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021-12-29叙事散文木桂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读李皓的散文《循着思想的年轮阅读树或者人》有时候真的挺怪,读文,似乎也有一种一见倾心的感觉。读李皓新近的散文《循着思想的年轮阅读树或者人》,就是如此。他最初的那篇《年轮》我也读过,总体来说是一篇不错的散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读李皓的散文《循着思想的年轮阅读树或者人》
有时候真的挺怪,读文,似乎也有一种一见倾心的感觉。读李皓新近的散文《循着思想的年轮阅读树或者人》,就是如此。他最初的那篇《年轮》我也读过,总体来说是一篇不错的散文,但如今再读他浓墨重彩后的这篇《年轮》,我发现自己竟然被一种无形的引力深深地吸引住了,而具体是什么感觉一时又说不清楚,只是觉得每读一次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或者说这篇文章我每读一次,她总会以一种新的面孔展现在我面前,并且让我不断地以新的视角去欣赏她。这种感觉有点像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她具有一种神秘的微笑。
阅读《年轮》,让我有一种登山的感觉。全文的出发点在山脚,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目睹树木被砍伐,从而引出年轮。而其目的地却在山顶,由树及人的哲学般深思的山顶:年轮是生命的年轮。从这样的起点与终点看,“年轮”是这篇文章的“引线”,但同时又是一条“隐线”,因为它暗暗地深藏在文章的篇章结构中并将文章各部分有机组合起来。而从山脚下的“年轮”到山顶的“年轮”我们所“游历”的过程却是一次别有风味的心灵旅行,因为我们所攀登的过程,沿途经过的那一道道山、一湾湾水,真的是处处风景、处处怡人。
首先,从语言的角度看,她是一道味美的特色菜。
接触这篇文章的第一步就是触摸语言,不同一般的诗性语言,既具流畅自然之美,又具诗意隽永之美,更具哲思耐品之美。这不是普通的白描性语言,也不是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而是融合了多种语言风格的“语言杂烩”。比如“一圈圈年轮聚拢在一起就是一棵内涵丰富的树。”开头第一句,就那么的富有魅力。真的让人“一见倾心”啊。“不过,城市里的树木大多难逃美学之手的规整和修剪,它们生长在城市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让人观赏。”仅“美学”一词,暗含着作者的一番心思。我想,美学的修剪和规整,不仅仅是对树外表的剪辑,也是对树内心的修剪啊。人呢?从乡村到城市的走动,移根的举动,难道不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心灵修剪吗?
诸如这样的例子,真的是很多。而细究语言的独特魅力,我想这可能与作者惯写散文诗分不开吧。散文诗的语言,首先就具有诗意美、张力美、哲思美。这三美的特色也在他这篇散文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所以各种文体的涉猎,有时候对于一个作家,看来真的是很有必要。
其次,从结构的角度看,她是一座立体框架式的别墅。 从书房,到客厅,厨房,到卧室,每一个房间的布置各有特色;从一楼到二楼,到三楼,每一楼层各显风姿,盼着我们去细细参观。 比如:文章开始从“树木被砍伐,引出年轮”,这是一处一楼的风景。然后转至“树的移栽,人的走动”,这不能不说又是一处精彩风光。如果把这个环节比做是文章二层楼的话,那么在这二层楼里,我们参观了众多景点,在每个景点收获着不同的心得。具体有:村庄和城市都不会有一棵多余的树;树有根;有根就有爱;爱无涯。然后转至三层楼的“年轮”,在这一楼层,我们又欣赏到了“年轮的执着、勤劳、专注”等的精神内涵。而每一楼层,每一景点之间的链接,作者又是通过一种近似于意识流的方式—— 一转,再转,还转的方式,笔随心转,意随心转,直至心灵的那个幽静的角落。 最后,从思想的角度看,她分明是一位良师益友。
在我们迷茫困惑的时候,她总是不失时机地给予我们良好的点拨和引导,而这种引导又是那样的智慧,她并不直接言说,而是让你自己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受着他智慧语言的引领。比如“打开秘密就是销毁秘密。”读着这句话时,我们的思维不由顿住,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自己以往的观念,也许我们先前一直以为“打开秘密”那只是一件公布于众的事,从来不曾想“打开秘密是一种秘密的销毁”,是一种悲哀,悲叹,伴随着恻隐、同情之心,一种人类的情怀所在。小小一句话,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细腻之心,对生命遭受摧残的沉痛之心。从而引发开去的,继而也让我们不由地想起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打开秘密是一种销毁秘密”的现象。可以说,这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分量却相当重。
再比如“树有根。有根就有爱。”读着此句,不由让我们联想到人也有根,有根也应该有爱,有着对生他养他的乡村的爱、故土的爱、大地的爱、母亲的爱,凡此种种。这是一种博爱、大爱,真所谓“大爱无言,大音希声啊”。人,走一辈子,但骨子里离不开根的情怀。所谓“叶落归根”正是理。
还如“人是一棵会走动的树。年轮是树的精气神?”我想,读到这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树的内涵、树的品质?这是一棵树,但同时这又不是一棵普通的树,他具有可贵的精气神,他给予我们人类很多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文末中的“仰视树”,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仰视”一词,包含了作者和读者对树的一种敬仰之情。年轮是树的精气神,那么人呢?所有的语言和思想均在似说非说间让读者自己去领悟,你能领悟多少就多少。她不强人所难,也不明示说理,而是让你悟去:人的精气神当在哪儿。
“文似看山喜不平”,当真如此,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沟,每一道山沟,都暗含着作者的几许心思。
【写在后面:读《年轮》,实际也是在读人,读人的精气神,读人对写作的敬畏之心。
向对写文章有着敬畏之心的作者致敬吧!】
[ 本帖最后由 琴若雨 于 2009-4-27 21:32 编辑 ]
有时候真的挺怪,读文,似乎也有一种一见倾心的感觉。读李皓新近的散文《循着思想的年轮阅读树或者人》,就是如此。他最初的那篇《年轮》我也读过,总体来说是一篇不错的散文,但如今再读他浓墨重彩后的这篇《年轮》,我发现自己竟然被一种无形的引力深深地吸引住了,而具体是什么感觉一时又说不清楚,只是觉得每读一次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或者说这篇文章我每读一次,她总会以一种新的面孔展现在我面前,并且让我不断地以新的视角去欣赏她。这种感觉有点像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她具有一种神秘的微笑。
阅读《年轮》,让我有一种登山的感觉。全文的出发点在山脚,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目睹树木被砍伐,从而引出年轮。而其目的地却在山顶,由树及人的哲学般深思的山顶:年轮是生命的年轮。从这样的起点与终点看,“年轮”是这篇文章的“引线”,但同时又是一条“隐线”,因为它暗暗地深藏在文章的篇章结构中并将文章各部分有机组合起来。而从山脚下的“年轮”到山顶的“年轮”我们所“游历”的过程却是一次别有风味的心灵旅行,因为我们所攀登的过程,沿途经过的那一道道山、一湾湾水,真的是处处风景、处处怡人。
首先,从语言的角度看,她是一道味美的特色菜。
接触这篇文章的第一步就是触摸语言,不同一般的诗性语言,既具流畅自然之美,又具诗意隽永之美,更具哲思耐品之美。这不是普通的白描性语言,也不是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而是融合了多种语言风格的“语言杂烩”。比如“一圈圈年轮聚拢在一起就是一棵内涵丰富的树。”开头第一句,就那么的富有魅力。真的让人“一见倾心”啊。“不过,城市里的树木大多难逃美学之手的规整和修剪,它们生长在城市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让人观赏。”仅“美学”一词,暗含着作者的一番心思。我想,美学的修剪和规整,不仅仅是对树外表的剪辑,也是对树内心的修剪啊。人呢?从乡村到城市的走动,移根的举动,难道不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心灵修剪吗?
诸如这样的例子,真的是很多。而细究语言的独特魅力,我想这可能与作者惯写散文诗分不开吧。散文诗的语言,首先就具有诗意美、张力美、哲思美。这三美的特色也在他这篇散文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所以各种文体的涉猎,有时候对于一个作家,看来真的是很有必要。
其次,从结构的角度看,她是一座立体框架式的别墅。 从书房,到客厅,厨房,到卧室,每一个房间的布置各有特色;从一楼到二楼,到三楼,每一楼层各显风姿,盼着我们去细细参观。 比如:文章开始从“树木被砍伐,引出年轮”,这是一处一楼的风景。然后转至“树的移栽,人的走动”,这不能不说又是一处精彩风光。如果把这个环节比做是文章二层楼的话,那么在这二层楼里,我们参观了众多景点,在每个景点收获着不同的心得。具体有:村庄和城市都不会有一棵多余的树;树有根;有根就有爱;爱无涯。然后转至三层楼的“年轮”,在这一楼层,我们又欣赏到了“年轮的执着、勤劳、专注”等的精神内涵。而每一楼层,每一景点之间的链接,作者又是通过一种近似于意识流的方式—— 一转,再转,还转的方式,笔随心转,意随心转,直至心灵的那个幽静的角落。 最后,从思想的角度看,她分明是一位良师益友。
在我们迷茫困惑的时候,她总是不失时机地给予我们良好的点拨和引导,而这种引导又是那样的智慧,她并不直接言说,而是让你自己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受着他智慧语言的引领。比如“打开秘密就是销毁秘密。”读着这句话时,我们的思维不由顿住,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自己以往的观念,也许我们先前一直以为“打开秘密”那只是一件公布于众的事,从来不曾想“打开秘密是一种秘密的销毁”,是一种悲哀,悲叹,伴随着恻隐、同情之心,一种人类的情怀所在。小小一句话,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细腻之心,对生命遭受摧残的沉痛之心。从而引发开去的,继而也让我们不由地想起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打开秘密是一种销毁秘密”的现象。可以说,这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分量却相当重。
再比如“树有根。有根就有爱。”读着此句,不由让我们联想到人也有根,有根也应该有爱,有着对生他养他的乡村的爱、故土的爱、大地的爱、母亲的爱,凡此种种。这是一种博爱、大爱,真所谓“大爱无言,大音希声啊”。人,走一辈子,但骨子里离不开根的情怀。所谓“叶落归根”正是理。
还如“人是一棵会走动的树。年轮是树的精气神?”我想,读到这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树的内涵、树的品质?这是一棵树,但同时这又不是一棵普通的树,他具有可贵的精气神,他给予我们人类很多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文末中的“仰视树”,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仰视”一词,包含了作者和读者对树的一种敬仰之情。年轮是树的精气神,那么人呢?所有的语言和思想均在似说非说间让读者自己去领悟,你能领悟多少就多少。她不强人所难,也不明示说理,而是让你悟去:人的精气神当在哪儿。
“文似看山喜不平”,当真如此,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沟,每一道山沟,都暗含着作者的几许心思。
【写在后面:读《年轮》,实际也是在读人,读人的精气神,读人对写作的敬畏之心。
向对写文章有着敬畏之心的作者致敬吧!】
[ 本帖最后由 琴若雨 于 2009-4-27 21:32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