苫麦垛(修改稿)
2021-12-30叙事散文于文华
苫麦垛(散文)□文/于文华割了一天麦,摸黑才收工。睡梦里,依稀听到爹高声而急切的喊叫:“赶紧起,苫麦垛,麦子泡到水里了……”不待弟兄几个从炕上爬起,爹和娘,披着塑料布,提着扫帚、簸箕、袋子、绳子……早跑到风雨交加的麦场上。我知道,昨日,艳阳……
苫麦垛(散文)
□文/于文华
割了一天麦,摸黑才收工。睡梦里,依稀听到爹高声而急切的喊叫:“赶紧起,苫麦垛,麦子泡到水里了……”
不待弟兄几个从炕上爬起,爹和娘,披着塑料布,提着扫帚、簸箕、袋子、绳子……早跑到风雨交加的麦场上。我知道,昨日,艳阳高照,娘吩咐我拆了半个麦垛,说摞垛时麦子晒的不大干爽,怕麦粒儿发霉。毒日头下好好晒晒,把剩下的2亩过些麦子抓紧割完,隔空找人家商量,先打一场。谁料到,天不作美,半夜里,不知何时刮来了风,下起了雨。起风的时候,父母没有在意,想让我们多睡一会儿。岂料,雨说下就下。晒的半场麦捆子,已然揭开的麦垛,一时半会儿干不完。即使快快摞好,苫好麦垛,雨早把麦子淋湿了,这才急急喊醒了我们。
我快快穿好衣服,不知拿啥农具,顺手扛了把铁锨,急急忙忙,摸黑向麦场的方向赶去。脚下有些滑,幸亏村道上有撒落的麦草、麦芠。清凉清凉的雨点儿,顽皮地跳闪在头上身上。不时有开门关门、呼儿叫女的声音传来。有影影绰绰的村人在巷道里走动。有一声两声的狗吠打破夜的寂静。
无遮无拦的麦场上,看不见人影,却听见忙碌的脚步声。有人拧亮手电筒,有跟前的人家拉来电灯,照的半场通明。没有过多的话语,谁都在加紧干手中的活儿。有人家天黑从地里忙完,路过麦场,早早苫好了麦垛——此时,自可心安理得,逍遥自在,安稳睡觉。爹和娘,已然将我下午拆下的麦捆儿,整整齐齐码在了垛上——今年种的麦子多,有一大一小两个麦垛。一个方垛,一个圆垛。
看来我得上垛。没有梯子,绳子也施展不开。咋上?站在麦垛前,左手用劲抓一股子麦茬,腰杆提力,脚顺势找空隙蹬住,攀援而上。右手再抓住一股麦茬……有股疼痛感,从手指向身心传递。不能出声,更不能叫喊。慈爹亲娘生养了我,疼我爱我十几载,这会子岂能打退堂鼓。说啥也得奋力往上爬。两手交替,手脚并用,不一时到了垛顶。爹扔上来麻绳,我抓住一头,将另一头甩下去。娘和打完场的人家打了招呼,从麦场边抱了一大抱子麦草。把麦草捆住,提提绳头。我知道,这是提醒我该往上拉。雨下着,风刮着,人忙着。抬眼看环绕村间的白杨树,泥砌的房屋,黄绿相间的农田,流水潺潺的小河,纵横交错村路,好像都成了摆设和点缀,麦垛和子女,才是乡村生生不息的真正意义和追求所在。大而圆的天空,仿佛一个硕大无比的“麦场”,太阳月亮的磙子,不停打碾着日月、打碾着四季,才有延绵不绝的人类文明,才有繁衍生息的城市乡村。
夏日里,蓝天白云下,杨树环抱里,随便走进哪一个村子,都会瞅见打麦场上、农田地里,巍然矗立着或方或圆的麦垛。惹眼、醒目的麦垛,成了乡村的标志和象征。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麦垛,凑在一块儿,亲热的不行。张望远处田野里,曾跟它们一同生长,一同沐风浴雨的玉米、土豆、胡麻、黄豆……一瞅见这些籽粒饱满、金黄厚实的麦子,村人就心中甜美,吃嘛嘛香。打麦场因麦垛的陪衬而丰富而生动。村民们因麦垛的站立而喜悦而满足。麦垛在,才有乡村一日三餐的芬芳,才有家园生生不息的茂盛;麦垛在,父老乡亲才活得有滋有味,炊烟才袅娜成一道过日子的图腾。有干急图快的人家,自家地里,拔了麦茬,撒几次水,打碾一番,就成了独属于他家的专属打麦场。想啥时打,就啥时套磙子。不像我们,十几家的麦垛挤挤挨挨围在一块,要打场,得耐心等待——啥都有前有后,啥都得有次序地来。
几捆子麦草,将麦垛苫了个严严实实,再大的风雨也不怕。从垛背后跐溜一下,像轻健的一尾鱼般,我滑了下来。爹用木锨,又往上挑了几下,唯恐我站立的地方,被雨钻进去。方垛边的小圆垛,像是母与子,互相照应着,互相依托着。视麦子为命根子的爹娘,把他们披的塑料布取下来,拴在一块,蒙在了垛上面,四角拴了石头。我带来的铁锨也有了用武之地。从附近铲几锨湿土,打一道长而矮的泥坝,让雨水钻不进麦垛。农人才知道每一粒麦子的来之不易,农民才明白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是过好日子的不二法宝。地上遗落的麦穗,一一捡拾进袋子。残留的麦粒儿,扫帚连麦草带麦芠扫堆,用簸箕拦进袋子,就成了喂鸡的好饲料。
烈日下,风雨中,农人和每一粒麦穗相依为命,和每一株庄稼同甘共苦。他们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他们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他们手心起皮,眉毛淌汗;他们忍辱负重,艰辛度日。一代代的子孙,就这样默默而又沉静走过无尽岁月。但是,他们依然心怀对大地的虔诚,对生命的欢喜和对自然生灵的感恩。田野上所有的麦子,在麦收时节,心甘情愿,无一例外地,都被农人捆成麦捆儿,拉到麦场上,等待石磙的打碾、麦场的检阅——学校门前的,辛家门的、杏树园子的、铧尖滩的,甚至遥远的十几里外的火车站跟前的。这些麦子,虽说出自同一家族,平日却难得见一次面,说几句知心话儿。知根知底、血脉相连的它们,彼此牵挂着,互相安慰着。此时,在麦场上摞起的高高麦垛中,它们手牵着手、心连着心,热热闹闹聚到一块儿了,有说不完的话、喧不尽的故事——村头的二妮,田埂边拉羊铲草的倩影,被甩着羊鞭牧羊的栓儿藏在了心底。羊由七八只、十来只,发展到几十上百只,房由5间土平房到8间瓦房,再修成封闭式铝合金拔廊新式住房后,栓儿也从麦垛后偷偷摸摸摸二妮的手,割田时远远火辣辣相互张望,终于在秋后明媒正娶、吹吹打打娶进了门。村南的牛娃,爹死娘嫁了,一奶所生的大哥心疼收留了他。嫂子嫌弃他饭量大,身家高——做衣服费布,做鞋费劲。不善言辞的他,去一家煤窑掏煤。没日没夜地苦干,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积累,挣来数万元,侄子侄女上大学、说媳妇没少出铜。原指望给这个家出了大力,年老力衰时有个依托,能吃一口热乎饭,冬天睡个热炕。可累下半身病的他,割麦时咳儿喽嗽,摞垛时爬不到垛上面,拉粮食扛不动袋子……嫂子越发横挑鼻子竖挑眼,让牛娃痛不欲生。
麦子得一把一把割倒,一个麦捆儿一个麦捆儿捆扎好,一车一车拉运到麦场上,才摞成一个个粗壮高大麦垛;人生须一口一口吃饭,一步一步走好,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用心打拼生活,才活得有滋有味。摞麦垛可是件细致活、技巧活。毛手毛脚者,心浮气躁者,基础打不老靠,麦捆儿码的走了样。麦垛自会倒塌,前功尽弃不说,还被乡人耻笑。邵四爷的儿子,嫌他老爹摞的太慢,让四爷在一旁歇歇,他以为掌握了要领,不过是把麦捆儿一个个挤紧,把四角摞瓷实,中间随便填充几个即可。谁知,他费劲巴力,满头流汗,麦垛是摞好了。当他从高高的麦垛爬下来,正沾沾自喜欣赏自己的杰作时,麦垛像个喝醉了酒的人,摇摇晃晃,一个趔趄,摔了一个跟头——醉汉摔跟头不要紧,顶多嘴巴蹭些尘土,麦垛可经不起如此折腾。好不容易摞起的麦垛,一眨眼的功夫,轰然倒地,麦捆子散落的东倒西歪,像是嘲笑他的无能,又像是厌恶他薄待了它们。尤其摞圆垛,最考验农人的本事。底座打牢不说,啥时放、啥时收,都有诀窍。有的竖,有的横,有的斜,麦捆儿要相互勾连,相互交错在一起,这样摞的垛既周正好看,又节省了地皮,最大限度多摞麦捆。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喜爱庄稼超过子女的邵四爷人老了,手里做的农话却不老。越老越娴熟、地道。他摞的圆垛,风轻易掀不翻,拆起来得费一番周折。他一辈子热爱劳动,黎明即起,背起背篼四处捡拾人畜粪便,堆在田间地头,年年粮食茁壮,麦穗丰满,麦垛高大,粮仓外溢……与世无争,与人为善的四爷,活了八十多岁,无疾而终,谁都说是他一辈子修来的福气。能善终,会做人,谁说不是一件功德圆满的事儿?
麦垛苫完了,人却全成了落汤鸡,衣服沾连在身上,冰凉的叫人浑身打颤。爹和娘让我们先回家,说是要帮邻居家苫麦垛。原来说乡情、乡情,就是风雨中、日月里,一日日相濡以沫,一年年同甘共苦,才一点一滴积攒来的。乡村东家来了亲戚,盘中无馍可端了,快快到西家借了。蒸笼里蒸了新馍,借一个还一双。借一双还四个。要犁地了,犁铧烂了,马五家有一张轻巧锋利的铧,要是不犁地,愉快地借与你。麦子苗出齐了,长得稀稀拉拉,人说耙一耙就妥了。去地头找到福才,说耙在家里,扛上便是,把门关好就成。打场时,一个麦场的人家,自不而然结成一个联合体。你家打场,抖场、起场、扬场、装麦,谁都来帮忙。挨到我家打场了,用不着喊叫,更说不上催促,只要你搭了手,出了力,到时节,自会还工。那次,我家打场,磙子刚碾压了十几遍,突如其来老天使坏,降下一场疾风暴雨。全家人没命的抱的抱、扫的扫、推的推,可雨越下越大,麦秆儿打湿了,我在嘴里嘟嘟囔囔:每天都抽时间帮人,碰到我家有事了,咋不见人影。娘说,人都在地里割麦、捆麦,那有时间还工。不要斤斤计较,只要你行善积德,做了好事,人家迟早会还你的。正在生气的档儿,近邻麦场的人们,急急忙忙跑来,都拿着工具,几分钟时间,就把满场的麦子起堆,苫好。不用说谢,毫无客套,收拾完了,人们说说笑笑回家,该干啥,还干啥。过了不到半小时,雨停了,天晴了,又掀开苫住的麦子,让太阳暴晒。上高中那会儿,数次上学差学费,走东跑西借不上5块钱,是男人当工人的邻居婶子,数次主动掏钱,帮我度过难关。这会儿我岂能撒腿走人。我又一次轻车熟路爬上麦垛,拉了几绳子麦草,将麦垛苫的严丝合缝……那天晚上,风雨中,泥泞里,我深一脚浅一脚,随父母和邻居回到温暖家中,人累的成了一滩泥,心里却高兴——总觉得吃闲饭的我,总算为家庭出了一把力。
麦天一天一天地走远了,麦垛一个一个打完了,人们又开始忙乎侍弄秋庄稼。不知不觉,大雁南飞,秋天来了,秋雨一场连一场,淅淅沥沥的雨丝,没完没了地下着。这时如果你走进村子,会瞅见村口打麦场上,路边的荒地里,人家院落前,稀稀落落的几座麦草垛,粗矮的身段,孤单的模样,在风雨中静默着,守护着素朴清贫的乡村农家,守候着下一个麦天的来临……
我知道,我用了四十多年的光阴追觅乡村的灵魂、麦子的精髓。那些年,每至麦黄八月,故乡的房舍,树影,草色,花香,虫鸣,麦香,埂骨……都在梦里醒里邀请我、招引我。在城里打发岁月的我,吃饭无味,睡觉无眠,手中发痒,浑身乏力。心中总惦记着如火骄阳下,稼色金黄,一地又一地麦子的处境,灵魂能得到安宁?我更知道,那是一声清亮,又一声深情,声声激越布谷的呼唤。回到老家,戴上草帽,穿上布鞋,一头扎进大地母亲怀抱,手执镰刀,挥汗割麦,脚步便有了力,全身便有了魂。站立在阳光下,直直腰,擦擦汗,麦浪翻卷的麦田,仿佛成了一行行最抒情最质地的丰收诗章,在我的胸怀间鼓荡……
远离了故乡,守望着乡土,不再挥汗割麦,不再费力摞垛、雨中苫垛,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在忙碌日子的闲暇时节,我听到:那条通往乡村的泥泞小路,已被打造成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翻着金黄麦浪,你追我赶,汗流浃背收割麦子已成往昔。依然贫穷,依旧质朴的乡村,越来越多的人去城市、去外地找寻光阴,种田致富的奢望让农民心灰意冷。田地被撂荒被抛弃成无可反驳的事实,即或种了少量自家吃粮的麦子,也不再一把一把、一镰一镰收割,更不要说费劲拉麦捆、摞麦垛,风雨之中苫麦垛早成泛黄的记忆一页。
天雨摞垛,天晴晒麦,顶着日头割麦,迎着风头扬场……成为了烙刻在我及同龄人记忆深处的难忘章节——没来由的,多少次,我自散发着麦子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金黄的麦垛爬上爬下,嗅了又嗅,像品读一首意味深远古诗,像欣赏一幅古色古香年画,像聆听一曲典雅古拙的乡情乡韵。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3-9-9 17:28 编辑 ] 钩沉, 记忆岁月, 苫麦子, 乡村
□文/于文华
割了一天麦,摸黑才收工。睡梦里,依稀听到爹高声而急切的喊叫:“赶紧起,苫麦垛,麦子泡到水里了……”
不待弟兄几个从炕上爬起,爹和娘,披着塑料布,提着扫帚、簸箕、袋子、绳子……早跑到风雨交加的麦场上。我知道,昨日,艳阳高照,娘吩咐我拆了半个麦垛,说摞垛时麦子晒的不大干爽,怕麦粒儿发霉。毒日头下好好晒晒,把剩下的2亩过些麦子抓紧割完,隔空找人家商量,先打一场。谁料到,天不作美,半夜里,不知何时刮来了风,下起了雨。起风的时候,父母没有在意,想让我们多睡一会儿。岂料,雨说下就下。晒的半场麦捆子,已然揭开的麦垛,一时半会儿干不完。即使快快摞好,苫好麦垛,雨早把麦子淋湿了,这才急急喊醒了我们。
我快快穿好衣服,不知拿啥农具,顺手扛了把铁锨,急急忙忙,摸黑向麦场的方向赶去。脚下有些滑,幸亏村道上有撒落的麦草、麦芠。清凉清凉的雨点儿,顽皮地跳闪在头上身上。不时有开门关门、呼儿叫女的声音传来。有影影绰绰的村人在巷道里走动。有一声两声的狗吠打破夜的寂静。
无遮无拦的麦场上,看不见人影,却听见忙碌的脚步声。有人拧亮手电筒,有跟前的人家拉来电灯,照的半场通明。没有过多的话语,谁都在加紧干手中的活儿。有人家天黑从地里忙完,路过麦场,早早苫好了麦垛——此时,自可心安理得,逍遥自在,安稳睡觉。爹和娘,已然将我下午拆下的麦捆儿,整整齐齐码在了垛上——今年种的麦子多,有一大一小两个麦垛。一个方垛,一个圆垛。
看来我得上垛。没有梯子,绳子也施展不开。咋上?站在麦垛前,左手用劲抓一股子麦茬,腰杆提力,脚顺势找空隙蹬住,攀援而上。右手再抓住一股麦茬……有股疼痛感,从手指向身心传递。不能出声,更不能叫喊。慈爹亲娘生养了我,疼我爱我十几载,这会子岂能打退堂鼓。说啥也得奋力往上爬。两手交替,手脚并用,不一时到了垛顶。爹扔上来麻绳,我抓住一头,将另一头甩下去。娘和打完场的人家打了招呼,从麦场边抱了一大抱子麦草。把麦草捆住,提提绳头。我知道,这是提醒我该往上拉。雨下着,风刮着,人忙着。抬眼看环绕村间的白杨树,泥砌的房屋,黄绿相间的农田,流水潺潺的小河,纵横交错村路,好像都成了摆设和点缀,麦垛和子女,才是乡村生生不息的真正意义和追求所在。大而圆的天空,仿佛一个硕大无比的“麦场”,太阳月亮的磙子,不停打碾着日月、打碾着四季,才有延绵不绝的人类文明,才有繁衍生息的城市乡村。
夏日里,蓝天白云下,杨树环抱里,随便走进哪一个村子,都会瞅见打麦场上、农田地里,巍然矗立着或方或圆的麦垛。惹眼、醒目的麦垛,成了乡村的标志和象征。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麦垛,凑在一块儿,亲热的不行。张望远处田野里,曾跟它们一同生长,一同沐风浴雨的玉米、土豆、胡麻、黄豆……一瞅见这些籽粒饱满、金黄厚实的麦子,村人就心中甜美,吃嘛嘛香。打麦场因麦垛的陪衬而丰富而生动。村民们因麦垛的站立而喜悦而满足。麦垛在,才有乡村一日三餐的芬芳,才有家园生生不息的茂盛;麦垛在,父老乡亲才活得有滋有味,炊烟才袅娜成一道过日子的图腾。有干急图快的人家,自家地里,拔了麦茬,撒几次水,打碾一番,就成了独属于他家的专属打麦场。想啥时打,就啥时套磙子。不像我们,十几家的麦垛挤挤挨挨围在一块,要打场,得耐心等待——啥都有前有后,啥都得有次序地来。
几捆子麦草,将麦垛苫了个严严实实,再大的风雨也不怕。从垛背后跐溜一下,像轻健的一尾鱼般,我滑了下来。爹用木锨,又往上挑了几下,唯恐我站立的地方,被雨钻进去。方垛边的小圆垛,像是母与子,互相照应着,互相依托着。视麦子为命根子的爹娘,把他们披的塑料布取下来,拴在一块,蒙在了垛上面,四角拴了石头。我带来的铁锨也有了用武之地。从附近铲几锨湿土,打一道长而矮的泥坝,让雨水钻不进麦垛。农人才知道每一粒麦子的来之不易,农民才明白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是过好日子的不二法宝。地上遗落的麦穗,一一捡拾进袋子。残留的麦粒儿,扫帚连麦草带麦芠扫堆,用簸箕拦进袋子,就成了喂鸡的好饲料。
烈日下,风雨中,农人和每一粒麦穗相依为命,和每一株庄稼同甘共苦。他们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他们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他们手心起皮,眉毛淌汗;他们忍辱负重,艰辛度日。一代代的子孙,就这样默默而又沉静走过无尽岁月。但是,他们依然心怀对大地的虔诚,对生命的欢喜和对自然生灵的感恩。田野上所有的麦子,在麦收时节,心甘情愿,无一例外地,都被农人捆成麦捆儿,拉到麦场上,等待石磙的打碾、麦场的检阅——学校门前的,辛家门的、杏树园子的、铧尖滩的,甚至遥远的十几里外的火车站跟前的。这些麦子,虽说出自同一家族,平日却难得见一次面,说几句知心话儿。知根知底、血脉相连的它们,彼此牵挂着,互相安慰着。此时,在麦场上摞起的高高麦垛中,它们手牵着手、心连着心,热热闹闹聚到一块儿了,有说不完的话、喧不尽的故事——村头的二妮,田埂边拉羊铲草的倩影,被甩着羊鞭牧羊的栓儿藏在了心底。羊由七八只、十来只,发展到几十上百只,房由5间土平房到8间瓦房,再修成封闭式铝合金拔廊新式住房后,栓儿也从麦垛后偷偷摸摸摸二妮的手,割田时远远火辣辣相互张望,终于在秋后明媒正娶、吹吹打打娶进了门。村南的牛娃,爹死娘嫁了,一奶所生的大哥心疼收留了他。嫂子嫌弃他饭量大,身家高——做衣服费布,做鞋费劲。不善言辞的他,去一家煤窑掏煤。没日没夜地苦干,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积累,挣来数万元,侄子侄女上大学、说媳妇没少出铜。原指望给这个家出了大力,年老力衰时有个依托,能吃一口热乎饭,冬天睡个热炕。可累下半身病的他,割麦时咳儿喽嗽,摞垛时爬不到垛上面,拉粮食扛不动袋子……嫂子越发横挑鼻子竖挑眼,让牛娃痛不欲生。
麦子得一把一把割倒,一个麦捆儿一个麦捆儿捆扎好,一车一车拉运到麦场上,才摞成一个个粗壮高大麦垛;人生须一口一口吃饭,一步一步走好,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用心打拼生活,才活得有滋有味。摞麦垛可是件细致活、技巧活。毛手毛脚者,心浮气躁者,基础打不老靠,麦捆儿码的走了样。麦垛自会倒塌,前功尽弃不说,还被乡人耻笑。邵四爷的儿子,嫌他老爹摞的太慢,让四爷在一旁歇歇,他以为掌握了要领,不过是把麦捆儿一个个挤紧,把四角摞瓷实,中间随便填充几个即可。谁知,他费劲巴力,满头流汗,麦垛是摞好了。当他从高高的麦垛爬下来,正沾沾自喜欣赏自己的杰作时,麦垛像个喝醉了酒的人,摇摇晃晃,一个趔趄,摔了一个跟头——醉汉摔跟头不要紧,顶多嘴巴蹭些尘土,麦垛可经不起如此折腾。好不容易摞起的麦垛,一眨眼的功夫,轰然倒地,麦捆子散落的东倒西歪,像是嘲笑他的无能,又像是厌恶他薄待了它们。尤其摞圆垛,最考验农人的本事。底座打牢不说,啥时放、啥时收,都有诀窍。有的竖,有的横,有的斜,麦捆儿要相互勾连,相互交错在一起,这样摞的垛既周正好看,又节省了地皮,最大限度多摞麦捆。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喜爱庄稼超过子女的邵四爷人老了,手里做的农话却不老。越老越娴熟、地道。他摞的圆垛,风轻易掀不翻,拆起来得费一番周折。他一辈子热爱劳动,黎明即起,背起背篼四处捡拾人畜粪便,堆在田间地头,年年粮食茁壮,麦穗丰满,麦垛高大,粮仓外溢……与世无争,与人为善的四爷,活了八十多岁,无疾而终,谁都说是他一辈子修来的福气。能善终,会做人,谁说不是一件功德圆满的事儿?
麦垛苫完了,人却全成了落汤鸡,衣服沾连在身上,冰凉的叫人浑身打颤。爹和娘让我们先回家,说是要帮邻居家苫麦垛。原来说乡情、乡情,就是风雨中、日月里,一日日相濡以沫,一年年同甘共苦,才一点一滴积攒来的。乡村东家来了亲戚,盘中无馍可端了,快快到西家借了。蒸笼里蒸了新馍,借一个还一双。借一双还四个。要犁地了,犁铧烂了,马五家有一张轻巧锋利的铧,要是不犁地,愉快地借与你。麦子苗出齐了,长得稀稀拉拉,人说耙一耙就妥了。去地头找到福才,说耙在家里,扛上便是,把门关好就成。打场时,一个麦场的人家,自不而然结成一个联合体。你家打场,抖场、起场、扬场、装麦,谁都来帮忙。挨到我家打场了,用不着喊叫,更说不上催促,只要你搭了手,出了力,到时节,自会还工。那次,我家打场,磙子刚碾压了十几遍,突如其来老天使坏,降下一场疾风暴雨。全家人没命的抱的抱、扫的扫、推的推,可雨越下越大,麦秆儿打湿了,我在嘴里嘟嘟囔囔:每天都抽时间帮人,碰到我家有事了,咋不见人影。娘说,人都在地里割麦、捆麦,那有时间还工。不要斤斤计较,只要你行善积德,做了好事,人家迟早会还你的。正在生气的档儿,近邻麦场的人们,急急忙忙跑来,都拿着工具,几分钟时间,就把满场的麦子起堆,苫好。不用说谢,毫无客套,收拾完了,人们说说笑笑回家,该干啥,还干啥。过了不到半小时,雨停了,天晴了,又掀开苫住的麦子,让太阳暴晒。上高中那会儿,数次上学差学费,走东跑西借不上5块钱,是男人当工人的邻居婶子,数次主动掏钱,帮我度过难关。这会儿我岂能撒腿走人。我又一次轻车熟路爬上麦垛,拉了几绳子麦草,将麦垛苫的严丝合缝……那天晚上,风雨中,泥泞里,我深一脚浅一脚,随父母和邻居回到温暖家中,人累的成了一滩泥,心里却高兴——总觉得吃闲饭的我,总算为家庭出了一把力。
麦天一天一天地走远了,麦垛一个一个打完了,人们又开始忙乎侍弄秋庄稼。不知不觉,大雁南飞,秋天来了,秋雨一场连一场,淅淅沥沥的雨丝,没完没了地下着。这时如果你走进村子,会瞅见村口打麦场上,路边的荒地里,人家院落前,稀稀落落的几座麦草垛,粗矮的身段,孤单的模样,在风雨中静默着,守护着素朴清贫的乡村农家,守候着下一个麦天的来临……
我知道,我用了四十多年的光阴追觅乡村的灵魂、麦子的精髓。那些年,每至麦黄八月,故乡的房舍,树影,草色,花香,虫鸣,麦香,埂骨……都在梦里醒里邀请我、招引我。在城里打发岁月的我,吃饭无味,睡觉无眠,手中发痒,浑身乏力。心中总惦记着如火骄阳下,稼色金黄,一地又一地麦子的处境,灵魂能得到安宁?我更知道,那是一声清亮,又一声深情,声声激越布谷的呼唤。回到老家,戴上草帽,穿上布鞋,一头扎进大地母亲怀抱,手执镰刀,挥汗割麦,脚步便有了力,全身便有了魂。站立在阳光下,直直腰,擦擦汗,麦浪翻卷的麦田,仿佛成了一行行最抒情最质地的丰收诗章,在我的胸怀间鼓荡……
远离了故乡,守望着乡土,不再挥汗割麦,不再费力摞垛、雨中苫垛,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在忙碌日子的闲暇时节,我听到:那条通往乡村的泥泞小路,已被打造成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翻着金黄麦浪,你追我赶,汗流浃背收割麦子已成往昔。依然贫穷,依旧质朴的乡村,越来越多的人去城市、去外地找寻光阴,种田致富的奢望让农民心灰意冷。田地被撂荒被抛弃成无可反驳的事实,即或种了少量自家吃粮的麦子,也不再一把一把、一镰一镰收割,更不要说费劲拉麦捆、摞麦垛,风雨之中苫麦垛早成泛黄的记忆一页。
天雨摞垛,天晴晒麦,顶着日头割麦,迎着风头扬场……成为了烙刻在我及同龄人记忆深处的难忘章节——没来由的,多少次,我自散发着麦子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金黄的麦垛爬上爬下,嗅了又嗅,像品读一首意味深远古诗,像欣赏一幅古色古香年画,像聆听一曲典雅古拙的乡情乡韵。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3-9-9 17:28 编辑 ] 钩沉, 记忆岁月, 苫麦子, 乡村
世界名画:捡麦穗.jpg (186.92 KB, 下载次数: 257)
2013-9-8 17:03 上传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