭也忙不上吃,就累得睡觉了,因为第二天还要干队里的农活。这是有伴同行的活动,又有大孩子带着,父母也不会责怪和反对,家长们还支持自己的孩子去看电影,原因是父母都知道孩们爱看电影。
最热闹的是到林校看电影。生产队时,云台山林业局是国营单位,以砍木料为生,又是独家经营,生意十分红火,经常在一个篮球场上放电影。 我们白天在田地里干活时,就能听到高音广播里传来的通知放电影的消息。晚饭后,十几个或几十个孩子便相约从村里出发,浩浩荡荡地奔向林校,天刚擦黑时就到了那里,电影还未开场或刚开场。看完电影后,又连走带跑地返回家。返回的路程,从林校到马厂是平路,过了小河就是山路了,而且有一段坡很陡。经常是一口气走到马厂村子上边叫“太平寺”的地方时,才坐在草皮地上歇乏一下,这里离村子已经不远了,再走一二十分钟的路程,便能到家。一大群孩子走在看电影回家的路上,总是有说有笑,欢声笑语在夜空中飘荡。
有一年的夏秋之交,我们到邻村的民家地村子里看电影。才走到半路上,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冒雨赶到村子里,知道是放《上甘岭》,一直到电影放完,大雨都未停下来,孩子们又冒着大雨赶回家,衣服湿得淌水,但心里仍然是高兴的,还沉浸在激动之中。我们对电影的热爱达到了入迷的地步,电影就这样伴随我们走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一直到上初中读书了,仍然没有失去看电影的爱好。到外村看电影,在得到精神享受的同时,还锻炼了孩子们的组织纪律与吃苦耐劳精神。因为农民朋友们十分喜爱电影,对放电影的师傅也就十分热情和优待:当时正是缺粮的年代,乡亲们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但只要电影队的人到了村里,人们总是尽力热情款待,要杀一只鸡或是杀一只羊,有酒有肉,这在村里,已经是待客的最高标准了。那时的电影队,是个让人羡慕得眼红的国营单位。
生产队结束后,集体不组织看电影了,于是村里有一农户承揽了放电影的业务,开始了收费,因为人们看了几十年的电影,已经十分热爱了,一时还不能离开电影,虽然是收费了,但生意仍然很红火。因为那时在山区农村还没有电视,过一段时间能看一次电影,就是乡亲们难得的精神文化生活。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家乡出现了电视机,先是黑白电视,多为本省产的“山茶牌”,不久又有了彩色电视机,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彩电。自从多数人家有了电视机后,电影也就消失了,人们告别露天电影,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是,我们这代人是不会忘记童年和少年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农村电影的。回忆看电影的历史,电影给我们的好处实在是很多:我们就是在看电影中长大的,电影让我们接受了革命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知道了真、善、美与假、丑、恶,还从小就形成了爱祖国、热爱社主义的观念,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电影不但热爱,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有的电影,已经看过三四次,还是爱看,似有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在那个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很贫乏的年代,是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如今电影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仍然怀念看电影的情景。爱看电影,大抵与年龄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也与当时的文化生活贫乏有关。有时我甚至希望现在的村民也能像那时的农民一样能看露天电影该有多好。
想起当年看电影的情形,让我感到:即使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生产队时代,农民朋友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强烈的追求,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是旺盛。 开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农民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提高农民精神境界与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
[ 本帖最后由 苏忠伟 于 2010-7-18 15:12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