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皖南竹器

2021-12-29经典散文
[db:简介]


                                                                皖南竹器(作者:章勇)
              
                                                                             竹 椅   
   
       谁都知道,竹椅是毛竹的专属品,非得毛竹不能形成。
       写竹椅,不能不提毛竹。浙江安吉人说,毛竹的发源起始于安吉,说世上本没有竹,是因为上天护竹仙女朝霞下凡安吉后,嫁夫种竹,人间才有了苍翠青绿的竹子。
       皖南地处长江以南,雨水丰沛,树林茂盛,竹林青翠。毛竹一度成为山民的经济支柱,扬州、山东、上海等地大量需求毛竹,给山民们带来空前的机遇,其昌盛毫不逊色竹乡安吉。
       八十年代末期,黄山余脉的泾县山民为了更好地利用毛竹的潜在价值,率先将毛竹一节节锯开,刮骨索筋,制成竹椅。曾经专门拜访过一位篾匠师傅,他告诉我,从毛竹到制成竹椅,约有十几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除了技艺,还得拼耐力和体力。
       我当即定做一把竹椅,欲要付款,老师傅连忙摆手说,待我做好后,再收款吧。坐在老人屋前的竹椅上,掏出烟点上,静静地看着他怎么将竹子变成椅子。只见他不紧不慢地挑选好一根毛竹,用一把蔑刀去掉表皮,磨光竹节,并用凿具在竹筒两头凿上两个洞,根据作固定用的横杠来决定洞的间距,把最中间的两侧挖薄。之后又将处理好的竹筒放在火堆上经过高温烘烤,当坚硬的毛竹被烤得发软时,就可以拗弯,变成竹椅的靠背连接杆,再用两头削尖的竹片嵌稳,铺好坐板,将压板压结实,最后在竹椅的关节处销上竹键。这样不到一个钟头的时间,老师傅就完成了所有的竹椅制作过程。
       老人从我手中接过钱,脸上堆着笑容,充满成就感,黝黑的额头沁满滴滴汗珠。看得出来,手艺娴熟并不能替代辛苦,辛苦是辛苦,却送给人清凉。我记住了这一刻,记在日记本上,给时光一个不老的机会。记忆里,这把竹椅坐的最多的是祖母,那时她才70来岁,身体很好。经常看到她老人家端着竹椅在老屋的天井边乘凉,悠闲地躺在竹椅上,凉快透气,若是打个盹,恐怕整个梦里吹来的都是清凉的风。
       不知竹椅有没有前世,反正我已领略其今生的风光。尤其是在没有电器的年代,消磨黄昏靠的是它,纳凉听故事离不开它。如今,祖母早已作古,但竹椅还在,静默地感触着她的体温,丰盈着岁月留声的传说。在我心底处,竹椅是我的朋友,尊敬它一如敬重慈祥的祖母。与祖母赛跑,它赢了。祖母活在故事里,而它依然在我的眼前鲜活着,占着一席之地,竹身斑驳,色调暗红,不再翠绿。我时常感激它的存在,因为使我有了怀念,这是不得了的,在我所有的物件中,能够让我怀念的不多,竹椅不愧首选。这不仅竹椅本身的魅力,是有着让人涕泪的往事,总挑起我的神经,拒绝我忘掉过去,不管是好是坏。
       那年,家门口放露场电影,有一位邻村的老婆婆拿一把竹椅,坐在大银幕前面,等着电影的开场。天尚未黑,场上已经满满一片人海,有几个青年男女为谈恋爱发生纠纷,便在电影场上打骂起来,不慎撞倒这个老婆婆,人没事,竹椅却散了架,老人找他们论理,要求赔一把竹椅。青年人不赔,老人蹲在地上蒙住脸哭。祖母见此情景,从家里搬来自己最喜欢的那张竹椅给老婆婆,说要送给她,不要还的。当时我非常着急,祖母怎么连自己的专椅说送人就送人,简直不可思议。赶紧回家搬来一张相似的竹椅,递给老婆婆。也许是我多心,老婆婆坐了一会,就站起来,朝着祖母说,老妹子,今天心情不好,不想看电影了,椅子还给你。声音平缓,失却吵嘴时的高调,眼圈也红红的。说完话,弯身捡起散落在地上的竹椅骨架,转身而去。祖母担心老婆婆,忙跟上去陪着说话。
       两个老人手挽手走着,落日的余辉把她们的背影拉得佷长很长,与竹椅的影子仿佛重叠在一起。那一刻,竹椅跟爱绑在了一起,爱定格在时光深处。其实,不是只有年轻人有梦想,老人也有梦想,她们的梦想就是怎样感受爱的温暖。人越老越有味道,竹椅同样不甘落后。漫山遍野的毛竹随手可得,若不做成竹椅,世间又有几人读出其中意味呢。竹椅越老越光滑,坐上去通体凉爽,有人说是最早的人体工程学家具,琢磨一下,实在不虚。
       竹椅自由竹子转世,流入寻常百姓家,承载每个家庭记忆的那一天起,开始抵达永恒的重生。现代人的生活,几乎忽略了竹椅的存在,制造各种高档沙发,欲以取代竹椅之功能。事实上永远也取代不了,因为沙发不可以摆在开满喇叭花的篱笆墙下,也不能轻易地摆放在墙角,在冬日里边晒太阳边吃着喷香的米饭。
       我非竹椅代言人,如果是,那么所有的中国人都可以是,概因其称过他们的体重,量过他们的温度。束竹椅而高阁,有失其道。既然欲舍难弃,还不如与之对话交流个痛快。

                                                                           竹 篮       
      
       说起竹篮,一般人都会想到是竹子做的,但未必知道这是啥竹子做的。竹子有很多种,能编成篮子的只能是小竹,而大竹普遍称之为毛竹,长于高山上,可编竹椅或用作建筑上的脚手架。
       小竹里面又分淡竹、油竹、桂竹和水竹。犹以水竹的性质最柔最软,竹节间距也是最长的,当竹身用细沙擦过,青绿的外皮立马放出亮度,可以映出人的影子。也许有人觉得我在夸大水竹的光亮程度,存疑或者根本不信,其实取一根洗过的水竹照照尊面,便可以得出答案来。
       第一次用竹篮大概是在1977年,彼时我读小学四年级,当时父母都在生产队里挣工分,无暇顾及我,也没买书包,奶奶只好把我的语文数学课本装进一只褪了色的竹篮子里。也就是说,我第一次接触竹篮是在这一年,提着竹篮上学,我算是学校里的唯一一个学生。老师和同学们感到奇怪,纷纷朝我投来异样的目光,有的同学甚至往我的竹篮里扔石子,被老师呵斥一顿。那天放晚学回家,我顺手就把竹篮扔在厨房的桌子上,且滚到地下,书本散落一地。随后,我跟奶奶喊:“竹篮是用来装菜的,却给我装书,简直让我在学校出了一丑!”
       奶奶不吱声,默默地捡起竹篮轻轻放在桌上,便将书本拿出来。我觉得奶奶虽然不说话,但明显对我刚才的行为表示不满。于是我跑到她跟前,用绵软的口气说:“奶奶,把书给我吧,我写作业去啦!”就这样,我继续不情愿地提着竹篮上学。母亲大概也觉得委屈了我,专程去供销社买来一个黄色的军用书包。
       虽然结束了提着竹篮上学的日子,却没想到几天后倒让我彻底颠覆了竹篮压在我身上的耻辱。周末下晚学,老师竟找到家里,说要看看竹篮,我带着老师在厨房里找了个遍,也没找到。当老师刚要离开时,恰逢母亲从地里下工回家。他跟母亲说,竹篮被校长看中了,能不能卖给他。母亲说,这篮子是她自己编的,家常便用,决不卖的,语气坚硬如铁。老师问母亲,这篮子街上有没有卖?母亲说街上不会有这种细蔑篮子。老师顿时露出一脸的失望,可能母亲考虑到我是他的学生,最后还是勉强应承下来,但必须由老师提供编篮子的水竹。
       由于当时的背景原因,竹园属于生产队,一般家庭没有。若在集体竹园砍竹子,就是给钱也要经生产队长同意,所以即便有了编竹篮的巧手,没有竹子,亦是难为无米之炊。我家的那只唯一的竹篮子的材料,来源于屋后的一分自留地竹园,因而母亲舍不得既免费编竹篮,又自家供材料,尽管编制一只竹篮才五、六根竹子。
      当时流于乡间的竹篮有两种,一种是粗蔑编制的,选材可以随便,淡竹和桂竹皆可,这种篮子的工艺粗糙简单,很多农民都能掌握,一般用于盛装红薯、洋芋头和打猪草等。而母亲编制的竹篮是有别于这种粗蔑篮子,呈长方形状,必须取料水竹,用细软的青丝和黄丝交错编制而成,即可实用,亦可当做贵重礼品送人,技术含量很高,若不具备心灵手巧或者悟性不高的人基本难以掌握。
      后来才知道,当初老师看中被我用来当做书包的竹篮,就是因为它精美,细蔑黄丝,晶莹光滑,底薄且坚固,纯属篮中工艺品。整个学校里,我最是竹篮的受益者,好像与老师无关。唐朝诗人寒山诗云 “我见瞒人汉,如篮盛水走,一气将归家,篮里何曾有?”说竹篮打水是无用功,十分形象。可我觉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大白话在我这里竟无法实现它的真理,因为蹦在蓝天白云下的我,在学校里沐浴着阳光却感受到来自竹篮的温暖。
      不过有时又会产生极大的不快,当我看到细蔑竹篮在学校里不断地出现,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时常错觉认为母亲在用她的手艺贿赂老师,我的学习好也是拜竹篮所赐。母亲知道我有这样的想法后,私下批评我。大意是,细蔑竹篮的手艺本是地方上的一种传统竹器工艺,不能失传,她的手艺不是专利,也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人家喜欢是好事。
      果不其然,母亲的话得到印证。从1977年直至今天,母亲已是满头白发,竹篮仍在民间广为使用,并且愈来愈精致。当然对竹子的伤害无疑也是空前的,倘若苏轼在世,他会作何感想,是否支持这样的做法,是否要用鞭子抽打我们的屁股。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他倡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理论,今人照样欣然接受,竹子是再生很强的植物,砍了长,长出一种叫竹笋的东西,破土而出,立夏一过,竹笋飞速成长,秋天时再看,一棵两三米高的竹子,摇曳于风中,绿影婆娑。
       蛰居竹园小家,挽作竹篮,穿梭于街市,漫步在田园,窈窕淑女将浣洗的衣裳装在竹篮里,像一幅幅美景图画。女人钟情竹篮,私藏别院后房,就像珍藏情物和久违的旗袍。然而,世上之物,皆有轮回。很多人又在不知不觉中用起了塑料方便袋,而且街头、超市和各类商品店到处垂挂着方便袋,红色绿色灰色黑色,迎风招扬,伸手既取,方便确是方便,不过惹出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环境保护。据考,塑料方便袋危害极大,扔弃的废塑废品夹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导致农作物严重减产,进入生活垃圾的方便袋,即便填埋,大概没有上百年的时间也不会溶解。所以,慎用方便袋,并非杞人忧天。
       竹篮处于低潮时,始终没离开过我的视线,家里依然随处可见。偶尔在哪个街角看到,更是万分欣慰。虽然离我们生活渐行渐远,但却永远留在每个人的生命里,我们无需理由去祭奠它,因为,它不定在何时又像方便袋一样让我们猝不及防。

                                                                           竹 席      

       竹席最早源于安徽潜山县,唐朝时称之“舒席”,因潜山隶属安庆,安庆又称舒州,故而得名。白居易曾有诗赞曰:“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因此,竹席早已不是今人的防暑用品。
       作为竹席的鼻祖,舒席曾进入宫中,供帝王将相御用,这是何等的荣光,可见小小竹席有多辉煌,非我辈所能想象。一千多年的传承,竹席遍布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竹席的原貌基本保持,多少权贵和百姓随风而去,而竹席仍然生命不死,顽强不止,试与唐时明月比高低。床前明月光的月犹在,唐王枕睡的竹席尚存,只不过眼下的竹席已经不再是舒席的天下而已,皖南竹席早已平分秋色,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所知道的皖南竹席,并非徽州的屯溪竹席,乃是位于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小村落编制的竹席,这个村庄属于芜湖市南陵县的弋丰村。村庄紧靠长江支流青弋江,村里大小几百人都会编织竹凉席,据说这里的竹席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或许是落场好,紧靠码头和318国道,各家生产的竹席供不应求。早些年,我们去那儿买过竹席或睡或送人,久而久之还交上朋友。朋友自己说,他的手艺在村里不算最好的,编竹席一般还是女人编的好,因为女人细致,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工于细活。为此,我专门观看过一个姑娘编织竹席,记得是一个夏天。姑娘是朋友的邻居,长得也秀气,只是不知道手艺咋样。
       可能有生人在场,姑娘似有几分羞涩,总低着头,我很少能看到她的正脸。只见她将剖好的细蔑一根根交叉排列,先打好底子,铺成框架,再将一片片柔软的蔑丝嵌进竹席的框架内,并用双手往下按,以贴紧蔑丝的准入度。完成一张竹席的编织,我觉得比竹椅的工夫要深,消耗人的体力也略多些。姑娘这么年青的身子,有时都会起身走两下,以缓解腰酸腿胀,这主要是因为编竹席总是蹲着的缘故。看来学会编竹席,首先练好蹲的功夫,否则想也别想。
       编织竹席的原料,与细蔑竹篮的取料一样,同是水竹,只是竹席的水竹用料一定是高高长长的水竹。因而破竹一般由男人操作,然后经过剖、刮、晒,待蔑丝晒干无一毫潮气后,方能开始编织。大凡竹器品都有一个通病,要么选用腊月里的竹子,要么将竹片蔑丝烤干,以防止生虫。但是腊竹的选用受季节限制,更何况长年编织竹席为生的村民,是等不得的,不然只能喝西北风。所以,村民们就想到一个办法,对于腊月之外的竹子,剖成细蔑后,采用高温煮,即可规避季节之限。这里体现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我想过学编竹椅、竹篮、竹席,但是这一生似乎与编无缘,就连编个不成文的故事也编不圆,编不好,深感不安,生怕有人找上门来问状,所以我将努力让笔下的人和物,写成像竹席一样精致完美。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这里的姑娘出嫁时,男方婚房中必备一张竹席,竹席又必须是腊月里的竹子制成,喻示婚姻长久美满。若有半点不忠不诚,婚事立马取消。既然已成风俗,男方不敢造次,定当如实照办。一张竹席,看似简单,谁知做起来并非易事。
       曾有一对恋人,生死相许,订于十一国庆节举行婚礼。男方一切准备就绪,唯独就缺蜡竹竹席,此时正值深秋,上哪去弄腊月的竹席呢。男青年找到我打听哪里能买到腊月竹子的竹席,多贵都行,语言满是真诚,绝对发自肺腑。可是反季节的行为,一般不会让你如愿,通过多番询问,失望多于希望。婚期越来越逼近,不仅男方急,女方也急了,好像很要命的样子。两个相爱的人互相埋怨,谁也不让谁。虽然爱莫能助,但看到他们的彼此伤害,心里不禁产生一种隐隐的痛感。
       于是,我就很严肃地问女青年:“你是真心爱他的吗?”
       女青年有点好奇,睁大眼睛看着我,没有说话,只点了点头。
       我又问:“你是嫁给他,还是嫁给竹席呢?”
      “废话,当然嫁给人啦!”女青年说完,拉着恋人就要走。
      我叫住他们,说能帮助解决竹席的难题。接着,我就将家里没用过的那张亦非腊竹的竹席,送给他们,且要求他们对外声称是在我这里买的,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来个美丽的偷梁换柱,不就大功告成了呀!
       两个人突然惊奇地望着我,异口同声地说,这样也行?我没理睬,端起杯子喝水。约莫一两分钟,女青年说,如果要启用这个方法,我们就聘请你做媒人。我问为什么?她铃声般地笑起来,没有为什么,你答应就行呗。
       我知道这个鬼精灵的意思,一定考虑到他们婚姻的生死存亡与我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聘我为媒,其实就是要我守口如瓶。这是我第一次做媒,居然跟竹席有关。
       故事已成往事。在我看来,风俗和规矩有人为的成分,灵活应用没什么不好,只要达到好的效果。那对恋人长期的和美幸福,就是最好的见证。
       婚姻靠的是呵护,竹席靠的是保养。保养竹席是一门学问,不懂保养即是虐待。有些人将睡过一夏的竹席,于秋凉收起,洗都不洗,便搁置房中。更有甚者,将洗过的竹席置于阳光下爆嗮,误以为可以防止虫蛀,岂不知竹席经过爆嗮,篾片遭受过度炙烤,是一次伤害,存于阴处,突然的冷却,又是一次伤筋动骨,无意间的连续挫伤,竹席大伤元气。次年取出使用时,竹席轻折易断,清香味亦荡然无存。
       皖南竹器中,竹席的威风不减当年,远胜于竹椅和竹篮,在别墅公寓、在乡村农庄,依然有安放的所在之地,其实用远远超越美学价值。生在竹席的国度,舒适而荣幸,清凉且悠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