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已嫑“浮世绘”
2021-12-30叙事散文stbeijun
其实,我本次东渡的签证理由是“游学”。游学么,就是扮成学者,然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国外一到四周的时间里,学习当地语言、参观当地名校、入住当地学校或民宿、参观游览主要城市和著名景点,学和游结合。但我的双引号游学,主要还是想去考察日本……
其实,我本次东渡的签证理由是“游学”。 游学么,就是扮成学者,然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国外一到四周的时间里,学习当地语言、参观当地名校、入住当地学校或民宿、参观游览主要城市和著名景点,学和游结合。但我的双引号游学,主要还是想去考察日本美术的现状,比如炫耀唐文化消化良好的关西地区,其本土书画还好吗? 学世界美术史的时候,知道了“浮世绘”——翻译成白话,它就是日本风俗画、版画。这种兴起于日本江户时代(大概是我国的清朝)的独特民族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 关西地区的美术馆还是不少的,京都市各级各类型的美术馆有十几座,大阪也不相上下。不过,溜达了一圈之后我觉得:这些美术馆叫做美术博物馆更贴切。因为其展出的都是历史遗产,还分类型展出,比如收藏展、企划展之类等等。而且所有这些展都是要收费的,门票五百到一千三百日元不等。我在祖国日常参加的那种展赛,至少在关西地区是不可想象的。换个角度说,我国如今时尚的单纯“来自生活又反映生活”之视觉艺术创作,在日本是“脱离生活”的表现。 于是,我在游学笔记本的“中国书画”栏目里敲打道:在日本(至少在关西),非但“中国画”遗风难觅,曾被视为日本标识的“浮世绘”,也脱离了其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悬浮在凡人的视野之外。简言之:坊间已嫑“浮世绘”。 现代坊间不要“浮世绘”,当然是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的“书画版”。 作为西方大国之一,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日本当然是所有活动都服从于经济活动,财政资金懒得去管那些不会来钱的什么“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品。 刚抵达日本,我就读到美联社发布消息:历经三年的翻新改造后,京都市美术馆将于今年三月廿一日以“京都市京瓷美术馆”的新形象重新开放……。美术馆名称中的“京瓷”,就是总部位于京都的大企业“京瓷株式会社”。引入冠名权制度,官方理由是为最大程度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吃瓜的理解则是“不收门票了么”? 在又合同、又发达的经济环境下,“公益”变成大家花点钱买利益的意思。所以,包括“浮世绘”和中国画在内的现实主义视觉艺术,当然被坊间视而不见。 那天在最有艺术氛围的清水寺社区,我在熙攘客流的缝隙中拼命扫描沿街建筑,憧憬浮世绘奇迹的出现。但现实是残酷的:尽管我找到一个挂着“叉叉美术馆”牌子的门面,但卖的却是“闭门羹”:那儿的现实生活无需反映了,“浮世绘”就得卷起来。 翌日,我在另一景区发现了一间美术用品店,但门可罗雀。我作为被网的“麻雀”走进店,发现里面倒是品种齐全,除了柜台里大小规格的文房四宝,墙上还挂有不少中国字画。徐娘半老的老板不会中文,彼此的“英语”又只有零级,所以沟通率为零。 美术店的顾客去哪儿啦?浮世绘不卖钱,当然去画商标、搞商业设计了。反映生活要饿死,就得赶紧向另一种“模特”鞠躬。实用美术的盛行,在不需要“浮世绘”的关西坊间尤其明显。从商厦的标识设计,到橱窗摆设乃至LED装饰,耗尽了美术人才。 终于,我在“天守阁”看到一场美展,可惜也是描绘大阪城本身的主题。连博物馆都是这个德行——老板出了钱就要在老板的“城廓”里去办展,城墙外的事情,关我什么事?这么多年的“反映生活”断层,哪天需要现代浮世绘展出了,不知去哪凑作品? 直到周末要离开大阪府,我都没发现有画家街头为人画像或写生的情景。这种在其他西方国家司空见惯的“直面人生”现象,在同是西方阵营的日本绝迹,除经济原因之外,还与后者的成本观念有关:都三滴打印时代了,生活等你来浮世绘,活路早没了。 在劳动力奇缺、讲究效率讲究精细的日本,浮世绘原本就已经升级为版画,如今若等你“肉笔”绘一幅画然后装裱展出,来引起掏钱的观众共鸣,完全不符合投入产出的一般规律。在那儿,现实绘画这种视觉艺术属于闲工夫的范畴——吃饱饭又买包子。 童话里的日本女性形象,是身穿和服、脚履白袜人字脱鞋袅袅走来。其实,这种形象只在节日或庆典才会出现。比如《大阪城花》(封面)的模特,穿和服时肯定是出现在那儿的商业活动场合,平时的服饰则“平时”得很。但日常模特形象的“浮世绘”,现代坊间却不屑一顾:这种画能入画廊吗、能上墙吗?就算能入能上,观众愿意掏那五百一千日元吗? 简言之,纯反映日常生活的美术活动,在日本已经难以为继。 别看关西地区乃至日本崇尚“唐风宋韵”的名声在外,而且至今仍在第三产业的吸金过程发挥积极作用,但本次“游学”走近了我发现:那只是坐吃“遗产”空而已。 很明显,第二产业遐迩闻名的日本,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浮世绘”升级换代方面,重视程度不及工业产品升级储备的一个零头。 因为,那儿已嫑“浮世绘”。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