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的鱼岩滩
2021-12-29叙事散文李子
弯弯的鱼岩滩我十四岁那年秋天,一个星期日,下午,母亲带回来一个女孩,让她叫我哥。本来我也知道母亲的心思,没有个女儿很遗憾。我自己也不是拒绝有个妹妹。但眼前这个,看上去年纪与我差不多,比我矮一点点。脑袋小小的,两条辫子显得很沉重。她的眼睛虽……
弯弯的鱼岩滩
我十四岁那年秋天,一个星期日,下午,母亲带回来一个女孩,让她叫我哥。本来我也知道母亲的心思,没有个女儿很遗憾。我自己也不是拒绝有个妹妹。但眼前这个,看上去年纪与我差不多,比我矮一点点。脑袋小小的,两条辫子显得很沉重。她的眼睛虽然大,却没有光彩。也脏,几天没洗脸似的。身上穿的衣服,衫老长,裤却老短。脚上没有穿鞋,脚丫像刚从泥巴里出来,又踩过煤粉堆儿。我心目中的妹妹,应该像带着露珠的花儿,怎么会是她呢。
她抬起眼睛怯怯地叫了我一声“哥”,又马上低下头去。两只脚板互相搓,把家里的地板也弄脏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贾宝玉遇上林黛玉那种欢愉,只是戏里才有的。我没应她,出街玩去了。自少我很不愿逆母亲的意,若有不满,我多是回避,玩过一段时间,大概也就忘了。
晚饭前回来,母亲已把她收拾干净了。新洗的头发,没有扎起辫子,散散的披到肩上。她穿了我的旧衣服,尽管不合身,也比原来好了些,脚上穿的鞋,应该是母亲新买的。她在门口见到我,主动叫我哥,这次不胆怯了,还好像有点欢喜。但我依然欢喜不起来,总觉得她土里土气,说得坏些,不配当我妹。我没答理她,径直走回自己的房间。母亲正在弄我的床,说这床让妹妹睡,你到厅睡竹床去。我先是不高兴,但又忍住了,说:“哦,我今晚返学校去,以后不回来睡就是。”
那时我正读初中,是寄宿的。星期六晚可以在家住,星期日才回校。至于下一个星期六,不回家住也可以的。我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这个所谓妹妹,其实见面也不多,心里不认就是了,何必跟母亲过不去。而且,说不定下次回来她也不在了。这么想着,我便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每个星期日回校前,我都要给母亲劈好柴火,那天也没有忘记。我满满地抱着一簸箕要劈的柴下楼的时候,她也跟来了。我不赶她,只管劈柴。她蹲在一旁,把我劈好的细柴一根根拣入簸箕里。弹得四处都是的柴碎,她也拣回来。劈细的柴占空间,一箕变成两箕的。劈得一半,簸箕便装满了,她独自抱上楼去。直到把活干完,我没说一句话。她大概看出我的不喜欢,也不敢哼声。
吃晚饭时,母亲常往她的碗里夹菜,好像叫她“来娣”。她埋头埋脑地吃,再也不敢望我。母亲用筷子敲敲我的碗沿说:“就算是客人,也不必黑起脸来啊。”我也觉得自己太过了,只好快快地吃完,说声我回学校啦。母亲说:“你下个星期六真不回来?那就星期天早点回,有事要你做。”我没问为什么,但记住了。
过了一个星期再回家,“来娣”似乎在门口等着我。她又主动叫我哥,我依然不答应。问母亲:“父亲有回来过么?”母亲说:“昨天回来过,但又走了,这班船没得休息。”接着又说:“今天你和来娣划船去莲花山的鱼岩滩运点柴回来。你划船尾,来娣划船头。船已借好了,一人带一个饭包,饿了好吃。”说罢便让我们动身。
从市区到莲花山水路有五公里,我们叫一塘路。秋天河水缓,来回估摸得四个钟头。母亲知我水性,因此很放心。想不到的是,这来娣划船也是行家,甚至比我还熟练。快到莲花山的时候,她竟唱起歌来,我听得出是水上人家唱的“叹”,那调调我听母亲唱过的,很简单的四句曲,词是即兴编的。不过她唱的词却第一次听:“竹排放过鱼岩滩,引颈回望别青山。女儿嫁落省城府,再见爹娘难上难”。想来那是水上人家女孩出嫁时唱的,这小丫居然也会唱。
莲花山并没有莲花,也不是山。如果从高处看,就看得到桂江自北向南走,到这里绕一个大大的圈子,这片地方像一朵莲花浮在水面上一样。以往我跟母亲划小船拣水流柴,最远只到莲花山的南面。鱼岩滩在莲花山的北面,我从没去过。这次跟着来娣到了,原来是一段大河湾,河边有一座礁石,似鱼头。礁石的上下游,都有一大片洁白干净的沙滩。
在沙滩上上下张望十里也不见人影,但有人来过的痕迹。一堆孤零零的柴,好像事前有人放好在这里似的,来娣就真去搬了。我说:“你怎么知道这是我们要搬的柴?”她说:“这柴是我家的呀。”“你家?你的家呢?”来娣向北边的河面望望,除了流水,什么有人烟的景物也没有。她指指远处说:“他们去那边打鱼去了。”我明白了,来娣不但是水上人家,也是渔民家的女儿。
那次划船去载柴,我自己也不晓得,已经不知不觉跟来娣说上话了。回市区,还要合手合力把柴抬回家,这过程总得招呼着说话儿。不过我心目中还是不肯认她妹妹的。少年时的第一印象很顽固,不会轻易改变,但我对她已经不再是口黑面黑了。后来的星期天我回家,发现应该是我做的活,例如给母亲劈柴,她都做好了,我怎么还好意思板起面孔来。
有一次我从学校回到家里,就听到父亲和母亲吵架,大概是母亲要认来娣做女儿,父亲不同意。我听到他最清楚的一句是:“你趁早把她送回给人家。”来娣在厨房也可能听到了,偷偷地掉泪。父亲见我回来,不吵了,我佯作没听见。到吃晚饭的时候,父亲一声不响。来娣显得很害怕,只懂扒拉碗里的白饭,不敢动筷夹菜。我忽然生了恻隐之心,夹了件肉到她碗里。母亲偷偷地笑,父亲却离开桌子闷头抽他的烟斗。
母亲并没有把来娣送回去。我每星期回家,都见来娣,父亲却未必次次见着。他是走船的,什么时候回来一次没准。不知他回来还跟不跟母亲吵架要送走来娣,我也不过问。就这样来娣没名没份的在我家住下来,我却从没见过她的家里人。有时会想,她的父母,就这么放心地把女儿寄在我家里?我看得出,母亲是真把她当女儿办的,为她添了女孩子的衣服,不用再穿我的男装了。
一天母亲跟我说起来娣的读书问题,我问:“她从没读过书?”母亲说只读到三年级。我说:“那怎么读啊,都上初中的年龄了,再跟小学四年级,还不给人笑死。”母亲也没办法,说:“那以后你教她读书吧,把你以前读过的书给她。”我以前读的书没有丢,给她没问题,但教她,就难点了,一是没有时间,二呢,心里对她的感觉总是怪怪的,好像有点同情,但又不能如待妹妹那样疼得起来。不过我的书给了她,她倒是看的,有不明白的地方,也敢问我,我也不至于总不理她,有时也教她一两下。唯有我教她读书写字的时候,有点像兄妹,只是,她每次叫我哥,我都不回应。
我父亲突然过世的时候,她跟我一样戴孝,跟母亲一样哭得昏天黑地。但我始终没法认可她是妹妹。日子没波没澜的过着,本来我也习惯家里有这么一个人了,但有一天母亲似开玩笑似认真地说:“来娣给你做妹妹是假的,其实我想她做你媳妇儿。”我又羞又恼,说:“你怎么能这样。”一摔门走了,几个星期没有回家。 后来母亲再没有提及此事,来娣也像没听到什么似的,我却是见到她便心里尴尬。慢慢地又回到了开始那样,不愿意搭理她,仿佛搭理了便真成我媳妇儿了。来娣也习惯了我的冷漠,只是小声小气地帮母亲做这做那。那时节母亲从街道居委会拿来点手工活回家做,来娣做她帮手,便如是陪她过日子一般。 到了十六岁那年,我初中快毕业了,文革也开始了,人世间好像乱了起来。一天我又从学校回到家里,只见母亲,不见来娣,便问:“来娣呢?”好像是我第一次主动关心起她来。母亲说:“来娣真回自己的家了,不再回来了。”说得有点戚然。又说:“这世道乱了,她回自己的家,我反而放心了些。”我一时间好像有点轻松,又好像有点莫名的失落。但很快就忘记这件事了。 又过了半年,我已经不回学校了,文革的事与我无关,只在家里呆着,有时出去打短工。有一天母亲一大早出去,到下午四点才回来。她的手臂吊着绷带,吓了我一跳,更吓一跳的是,扶着她回来的竟然是来娣。 原来那天母亲坐交通船去莲花山。又走几里地到了鱼岩滩去看望来娣一家。回来的时候,来娣送她出码头,不小心摔了一跤,跌折了臂骨。来娣是陪她看了医生才送到家的。 半年不见,来娣已十足大姑娘了。她说:“哥,娘我是送回来了,你好好照顾娘,我得坐船回去啦,不然最后一班船就赶不及了。”没有了妹妹呀媳妇儿呀的关系,我倒坦然了。说:“赶不及就不赶呗,这里你也不是没住过。”来娣苦笑了一下没回答,母亲却说:“她必须回去的,来娣,你走吧,别忘了娘。”来娣含泪应了一声,依依不舍地走了。 我觉得事情有点怪,便问母亲。母亲才把这两年的原委给我说了个明明白白:来娣有五姐妹,她是老三。取名来娣的意思是希望第四个来个弟弟,不料来两个还是女的。她家是渔民,穷得养不起这么多张口,母亲是真的想过继了她做女儿。不料我一开始便表现出不欢喜,后来父亲也不同意,这过继的事就搁下了。她们家穷啊,她父亲便想早早把来娣嫁了,既得点聘金,日后也少张吃饭的嘴。 那天母亲试探我,说把来娣说给我做媳妇儿,这是最后一丝希望留下来娣的。但我反应这么强烈,母亲再不敢说了,只好把她送回去。现在已说好了婆家是广东的,明天一早就要走了,母亲今天是去送送她。 我说:“不做我媳妇儿,可以做我妹啊,我同意要这个妹啦。”不知怎的,听说来娣要嫁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才十六岁啊。 母亲苦笑说:“其实你真认这个妹,她也入不了我们家的户口。我问过了,我家有儿子,办不了再收养女儿的手续。” 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当然让她做我媳妇儿我是不肯的,做我妹将来也是要嫁的,我有什么理由留得住她呢。我想哭,但不想让母亲看见我掉泪,便说:“我去送送她吧。”母亲说:“船恐怕已经开了。”我不管,还是跑了出去。 从我家跑去码头要十多分钟,我赶到的时候,真的船刚刚离岸。我三步并做两步跑到水边,已够不上船了。但我看见了来娣就在船舷站着,便大声地喊:“来娣,妹妹——”我第一次把妹妹两字叫出口了。来娣看到我,哭叫了一声:“哥呀——”捂着脸蹲了下去。 此后几十年,我没有见过来娣。那一段人生经历,我以为淡了,淡得再追不起记忆。不料春节后我去莲花山郊游,到了鱼岩滩,一种熟悉的感觉油然而起,仿佛又听到了来娣的歌声:“竹排放过鱼岩滩,引颈回望别青山。女儿嫁落省城府,再见爹娘难上难。” 弯弯的鱼岩滩啊,勾起了我心中那道淡淡的弯。
2009.7.7初稿
2010.2.28再稿
再稿后首发《春夜听雨》 [ 本帖最后由 李子 于 2010-2-28 21:20 编辑 ]
我十四岁那年秋天,一个星期日,下午,母亲带回来一个女孩,让她叫我哥。本来我也知道母亲的心思,没有个女儿很遗憾。我自己也不是拒绝有个妹妹。但眼前这个,看上去年纪与我差不多,比我矮一点点。脑袋小小的,两条辫子显得很沉重。她的眼睛虽然大,却没有光彩。也脏,几天没洗脸似的。身上穿的衣服,衫老长,裤却老短。脚上没有穿鞋,脚丫像刚从泥巴里出来,又踩过煤粉堆儿。我心目中的妹妹,应该像带着露珠的花儿,怎么会是她呢。
她抬起眼睛怯怯地叫了我一声“哥”,又马上低下头去。两只脚板互相搓,把家里的地板也弄脏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贾宝玉遇上林黛玉那种欢愉,只是戏里才有的。我没应她,出街玩去了。自少我很不愿逆母亲的意,若有不满,我多是回避,玩过一段时间,大概也就忘了。
晚饭前回来,母亲已把她收拾干净了。新洗的头发,没有扎起辫子,散散的披到肩上。她穿了我的旧衣服,尽管不合身,也比原来好了些,脚上穿的鞋,应该是母亲新买的。她在门口见到我,主动叫我哥,这次不胆怯了,还好像有点欢喜。但我依然欢喜不起来,总觉得她土里土气,说得坏些,不配当我妹。我没答理她,径直走回自己的房间。母亲正在弄我的床,说这床让妹妹睡,你到厅睡竹床去。我先是不高兴,但又忍住了,说:“哦,我今晚返学校去,以后不回来睡就是。”
那时我正读初中,是寄宿的。星期六晚可以在家住,星期日才回校。至于下一个星期六,不回家住也可以的。我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这个所谓妹妹,其实见面也不多,心里不认就是了,何必跟母亲过不去。而且,说不定下次回来她也不在了。这么想着,我便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每个星期日回校前,我都要给母亲劈好柴火,那天也没有忘记。我满满地抱着一簸箕要劈的柴下楼的时候,她也跟来了。我不赶她,只管劈柴。她蹲在一旁,把我劈好的细柴一根根拣入簸箕里。弹得四处都是的柴碎,她也拣回来。劈细的柴占空间,一箕变成两箕的。劈得一半,簸箕便装满了,她独自抱上楼去。直到把活干完,我没说一句话。她大概看出我的不喜欢,也不敢哼声。
吃晚饭时,母亲常往她的碗里夹菜,好像叫她“来娣”。她埋头埋脑地吃,再也不敢望我。母亲用筷子敲敲我的碗沿说:“就算是客人,也不必黑起脸来啊。”我也觉得自己太过了,只好快快地吃完,说声我回学校啦。母亲说:“你下个星期六真不回来?那就星期天早点回,有事要你做。”我没问为什么,但记住了。
过了一个星期再回家,“来娣”似乎在门口等着我。她又主动叫我哥,我依然不答应。问母亲:“父亲有回来过么?”母亲说:“昨天回来过,但又走了,这班船没得休息。”接着又说:“今天你和来娣划船去莲花山的鱼岩滩运点柴回来。你划船尾,来娣划船头。船已借好了,一人带一个饭包,饿了好吃。”说罢便让我们动身。
从市区到莲花山水路有五公里,我们叫一塘路。秋天河水缓,来回估摸得四个钟头。母亲知我水性,因此很放心。想不到的是,这来娣划船也是行家,甚至比我还熟练。快到莲花山的时候,她竟唱起歌来,我听得出是水上人家唱的“叹”,那调调我听母亲唱过的,很简单的四句曲,词是即兴编的。不过她唱的词却第一次听:“竹排放过鱼岩滩,引颈回望别青山。女儿嫁落省城府,再见爹娘难上难”。想来那是水上人家女孩出嫁时唱的,这小丫居然也会唱。
莲花山并没有莲花,也不是山。如果从高处看,就看得到桂江自北向南走,到这里绕一个大大的圈子,这片地方像一朵莲花浮在水面上一样。以往我跟母亲划小船拣水流柴,最远只到莲花山的南面。鱼岩滩在莲花山的北面,我从没去过。这次跟着来娣到了,原来是一段大河湾,河边有一座礁石,似鱼头。礁石的上下游,都有一大片洁白干净的沙滩。
在沙滩上上下张望十里也不见人影,但有人来过的痕迹。一堆孤零零的柴,好像事前有人放好在这里似的,来娣就真去搬了。我说:“你怎么知道这是我们要搬的柴?”她说:“这柴是我家的呀。”“你家?你的家呢?”来娣向北边的河面望望,除了流水,什么有人烟的景物也没有。她指指远处说:“他们去那边打鱼去了。”我明白了,来娣不但是水上人家,也是渔民家的女儿。
那次划船去载柴,我自己也不晓得,已经不知不觉跟来娣说上话了。回市区,还要合手合力把柴抬回家,这过程总得招呼着说话儿。不过我心目中还是不肯认她妹妹的。少年时的第一印象很顽固,不会轻易改变,但我对她已经不再是口黑面黑了。后来的星期天我回家,发现应该是我做的活,例如给母亲劈柴,她都做好了,我怎么还好意思板起面孔来。
有一次我从学校回到家里,就听到父亲和母亲吵架,大概是母亲要认来娣做女儿,父亲不同意。我听到他最清楚的一句是:“你趁早把她送回给人家。”来娣在厨房也可能听到了,偷偷地掉泪。父亲见我回来,不吵了,我佯作没听见。到吃晚饭的时候,父亲一声不响。来娣显得很害怕,只懂扒拉碗里的白饭,不敢动筷夹菜。我忽然生了恻隐之心,夹了件肉到她碗里。母亲偷偷地笑,父亲却离开桌子闷头抽他的烟斗。
母亲并没有把来娣送回去。我每星期回家,都见来娣,父亲却未必次次见着。他是走船的,什么时候回来一次没准。不知他回来还跟不跟母亲吵架要送走来娣,我也不过问。就这样来娣没名没份的在我家住下来,我却从没见过她的家里人。有时会想,她的父母,就这么放心地把女儿寄在我家里?我看得出,母亲是真把她当女儿办的,为她添了女孩子的衣服,不用再穿我的男装了。
一天母亲跟我说起来娣的读书问题,我问:“她从没读过书?”母亲说只读到三年级。我说:“那怎么读啊,都上初中的年龄了,再跟小学四年级,还不给人笑死。”母亲也没办法,说:“那以后你教她读书吧,把你以前读过的书给她。”我以前读的书没有丢,给她没问题,但教她,就难点了,一是没有时间,二呢,心里对她的感觉总是怪怪的,好像有点同情,但又不能如待妹妹那样疼得起来。不过我的书给了她,她倒是看的,有不明白的地方,也敢问我,我也不至于总不理她,有时也教她一两下。唯有我教她读书写字的时候,有点像兄妹,只是,她每次叫我哥,我都不回应。
我父亲突然过世的时候,她跟我一样戴孝,跟母亲一样哭得昏天黑地。但我始终没法认可她是妹妹。日子没波没澜的过着,本来我也习惯家里有这么一个人了,但有一天母亲似开玩笑似认真地说:“来娣给你做妹妹是假的,其实我想她做你媳妇儿。”我又羞又恼,说:“你怎么能这样。”一摔门走了,几个星期没有回家。 后来母亲再没有提及此事,来娣也像没听到什么似的,我却是见到她便心里尴尬。慢慢地又回到了开始那样,不愿意搭理她,仿佛搭理了便真成我媳妇儿了。来娣也习惯了我的冷漠,只是小声小气地帮母亲做这做那。那时节母亲从街道居委会拿来点手工活回家做,来娣做她帮手,便如是陪她过日子一般。 到了十六岁那年,我初中快毕业了,文革也开始了,人世间好像乱了起来。一天我又从学校回到家里,只见母亲,不见来娣,便问:“来娣呢?”好像是我第一次主动关心起她来。母亲说:“来娣真回自己的家了,不再回来了。”说得有点戚然。又说:“这世道乱了,她回自己的家,我反而放心了些。”我一时间好像有点轻松,又好像有点莫名的失落。但很快就忘记这件事了。 又过了半年,我已经不回学校了,文革的事与我无关,只在家里呆着,有时出去打短工。有一天母亲一大早出去,到下午四点才回来。她的手臂吊着绷带,吓了我一跳,更吓一跳的是,扶着她回来的竟然是来娣。 原来那天母亲坐交通船去莲花山。又走几里地到了鱼岩滩去看望来娣一家。回来的时候,来娣送她出码头,不小心摔了一跤,跌折了臂骨。来娣是陪她看了医生才送到家的。 半年不见,来娣已十足大姑娘了。她说:“哥,娘我是送回来了,你好好照顾娘,我得坐船回去啦,不然最后一班船就赶不及了。”没有了妹妹呀媳妇儿呀的关系,我倒坦然了。说:“赶不及就不赶呗,这里你也不是没住过。”来娣苦笑了一下没回答,母亲却说:“她必须回去的,来娣,你走吧,别忘了娘。”来娣含泪应了一声,依依不舍地走了。 我觉得事情有点怪,便问母亲。母亲才把这两年的原委给我说了个明明白白:来娣有五姐妹,她是老三。取名来娣的意思是希望第四个来个弟弟,不料来两个还是女的。她家是渔民,穷得养不起这么多张口,母亲是真的想过继了她做女儿。不料我一开始便表现出不欢喜,后来父亲也不同意,这过继的事就搁下了。她们家穷啊,她父亲便想早早把来娣嫁了,既得点聘金,日后也少张吃饭的嘴。 那天母亲试探我,说把来娣说给我做媳妇儿,这是最后一丝希望留下来娣的。但我反应这么强烈,母亲再不敢说了,只好把她送回去。现在已说好了婆家是广东的,明天一早就要走了,母亲今天是去送送她。 我说:“不做我媳妇儿,可以做我妹啊,我同意要这个妹啦。”不知怎的,听说来娣要嫁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才十六岁啊。 母亲苦笑说:“其实你真认这个妹,她也入不了我们家的户口。我问过了,我家有儿子,办不了再收养女儿的手续。” 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当然让她做我媳妇儿我是不肯的,做我妹将来也是要嫁的,我有什么理由留得住她呢。我想哭,但不想让母亲看见我掉泪,便说:“我去送送她吧。”母亲说:“船恐怕已经开了。”我不管,还是跑了出去。 从我家跑去码头要十多分钟,我赶到的时候,真的船刚刚离岸。我三步并做两步跑到水边,已够不上船了。但我看见了来娣就在船舷站着,便大声地喊:“来娣,妹妹——”我第一次把妹妹两字叫出口了。来娣看到我,哭叫了一声:“哥呀——”捂着脸蹲了下去。 此后几十年,我没有见过来娣。那一段人生经历,我以为淡了,淡得再追不起记忆。不料春节后我去莲花山郊游,到了鱼岩滩,一种熟悉的感觉油然而起,仿佛又听到了来娣的歌声:“竹排放过鱼岩滩,引颈回望别青山。女儿嫁落省城府,再见爹娘难上难。” 弯弯的鱼岩滩啊,勾起了我心中那道淡淡的弯。
2009.7.7初稿
2010.2.28再稿
再稿后首发《春夜听雨》 [ 本帖最后由 李子 于 2010-2-28 21:2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