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梦一般的古城
2021-12-29叙事散文杨圭臬
初到大理市的外地人,常听本地人说“到大理。”或“从大理来。”就觉得很奇怪,其实他们说的“大理”,指的是大理市区内的大理古城,而现今州、市政府所在地叫“下关”。我的朋友老何曾在大理住过一些时日,此次结伴游玩,一定邀约我到大理古城走走。乘车从大……
初到大理市的外地人,常听本地人说“到大理。”或“从大理来。”就觉得很奇怪,其实他们说的“大理”,指的是大理市区内的大理古城,而现今州、市政府所在地叫“下关”。我的朋友老何曾在大理住过一些时日,此次结伴游玩,一定邀约我到大理古城走走。乘车从大理市的下关往北15公里,就来到了一道古城门下,门楼雕梁画栋,上面高悬着一块匾额:“文献名邦”。这是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5年)云南提督偏图深感此地人文兴盛,报请清政府颁发的。城门上还嵌着大理石门匾,刻有郭沫若手迹“大理”二字。于是,人们只要走到城门下,便被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所笼罩了。走进七八丈深的城门洞,有些幽深,有些古旧。旧城墙壁上的青砖又黑且大,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走过这段短暂的时光遂道,一条青石铺筑的街道便展现在眼前了。街道上的行人都在悠悠地走,不慌也不忙,不像现代都市中那些人行色匆匆。漫步在幽静的街道上,恍忽间,还以为误入了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这就是段王爷的车轿出没过的地方么?这就是那个会“一阳指”的段誉踯躅过的街头么?
街道两旁的冬樱花正在开,花朵虽然小,但却红艳,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树冠,于是便显得纷纷扬扬。樱花后面是一间间铺面,一律的瓦屋,青苍色的瓦沟上,长着一丛丛野草,偶尔还长着几茎像玉树那样的小植株,记得儿童时代曾用它当过玩耍的“菜”,因它叶子的形状像鱼,所以我们那带就叫它“小干鱼”。因为是老房子,门窗陈旧,墙壁上的石灰有些驳落,于是,便显得沧桑。铺中多是一些大理石和扎染布,主人悠闲地坐在那里喝茶或打毛线。那些大理石工艺品的花纹才叫精美,简直就是一幅幅天然的画图。“苍山韵风月,奇石吐云烟。”老何说,这叫“鬼斧神工”。可惜那些石屏的价格太贵了,几百上千元一件,只饱了一回眼福。扎染布料的衣帽却花样百出,价钱也不贵。倘若你走进去,转来转去地看了个够,想买点什么的时候,主人才会微笑着给你介绍他的商品,并和你侃价钱。偶尔进来一个老外,主人的口中冷不丁又会冒出一串流利的英语。于是,就让你忍不住也想买件扎染布料的衣服或褂子,买点大理石制成的小玩艺,带回去哄哄送给那些亲友的小孩。街道幽深而又漫长,但却笔直,从东向西地直,从南朝北地直,把个古城勾画成了一些大方块。老何说,这叫棋盘式格局,九街八十巷,历史悠久着呢。
街道两边时时岔出些巷道,巷陌深深,不知通往何样人家。就沿着小巷慢慢地走,石头垒成的墙壁上挂着青藤,墙脚的水沟中清流潺潺。听说大理有三宝,其中有一宝便是“石头砌墙不会倒。”仔细一看,那些用来砌墙壁的石头多是又圆又滑的鹅卵石,能用不规则的石料砌出这样工整而精致的建筑物,你不得不佩服白族工匠技艺的高超了。如果不深入这些小巷,是很难见到这一风景的。小巷中的房屋都不甚高大,多是石墙瓦屋,而庭院却很宽敞。老何告诉我,四间瓦房围成一院的,叫“四合五天井”;三间瓦房加一道粉墙的院落叫“三方一照壁”;还有“走马转阁楼”等等,耐看的房子多着呢。可我却被一些门匾吸引住了,有的门上题有“三相第”、“司马第”、“清白传家”之类,一看便可以知晓该户的姓氏了。有的则题有“雪庐”、“兰苑”之类,又让人感到风雅古典。照壁上多是斗大的“福”字,也有写着“紫气东来”、“苍洱毓秀”的,白粉墙上写着几个古朴的黑字,给人的印象就格外深刻。小巷两旁,都是典型的白族民居,而且多是深宅大院。院内有花坛、假山、池塘、亭阁……真是鸟语花香,曲径通幽。从洞开的院门住里看,总是花木森森。就冒昧走进去观看,主人也不恼,凭我们参观,偶尔还与我们交谈。院中有枝叶终年碧绿的茶花、杜鹃,也有玉兰、茉莉、芍药,而更多的却是兰花,而兰花又多是当地的名兰大雪素、小雪素。城里多把庭院叫做花园,最大的数杨家花园、吴家花园。这里,“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确不是虚传。难怪古籍中说大理是“山则苍笼叠翠,水则半月拖蓝;城廓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了。听说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各家各户还会把花摆到街头展览竞赛,叫“花朝节”,不知又是一个何等流香溢彩的景象?
不知拐过了几条小巷,不期而遇一块小小的街场。几株老榕树苍苍地绿着,树下有着几个卖凉粉、雕梅、泡萝卜的小吃摊。摆摊的老大妈一边闲聊,一边悠缓地摇晃着手中的拂尘,从榕树叶缝隙中漏下的斑驳阳光,不经意地把她们印成了一幅民俗的写意小品。街场上还有几个卖时鲜小菜、鲜鱼鲜虾、鲜肉的,看得出他们是城郊的农民。而周围低矮的屋檐下,竟出人意料的有各种各样的小店铺,杂货店、服装店、理发店,还有个小小的书店,都静静地洞开着门面,有一搭没一搭地接待着顾客。边角处,还有几个老者在下棋,围观的人似乎比弈者更投入。想不到古城中竟有这么个宁静的所在,普通得如同一帧老照片,古朴得似乎了无尘味。真仿佛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古老的世界,窄窄长长无尽头的世界。那时我竟然猜测,这小街、这小街上走动的人,莫非是从电影中走下来?记得在《甘十三妹》、《还珠格格》等电视片中,都有一些剧中人想跑到大理来的情节,此刻我却能悠游于这个理想国度,又觉得比起那些经历了许多艰险,也来不到大理的人,有三分骄傲和七分幸福了。
转出了古诗般的小巷,老何又带我来到了一条叫“护国路”的街道。这里又是一番景象。麻花石铺成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而且招牌多是外国文字。临街的藤椅上,坐着一些不同肤色的老外,正在悠闲自得地品茶、喝酒。再往院内张望,三个五个老外或看书,或闲聊,就像在他们家里一般。这就是有名的“洋人街”了。街道两旁,其实又都是些极普通的民居宅院。堂屋里有有的是木桌椅,门窗也多是白族乡间常见的雕花木质门窗。院心也多用大理石或鹅卵石铺就,花坛、鱼池却小巧而典雅。走进宅院,就给人一种平淡的民间氛围和回家般的温馨感觉,难怪有的老外来到大理后,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更有甚者,干脆在这里落籍了。其实,外国游客喜欢的也就是古城的这份古典和土气啊。联想到有的地方毁掉老宅院,建成千篇一律的街道或广场,真有点莫名的悲哀。走出洋人街,那店铺里的外国人用蹩脚的汉语跟我们说“您好”、“再见”,恍惚间,在这里我们反倒成老外了。从路的名称“护国”到“洋人”,让人想到了时空的变幻。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时髦,相处得是那么和谐。不孤傲,不自卑,不拒绝,不媚俗,本色地开放自己,庄严地面对世界,这就是古城的魅力和风采。
走来走去,有点饿了,就到一个小食摊上吃凉鸡肉丝米线。这里的凉米线特好吃,细细品味,味道就在那作料上,听说那清酱是用淹萝卜调制成的,所以味道酸香而甜爽,吃完米线,我们把汁都喝了。这里的卖的烧饵块也与别处不同,别地的烧饵块是事先将饵块压制成薄饼状,烤熟后裹入作料;而大理古城中卖的烧饵块则是用刚出甑的热饵块切下一块,在大理石板上揉成饼状,裹入作料后再烤熟。由于当地制作饵块的米质好,加工方式又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大理的烧饵块特别地香软可口。此外,小摊上的腌萝卜条也很好吃,有点酸,有点甜,有点脆,不像别地的腌萝卜条寡酸。
流连复流连,我们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久久地游转。我羡慕地注视着那些在古城中生活的人们,我就想,每天在这街道上走来走去、从那小巷的庭院里外出或归来,悠然往返,该是何等惬意?老何更是浪漫,他说,要努力挣点钱,退休后来这里买院小宅,过几年神仙似的日子。说得我也有点心动了。
喜欢古城,或许就是中意那份古典和秀丽,爱上那份平淡和宁静吧。——在尘世喧嚣之外,在功名利禄之外,在声色犬马之外,古城的街巷深邃而悠长,古城的花香淡雅却悠远。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