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共享汉语久违的暗香

2021-12-29经典散文
[db:简介]

当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用他的“行走文学三部曲”展现了当代游记的高度,我们用汉语书写的游记散文在近百年来却衰退的触目惊心,《湘行散记》之后,几无作品可以让我们再度为文字中的地域神往。


《小石潭记》的灵动游踪拖沓为不厌其烦的流水帐目;《登泰山记》的阔大壮丽取巧成浩浩汤汤的成语铺陈,更不要说《前赤壁赋》的恢弘与《湖心亭看雪》的隽永——它们都已成为绝响。时至今日,汗牛充栋的游记散文与景点说明书之间,只多了一点鸡汤和百度。当副刊体与附庸者一拍即合,游记最终被摩肩接踵的漫不经心所败坏。


如何在图文时代复兴游记散文的荣光,可能是摆在所有作家面前的一道难题。毕竟,数码相机可以巨细无遗地截取时空信息,影像拍摄可以完整记录全部行程,而散文作者面对大千万象,能依靠的只有文字,换句话说,一个作者,只有他自己。


既要超拔于群体的惰性之外,又要有别于机械的光影摄取,这便不难理解,黑陶为何对汉字如此饱含深情。他首先用阅读的方式浸润、把玩她们,又在写作中击扣、凿刻她们,黑陶试图唤醒每一个汉字的秘密与可能。


对比起比尔·波特(Bill Porter)由终南山而黄河,由禅林而诗林的足迹来,可能黑陶在地理层面上并没有前者走的更远,但黑陶显然更为从容,他在每一处的盘桓,皆以安静的热忱良久抚触文化的搏动。如果说比尔·波特是一个外国人用敬仰的目光孜孜以求古老东方的神秘,那么黑陶则是以“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在故土山河的低处抚触精神的高光。阅读黑陶,我总能看到黢黑的黑陶像一匹黑色的豹子穿行在沧桑巨变后的江南,他的足迹随着山路的起伏不紧不慢,心摹手追,即将点滴碎片熔铸为大块文章。


当我一再阅读《泥与焰》、《漆蓝书简》中那些厚朴又灵动的篇章,我确信这不单单是黑陶个人野心的勃勃快慰,更是游记散文这一体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不堪垃圾重负,必然会发生的修复式重启。


续接散文的千年文脉,为游记赋以令人尊敬的重量,这样的创作自觉不约而同出现在黑陶、周晓枫、傅菲这些五十岁左右的新散文作者的身上,我作为他们的忠实读者一点也不意外——总会有人为传承做点什么,总会有人为远足做点什么,恰如“新小说”之于60年代的法国,“朦胧诗”之于80年代的中国。在知识储备和个人历练臻于“知天命”的节点,他们的静水深流,豁然蔚为大观。


但黑陶们并没有发布纲领或宣言来昭告一种典范的来临,他们更乐于把一颗颗汉字铺就为绵密又透气的卵石小路,他们如匠人般谦逊地等待着读者,共享汉语久违的暗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