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楼板作证
2021-12-29抒情散文羲里谪仙
楼板作证 我第一次踏上属于自己生活的楼板,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那时,我已在广阔天地里锻炼了整整两年,却并非大有作为,只是饱偿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学无所用的酸楚。于是,我动摇了,开始思索,想出路了。一个知识青年,没什么奢望,一份正式工作足……
楼板作证
我第一次踏上属于自己生活的楼板,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那时,我已在广阔天地里锻炼了整整两年,却并非大有作为,只是饱偿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学无所用的酸楚。于是,我动摇了,开始思索,想出路了。一个知识青年,没什么奢望,一份正式工作足矣!还算老天照顾,我这个毫无背景的孩子,竟出乎村人的意料,居然成为同学中最早参加工作的人。我被招工后分配到甘肃最大的一家铜矿工作,住进了一间三层楼上的单身宿舍。 那房间的楼板,水泥地倒也光滑,却是裂了缝、起了皮的,显然是一栋老掉牙的旧楼。楼板吃力地支撑了八张床和两张桌子,还有八张床头的八只木箱——单身汉唯一的家私。八张床下,塞着八名矿工的八套井下工作服:单衣、棉衣、水靴、安全帽和防尘口罩,还有井下照明用的电石灯。那时的工人,讲无产阶级政治觉悟,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斗私批修”经常化,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争抢澡堂里那少得可怜的更衣柜,于是就把工作服穿到宿舍,塞在床下,楼板便替代了更衣室。
这蹭满矿石粉沫的工作服,给楼板留下的不是普通的灰尘,而是要命的矽尘,是夺走矿工生命的无情杀手! 矽尘侵蚀着楼板,不会说话的楼板强忍着,等待着转机;矽尘吞噬着生命,会说话的矿工麻木着,泰然处之。 矽尘这东西,可别小瞧它!它进入人体,粘在肺上,医学上就叫矽肺。矽肺与肺癌没有两样,一但患上就等于判了死刑。听说在我们来此之前,这房间就曾有两名老工人死于矽肺。 这楼板上当时的八位主人,最受尊敬的要算冯师傅和陈工。住在靠东墙窗前的冯师傅,年已半百,高个子清瘦面孔,在井下掘进队干凿岩工,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吃够了掌子头上的矽尘。头年矿工体检,劳研所一纸三期矽肺的通知书,犹如千钧重锤砸在他的心头。他强力支撑着,掩藏着内心的痛苦,仍和我们说笑逗趣,强颜装欢。他知道我们这几个没分上技术工作的知识青年心情不好,就变着法儿和我们穷开心。他自己呢,为了养活远在东北的老婆孩子,为了每天多挣五角钱的井下津贴,硬支撑着下井工作。尽管矿上领导很关心他,要送他去疗养,并按规定发给他营养津贴,劝他脱离井下,脱离矽尘,但他说啥也不肯。虽然,他表面很坚强,可他的心早已碎了。他常常背着人流泪,暗暗盘算着自己生命的终结,盘算着最后留给家人的积蓄。他虽然尽量掩饰着内心的痛苦,但看得出来,他精神到底是垮了,渐渐上不成班了。 陈工是全省冶金战线有名的采矿工程师,住在靠西墙窗前。这房间的两张三斗桌,其中一张就是给他专门配备的,其余的人大多是用支在床头的小木箱作餐桌和写字台的。陈工是满族人,三十六岁年纪,浓眉大眼,身材魁梧,背有点驼,声音沙哑,鼻梁上架了一幅沉甸甸的高度近视镜。他话不多,却平易近人,就是身体不太好,经常吃药。他每天不止一次地下井采样,回到技术室又埋头工作,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往往把饭盒菜票塞给我。他的妻子带着两个女儿在辽宁教书,由于人事调动手续太复杂,一直没有调过来。他对我很关心,经常教我抓紧时间多读书,说将来总会有用的。他还主动帮我补文化课,我们相处得很好。 另一位住在这楼板中央挨近冯师傅的大李,还不到三十岁,甘肃临夏酒乡来客,离不开酒。自个喝觉着不过瘾,就经常“讹”着我们几个小年青陪他喝,但从不许我们花钱买酒。他是冯师傅的徒弟,和师傅一样高却比他壮实,标准的岩工材料。他性格豪爽,人缘极好,好吃好喝的让大家吃、大家喝,就是不那么珍视生命。当劳研所把二期矽肺通知单送达他的时候,他正在宿舍喝酒,看后连惊都没惊一下,照常猜拳行令喝山歌。他的“临夏花儿”和酒歌都唱得好极了,时时给那沉闷的房间频添几分欢乐气氛。 这房间光线最暗的北墙角,住着两位“臭老九”:老方和老华。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他俩69年毕业时和另外十名清华大学的“黑五类”子女一起被发配到甘肃改造。他们被省上分到矿上,又被矿上分到井下,又被领班的安排“出掌子”——就是用扒子、簸箕装毛石,干着体力难支的苦力活。当我们新工人叫他俩“师傅”的时候 ,他俩不止一次地制止过,领班的也不止一次地纠正过。由于年龄比我们大,又不让叫“师傅”,只好称“老方”、“老华”了。 老华脸庞白净,戴一幅白边近视镜,标准的白面书生。他外语很好,懂六国语言。不仅英语好,德语、法语都很流利,俄语、日语也不错,只是掌子头上用不上。他下班就睡,开饭时让别人叫醒,前半夜几乎都钻在书里。他象一头受过伤害的小鹿,小心翼翼地护着伤口。看着他那文弱样儿,真叫人怜惜!同房间里,大家都很同情他,处处照顾他。 老方脸色微黄,留着小胡子,戴一幅黑边眼镜,显得有些苍老。他很少张口说话,习惯于用表情和我们交流。他一有空搬倒头就睡,活象个不堪重负的小老头。我们还真以为他年龄大了,干活时处处让着他。老方知识渊博,谈吐不凡,暗暗和我交上了朋友。后来我知道老方和老华同龄时,非常诧异。问老方时,他笑着说:“你看我老吗?老了好啊,老了会省去好多麻烦。只是等到了春天,我还会年轻的!……” 两年后,这楼板上撤了三张床。先是年轻的大李笑着走了;后来是年老的冯师傅呻吟着走了;再后来是陈工住了院,不久转到省院,又飞到上海,辗转治疗。领导是尽了力了,可陈工最后还是和冯师傅、大李殊途同归,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工作才两年多,就参加了三次同寝室工友的葬礼,我真怕了。人,难道就这么简单?生命,难道就这么微小?矿工的命运,难道就这么不幸?我百思不得其解。当时,我们天天接受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天天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天天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吃人本质,可为什么?眼前的现实会是这样!一代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就这样英年早逝?!一代任劳任怨的红色工人就这样死于职业病?!一代无法自我选择家庭出身的“黑五类”子女就这样惨遭不幸?!我茫然了。于是,我埋头读书,想从书本里得到一点慰籍。我怕这楼板上的悲剧重演,我做梦都想离开这可怕的楼板。 书总算没有白读,中国恢复高考后,我终于离开矿山,踏上了又一块属于自己生活的楼板。 这楼板与那楼板,没什么太多的不同,只是没有了矽尘,没有了酒令声和呻吟声,代之以朗朗的书声和悠扬的歌声。同学们载歌载舞的时候,楼板也常常发出铿锵的鼓点为欢乐的主人伴奏。 同样是楼板,命运却不同,楼板上的人,命运就更不同了。中文系几个头面人物在一起谈论前途的时候,副班长李淦每每与我谈不拢,分歧在于:他言从政,我言从文。 说从政的有眼光,毕业后不久便进入了珠州市“第二梯队”。凭着他的精明强干,“官运亨通步青云,金钱美女伴良晨。”一生春风得意,过着大富大贵、豪华舒适的日子。 说从文的死眼光,毕业后回到企业,搞宣传、当教师、做秘书,象蜡烛一样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企业破产改制失了业,成了文化乞丐。 当年在矿上大宿舍里和我同住一块楼板的老华和老方,恢复高考后都考回了清华园读研。当我后来见到老方的时候,他刮去了小胡子,换上了金丝眼镜,西装革履,满面春风,看上去好象比先前年轻了二十多岁。我这才悟出了他那句话:“等到了春天,我还会年轻的!” 他总算等到了春天,变年轻了,可是同一块楼板上住过的冯师傅、大李和陈工,却永远等不到春天了!而我的命运,从回到企业那天起,似乎就注定要失业,永远无法与吃“皇粮”的大学同学比翼而飞了。我的历史,连同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三十多年间的历史,都铭刻在我曾经住过的楼板上。这楼板,就象老树的年轮一样刻画着时代的年轮,深沉地记载着中国社会一段曲折的历史,记载着不平的人间和人间的不平。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我第一次踏上属于自己生活的楼板,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那时,我已在广阔天地里锻炼了整整两年,却并非大有作为,只是饱偿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学无所用的酸楚。于是,我动摇了,开始思索,想出路了。一个知识青年,没什么奢望,一份正式工作足矣!还算老天照顾,我这个毫无背景的孩子,竟出乎村人的意料,居然成为同学中最早参加工作的人。我被招工后分配到甘肃最大的一家铜矿工作,住进了一间三层楼上的单身宿舍。 那房间的楼板,水泥地倒也光滑,却是裂了缝、起了皮的,显然是一栋老掉牙的旧楼。楼板吃力地支撑了八张床和两张桌子,还有八张床头的八只木箱——单身汉唯一的家私。八张床下,塞着八名矿工的八套井下工作服:单衣、棉衣、水靴、安全帽和防尘口罩,还有井下照明用的电石灯。那时的工人,讲无产阶级政治觉悟,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斗私批修”经常化,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争抢澡堂里那少得可怜的更衣柜,于是就把工作服穿到宿舍,塞在床下,楼板便替代了更衣室。
这蹭满矿石粉沫的工作服,给楼板留下的不是普通的灰尘,而是要命的矽尘,是夺走矿工生命的无情杀手! 矽尘侵蚀着楼板,不会说话的楼板强忍着,等待着转机;矽尘吞噬着生命,会说话的矿工麻木着,泰然处之。 矽尘这东西,可别小瞧它!它进入人体,粘在肺上,医学上就叫矽肺。矽肺与肺癌没有两样,一但患上就等于判了死刑。听说在我们来此之前,这房间就曾有两名老工人死于矽肺。 这楼板上当时的八位主人,最受尊敬的要算冯师傅和陈工。住在靠东墙窗前的冯师傅,年已半百,高个子清瘦面孔,在井下掘进队干凿岩工,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吃够了掌子头上的矽尘。头年矿工体检,劳研所一纸三期矽肺的通知书,犹如千钧重锤砸在他的心头。他强力支撑着,掩藏着内心的痛苦,仍和我们说笑逗趣,强颜装欢。他知道我们这几个没分上技术工作的知识青年心情不好,就变着法儿和我们穷开心。他自己呢,为了养活远在东北的老婆孩子,为了每天多挣五角钱的井下津贴,硬支撑着下井工作。尽管矿上领导很关心他,要送他去疗养,并按规定发给他营养津贴,劝他脱离井下,脱离矽尘,但他说啥也不肯。虽然,他表面很坚强,可他的心早已碎了。他常常背着人流泪,暗暗盘算着自己生命的终结,盘算着最后留给家人的积蓄。他虽然尽量掩饰着内心的痛苦,但看得出来,他精神到底是垮了,渐渐上不成班了。 陈工是全省冶金战线有名的采矿工程师,住在靠西墙窗前。这房间的两张三斗桌,其中一张就是给他专门配备的,其余的人大多是用支在床头的小木箱作餐桌和写字台的。陈工是满族人,三十六岁年纪,浓眉大眼,身材魁梧,背有点驼,声音沙哑,鼻梁上架了一幅沉甸甸的高度近视镜。他话不多,却平易近人,就是身体不太好,经常吃药。他每天不止一次地下井采样,回到技术室又埋头工作,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往往把饭盒菜票塞给我。他的妻子带着两个女儿在辽宁教书,由于人事调动手续太复杂,一直没有调过来。他对我很关心,经常教我抓紧时间多读书,说将来总会有用的。他还主动帮我补文化课,我们相处得很好。 另一位住在这楼板中央挨近冯师傅的大李,还不到三十岁,甘肃临夏酒乡来客,离不开酒。自个喝觉着不过瘾,就经常“讹”着我们几个小年青陪他喝,但从不许我们花钱买酒。他是冯师傅的徒弟,和师傅一样高却比他壮实,标准的岩工材料。他性格豪爽,人缘极好,好吃好喝的让大家吃、大家喝,就是不那么珍视生命。当劳研所把二期矽肺通知单送达他的时候,他正在宿舍喝酒,看后连惊都没惊一下,照常猜拳行令喝山歌。他的“临夏花儿”和酒歌都唱得好极了,时时给那沉闷的房间频添几分欢乐气氛。 这房间光线最暗的北墙角,住着两位“臭老九”:老方和老华。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他俩69年毕业时和另外十名清华大学的“黑五类”子女一起被发配到甘肃改造。他们被省上分到矿上,又被矿上分到井下,又被领班的安排“出掌子”——就是用扒子、簸箕装毛石,干着体力难支的苦力活。当我们新工人叫他俩“师傅”的时候 ,他俩不止一次地制止过,领班的也不止一次地纠正过。由于年龄比我们大,又不让叫“师傅”,只好称“老方”、“老华”了。 老华脸庞白净,戴一幅白边近视镜,标准的白面书生。他外语很好,懂六国语言。不仅英语好,德语、法语都很流利,俄语、日语也不错,只是掌子头上用不上。他下班就睡,开饭时让别人叫醒,前半夜几乎都钻在书里。他象一头受过伤害的小鹿,小心翼翼地护着伤口。看着他那文弱样儿,真叫人怜惜!同房间里,大家都很同情他,处处照顾他。 老方脸色微黄,留着小胡子,戴一幅黑边眼镜,显得有些苍老。他很少张口说话,习惯于用表情和我们交流。他一有空搬倒头就睡,活象个不堪重负的小老头。我们还真以为他年龄大了,干活时处处让着他。老方知识渊博,谈吐不凡,暗暗和我交上了朋友。后来我知道老方和老华同龄时,非常诧异。问老方时,他笑着说:“你看我老吗?老了好啊,老了会省去好多麻烦。只是等到了春天,我还会年轻的!……” 两年后,这楼板上撤了三张床。先是年轻的大李笑着走了;后来是年老的冯师傅呻吟着走了;再后来是陈工住了院,不久转到省院,又飞到上海,辗转治疗。领导是尽了力了,可陈工最后还是和冯师傅、大李殊途同归,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工作才两年多,就参加了三次同寝室工友的葬礼,我真怕了。人,难道就这么简单?生命,难道就这么微小?矿工的命运,难道就这么不幸?我百思不得其解。当时,我们天天接受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天天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天天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吃人本质,可为什么?眼前的现实会是这样!一代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就这样英年早逝?!一代任劳任怨的红色工人就这样死于职业病?!一代无法自我选择家庭出身的“黑五类”子女就这样惨遭不幸?!我茫然了。于是,我埋头读书,想从书本里得到一点慰籍。我怕这楼板上的悲剧重演,我做梦都想离开这可怕的楼板。 书总算没有白读,中国恢复高考后,我终于离开矿山,踏上了又一块属于自己生活的楼板。 这楼板与那楼板,没什么太多的不同,只是没有了矽尘,没有了酒令声和呻吟声,代之以朗朗的书声和悠扬的歌声。同学们载歌载舞的时候,楼板也常常发出铿锵的鼓点为欢乐的主人伴奏。 同样是楼板,命运却不同,楼板上的人,命运就更不同了。中文系几个头面人物在一起谈论前途的时候,副班长李淦每每与我谈不拢,分歧在于:他言从政,我言从文。 说从政的有眼光,毕业后不久便进入了珠州市“第二梯队”。凭着他的精明强干,“官运亨通步青云,金钱美女伴良晨。”一生春风得意,过着大富大贵、豪华舒适的日子。 说从文的死眼光,毕业后回到企业,搞宣传、当教师、做秘书,象蜡烛一样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企业破产改制失了业,成了文化乞丐。 当年在矿上大宿舍里和我同住一块楼板的老华和老方,恢复高考后都考回了清华园读研。当我后来见到老方的时候,他刮去了小胡子,换上了金丝眼镜,西装革履,满面春风,看上去好象比先前年轻了二十多岁。我这才悟出了他那句话:“等到了春天,我还会年轻的!” 他总算等到了春天,变年轻了,可是同一块楼板上住过的冯师傅、大李和陈工,却永远等不到春天了!而我的命运,从回到企业那天起,似乎就注定要失业,永远无法与吃“皇粮”的大学同学比翼而飞了。我的历史,连同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三十多年间的历史,都铭刻在我曾经住过的楼板上。这楼板,就象老树的年轮一样刻画着时代的年轮,深沉地记载着中国社会一段曲折的历史,记载着不平的人间和人间的不平。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