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牛
2021-12-29经典散文
[db:简介]
饲牛
霞间村的牛有两种,一种是水牛,一种是黄牛。袁枚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樾,是树荫的意思。两句诗是说,有个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歌声嘹亮,在林荫间回荡着。你看,这里提到“黄牛”。我搜索了与之相关的国画作品,“黄牛”都画作水牛。水牛有角,且很大。两个牛角向后弯曲的厉害。两相对比,黄牛的那一丁点牛角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大人告诉小孩两种牛的区别,重要的一点就是牛角。有牛角的是水牛,没有的是黄牛。另一个区别是颜色。国画上所画,画的是水牛的身板,颜色却为黄色。这里我就觉得很奇怪。水牛多为黑色,黄牛多为黄色。我没见过长着两个大牛角而身板为黄色的水牛。是不是画家们画错了?在我所看过的有限的国画作品里,但凡画中有牛的,都是水牛。
此外,霞间村多水牛,而眉力村多黄牛。这大概和环境地理有关。眉力村三面环山,水田少;霞间村水田多。犁地,比如荷庵那块地,近似沼泽地,必须用水牛。黄牛犁不起,力气不够。阿嫲养过多头水牛,我在《眉力村▪水牛》里写过;镇贵家养的则都是黄牛。所以到了要犁地的时候,就都来借阿嫲的水牛。阿嫲都是千叮呤万嘱咐,要带牛去洗浑躯啊。就是泡水。水牛爱泡在水里。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区别。你要是见到一头牛泡在水里,可以大声地告诉身边的人:“看,那是水牛!”错不了。因为黄牛不会长时间在水里泡着。
农闲的时候得放牛。霞间村叫做饲牛,音ci3gvu2。“饲”的意思是“饲养”,给它吃东西,照料它。霞间村人用“饲牛”而不用“放牛”,我猜还是和环境地理有关。四周都是田野和山地,都种上了庄稼和果树。这不能用“放”。一放不得了,吃了人家庄稼毁了人家果林。所以大人出去饲牛,牵着牛绳子走在田垄上,都很小心。小牛犊,不栓绳的,要乱跑。事后准有人骂牛,还骂你祖宗十八代。北方人家都是平原,大草原,嗬,人家是放牧!成群的牛羊,随便放。——这是我猜的,不一定对。总之,我们的祖先在遣词用字上,有讲究。
周末两天,我们去饲牛。三五个人前天晚上约好了:明天一起去啊。好,一起去。
牛走前面,人走后面。一大群水牛,三五个小孩,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新社村那片山,我们常去。离村子有些远,正好可以边走边玩。那片山不高,山上种着柏树和桉树,那时候果树还少。可以放牛。牛也喜欢热闹,一群牛在一起,除非它确实是一头特立独行的牛,不然不会走散。我们就去玩。各种玩。
捉斑鸠。我用石头砸中过一只斑鸠。大家商量着说要用烤。电影里大侠们搞户外活动时不都这么演吗:拿一根树枝,把鱼、兔子、鸟串在树枝上,然后放在火上烤。一边烤一边转动树枝,不一会儿,熟了。这是真的吗?假的。首先,用树枝怎么串过去?人家没说。或者人家真是大侠武功盖世。只见镜头一闪,人家就架好了小火堆在烤。其次,树枝不会烧着了吗?告诉你:会!而且很快就烧着。鸟没烤熟,树枝先熟了。最后,烤出来的还是一坨黑乎乎的东西。电影里烤出来的是油光发亮,完完整整一只。那是在天然环境下能烤出来的吗?我看那是北京烤鸭。
摘野果。虎梅波(茅莓)、多尼(桃金娘),都可以摘来吃。一边吃一边打牌。扑克,四色牌,麻将,都打。或者烤番薯。有时候打仗,分成两派互投土块,把土块当成手榴弹,一边投一边模拟各种声响。还有的时候无聊,什么都不想玩。逮住其中一个人就脱他的裤衩,非得看他的小鸡鸡。
牛跑哪去了?谁谁谁,去看看。看完回来,牛都在那边玩着呢,和咱们一样。
中午,人回家吃饭,牛就栓在山上。不用怕,没人偷牛。只有牛挣脱了牛绳自己跑丢的时候,我没遇到过牛被偷的。这其中有个说法:牛走路慢,小偷偷了牛想快走也快不了。有时候牛也不走。陌生人,使劲拽着牛绳子它也不走。用树枝抽牛屁股,牛也不叫唤。不走。牛人家也知道啊:你是来偷牛的!不能跟你走。吃过午饭回来,把牛再放了,再各玩各的。在眉力村时,和镇贵去放牛。我们带上了小锅、米、油、盐、菜哺干(萝卜干),说午饭要在山上煮饭吃,不回家了。用现在话说就是要野炊。后来野炊没成功,米饭没蒸熟。米粒还是生的。最后还是跑回家吃。这件事受到了大人们的一再嘲笑。
很快就是黄昏,日落西山,赶着牛儿回家。
这时候有坐牛背上的。胡德夫有一首歌,叫《牛背上的小孩》。这首歌我喜欢。不过歌词所写有点疑问。他写,温暖柔和的朝阳……牛背上的小孩已在牛背上。这个有出入。霞间村的小孩,没有上午去放牛时坐在牛背上的。都是傍晚,饲牛回家,才坐在牛背上。正坐反坐侧坐都有。其实就是在牛背上干坐着。拿根笛子坐牛背上吹一下?没有。拿本书坐牛背上翻一下?也没有。我看过一个雕塑,牧童坐在牛背上,拿着本红宝书在看。嚇!
也不是每头牛都可以坐上去。要小心。有的牛性子烈,不让坐。
我和绍林、跃良在一起饲牛的时候多。真快乐,那时候。每个周末我们都在一起玩。前年春节,绍林还问我,阮(我们)去饲牛,把牛栓好后去偷拿人家的番薯藤给牛吃,后来被人家给抓住了,有没有记得?我们就笑。记得啊,不会忘记啊。那块番薯地是我叔叔家的!
2015-06-13
(本文首发于眉力村文艺副刊。微信公众号:meilicun1881)
-
霞间村的牛有两种,一种是水牛,一种是黄牛。袁枚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樾,是树荫的意思。两句诗是说,有个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歌声嘹亮,在林荫间回荡着。你看,这里提到“黄牛”。我搜索了与之相关的国画作品,“黄牛”都画作水牛。水牛有角,且很大。两个牛角向后弯曲的厉害。两相对比,黄牛的那一丁点牛角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大人告诉小孩两种牛的区别,重要的一点就是牛角。有牛角的是水牛,没有的是黄牛。另一个区别是颜色。国画上所画,画的是水牛的身板,颜色却为黄色。这里我就觉得很奇怪。水牛多为黑色,黄牛多为黄色。我没见过长着两个大牛角而身板为黄色的水牛。是不是画家们画错了?在我所看过的有限的国画作品里,但凡画中有牛的,都是水牛。
此外,霞间村多水牛,而眉力村多黄牛。这大概和环境地理有关。眉力村三面环山,水田少;霞间村水田多。犁地,比如荷庵那块地,近似沼泽地,必须用水牛。黄牛犁不起,力气不够。阿嫲养过多头水牛,我在《眉力村▪水牛》里写过;镇贵家养的则都是黄牛。所以到了要犁地的时候,就都来借阿嫲的水牛。阿嫲都是千叮呤万嘱咐,要带牛去洗浑躯啊。就是泡水。水牛爱泡在水里。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区别。你要是见到一头牛泡在水里,可以大声地告诉身边的人:“看,那是水牛!”错不了。因为黄牛不会长时间在水里泡着。
农闲的时候得放牛。霞间村叫做饲牛,音ci3gvu2。“饲”的意思是“饲养”,给它吃东西,照料它。霞间村人用“饲牛”而不用“放牛”,我猜还是和环境地理有关。四周都是田野和山地,都种上了庄稼和果树。这不能用“放”。一放不得了,吃了人家庄稼毁了人家果林。所以大人出去饲牛,牵着牛绳子走在田垄上,都很小心。小牛犊,不栓绳的,要乱跑。事后准有人骂牛,还骂你祖宗十八代。北方人家都是平原,大草原,嗬,人家是放牧!成群的牛羊,随便放。——这是我猜的,不一定对。总之,我们的祖先在遣词用字上,有讲究。
周末两天,我们去饲牛。三五个人前天晚上约好了:明天一起去啊。好,一起去。
牛走前面,人走后面。一大群水牛,三五个小孩,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新社村那片山,我们常去。离村子有些远,正好可以边走边玩。那片山不高,山上种着柏树和桉树,那时候果树还少。可以放牛。牛也喜欢热闹,一群牛在一起,除非它确实是一头特立独行的牛,不然不会走散。我们就去玩。各种玩。
捉斑鸠。我用石头砸中过一只斑鸠。大家商量着说要用烤。电影里大侠们搞户外活动时不都这么演吗:拿一根树枝,把鱼、兔子、鸟串在树枝上,然后放在火上烤。一边烤一边转动树枝,不一会儿,熟了。这是真的吗?假的。首先,用树枝怎么串过去?人家没说。或者人家真是大侠武功盖世。只见镜头一闪,人家就架好了小火堆在烤。其次,树枝不会烧着了吗?告诉你:会!而且很快就烧着。鸟没烤熟,树枝先熟了。最后,烤出来的还是一坨黑乎乎的东西。电影里烤出来的是油光发亮,完完整整一只。那是在天然环境下能烤出来的吗?我看那是北京烤鸭。
摘野果。虎梅波(茅莓)、多尼(桃金娘),都可以摘来吃。一边吃一边打牌。扑克,四色牌,麻将,都打。或者烤番薯。有时候打仗,分成两派互投土块,把土块当成手榴弹,一边投一边模拟各种声响。还有的时候无聊,什么都不想玩。逮住其中一个人就脱他的裤衩,非得看他的小鸡鸡。
牛跑哪去了?谁谁谁,去看看。看完回来,牛都在那边玩着呢,和咱们一样。
中午,人回家吃饭,牛就栓在山上。不用怕,没人偷牛。只有牛挣脱了牛绳自己跑丢的时候,我没遇到过牛被偷的。这其中有个说法:牛走路慢,小偷偷了牛想快走也快不了。有时候牛也不走。陌生人,使劲拽着牛绳子它也不走。用树枝抽牛屁股,牛也不叫唤。不走。牛人家也知道啊:你是来偷牛的!不能跟你走。吃过午饭回来,把牛再放了,再各玩各的。在眉力村时,和镇贵去放牛。我们带上了小锅、米、油、盐、菜哺干(萝卜干),说午饭要在山上煮饭吃,不回家了。用现在话说就是要野炊。后来野炊没成功,米饭没蒸熟。米粒还是生的。最后还是跑回家吃。这件事受到了大人们的一再嘲笑。
很快就是黄昏,日落西山,赶着牛儿回家。
这时候有坐牛背上的。胡德夫有一首歌,叫《牛背上的小孩》。这首歌我喜欢。不过歌词所写有点疑问。他写,温暖柔和的朝阳……牛背上的小孩已在牛背上。这个有出入。霞间村的小孩,没有上午去放牛时坐在牛背上的。都是傍晚,饲牛回家,才坐在牛背上。正坐反坐侧坐都有。其实就是在牛背上干坐着。拿根笛子坐牛背上吹一下?没有。拿本书坐牛背上翻一下?也没有。我看过一个雕塑,牧童坐在牛背上,拿着本红宝书在看。嚇!
也不是每头牛都可以坐上去。要小心。有的牛性子烈,不让坐。
我和绍林、跃良在一起饲牛的时候多。真快乐,那时候。每个周末我们都在一起玩。前年春节,绍林还问我,阮(我们)去饲牛,把牛栓好后去偷拿人家的番薯藤给牛吃,后来被人家给抓住了,有没有记得?我们就笑。记得啊,不会忘记啊。那块番薯地是我叔叔家的!
2015-06-13
(本文首发于眉力村文艺副刊。微信公众号:meilicun1881)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