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事
2021-12-30叙事散文伴伴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48 编辑
挑圩,家乡语,即筑圩堤。圩堤就是一层一层地用土挑起来的。挑圩用的器具类似于畚箕,却不是竹篾编织,是用粗麻绳在近似U形的木条或竹条的边框上结成网兜(也……
挑圩,家乡语,即筑圩堤。圩堤就是一层一层地用土挑起来的。挑圩用的器具类似于畚箕,却不是竹篾编织,是用粗麻绳在近似U形的木条或竹条的边框上结成网兜(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48 编辑 <br /><br /> 挑圩,家乡语,即筑圩堤。圩堤就是一层一层地用土挑起来的。
挑圩用的器具类似于畚箕,却不是竹篾编织,是用粗麻绳在近似U形的木条或竹条的边框上结成网兜(也叫网络子),再用两根绳子的两端在网兜上系牢,两根绳子也成了U形,看上去就是四根绳子,长长地挂在扁担上。根据个人的身高,这个U形绳子可打着结放长缩短,乡里人称之为挑子。一群乡民用挑子盛着土,往圩埂上爬,爬到指定的地点,把土块倒下去,复折身奔到圩埂底,去取土的地方。倒下去的土块被另一部分人用锄头平整夯实。
挑圩者,大多是精壮的成年男丁,包括气力好的六七十岁老人,间着三五个妇女。妇女是昼至晚归。每年如此出义工,根据土方工程量的大小,折腾的天数往往达半月甚或一月之久。晚上,自带被子就地搭帐篷露宿。生火做饭,米菜自家带,菜是做好了的,多半是咸菜、盐萝卜、黄豆。条件略为好些的人家,咸菜里会放几块肥肉片或是街上买来的冻鸡块块子——冻鸡块块子,就是鸡肉在加工厂里被剔净、剩了骨架放在冻库里冷冻后再拿到市面上出售,放了鸡块块的咸菜就有了好吃的味道,至少比吃纯咸菜要香得多。也有的人家带来少许腊肉、咸鸭蛋或自做的豆腐乳。似乎没有人带酒。当然,喜酒的大有人在,只不过,在这样的群体中,酒这个东西就不能在别人的目光中独享了,而想要与人分享,又实在是资源有限,于是只得克制住腹中的酒虫,中途就有人熬不住酒虫的呼唤与啃噬,骑上单车,回家住一夜,喝点老酒,取些米菜,第二天,天不亮就往堤坝上赶。
六十多岁的角钢爷带来的菜里就有几块腐乳与三两个咸鸭蛋。
角钢爷,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得此称呼,缘于他精瘦的身材和不知疲倦不怕苦累的劳动精神;没有人见过他有什么娱乐嗜好,哪怕是聊天或旁观赌博,也不见他生过什么病,这样,就有村人说他如角钢那般坚硬扎实,背后里直呼他“老角钢”。角钢爷的儿子也遗传了他的风格,在父子的这样的努力下,他的家境在村中相比算是宽裕的了。
总有些人喜欢盯着别人穿衣吃饭。有人发现角钢爷居然一只咸鸭蛋吃了三餐,一块腐乳也吃了三餐,简直不可思议甚至不可想象。不过,想象还是来了,也许是推测,更多的想必就是好奇的盯梢,角钢爷用筷子的末端在那菜上面抹一下,尝个味就吞下了一大口饭。 原来他是这么个吃法啊。
这个吃法成了笑谈,开始在人群中流传。不知角钢爷有无耳闻,想必应该听闻了,他还不耳背呢,只是他早已养成了熟视无睹的品质,一心一意过着自己的日子,从不发表任何看法与辩解。事实上,大伙儿都精细于衣食住行,只不过,角钢爷遥遥领先,创造了一颗小“卫星”,让旁人无法企及。
挑圩,是在寒冬腊月。
一个星期天,我去挑圩。读高中的我,感觉自己也该成人了,也该有大人的模样了。今年任务重,出义工多,谁先完成谁先回家,断断续续的,越到后来人越少,而此时,年边越来越近,家家都有些事要在年前忙完,也得为过年作些准备,被拖困在圩上,心里难免不慌急。嫂子不仅要忙家务田事,还要管顾孩子,母亲还在市里做着保母,哥一人在圩上就显得很吃力。我弯曲起右臂,摸着二头肌,却牵起一张皮。
我行的!虽然肌肉并不饱满,我与哥抬过上百斤重的东西哩,我自己也驮过五六十斤重的电动机、扛过七八十斤重的水泵呐,虽然刚开始它们压得我腰弯向一边、走路有些打斜。
我去了圩堤。第一次去。村人用打量的目光看着我,有人露着笑。
把挑子放在地上,用手托着挂着绳子的扁担或把扁担支在一个木叉叉上,有人用铁锹切出土块块放进网络子里,然后挑土的人弯腰弓身,扁担便搁上肩膀,一起身,网络子离了地面,一手扶扁担,一手前后划着弧,迈开了脚步。
面前一条圩埂,巨龙般蜿蜒而走。人群如蚁,吭哧吭哧,朝龙身上爬,待到了指定的地点,略一倾身,两手抓住挑子上的绳子用力一抖,土块块就掉了下去。
朝堤下看或向堤上望,上上下下的人,极似电视中攻城的兵士,有向上冲的有向下掉的。
各生产队小头目及村委干部前后左右奔走吆喝,喇叭筒子总会在恰当的时机喊着话、鼓舞士气,宣传某某村队进展的成绩与战况,宣传完毕,接着唱起了戏曲。各生产队之间用红绳子隔开,划分作业区域,插着许多小红旗。旌旗猎猎,热火朝天,大干特干加油干拼命干的劳动画面震天撼地。人多力量大,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验证与诠释。
圩埂,从地表上一天天向上生长,不几日便成了一条看不到头尾的巨龙,高大威武。巨龙圈住的是一条河流,护住的是圩区人的生息。此时,河流在冬日里枯瘦而安详,不再有汛期时的暴躁、冲动与嘶吼。
风,从堤上卷了下来,灌进发汗的身子,缓解了肩头的疲劳。胸膛起伏,彼此的喘息在挑子间碰撞交融。天气尽管寒冷,挑圩人却个个披着单衣。
中途休息时,喘息停了,却爆出一串串哄笑。围在一处的乡亲,相互打逗,也漏出几许嘲弄,比如关于角钢爷吃菜的境界;也夹杂着黄色之声。很奇怪的是这个黄色之声向来百听不厌,成了很好的调料,每次都如同打了鸡血,让人笑得肩膀发抖,尽管它的内容多是老生常谈。他们得不到更多新鲜的“黄色”,便在说了又说的“男女”方面努力加工、增进些个人的经验,好让它津津有味、引人入胜。但想象依然贫乏,加工依然毛糙,说着笑着仍然感觉并不精彩,干脆直奔主题,掀衣露肉,感觉痛快与过瘾,虽不能如明星那样一脱成名,却能一脱成笑。如此,似乎能让他们寻回耗去的精神与力量,就如喝酒吃肉那样,忘掉了眼前的辛劳,只有酒肉的惬意。此时的情形,好似跑到这地方来,不是集体干活,而是为了聚在一起说唱逗笑。
我紧挨着哥担着挑子。哥见我十数趟的跑下来,脚步开始打歪有些吃不消的样子,便把我挑的土,移出一块放在他的网络子里。专事切土的人见了,说念书的人怎么干得了这事?切过来的土块就小了一圈,或少放一块,然后微笑着看我弯腰、起身、划手、迈步。
傍晚的时候,哥要我回去,说明年就要高考了,你要多做习题多看书。我明白哥,一方面是怕挑圩伤了我、误了学习,一方面也是怕有人嘀咕,说我占了小便宜,却记录同样的工分,虽然工分不是工钱,只是义务劳动,却是公认的一种劳动量的分配与完成进度。
坚持到傍晚,我离开工地,把单车往正道上推。前面转出一个人,稀黄杂白的头发在风中凌乱。是角钢爷。角钢爷径直走向我,咳嗽两声,说,小康啊,你真不差,懂事,还晓得来挑圩。我家小亮壮壮实实的,却不愿来吃这个苦头。
小亮是角钢爷的孙子。其实村里人都知道,小亮代表了全家人的希望——跳出农门,捧铁饭碗吃皇粮,光耀门楣,不再受农活之苦;家里家外的事一概不让他沾手。小亮的眼睛就是在这巨大的希望里,被作业试卷一天天舔坏了,成了高度近视。
角钢爷夸我,我颇有些羞愧,因为我可以算是临阵脱逃。
你帮我跟小亮妈说一声,让她晚上黄豆烧咸菜,放几片肥的咸肉在里面煮一煮,明早你帮我带过来,就说是小亮爸说的。角钢爷特意强调了肥肉片,我想,他和他儿子的肚囊里可能连油迹子都没有了,不然,按村人的传说,角钢爷是舍不得在咸菜里放肉片的,那多半用来款待亲友。这长期没油的菜,看来,即便是角钢爷也撑不住了,人,哪能是真的角钢!
我说,好!说好之后,我才想起,明天我不来工地了,但我却使不出勇气把“好”收回,明晨就再跑一趟吧,至少又能获得一个“懂事”。
角钢爷干瘪的脸上露出笑,舔了舔干燥的唇,似乎那肥的咸肉片刚刚在嘴里涮过。
我跨上了单车,单车咔嚓咔嚓地响。风过来了,却不是挑圩时的清凉,分明是一股子寒。
小亮的妈在屋里腌着萝卜块,我把带来的话说了,她嘟着嘴说,他父子俩嘴馋了。
防汛抗旱挑圩,一年中,天与地总是让农人们有出不尽的义工,谁叫它们总是关乎农作物的收成呢。
后来,有的人家经济宽裕,就雇人挑圩。
几年后,有人不去出工了,说用钱来顶替。有人就说,谁希罕你那几个小钱,我也可以出呀。说这话,多半是受了对方“财大气粗”的神态的刺激
不久,挑圩成了香饽饽工程,政府出钱整修水利,得消息的人贷款买了私人挖机,挖机承包了圩埂,圩埂被修得高大牢固完整,甚至有的地段还垒了石片浇了混凝土,这样,就不用年年挑圩了。农人们于此处得了解放,如我等体弱力乏之人更是得了大解放。
再后来,田地被征收了,防汛抗旱治虫、插秧耘田割稻、翻耕种植施肥等等有关农作物的劳动都一一消失了,“义工”也渐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再也无需在风雨里用半年的辛劳等待一季的收成。农人们于这方面彻底得了解放,一时生出无限的欢欣。日晒雨淋、脸黄土背青天终于黄鹤杳去。
多年来,我们曾暗地里念叨,什么时候不用干这个农活了,什么时候就成仙了,当然,我们也知道仙是成不了的,只能成鬼。于是把这希望寄在儿女身上、寄在读书升学上,谓之“跳农门”。农门跳不过去,就得延续父辈们的命运。不曾想,“不用干农活”的念头竟然一朝实现了,居然成真。只是它来得那么突然与快速,令人因来不及作出准备而有所惶惑,甚至于即将失去的、或已经失去的农活面前来了怀恋与不舍,虽然曾经无比的厌恶甚或诅咒过那土地上的辛劳。身体离开了沉实的土地,虚飘飘的却没一点成仙的感觉,两手虚空一时不知抓向何处。我们在欢呼中流下了泪水,泪水过后,眼里却一片空茫。
站在曾经是田地而今是混凝土的地面上,我们开始了农人式的思考。在这思考中各自寻着路径,又在大解放里开始寻找着另一种束缚。似乎放不下担子,我们还得一挑一挑地挑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圩堤,把自己围起来,方得安宁。这是不是一种宿命,还是人生本色?
这个新“天地”,角钢爷没有看到,他的儿子有幸看到了,小亮和我看到了。
挑圩用的器具类似于畚箕,却不是竹篾编织,是用粗麻绳在近似U形的木条或竹条的边框上结成网兜(也叫网络子),再用两根绳子的两端在网兜上系牢,两根绳子也成了U形,看上去就是四根绳子,长长地挂在扁担上。根据个人的身高,这个U形绳子可打着结放长缩短,乡里人称之为挑子。一群乡民用挑子盛着土,往圩埂上爬,爬到指定的地点,把土块倒下去,复折身奔到圩埂底,去取土的地方。倒下去的土块被另一部分人用锄头平整夯实。
挑圩者,大多是精壮的成年男丁,包括气力好的六七十岁老人,间着三五个妇女。妇女是昼至晚归。每年如此出义工,根据土方工程量的大小,折腾的天数往往达半月甚或一月之久。晚上,自带被子就地搭帐篷露宿。生火做饭,米菜自家带,菜是做好了的,多半是咸菜、盐萝卜、黄豆。条件略为好些的人家,咸菜里会放几块肥肉片或是街上买来的冻鸡块块子——冻鸡块块子,就是鸡肉在加工厂里被剔净、剩了骨架放在冻库里冷冻后再拿到市面上出售,放了鸡块块的咸菜就有了好吃的味道,至少比吃纯咸菜要香得多。也有的人家带来少许腊肉、咸鸭蛋或自做的豆腐乳。似乎没有人带酒。当然,喜酒的大有人在,只不过,在这样的群体中,酒这个东西就不能在别人的目光中独享了,而想要与人分享,又实在是资源有限,于是只得克制住腹中的酒虫,中途就有人熬不住酒虫的呼唤与啃噬,骑上单车,回家住一夜,喝点老酒,取些米菜,第二天,天不亮就往堤坝上赶。
六十多岁的角钢爷带来的菜里就有几块腐乳与三两个咸鸭蛋。
角钢爷,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得此称呼,缘于他精瘦的身材和不知疲倦不怕苦累的劳动精神;没有人见过他有什么娱乐嗜好,哪怕是聊天或旁观赌博,也不见他生过什么病,这样,就有村人说他如角钢那般坚硬扎实,背后里直呼他“老角钢”。角钢爷的儿子也遗传了他的风格,在父子的这样的努力下,他的家境在村中相比算是宽裕的了。
总有些人喜欢盯着别人穿衣吃饭。有人发现角钢爷居然一只咸鸭蛋吃了三餐,一块腐乳也吃了三餐,简直不可思议甚至不可想象。不过,想象还是来了,也许是推测,更多的想必就是好奇的盯梢,角钢爷用筷子的末端在那菜上面抹一下,尝个味就吞下了一大口饭。 原来他是这么个吃法啊。
这个吃法成了笑谈,开始在人群中流传。不知角钢爷有无耳闻,想必应该听闻了,他还不耳背呢,只是他早已养成了熟视无睹的品质,一心一意过着自己的日子,从不发表任何看法与辩解。事实上,大伙儿都精细于衣食住行,只不过,角钢爷遥遥领先,创造了一颗小“卫星”,让旁人无法企及。
挑圩,是在寒冬腊月。
一个星期天,我去挑圩。读高中的我,感觉自己也该成人了,也该有大人的模样了。今年任务重,出义工多,谁先完成谁先回家,断断续续的,越到后来人越少,而此时,年边越来越近,家家都有些事要在年前忙完,也得为过年作些准备,被拖困在圩上,心里难免不慌急。嫂子不仅要忙家务田事,还要管顾孩子,母亲还在市里做着保母,哥一人在圩上就显得很吃力。我弯曲起右臂,摸着二头肌,却牵起一张皮。
我行的!虽然肌肉并不饱满,我与哥抬过上百斤重的东西哩,我自己也驮过五六十斤重的电动机、扛过七八十斤重的水泵呐,虽然刚开始它们压得我腰弯向一边、走路有些打斜。
我去了圩堤。第一次去。村人用打量的目光看着我,有人露着笑。
把挑子放在地上,用手托着挂着绳子的扁担或把扁担支在一个木叉叉上,有人用铁锹切出土块块放进网络子里,然后挑土的人弯腰弓身,扁担便搁上肩膀,一起身,网络子离了地面,一手扶扁担,一手前后划着弧,迈开了脚步。
面前一条圩埂,巨龙般蜿蜒而走。人群如蚁,吭哧吭哧,朝龙身上爬,待到了指定的地点,略一倾身,两手抓住挑子上的绳子用力一抖,土块块就掉了下去。
朝堤下看或向堤上望,上上下下的人,极似电视中攻城的兵士,有向上冲的有向下掉的。
各生产队小头目及村委干部前后左右奔走吆喝,喇叭筒子总会在恰当的时机喊着话、鼓舞士气,宣传某某村队进展的成绩与战况,宣传完毕,接着唱起了戏曲。各生产队之间用红绳子隔开,划分作业区域,插着许多小红旗。旌旗猎猎,热火朝天,大干特干加油干拼命干的劳动画面震天撼地。人多力量大,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验证与诠释。
圩埂,从地表上一天天向上生长,不几日便成了一条看不到头尾的巨龙,高大威武。巨龙圈住的是一条河流,护住的是圩区人的生息。此时,河流在冬日里枯瘦而安详,不再有汛期时的暴躁、冲动与嘶吼。
风,从堤上卷了下来,灌进发汗的身子,缓解了肩头的疲劳。胸膛起伏,彼此的喘息在挑子间碰撞交融。天气尽管寒冷,挑圩人却个个披着单衣。
中途休息时,喘息停了,却爆出一串串哄笑。围在一处的乡亲,相互打逗,也漏出几许嘲弄,比如关于角钢爷吃菜的境界;也夹杂着黄色之声。很奇怪的是这个黄色之声向来百听不厌,成了很好的调料,每次都如同打了鸡血,让人笑得肩膀发抖,尽管它的内容多是老生常谈。他们得不到更多新鲜的“黄色”,便在说了又说的“男女”方面努力加工、增进些个人的经验,好让它津津有味、引人入胜。但想象依然贫乏,加工依然毛糙,说着笑着仍然感觉并不精彩,干脆直奔主题,掀衣露肉,感觉痛快与过瘾,虽不能如明星那样一脱成名,却能一脱成笑。如此,似乎能让他们寻回耗去的精神与力量,就如喝酒吃肉那样,忘掉了眼前的辛劳,只有酒肉的惬意。此时的情形,好似跑到这地方来,不是集体干活,而是为了聚在一起说唱逗笑。
我紧挨着哥担着挑子。哥见我十数趟的跑下来,脚步开始打歪有些吃不消的样子,便把我挑的土,移出一块放在他的网络子里。专事切土的人见了,说念书的人怎么干得了这事?切过来的土块就小了一圈,或少放一块,然后微笑着看我弯腰、起身、划手、迈步。
傍晚的时候,哥要我回去,说明年就要高考了,你要多做习题多看书。我明白哥,一方面是怕挑圩伤了我、误了学习,一方面也是怕有人嘀咕,说我占了小便宜,却记录同样的工分,虽然工分不是工钱,只是义务劳动,却是公认的一种劳动量的分配与完成进度。
坚持到傍晚,我离开工地,把单车往正道上推。前面转出一个人,稀黄杂白的头发在风中凌乱。是角钢爷。角钢爷径直走向我,咳嗽两声,说,小康啊,你真不差,懂事,还晓得来挑圩。我家小亮壮壮实实的,却不愿来吃这个苦头。
小亮是角钢爷的孙子。其实村里人都知道,小亮代表了全家人的希望——跳出农门,捧铁饭碗吃皇粮,光耀门楣,不再受农活之苦;家里家外的事一概不让他沾手。小亮的眼睛就是在这巨大的希望里,被作业试卷一天天舔坏了,成了高度近视。
角钢爷夸我,我颇有些羞愧,因为我可以算是临阵脱逃。
你帮我跟小亮妈说一声,让她晚上黄豆烧咸菜,放几片肥的咸肉在里面煮一煮,明早你帮我带过来,就说是小亮爸说的。角钢爷特意强调了肥肉片,我想,他和他儿子的肚囊里可能连油迹子都没有了,不然,按村人的传说,角钢爷是舍不得在咸菜里放肉片的,那多半用来款待亲友。这长期没油的菜,看来,即便是角钢爷也撑不住了,人,哪能是真的角钢!
我说,好!说好之后,我才想起,明天我不来工地了,但我却使不出勇气把“好”收回,明晨就再跑一趟吧,至少又能获得一个“懂事”。
角钢爷干瘪的脸上露出笑,舔了舔干燥的唇,似乎那肥的咸肉片刚刚在嘴里涮过。
我跨上了单车,单车咔嚓咔嚓地响。风过来了,却不是挑圩时的清凉,分明是一股子寒。
小亮的妈在屋里腌着萝卜块,我把带来的话说了,她嘟着嘴说,他父子俩嘴馋了。
防汛抗旱挑圩,一年中,天与地总是让农人们有出不尽的义工,谁叫它们总是关乎农作物的收成呢。
后来,有的人家经济宽裕,就雇人挑圩。
几年后,有人不去出工了,说用钱来顶替。有人就说,谁希罕你那几个小钱,我也可以出呀。说这话,多半是受了对方“财大气粗”的神态的刺激
不久,挑圩成了香饽饽工程,政府出钱整修水利,得消息的人贷款买了私人挖机,挖机承包了圩埂,圩埂被修得高大牢固完整,甚至有的地段还垒了石片浇了混凝土,这样,就不用年年挑圩了。农人们于此处得了解放,如我等体弱力乏之人更是得了大解放。
再后来,田地被征收了,防汛抗旱治虫、插秧耘田割稻、翻耕种植施肥等等有关农作物的劳动都一一消失了,“义工”也渐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再也无需在风雨里用半年的辛劳等待一季的收成。农人们于这方面彻底得了解放,一时生出无限的欢欣。日晒雨淋、脸黄土背青天终于黄鹤杳去。
多年来,我们曾暗地里念叨,什么时候不用干这个农活了,什么时候就成仙了,当然,我们也知道仙是成不了的,只能成鬼。于是把这希望寄在儿女身上、寄在读书升学上,谓之“跳农门”。农门跳不过去,就得延续父辈们的命运。不曾想,“不用干农活”的念头竟然一朝实现了,居然成真。只是它来得那么突然与快速,令人因来不及作出准备而有所惶惑,甚至于即将失去的、或已经失去的农活面前来了怀恋与不舍,虽然曾经无比的厌恶甚或诅咒过那土地上的辛劳。身体离开了沉实的土地,虚飘飘的却没一点成仙的感觉,两手虚空一时不知抓向何处。我们在欢呼中流下了泪水,泪水过后,眼里却一片空茫。
站在曾经是田地而今是混凝土的地面上,我们开始了农人式的思考。在这思考中各自寻着路径,又在大解放里开始寻找着另一种束缚。似乎放不下担子,我们还得一挑一挑地挑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圩堤,把自己围起来,方得安宁。这是不是一种宿命,还是人生本色?
这个新“天地”,角钢爷没有看到,他的儿子有幸看到了,小亮和我看到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