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们
2021-12-30抒情散文国子祭酒
刺客们他们是一群不用脑子或不怎么用脑子的人。正是这一做法,使他们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他们是中国最早的极端主义者、恐怖分子和不信神的人。他们,就是受人尊敬的刺客们。这些年,我一直频繁地出入于书中,所以熟悉他们。
曹沫鲁国与齐国原本是兄弟之国……
刺客们
他们是一群不用脑子或不怎么用脑子的人。正是这一做法,使他们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他们是中国最早的极端主义者、恐怖分子和不信神的人。他们,就是受人尊敬的刺客们。这些年,我一直频繁地出入于书中,所以熟悉他们。
曹沫
鲁国与齐国原本是兄弟之国。公元前1046年春,武王姬发以极少的兵力打赢了牧野之战,攻进了朝歌,以武力夺取了政权。将齐这个地方赏赐给功劳最高的太师姜尚作为封地。将鲁这个地方赏赐给自己的弟弟姬旦作为封地。后来,姜尚和姬旦以及他们的后人们,分别在各自的封地上推行着自己的统治理念。姬旦是个崇尚道德的人,所以鲁国多侃侃而谈、指手划脚的先生。姜尚善经营,所以齐国富庶,兵强马壮,人口众多。久而久之,自然滋长了吞并鲁国的野心。一个小孩抱着块金子,谁能抵挡据为已有的诱惑。
这种情况下,曹沫登场了!
虽然他生在长在以礼仪著称的鲁国。但他厌弃这种过分做作的东西。所以,除了一身力气他什么也不相信。鲁庄公,一个在列强的步步蚕食下国土日渐萎缩的国君,同样对讲仁讲义的摇头晃脑和唾沫四溅彻底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所以,他任命曹沫为将军与齐国开战。起初,这一任命并不意味着信任,但作为一个国君又绝对不能没有信任。事事都须自己操心,做国君绝对不如种地更有意义。所以,当初他对曹沫下的命令可能非常简短,比如:“去吧,打败他们!”事实上,这句话他自己也不相信。
就这样,想法简单的国君与想法更简单的臣子,两个想法简单的人将战争的格局和结果搞得既简单又清晰。鲁国败了。一败,再败,三败。一共败了三场。
显然,他们并未想着从中总结点什么吸取点什么借鉴着什么。战争的失败,他们无须承担任何罪名。以二千多年后今天的普遍读者来看,大体不会得出另外的结论。他们的对手太强了。一个是经历过诸多苦难、工于谋略的君王齐恒公,一个是善于轻松解决各种棘手问题的大臣管仲。
再打,无论在双方哪一方看来,都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所以,他们约定在轲这个地方进行高层会谈。谈判中,曹沫没有任何预兆地站了起来,走到齐恒公面前,以他的勇敢更进一步地简化了原本可能复杂冗长的事情,使谈判极具戏剧性地落下了帷幕。大致情形是:他手握匕首劫持了齐恒公,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齐国年年侵占鲁国的土地。现在鲁国都城城墙的砖头掉下来,砸着的恐怕都是齐国的土地吧!你们究竟还想怎么着?实话说,我忍你们很久了!能不能给个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的说法?”
性命与土地之间根本无须权衡,齐恒公张口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所有土地。两国的史官们当场记录下来,形成了会议纪要。曹沫当即扔了匕首,面不改色地回到了座位上,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继续侃侃而谈。因为未保住面子,齐国这边自然是“恒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了!”但在聪明人管仲的观说下,并没有发作。
很快,齐国将侵占鲁国的土地悉数归还了。三战三败的曹沫用了一把小小的匕首就将失地全部要了回来,也是鲁庄公做梦都没梦到过的。
结果自然是,曹沫赢得了鲁庄公的信任与器重,也赢得了天下男人、女人和狗的尊敬。
专诸
曹沫劫持齐恒公这件事过了167年后,一件真正的刺杀事件发生了。之所以冠之以真正的,因为刺杀是十分成功的。要把牵扯到这件事的人物背景叙述清楚,有点麻烦,所以我尽量拣要紧的说。
刺客专诸,吴国堂邑人,普遍老百姓一个,热衷于哥们义气,也颇有几分力气。
举荐专诸的人,伍子胥,楚国在逃官员,父兄被杀,身负血海深仇。
雇佣专诸的人,公子光,吴王僚的堂兄。公子光为什么要杀吴王僚。涉及家事情况往往比较复杂。事情得从上上任吴王寿梦说起。寿梦有四个儿子:老大诸樊,老二余祭,老三夷昧,老四季札。四个儿子中,季札最为贤能,梦寿临死时想把王位传给他,季札坚决不同意。梦寿死后,老大诸樊代理国政,守孝期满后,诸樊让季札继位。季札跑了。跑的原因,大概是非常不喜欢王这个职业。也或许有别的原因,只有他自己清楚,可以肯定的是,他跑去种地了。
于是乎,诸樊继承了王位。诸樊死的时候,为了完成父亲梦寿的遗愿将王位传给弟弟季札,立下遗嘱王位兄弟相传,一定要传给季札。老二余祭,老三夷昧死后,季札眼看着王位又轮到自己了。再次跑了,这次跑去什么了,我所看过的史书上没写。想想,应该是干他喜欢干的事去了。于是,经过大臣和国人商议,将王位传给了夷昧的儿子僚。千万别以为季札再三谦让,吴王这个王位就不值钱了。这不,诸樊的大儿子光不高兴了。他放话说:“叔父季札不做吴王,吴王也轮不到僚吧,该我做才是!”兄弟如何?挡道了只有敌人,没有兄弟。
这句话让伍子胥看到了复仇的希望。复仇,一种狂野的正义,一直在他心胸澎湃。他是个超级聪明人,知道为达成这一愿望,必须先得让公子光梦想成真。于是,他向公子光举荐了专诸。
这一年四月的一天,光做好一切准备后,邀请吴王僚来家中吃饭。僚赴宴的排场很大,据说当时卫士从宫门一直排到了公子光家中,顶尖高手持剑贴身而立。生死在即,对吴王僚而言,身在明处,不要以为周密到什么都算计到了,总有一些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对公子光而言,计在暗处,即使到了绝境也有诸多选择。
酒过三巡后,最重要的一道菜――鱼――由最重要的人物专诸端着上场了。鱼的肚子里,就是那把后来闻名天下的短剑――鱼肠剑!这就是吴王僚没有想到的。所以,刺杀是成功的。因为设计排除了任何干扰。吴王僚当场被专诸刺死。专诸本人也倾刻间被吴王的卫士们杀死。
最大的受益者是公子光,很快他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吴王阖闾。其次是伍子胥,几年后,他带领吴国的大军攻破了楚国的都城,用鞭子将楚平王的尸体抽得粉碎。再次是专诸没有留下名姓的儿子,据说,公子光让他做了官级官员,待遇不错。
豫让
豫让,可能不是所有刺客里最失败的,但肯定是最执着最敬业的一个。所以,一部洋洋洒洒的《资治通鉴》从他写起。“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是他唯一信奉的。这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道理,后来成了首要的刺客信条。
初出道的时候,他投身于晋国六大家族之二的范氏、中行氏集团门下。没过多长时间,范氏、中行氏集团在与智氏、韩氏、赵氏、魏氏集团的政治斗争中失败,遭灭门之祸。豫让先生没有以死土自居,而是识时务地投在了胜利者智伯的门下。智伯为人虽然刻薄,但慧眼识人,待豫让先生食有鱼、出有车,非常不错。
智伯是怎样一个人呢?得从这个时候晋国的君王晋出公说起。出公当政时,大权旁落,晋室式微,家臣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权势日益强大,加上权臣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大家族效仿诸候列国架空周王朝的架势,完全将晋国王室架空了。但六大家族之间,也因分赃不均,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
出公17年时,智伯联合赵、韩、魏三家,灭了范氏、中行氏两家,并盘算着怎么划分范氏、中行氏的领地。豫让先生就是这个时候投到智伯门下的。对于这件事以及相关的种种,出公看在眼里怒在心里,但有想法没办法。于是做出了一个极不理智的行动,将这件事通告给了齐国、鲁国,欲借齐鲁之力消灭四大家族。远水岂能救得了近火?四大家族先下手为强,首先起兵发难攻破了晋国王室,手无兵权的出公理所当然地逃跑了。逃往齐国的途中,因惊吓气愤过度,不治身亡。
身为大臣的智伯,推选自己甚为满意便于掌控的晋昭公的重孙子骄为傀儡国君,便开始掌持国政一手遮天了。赵襄子、韩康子、魏恒子三大家族看不过眼,联合起来,武力夺取政权,灭了智氏一门,并三分晋国。
智氏的门客自然作鸟兽散了,豫让先生也避祸山中。对智伯深恶痛绝的赵襄子派人将智伯的人头割下来,做成了饮酒的器具。这一骇人的举动使逃亡中的豫让先生出离愤怒了。于是乎,发下重誓,必报智伯之仇,并开始了行刺。
第一次刺杀行动是这样的。他更名改姓装作下人到赵襄子家中粉刷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突然觉得心慌。派人抓了这个刷厕所的审问,果然是刺客豫让。看来这个赵襄子确实够另类的,不但用人头做的酒器饮酒,第六感官还相当精确。赵襄子为博得宽宏大谅的好名声,没有杀豫让。而是放话说:“智伯灭门无后,他的门客想报仇,也是理所当然的! 豫让先生是个义士,杀了可惜,由他去吧,以后我小心就是了。”于是,放了豫让。
经过对这次刺杀行动失败原因的反思和总结,豫让先生觉得常规刺杀的方法手段已经不奏效了。于是,自毁容貌,并弄哑了嗓子,装作叫花子沿街乞讨。他的妻子已经认不出他了。但被一个朋友认了出来。朋友见他这个样子,伤心地说:“怎么弄成了这个样子?以你的才能,如果投靠在赵襄子门下,何愁不能杀他呢?”豫让的原则是:如果在赵襄子的门下做事,又杀了赵襄子,是怀有二心。我要做的是让天下怀有二心的臣子门客们感到惭愧的事。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他进行了第二次行刺。潜伏在赵襄子必经的一座桥下。襄子前呼后拥到桥边时,坐骑突然受惊。赵襄子毫无悬念四平八稳地说:“豫让肯定在这里!”侍卫们一搜,便把豫让先生提溜了出来。
赵襄子对这件事的没完没了十分不解,问豫让:“你当初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被智伯灭门,你怎么不报仇呢?反而投在了智伯的门下。现在我杀了智伯,你怎么如此一根筋地钻进报仇的牛角尖里了?”
豫让先生的回答相当的趣,他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的时候,他们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我,我自然以一般人的态度回报了。而我在智伯门下做事的时候,智伯以国家栋梁之材的标准待我,我自然要以国士的规格回报了!”
听此一言,赵襄子长叹:“豫让啊,你这样为智伯报仇,已经成就了你的好名声了!我放过你一次,这次不再放你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豫让先生当然不会有更多想法,便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我听说贤明的人有成人之美的好品德!今天我认栽了,请你把外衣脱下来,让我刺上几剑吧,也好对智伯有个交待!”
话音落,当场的空气即凝滞了。赵襄子脱下外衣让手下拿给豫让。豫让三跃而起连刺三剑,大喊一声:“智伯,我来了!”遂横剑自刎而死。
豫让的一跃,是刺客的一跃,绝对的身姿!
聂政
我随手抽了把单刀
走了趟雪花掩月
无声的月夜
只有鸽子簌簌地起飞
这是诗人张错《漂泊者》中的一句,颇有意境,读时不免想起夜行的侠客。而我现在想说的是刺客,比之侠客,他们要单纯得多,决绝得多。关于他们的最早记忆,大约来自传奇类、演义类小说。真正震撼,是若干年前从《散文》杂志中读到张承志《清洁的精神》一文。掩卷暗问:这些人真的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后来,当了兵,在阿勒泰某驻军医院门口的小书店里买了本全文言的精装版《史记》,读的第一篇就是第八十六卷刺客列传。那是个冬天。那个冬天下了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大雪中,跟着姓贺的四川籍班长,开着一辆解放141型运输车,到了一些这辈子可能不会再去但绝不会忘记分毫的地方。冬天过后,我考上了军校,便与《史记》分开了。再见再读时,已是五年后了。
时间总是很快。更快的是一种称之为锋利的东西。它可以任意截取时间。比如,刺客聂政活过的时间。大约是豫让先生刺杀赵襄子40多年后的事吧。
聂政,一个贫民。因一个毫不相干的人严仲子,杀死了另一个毫不相干的人侠累。究其原因,仅仅因为严仲子对自己的另眼相看。或许是我们过于理性了,凡事总想理出个因果关系来,埋没了人性中那些炫目的璀璨。直至它手起刀落的一现,才引发这千年又千年的长叹。
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衡量,聂政都是个小人物。最初,因为杀了人,带着母亲和姐姐隐姓埋名于齐国的市井中,以屠狗为生。而另两个关键性人物,则身份显赫多了。一个是韩国的国相侠累,一个是韩哀候的宠臣严仲子,基本都是国士身份。后来,严仲子和侠累在政治斗争中,不知是因为争宠还是分赃不均发生了矛盾,严仲子败落逃跑,四处求刺客报仇或反败为胜。
他落魄地来到齐国时,有人向他举荐了聂政。仅就举荐这件事而言,就很值得深思。隔着两千多年的时间,尽管我不知道聂政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但一定是特立独行的。拿今天的话说,就是非常另类的。一个能将名字深深刻入时间的人,一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和锋利之处。否则,一个杀狗的屠夫的名字何以会传到严仲子的耳朵里,继尔成为一种比喻和象征。
对聂政,严仲子是什么态度呢?据说,他数次亲自登门请客吃饭,聂政都没答理。但车有车路,马有马路,严仲子一个政客总有打动聂政的办法。他听说聂政是个大孝子,于是在聂政母亲过寿的时候,带着酒菜和黄金登门贺寿。卑词厚礼必有所求,聂政再次推辞了。当然,话说得很委婉:“我母老家贫,在异乡以杀狗为业,就是了为奉送老母,眼下日子还过得去,不敢收先生的厚礼。”严仲子也是个直达目的的人,当即说明了来意:“我有大仇在身,游历于各诸候国,听说先生大义大勇,所以才登门拜访,交个朋友而已,不敢有所求!”聂政辞谢:“我之所以在这当个屠夫,是有老母在堂,不能轻易许诺什么,还忘先生见谅!”严仲子见状,也没有再坚持,客客气气地走了。
几年后,聂政的母亲去世了。服丧完毕后,聂政突然提起:“我聂政,一个市井之徒,以杀狗为业。严仲子乃一国卿相,不远千里送厚礼来结交我这个朋友,我之所以没有接受,是因为要供养老母,但我知道贤明的人激于怨愤而亲信穷困潦倒的人这个道理,岂能装聋作哑不理不睬!现在老母过世了,我也要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了!”一个人心里总会装着一些东西,这就是聂政心里装着的。与高尚之类的无关,完全是一个人的固守与坚持。于是,他来到濮阳拜见严仲子。
对于聂政的到来,严仲子自然是喜出望外的。这件事他期望过也失望过。现在聂政来了,就在眼前,使他心里复仇的火焰再度炽烈在燃起。
在行刺的问题上,严仲子的态度很明确、行动很积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然而,他低估聂政了。其实,几年前他亲自登门拜访的时候,聂政已经在心里默认、接受并铁定了个人命运的走向问题。聂政说:“人多了嘴杂事多,反而不好办事,先生在府中静候消息就是了!”说完,即转身离开了。如果要把聂政行刺的故事拍成影视,这个转身一定是值得大加渲染和特写的形姿。那一转,风云为之变色;那一转,世人为之惊叹;那一转,历史为之一顿。
聂政只人杖剑大模大样进入韩相侠累府的时候,是正午时分。侠累坐在正堂上,他和他的侍卫们做梦也没想到,这个其貌不扬的人将是历史上最冷酷的刺客。聂政不紧不慢地走上台阶,入门,一剑刺死侠累后。侍卫们才反应过来,纷纷上前围捕。聂政连杀数十名卫士后,自毁面目,剖腹出肠,倒地而死。现在看来,聂政可能是刺客里武功最高的。因为他从容完成刺杀侠累的使命后,还游刃有余地了结了后事,保护了严仲子及家人。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一种完成意义上的洁净。没有剩下事情留给别人。
国相被刺,韩王震怒,将聂政的尸体扔于集市上,悬赏千金索求行刺者的身份。很长时间,没有人知道。当然,严仲子是知道的,但肯定也是喜不形于色、乐不显于表。这个时候,谁愿望惹祸上身呢?这个时候,我们对他不作评价;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将他忽略不计了。
这件事传到齐国的时候。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人刺杀了韩相侠累,曝尸于市悬赏千金,无人知道是谁。遂失声痛哭:“这一定是我弟弟聂政,行刺肯定是因为严仲子的关系!”聂荣便来到韩国,伏尸痛哭。过往的人纷纷说“这个人杀了我们的国相,我王悬赏千金索求他的身份,你怎么敢来辨认呢?”聂荣说:“这是我弟弟聂政,早年时他之所以以杀狗为业,是因为老母需要供养,我未出嫁。现在老母已经过世,我也出嫁了。我弟弟因为严仲子的关系刺杀侠累!之他以自毁容貌,是因为习连累到我呀!我怎么能因为畏惧一死,而埋没了我弟弟的名声呢?”此言一出,韩人皆惊;此言传开,举世皆叹!这是怎样的人格?岂是浅薄的文字所能形容!
后来,聂荣在聂政身边死了!他们兄妹何人所葬、葬身何处,是他们死之后的事情,与他们无关。我想,那时一定是一缕夕阳的余脉照耀着最后的大地。那些捧土为坟,凝眉为祭的人们一定听到了脚步碾雪的声音,从冬天起程,穿过了重重时间和人类!
[ 本帖最后由 国子祭酒 于 2010-12-16 23:04 编辑 ]
他们是一群不用脑子或不怎么用脑子的人。正是这一做法,使他们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他们是中国最早的极端主义者、恐怖分子和不信神的人。他们,就是受人尊敬的刺客们。这些年,我一直频繁地出入于书中,所以熟悉他们。
曹沫
鲁国与齐国原本是兄弟之国。公元前1046年春,武王姬发以极少的兵力打赢了牧野之战,攻进了朝歌,以武力夺取了政权。将齐这个地方赏赐给功劳最高的太师姜尚作为封地。将鲁这个地方赏赐给自己的弟弟姬旦作为封地。后来,姜尚和姬旦以及他们的后人们,分别在各自的封地上推行着自己的统治理念。姬旦是个崇尚道德的人,所以鲁国多侃侃而谈、指手划脚的先生。姜尚善经营,所以齐国富庶,兵强马壮,人口众多。久而久之,自然滋长了吞并鲁国的野心。一个小孩抱着块金子,谁能抵挡据为已有的诱惑。
这种情况下,曹沫登场了!
虽然他生在长在以礼仪著称的鲁国。但他厌弃这种过分做作的东西。所以,除了一身力气他什么也不相信。鲁庄公,一个在列强的步步蚕食下国土日渐萎缩的国君,同样对讲仁讲义的摇头晃脑和唾沫四溅彻底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所以,他任命曹沫为将军与齐国开战。起初,这一任命并不意味着信任,但作为一个国君又绝对不能没有信任。事事都须自己操心,做国君绝对不如种地更有意义。所以,当初他对曹沫下的命令可能非常简短,比如:“去吧,打败他们!”事实上,这句话他自己也不相信。
就这样,想法简单的国君与想法更简单的臣子,两个想法简单的人将战争的格局和结果搞得既简单又清晰。鲁国败了。一败,再败,三败。一共败了三场。
显然,他们并未想着从中总结点什么吸取点什么借鉴着什么。战争的失败,他们无须承担任何罪名。以二千多年后今天的普遍读者来看,大体不会得出另外的结论。他们的对手太强了。一个是经历过诸多苦难、工于谋略的君王齐恒公,一个是善于轻松解决各种棘手问题的大臣管仲。
再打,无论在双方哪一方看来,都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所以,他们约定在轲这个地方进行高层会谈。谈判中,曹沫没有任何预兆地站了起来,走到齐恒公面前,以他的勇敢更进一步地简化了原本可能复杂冗长的事情,使谈判极具戏剧性地落下了帷幕。大致情形是:他手握匕首劫持了齐恒公,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齐国年年侵占鲁国的土地。现在鲁国都城城墙的砖头掉下来,砸着的恐怕都是齐国的土地吧!你们究竟还想怎么着?实话说,我忍你们很久了!能不能给个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的说法?”
性命与土地之间根本无须权衡,齐恒公张口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所有土地。两国的史官们当场记录下来,形成了会议纪要。曹沫当即扔了匕首,面不改色地回到了座位上,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继续侃侃而谈。因为未保住面子,齐国这边自然是“恒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了!”但在聪明人管仲的观说下,并没有发作。
很快,齐国将侵占鲁国的土地悉数归还了。三战三败的曹沫用了一把小小的匕首就将失地全部要了回来,也是鲁庄公做梦都没梦到过的。
结果自然是,曹沫赢得了鲁庄公的信任与器重,也赢得了天下男人、女人和狗的尊敬。
专诸
曹沫劫持齐恒公这件事过了167年后,一件真正的刺杀事件发生了。之所以冠之以真正的,因为刺杀是十分成功的。要把牵扯到这件事的人物背景叙述清楚,有点麻烦,所以我尽量拣要紧的说。
刺客专诸,吴国堂邑人,普遍老百姓一个,热衷于哥们义气,也颇有几分力气。
举荐专诸的人,伍子胥,楚国在逃官员,父兄被杀,身负血海深仇。
雇佣专诸的人,公子光,吴王僚的堂兄。公子光为什么要杀吴王僚。涉及家事情况往往比较复杂。事情得从上上任吴王寿梦说起。寿梦有四个儿子:老大诸樊,老二余祭,老三夷昧,老四季札。四个儿子中,季札最为贤能,梦寿临死时想把王位传给他,季札坚决不同意。梦寿死后,老大诸樊代理国政,守孝期满后,诸樊让季札继位。季札跑了。跑的原因,大概是非常不喜欢王这个职业。也或许有别的原因,只有他自己清楚,可以肯定的是,他跑去种地了。
于是乎,诸樊继承了王位。诸樊死的时候,为了完成父亲梦寿的遗愿将王位传给弟弟季札,立下遗嘱王位兄弟相传,一定要传给季札。老二余祭,老三夷昧死后,季札眼看着王位又轮到自己了。再次跑了,这次跑去什么了,我所看过的史书上没写。想想,应该是干他喜欢干的事去了。于是,经过大臣和国人商议,将王位传给了夷昧的儿子僚。千万别以为季札再三谦让,吴王这个王位就不值钱了。这不,诸樊的大儿子光不高兴了。他放话说:“叔父季札不做吴王,吴王也轮不到僚吧,该我做才是!”兄弟如何?挡道了只有敌人,没有兄弟。
这句话让伍子胥看到了复仇的希望。复仇,一种狂野的正义,一直在他心胸澎湃。他是个超级聪明人,知道为达成这一愿望,必须先得让公子光梦想成真。于是,他向公子光举荐了专诸。
这一年四月的一天,光做好一切准备后,邀请吴王僚来家中吃饭。僚赴宴的排场很大,据说当时卫士从宫门一直排到了公子光家中,顶尖高手持剑贴身而立。生死在即,对吴王僚而言,身在明处,不要以为周密到什么都算计到了,总有一些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对公子光而言,计在暗处,即使到了绝境也有诸多选择。
酒过三巡后,最重要的一道菜――鱼――由最重要的人物专诸端着上场了。鱼的肚子里,就是那把后来闻名天下的短剑――鱼肠剑!这就是吴王僚没有想到的。所以,刺杀是成功的。因为设计排除了任何干扰。吴王僚当场被专诸刺死。专诸本人也倾刻间被吴王的卫士们杀死。
最大的受益者是公子光,很快他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吴王阖闾。其次是伍子胥,几年后,他带领吴国的大军攻破了楚国的都城,用鞭子将楚平王的尸体抽得粉碎。再次是专诸没有留下名姓的儿子,据说,公子光让他做了官级官员,待遇不错。
豫让
豫让,可能不是所有刺客里最失败的,但肯定是最执着最敬业的一个。所以,一部洋洋洒洒的《资治通鉴》从他写起。“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是他唯一信奉的。这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道理,后来成了首要的刺客信条。
初出道的时候,他投身于晋国六大家族之二的范氏、中行氏集团门下。没过多长时间,范氏、中行氏集团在与智氏、韩氏、赵氏、魏氏集团的政治斗争中失败,遭灭门之祸。豫让先生没有以死土自居,而是识时务地投在了胜利者智伯的门下。智伯为人虽然刻薄,但慧眼识人,待豫让先生食有鱼、出有车,非常不错。
智伯是怎样一个人呢?得从这个时候晋国的君王晋出公说起。出公当政时,大权旁落,晋室式微,家臣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权势日益强大,加上权臣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大家族效仿诸候列国架空周王朝的架势,完全将晋国王室架空了。但六大家族之间,也因分赃不均,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
出公17年时,智伯联合赵、韩、魏三家,灭了范氏、中行氏两家,并盘算着怎么划分范氏、中行氏的领地。豫让先生就是这个时候投到智伯门下的。对于这件事以及相关的种种,出公看在眼里怒在心里,但有想法没办法。于是做出了一个极不理智的行动,将这件事通告给了齐国、鲁国,欲借齐鲁之力消灭四大家族。远水岂能救得了近火?四大家族先下手为强,首先起兵发难攻破了晋国王室,手无兵权的出公理所当然地逃跑了。逃往齐国的途中,因惊吓气愤过度,不治身亡。
身为大臣的智伯,推选自己甚为满意便于掌控的晋昭公的重孙子骄为傀儡国君,便开始掌持国政一手遮天了。赵襄子、韩康子、魏恒子三大家族看不过眼,联合起来,武力夺取政权,灭了智氏一门,并三分晋国。
智氏的门客自然作鸟兽散了,豫让先生也避祸山中。对智伯深恶痛绝的赵襄子派人将智伯的人头割下来,做成了饮酒的器具。这一骇人的举动使逃亡中的豫让先生出离愤怒了。于是乎,发下重誓,必报智伯之仇,并开始了行刺。
第一次刺杀行动是这样的。他更名改姓装作下人到赵襄子家中粉刷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突然觉得心慌。派人抓了这个刷厕所的审问,果然是刺客豫让。看来这个赵襄子确实够另类的,不但用人头做的酒器饮酒,第六感官还相当精确。赵襄子为博得宽宏大谅的好名声,没有杀豫让。而是放话说:“智伯灭门无后,他的门客想报仇,也是理所当然的! 豫让先生是个义士,杀了可惜,由他去吧,以后我小心就是了。”于是,放了豫让。
经过对这次刺杀行动失败原因的反思和总结,豫让先生觉得常规刺杀的方法手段已经不奏效了。于是,自毁容貌,并弄哑了嗓子,装作叫花子沿街乞讨。他的妻子已经认不出他了。但被一个朋友认了出来。朋友见他这个样子,伤心地说:“怎么弄成了这个样子?以你的才能,如果投靠在赵襄子门下,何愁不能杀他呢?”豫让的原则是:如果在赵襄子的门下做事,又杀了赵襄子,是怀有二心。我要做的是让天下怀有二心的臣子门客们感到惭愧的事。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他进行了第二次行刺。潜伏在赵襄子必经的一座桥下。襄子前呼后拥到桥边时,坐骑突然受惊。赵襄子毫无悬念四平八稳地说:“豫让肯定在这里!”侍卫们一搜,便把豫让先生提溜了出来。
赵襄子对这件事的没完没了十分不解,问豫让:“你当初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被智伯灭门,你怎么不报仇呢?反而投在了智伯的门下。现在我杀了智伯,你怎么如此一根筋地钻进报仇的牛角尖里了?”
豫让先生的回答相当的趣,他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的时候,他们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我,我自然以一般人的态度回报了。而我在智伯门下做事的时候,智伯以国家栋梁之材的标准待我,我自然要以国士的规格回报了!”
听此一言,赵襄子长叹:“豫让啊,你这样为智伯报仇,已经成就了你的好名声了!我放过你一次,这次不再放你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豫让先生当然不会有更多想法,便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我听说贤明的人有成人之美的好品德!今天我认栽了,请你把外衣脱下来,让我刺上几剑吧,也好对智伯有个交待!”
话音落,当场的空气即凝滞了。赵襄子脱下外衣让手下拿给豫让。豫让三跃而起连刺三剑,大喊一声:“智伯,我来了!”遂横剑自刎而死。
豫让的一跃,是刺客的一跃,绝对的身姿!
聂政
我随手抽了把单刀
走了趟雪花掩月
无声的月夜
只有鸽子簌簌地起飞
这是诗人张错《漂泊者》中的一句,颇有意境,读时不免想起夜行的侠客。而我现在想说的是刺客,比之侠客,他们要单纯得多,决绝得多。关于他们的最早记忆,大约来自传奇类、演义类小说。真正震撼,是若干年前从《散文》杂志中读到张承志《清洁的精神》一文。掩卷暗问:这些人真的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后来,当了兵,在阿勒泰某驻军医院门口的小书店里买了本全文言的精装版《史记》,读的第一篇就是第八十六卷刺客列传。那是个冬天。那个冬天下了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大雪中,跟着姓贺的四川籍班长,开着一辆解放141型运输车,到了一些这辈子可能不会再去但绝不会忘记分毫的地方。冬天过后,我考上了军校,便与《史记》分开了。再见再读时,已是五年后了。
时间总是很快。更快的是一种称之为锋利的东西。它可以任意截取时间。比如,刺客聂政活过的时间。大约是豫让先生刺杀赵襄子40多年后的事吧。
聂政,一个贫民。因一个毫不相干的人严仲子,杀死了另一个毫不相干的人侠累。究其原因,仅仅因为严仲子对自己的另眼相看。或许是我们过于理性了,凡事总想理出个因果关系来,埋没了人性中那些炫目的璀璨。直至它手起刀落的一现,才引发这千年又千年的长叹。
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衡量,聂政都是个小人物。最初,因为杀了人,带着母亲和姐姐隐姓埋名于齐国的市井中,以屠狗为生。而另两个关键性人物,则身份显赫多了。一个是韩国的国相侠累,一个是韩哀候的宠臣严仲子,基本都是国士身份。后来,严仲子和侠累在政治斗争中,不知是因为争宠还是分赃不均发生了矛盾,严仲子败落逃跑,四处求刺客报仇或反败为胜。
他落魄地来到齐国时,有人向他举荐了聂政。仅就举荐这件事而言,就很值得深思。隔着两千多年的时间,尽管我不知道聂政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但一定是特立独行的。拿今天的话说,就是非常另类的。一个能将名字深深刻入时间的人,一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和锋利之处。否则,一个杀狗的屠夫的名字何以会传到严仲子的耳朵里,继尔成为一种比喻和象征。
对聂政,严仲子是什么态度呢?据说,他数次亲自登门请客吃饭,聂政都没答理。但车有车路,马有马路,严仲子一个政客总有打动聂政的办法。他听说聂政是个大孝子,于是在聂政母亲过寿的时候,带着酒菜和黄金登门贺寿。卑词厚礼必有所求,聂政再次推辞了。当然,话说得很委婉:“我母老家贫,在异乡以杀狗为业,就是了为奉送老母,眼下日子还过得去,不敢收先生的厚礼。”严仲子也是个直达目的的人,当即说明了来意:“我有大仇在身,游历于各诸候国,听说先生大义大勇,所以才登门拜访,交个朋友而已,不敢有所求!”聂政辞谢:“我之所以在这当个屠夫,是有老母在堂,不能轻易许诺什么,还忘先生见谅!”严仲子见状,也没有再坚持,客客气气地走了。
几年后,聂政的母亲去世了。服丧完毕后,聂政突然提起:“我聂政,一个市井之徒,以杀狗为业。严仲子乃一国卿相,不远千里送厚礼来结交我这个朋友,我之所以没有接受,是因为要供养老母,但我知道贤明的人激于怨愤而亲信穷困潦倒的人这个道理,岂能装聋作哑不理不睬!现在老母过世了,我也要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了!”一个人心里总会装着一些东西,这就是聂政心里装着的。与高尚之类的无关,完全是一个人的固守与坚持。于是,他来到濮阳拜见严仲子。
对于聂政的到来,严仲子自然是喜出望外的。这件事他期望过也失望过。现在聂政来了,就在眼前,使他心里复仇的火焰再度炽烈在燃起。
在行刺的问题上,严仲子的态度很明确、行动很积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然而,他低估聂政了。其实,几年前他亲自登门拜访的时候,聂政已经在心里默认、接受并铁定了个人命运的走向问题。聂政说:“人多了嘴杂事多,反而不好办事,先生在府中静候消息就是了!”说完,即转身离开了。如果要把聂政行刺的故事拍成影视,这个转身一定是值得大加渲染和特写的形姿。那一转,风云为之变色;那一转,世人为之惊叹;那一转,历史为之一顿。
聂政只人杖剑大模大样进入韩相侠累府的时候,是正午时分。侠累坐在正堂上,他和他的侍卫们做梦也没想到,这个其貌不扬的人将是历史上最冷酷的刺客。聂政不紧不慢地走上台阶,入门,一剑刺死侠累后。侍卫们才反应过来,纷纷上前围捕。聂政连杀数十名卫士后,自毁面目,剖腹出肠,倒地而死。现在看来,聂政可能是刺客里武功最高的。因为他从容完成刺杀侠累的使命后,还游刃有余地了结了后事,保护了严仲子及家人。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一种完成意义上的洁净。没有剩下事情留给别人。
国相被刺,韩王震怒,将聂政的尸体扔于集市上,悬赏千金索求行刺者的身份。很长时间,没有人知道。当然,严仲子是知道的,但肯定也是喜不形于色、乐不显于表。这个时候,谁愿望惹祸上身呢?这个时候,我们对他不作评价;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将他忽略不计了。
这件事传到齐国的时候。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人刺杀了韩相侠累,曝尸于市悬赏千金,无人知道是谁。遂失声痛哭:“这一定是我弟弟聂政,行刺肯定是因为严仲子的关系!”聂荣便来到韩国,伏尸痛哭。过往的人纷纷说“这个人杀了我们的国相,我王悬赏千金索求他的身份,你怎么敢来辨认呢?”聂荣说:“这是我弟弟聂政,早年时他之所以以杀狗为业,是因为老母需要供养,我未出嫁。现在老母已经过世,我也出嫁了。我弟弟因为严仲子的关系刺杀侠累!之他以自毁容貌,是因为习连累到我呀!我怎么能因为畏惧一死,而埋没了我弟弟的名声呢?”此言一出,韩人皆惊;此言传开,举世皆叹!这是怎样的人格?岂是浅薄的文字所能形容!
后来,聂荣在聂政身边死了!他们兄妹何人所葬、葬身何处,是他们死之后的事情,与他们无关。我想,那时一定是一缕夕阳的余脉照耀着最后的大地。那些捧土为坟,凝眉为祭的人们一定听到了脚步碾雪的声音,从冬天起程,穿过了重重时间和人类!
[ 本帖最后由 国子祭酒 于 2010-12-16 23:04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