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随柳白
2021-12-29经典散文
[db:简介]
对于秋天印象最深的就是在风中飘落的黄叶,等到叶子落尽,那夹杂着风雪的北风便呼啸而至了。
一次走到礼堂前花园的水亭旁,阴郁的天气,零散的几个人,昏灰的水池上满满地铺着枯黄的柳叶。柳树在寒风中漫卷着,枝条挣扎地随风摆荡,眉弯的柳叶不断地辞柯,纷纷扬扬地随风飘散,这姿态似迟暮的舞娘深情地做最后的狂舞。想起柳如是的《金明池 咏寒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想着春天的碧玉枝绦,以及那时故交新雨欢畅的聚会,不免有些感触,“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那时的好景或许明年仍再,可是良辰未必有佳期,那时的记忆漫漶之后,只留下了枯落的文字,就像这飘落的黄叶,只能通过这遗留的碎片追忆过去的情与事。
写日记时力求简约忽略详尽,简简单单的几行字,如此的流水账自然不能勾起更多的回忆和联想,然而仍旧写,如果追问起意义来,有时并不能想得通。剥落的记忆写下的文字就像这黄叶,即使明白总要飘落到不知道的角隅泥渠,最终和土一起埋葬;还仍要生长仍要和寒风抗争一番。或许如劳伦斯所说,生活不是一个意义问题,是生命的流动。
鲁迅《坟》的题记中曾追思那些过去的文章陈迹的意义,“在我自己还有一点意义,就是这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痕迹,所以虽知道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至于不远的踏成平地,那是不想管,也无从管了。”后记中也言“人生多苦辛,而人们有时却极容易得到安慰,又何必惜一点笔墨,给多尝些孤独的悲哀呢”。自己的文字虽不能和鲁迅先生比,所写的也算是一种埋葬,一种留恋和慰藉。
张中行先生06年去世后,遗留有七十册的日记,所记下的也不过是日常的流水账,和鲁迅、周作人日记的写法没有什么区别。记人、记事,几乎没有故事的点画,偶能知道一点心境,也是蜻蜓点水,淡淡地过去了。先生的日记取名“丛葬”,为何为此名,女儿解释,是熊十力生前曾把几册书寄存在张中行处,告知曰:我死后,就烧掉葬之。人去字亡,希望也随之速朽。张中行很欣赏这几句话,其意也是自己的心绪的表达吧,所以自己也把日记看作是生命的葬处,时光下的流逝,一切都要成为空无的。
中国有很多导师前辈给青年人引路,鲁迅先生说,倘说为别人引路,因为连我自己还不明白该怎样走,我不相信他们,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那就是:坟。只有这坟是最终的真实,由此我们走得愈加仔细走得愈加珍惜。
作家废名最爱庾信的那句“霜随柳白,月逐坟圆”,认为不会再有第二个诗人能写得出。立冬了,霜快降了,那时的柳或许会多一些峥嵘;月逐坟圆,有了残缺的对照,那月圆才美的惹人留恋。存在无法挽留的流逝,有了永远不能拥抱的他者,才更能深刻体会生活的滋味。像海德格尔表述的,只有向死而生才更好的诗意地栖居。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