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陇东搅团

2021-12-29叙事散文李满强

写食主义:陇东搅团李满强话说民国年间,一老洋杂毛路过陇东重镇静宁时,饥饿困乏,遂寻入一农家求食。此家主人并不富裕,就以家常便饭招呼了他。这洋杂毛返家之后,念念不忘这顿饭食,便学着做了来尝,却怎么也没有当初的般滋味。
你猜那静宁农家给他做的……
写食主义:
陇东搅团
           李满强
  话说民国年间,一老洋杂毛路过陇东重镇静宁时,饥饿困乏,遂寻入一农家求食。此家主人并不富裕,就以家常便饭招呼了他。这洋杂毛返家之后,念念不忘这顿饭食,便学着做了来尝,却怎么也没有当初的般滋味。
你猜那静宁农家给他做的是什么希奇饭食?却原来是这里农家最常见不过的洋芋搅团。
  陇东地方多干旱,物产贫乏。这里的吃食也就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就拿搅团来说,有洋芋搅团,有杂面搅团和 “地软”(一种原生菌类植物,黑褐色软体,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搅团等等。但不论哪一种搅团,吃起来莫不痛快淋漓,非常过瘾。
  先说洋芋搅团,它的做法是很有讲究的。做搅团时得先把洋芋用清水煮熟,剥去粗皮,晾在案上,待仅剩余温时,便倒进特制的槽或者石臼之中,先用木锤慢慢地揉,到洋芋成糊状时候,再举棰猛捣,直到洋芋变成一副荧荧放光、柔韧如胶的摸样,才算是做成了一半的搅团。
  搅团做成了才是第一步,味道好不好,还在于汤料的调制。搅团里的汤料也并不名贵,无非是些家常的葱蒜之类。先捣上一窝蒜泥备好,再剁上一些葱花,炒上盘青菜,然后炝好醋汤,这就算做好了。剩下的就只是用刀蘸上凉水,把搅团切成一寸见方的小块儿,盛到碗里,佐以香菜,调上青菜、葱花、醋汤。这时候如果你用筷子夹起一块,再蘸一下蒜泥,然后含进口中。那种温润、酸辣的感觉会把你的肠胃一下子征服。吃搅团快不得,也慢不得,要一下一下的来。一碗搅团下肚,头上热气腾腾。腹内五脏通泰,那才叫舒服呢!
  说起“搅团”二字的来历,大概与杂面搅团有关。做杂面搅团时,主妇们一手紧握擀面杖,一手抓面,边用擀面杖玄搅边撒面。直至胶稠。汤料的做法与洋芋搅团大致相同。
  这两年陇东地区人们的生活变好了,饮食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里的人们对搅团仍然是钟情有加,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陇东民俗之中,搅团象征团圆、祥和之意。这里的人们在大年三十都有吃搅团的习俗。农村里有这样的说法:“年三十打搅团,一年够搅缠”。意思是寓意来年经济上会宽余起来。一年终了,出门在外的人都平安归来了,一家人盘腿坐在炕桌周围,每人手里端着个调好汤的碗,而搅团则盛在一个大盆子里,放在炕桌的中央。大家一人一筷子往自己的碗里夹,上至八十老者,下至三岁孩童,人人有份,你争我抢,浓浓的亲情渗透其间,活脱脱一副盛世团圆图;
  另一方面,可能与搅团的营养价值有关。陇东农村现在人们的主食多为小麦。而做搅团大多用荞麦、莜麦等杂面,汤料中多用“地软”。据说荞麦含糖量低,能预防高血压和癌症;“地软”则是因为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工业污染,雨后草地上自然生常年感的真菌,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成了人们饭桌上的新宠。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
  关于搅团,有一则笑话在陇东地区流传甚广。据说是某地有位领导,喜食搅团。一日。该领导下乡,A乡端上来的是洋芋搅团,领导大喜,放开肚皮,吃了个饱;到了B乡。甚会来事的乡长端上来的是荞面搅团,领导闻香至步,又吃了两碗,到了C乡,本来是不打算再吃了,可谁知道端上来的竟然是色香味俱佳的“地软”。领导受不了它特有香味的引诱。硬是挣了两碗——他回来后闹起了胃病!但仍然对搅团找吃不误!这则传说可能有杜撰的成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搅团着实以它独特的味道征服了每一个尝过它的口和胃。事实上,在我的陇东老家。搅团已经远远超过了吃食的概念,而成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团结、进取、求变的人文精神的象征。
  去年4月里去北京,在疾驰的车上忽然瞥见一个饭馆前面有熟悉的名字:荞面搅团。这种陇东乡下最常见的面食以它独特的味道正在走进都市——去征服一张张吃惯了山珍海味的挑剔的嘴。我期待着更多的人能够邂逅它——就象开头的那个洋毛子一样,并时时想起遥远的陇东。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