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屯物语的密纹
2021-12-30叙事散文敬一兵
山屯物语的密纹——郭宏文《山屯物语》阅读札记敬一兵一 从细微处接近山屯收到郭宏文寄来的散文集《山屯事物》,我就被封面素雅安静的画面吸引了。小山屯像秋天安静的落叶降落在山洼里,简朴而又宁谧。没有惊起涧水波澜,而是带着山屯物语的密纹和飘漫的清香……
山屯物语的密纹
——郭宏文《山屯物语》阅读札记
敬一兵
一 从细微处接近山屯
收到郭宏文寄来的散文集《山屯事物》,我就被封面素雅安静的画面吸引了。
小山屯像秋天安静的落叶降落在山洼里,简朴而又宁谧。没有惊起涧水波澜,而是带着山屯物语的密纹和飘漫的清香,穿过浮躁的尘埃迎面向我扑来。接触一次这样的物语密纹和清香的气息,就会感觉自己远离了一次世俗的生活,就会在宏文剔除了形容词,只有名词和动词的干干净净的叙述中,通过山屯与人心灵相关涉的一段段往事复原,发现在大事件主导的岁月苍茫之下,生活另有其更为日常和内在的层面。
在这本散文集里,宏文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来接近自己生活过的山屯。接近山屯也就是接近了生活更为日常和内在的层面,这个层面,就是温暖与热爱的细枝末节。
《一滴水的声音》:一滴水可以叫醒一片草棵的声音,可以叫醒一片庄稼的声音,可以叫醒一片树林的声音。有时,听不见一滴水的声音,也是一件很害怕的事,甚至是让满山屯的人们都着急上火的事。时常听到一滴水的声音,真切地听懂一滴水的声音,是山屯人的期盼,我,也在其中。
《荆条花香》:辽西的山里人,从骨子里喜欢荆条的味道,也少不了荆条的味道。辽西的山里人,在荆条的花香中,享受着日子的滋味,创造着日子的精彩。山屯人家用的挑筐、筐篮、梨包、篓子、粪箕子,都是用荆条编成的。我九岁时,就学会了用荆条编一些小玩意,十三岁就成了屯里公认的“小编匠”,能编出各种花样在山屯里拿得出手的荆条筐来。现在,一闻到满山的荆条花香,我的手,就禁不住地痒痒起来。
《热气腾腾黏豆包》:我们那个山屯里,到了隆冬时节,家家的早餐,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馏黏豆包。用秫秆锅圈馏黏豆包,烙得焦黄的那一层,很是劲道,味道又特殊的香。那热气腾腾的黏豆包,那热气腾腾的菜汤,不需等待,就把有些冷寂的宅屋,也烘个热气腾腾。
《落叶之美》:终于,我在山屯的时光里,看见了落叶之美,一种奇特的落叶之美。我想站在大树下,或蹲在蒿棵前,使劲地睁大眼睛,去看准每一片已经成熟了的叶子,并预知它们将要落下的时限。然后,我合捧着双手,等待着每一片叶子的落下。我把落下来的叶子捧到我的书本里,夹成一片一片的叶子标本,装进我的书包里。我背着这个书包,在人生的课堂里,随时打开看看。
《后记》:没有那里的流水,就没有我的血液;没有那里的山石,就没有我的骨骼;没有那里的植被,就没有我的肌肤;没有那里的时空,就没有我的思想。有了那个山屯,才有了我的家……
能够在认识山屯的细微之中把握生活、把握自然的本质、把握人类灵魂的走向,并能够把山屯的灵魂挖掘得如此精深与微妙,体味出原本山川,极命草木的精髓,恐怕也只有作者自己了。
获得如是的体验,并不是依靠从大而空泛的理念或者观点去抽象结论,也不是完全凭借写作的技巧,还有学理上条分缕析把事物精确细分的手段来完成的,而是靠感官与自然交融后的混沌感觉才能实现的。对自然的认识和文章的写作,分析解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从熟视无睹的层面上展开逐个的清理,由着自然的秉性和人的秉性“读”出来,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下被推动着身体、推动着手里的笔写出来。大地是书房,天空是灵感。只有把自己的情感,与自然的情感结合起来,一切事物的本真轮廓,才会散发出呼吸的景象,才会在彼此交融中,透露出清晰无比的意味。
以无数细小的切点接近山屯,才便于深入提供无限的审美可能。从一滴水出发,便可以直接俘获阳光,我相信这就是散文写作的境界,也是这本书的境界所在。同时,正是因为宏文采用了从细微处着手认识山屯的质朴无华的写作,才让山屯的内核清晰呈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审美大多是细微极端的,宏阔之处的全面审美,不如细微之处的片面极端审美来得深刻,来得一针见血,来得刻骨铭心。
二 草木华滋抒情愫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到最迷人也是最难忘的地方,就是作者与山屯水乳交融的情愫。事实上,如何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用文字传递出人与自然间的淳朴情愫,不仅可以检验作者的写作质量,也可以检验作者的内心质量。
《山屯物事》着眼的是自然景观映衬下的人文细节,比如“听着喜鹊的歌唱,看着蚂蚁的奔跑,我对两棵椿树流露出无言的羡慕”,“过大年的时候,母亲挑选两棵最粗的干葱,在葱上一圈一圈地湖上红纸条,然后拴上细绳,挂在宅屋窗前的檩条上,母亲说那象征着日子红红绿绿的充满生机”。像这样的叙述,在书里比比皆是,都是经过了时光淘洗才具有的淳朴、风情和韵致。
这样的叙述态度,是一个十分尊严的态度。我自己是非常崇尚这样的叙述态度。因为,只有细致又仁厚的爱,还有无懈可击的悲悯情愫,才能形成如是的天人合一态度。从眼前的场景切入去发现、去追问,并直接呈现个人经验的真实性和丰富性,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才会变得亲切而可信。
大自然的山川魂魄中蕴藏着粗犷豪迈的原始生命力,蕴藏着磅礴宏伟的壮丽美,蕴含着崇高的精神闪光,蕴含着圣洁纯真的精神伊甸园。大自然中也包含着人的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点缀着、丰富着大自然的壮美景观。《山屯物事》的所有叙述,就是作者思想内核的一道道密纹。注重人文涵养的、注重借山川家园抒情言志的、注重生存理想与自然品格的精神合抱的整体风貌,是这些密纹对自然风物的物性掌握,对风光景色的自然规律、物理特征的表现优于人文精神的畅述的特点所在。
正是基于对自然的接纳,对旧有事物的缅怀,对一个山屯方方面面的凝视,人类的仁爱之心才得以延绵不绝。
山川浑厚,草木华滋。没有尊严的写作态度,是不可能在《山屯物事》里面,浸润和体验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格调。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命的壮美,在人与自然的交融中去体验时代豪情,把这种真情与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化为一种历史责任感,把真切的视觉感受和心灵悸动,物化为艺术意象,让真诚的艺术美的魅力,激发精神的升华。寻找情感与对应物的准确性,以达到叙述指向的最为幽深辽阔的边界,成了宏文在书中传递出来的文外之旨和弦外之音。它们无疑都体现了散文的真谛和精髓,我对此深深折服,也深有同感。
三 天国在孩子们的眼中
《山屯物事》里的许多描述,都是作者童年时代的经历。诸如“我家抱在藏木沟的怀里”,“童谣无忌”,“淡紫色的茄子花”,“二月二的猪头肉”,“地耳菜”,“山姑娘”,“纸风车”和“奶奶的纺车”等,都是从儿童的眼光出发看待山屯的事物。自然而然,其中的童乐童趣深深吸引了我,很多时候,我都会身不由己产生出会心一笑的感觉。
这些建立在儿童视觉上的描述惟妙惟肖,真实而又感性地告诉了我们精神的价值和精神的力量,也告诉了我们自由的宝贵和幸福的来之不易。当然,山屯物事的结局总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人的愿望可以部分得到满足,但是总还是会有一些遗憾。圆满与不圆满,是山屯显示出来的真相之一。这极有可能是一种上天安排的微妙对称,而对称的中心点在人的精神上。两个方向上的力量,都是对精神和灵魂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检验。如果是换着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检验,难免给人乏味说教的嫌疑,但是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它就有了纯洁的价值和意义。至少对我来说,宏文叙述的价值和意义,在很多人无视身边的人和事情的今天,给我提供了一个清凉的参照体系,让我的一颗浮躁的心,渐渐稳定下来了。
都说散文是作者的心声,这话我完全相信。宏文以儿童视觉写出来的这些文字,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山屯平凡细微物事的热爱,因此依凭这一点我要说,作为一名作家,他具备了识珠的慧眼,作为一个男人,我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低调的好男人。
山屯在孩子的眼中就是一个天国,这都是出自于他们对自己出生地的热爱与依恋的本能。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低估或者忽略了孩子的眼光。事实上,儿童视觉上的判断力并不低于成人,他们原本就有着天赋般的道德判断直觉,他们甚至对微小的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有着与生俱来的警觉。我们看来无所谓的事情,在儿童看来已经是很大的事情了,他们更不能对最小的不公正和不公平予以容忍。
不能或者不愿意用儿童的视觉来观察世界,来写作文章,实际上已经泄露出了我们精神上的萎靡,灵魂空间的萎缩,价值观的偏颇以及我们生命价值的降低。事实上,只有用儿童的视觉来写作,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进入到一个神奇的桃花源里,分享快乐而不是单独理解快乐。虽然我一读到宏文这种儿童视觉写出来的文字,我就会感到自身的污浊,就会感到处于污浊环境里的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儿童视觉的纯真与淳朴愈是安慰我,我就会愈是在这样的安慰里发现我未曾察觉的、我已经遗忘的事物,被彻底唤醒了。然而,我还是要说,宏文用儿童的视觉观察山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判断山屯的写作方式,确实值得好好借鉴,确实对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郭宏文就是这样婉转曲折地找到了自己的表达对象和表达方式,他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孩子的视觉来传递,这样,一个思想就会变得长久而又饱满。另外,这样的写作方式,从童言无忌的角度来看,是真实可信和感人的,相信儿童的视觉是我们的福分,因为,谎言可能在现实里,但不在童话里。
四 深刻的单纯
让我们先来看看宏文这些闪光的文字叙述:
跑了一阵子,男孩就被松柔的垄沟陷得没了力气。他望着撵不上的犁杖,无奈地停下追赶的脚步,把自己的希望,写在了点进垄沟里的种子上。他笑眯眯地想,到秋天,这一地的垄沟,肯定都能长成火红火红的红高粱。
山屯里的孩子们,生下来,就看惯了山峦的模样,听惯了山风的声音。骨子里,就定格成与大山亲近的情感。于是,山沟里、山坡间、山顶上,总有孩子们的脚印,清亮地“噔噔”着。那“噔噔”的声响,把孩子们的童话,厚实地印在了山野中。
像这种质朴而又单纯的文字描述,在书里还有很多。这些文字,都是作者对俗常事物的体现和再现。它们散发出来的单纯气息是不可多得的。这种单纯因为不事张扬而特别安静。倘若是在别人的笔下,这些文字也许会演绎成类似一场金戈铁马般狂纵的高调激情和感叹,然而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文字却呈现出了匀速和均势的平衡姿态,无疑,这样的处理所预留出来的空间,比达到激情的顶点还要深远辽阔。
单纯是《山屯物事》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或许正是基于对单纯的认识和把握,这本书的着眼点才会选择平实无华而不是惊心动魄,才会体现出平铺直叙而不是跌宕起伏的特点。事实上,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把那些尽管是微弱的、但却是清晰的物语密纹,一点一点呈现出来。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不能产生灵感的经历。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整理自己的回忆,来寻找山屯可能遗落在黑暗角落里的蛛丝马迹,并从中找到最耀眼的灵感,不仅证明了《山屯物事》是一本来之不易的书,也证明了只有采取单纯的态度,才能够更好地克服一切干扰、变化、扭曲所带来的缺陷和弊端,让真正刻骨铭心的东西降临。
我也正是在这本书透露的单纯韵致中,感受到了作者是一个具有大抱负的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在别人的眼里大多认为是对大意境的暗抒发手段,但在我看来,它却是作者用自己的经历,以微不足道的细小枝节来试探未来,或者,是以这样的方式锤炼身手,以便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
我的这些判断,完全来自于作者在书中以记忆、情感和体验勾勒山屯物事的事实。这样的勾勒,不仅让山屯物事有了耐读性和厚实感,也让山屯物事的时间意义被淡化。时间的意义被淡化,这就意味着山屯物事已经变成了作者和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个清凉的参照体系。这样一来,作者这本书的真相就大白于天下了:作者是用山屯物事的一道道密纹,穿越浮躁的尘埃,暗示我们生活的本质,揭示我们没有看见的或者已经遗忘了的事实,以便我们能够重新回归到天人合一的道路上来,不知不觉地沿循山屯物事的每一道密纹,进入到一个未被现实污染的纯净的桃花源。
桃花源的存在方式不同,人进入其中的方式不同,自然而然,也就决定了其意义的不同。
《山屯物事》与其说是宏文在自己的心里又一次寻找家乡寻找归属,不如说是他一直就在山屯的细枝末节间徘徊而已。这种徘徊,从更深的意义上来理解,其实是一种等待。
作为朋友,面对如此深情的等待,我除了惊讶和欣喜,更有深深的祝福!
敬一兵
——郭宏文《山屯物语》阅读札记
敬一兵
一 从细微处接近山屯
收到郭宏文寄来的散文集《山屯事物》,我就被封面素雅安静的画面吸引了。
小山屯像秋天安静的落叶降落在山洼里,简朴而又宁谧。没有惊起涧水波澜,而是带着山屯物语的密纹和飘漫的清香,穿过浮躁的尘埃迎面向我扑来。接触一次这样的物语密纹和清香的气息,就会感觉自己远离了一次世俗的生活,就会在宏文剔除了形容词,只有名词和动词的干干净净的叙述中,通过山屯与人心灵相关涉的一段段往事复原,发现在大事件主导的岁月苍茫之下,生活另有其更为日常和内在的层面。
在这本散文集里,宏文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来接近自己生活过的山屯。接近山屯也就是接近了生活更为日常和内在的层面,这个层面,就是温暖与热爱的细枝末节。
《一滴水的声音》:一滴水可以叫醒一片草棵的声音,可以叫醒一片庄稼的声音,可以叫醒一片树林的声音。有时,听不见一滴水的声音,也是一件很害怕的事,甚至是让满山屯的人们都着急上火的事。时常听到一滴水的声音,真切地听懂一滴水的声音,是山屯人的期盼,我,也在其中。
《荆条花香》:辽西的山里人,从骨子里喜欢荆条的味道,也少不了荆条的味道。辽西的山里人,在荆条的花香中,享受着日子的滋味,创造着日子的精彩。山屯人家用的挑筐、筐篮、梨包、篓子、粪箕子,都是用荆条编成的。我九岁时,就学会了用荆条编一些小玩意,十三岁就成了屯里公认的“小编匠”,能编出各种花样在山屯里拿得出手的荆条筐来。现在,一闻到满山的荆条花香,我的手,就禁不住地痒痒起来。
《热气腾腾黏豆包》:我们那个山屯里,到了隆冬时节,家家的早餐,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馏黏豆包。用秫秆锅圈馏黏豆包,烙得焦黄的那一层,很是劲道,味道又特殊的香。那热气腾腾的黏豆包,那热气腾腾的菜汤,不需等待,就把有些冷寂的宅屋,也烘个热气腾腾。
《落叶之美》:终于,我在山屯的时光里,看见了落叶之美,一种奇特的落叶之美。我想站在大树下,或蹲在蒿棵前,使劲地睁大眼睛,去看准每一片已经成熟了的叶子,并预知它们将要落下的时限。然后,我合捧着双手,等待着每一片叶子的落下。我把落下来的叶子捧到我的书本里,夹成一片一片的叶子标本,装进我的书包里。我背着这个书包,在人生的课堂里,随时打开看看。
《后记》:没有那里的流水,就没有我的血液;没有那里的山石,就没有我的骨骼;没有那里的植被,就没有我的肌肤;没有那里的时空,就没有我的思想。有了那个山屯,才有了我的家……
能够在认识山屯的细微之中把握生活、把握自然的本质、把握人类灵魂的走向,并能够把山屯的灵魂挖掘得如此精深与微妙,体味出原本山川,极命草木的精髓,恐怕也只有作者自己了。
获得如是的体验,并不是依靠从大而空泛的理念或者观点去抽象结论,也不是完全凭借写作的技巧,还有学理上条分缕析把事物精确细分的手段来完成的,而是靠感官与自然交融后的混沌感觉才能实现的。对自然的认识和文章的写作,分析解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从熟视无睹的层面上展开逐个的清理,由着自然的秉性和人的秉性“读”出来,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下被推动着身体、推动着手里的笔写出来。大地是书房,天空是灵感。只有把自己的情感,与自然的情感结合起来,一切事物的本真轮廓,才会散发出呼吸的景象,才会在彼此交融中,透露出清晰无比的意味。
以无数细小的切点接近山屯,才便于深入提供无限的审美可能。从一滴水出发,便可以直接俘获阳光,我相信这就是散文写作的境界,也是这本书的境界所在。同时,正是因为宏文采用了从细微处着手认识山屯的质朴无华的写作,才让山屯的内核清晰呈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审美大多是细微极端的,宏阔之处的全面审美,不如细微之处的片面极端审美来得深刻,来得一针见血,来得刻骨铭心。
二 草木华滋抒情愫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到最迷人也是最难忘的地方,就是作者与山屯水乳交融的情愫。事实上,如何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用文字传递出人与自然间的淳朴情愫,不仅可以检验作者的写作质量,也可以检验作者的内心质量。
《山屯物事》着眼的是自然景观映衬下的人文细节,比如“听着喜鹊的歌唱,看着蚂蚁的奔跑,我对两棵椿树流露出无言的羡慕”,“过大年的时候,母亲挑选两棵最粗的干葱,在葱上一圈一圈地湖上红纸条,然后拴上细绳,挂在宅屋窗前的檩条上,母亲说那象征着日子红红绿绿的充满生机”。像这样的叙述,在书里比比皆是,都是经过了时光淘洗才具有的淳朴、风情和韵致。
这样的叙述态度,是一个十分尊严的态度。我自己是非常崇尚这样的叙述态度。因为,只有细致又仁厚的爱,还有无懈可击的悲悯情愫,才能形成如是的天人合一态度。从眼前的场景切入去发现、去追问,并直接呈现个人经验的真实性和丰富性,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才会变得亲切而可信。
大自然的山川魂魄中蕴藏着粗犷豪迈的原始生命力,蕴藏着磅礴宏伟的壮丽美,蕴含着崇高的精神闪光,蕴含着圣洁纯真的精神伊甸园。大自然中也包含着人的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点缀着、丰富着大自然的壮美景观。《山屯物事》的所有叙述,就是作者思想内核的一道道密纹。注重人文涵养的、注重借山川家园抒情言志的、注重生存理想与自然品格的精神合抱的整体风貌,是这些密纹对自然风物的物性掌握,对风光景色的自然规律、物理特征的表现优于人文精神的畅述的特点所在。
正是基于对自然的接纳,对旧有事物的缅怀,对一个山屯方方面面的凝视,人类的仁爱之心才得以延绵不绝。
山川浑厚,草木华滋。没有尊严的写作态度,是不可能在《山屯物事》里面,浸润和体验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格调。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命的壮美,在人与自然的交融中去体验时代豪情,把这种真情与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化为一种历史责任感,把真切的视觉感受和心灵悸动,物化为艺术意象,让真诚的艺术美的魅力,激发精神的升华。寻找情感与对应物的准确性,以达到叙述指向的最为幽深辽阔的边界,成了宏文在书中传递出来的文外之旨和弦外之音。它们无疑都体现了散文的真谛和精髓,我对此深深折服,也深有同感。
三 天国在孩子们的眼中
《山屯物事》里的许多描述,都是作者童年时代的经历。诸如“我家抱在藏木沟的怀里”,“童谣无忌”,“淡紫色的茄子花”,“二月二的猪头肉”,“地耳菜”,“山姑娘”,“纸风车”和“奶奶的纺车”等,都是从儿童的眼光出发看待山屯的事物。自然而然,其中的童乐童趣深深吸引了我,很多时候,我都会身不由己产生出会心一笑的感觉。
这些建立在儿童视觉上的描述惟妙惟肖,真实而又感性地告诉了我们精神的价值和精神的力量,也告诉了我们自由的宝贵和幸福的来之不易。当然,山屯物事的结局总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人的愿望可以部分得到满足,但是总还是会有一些遗憾。圆满与不圆满,是山屯显示出来的真相之一。这极有可能是一种上天安排的微妙对称,而对称的中心点在人的精神上。两个方向上的力量,都是对精神和灵魂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检验。如果是换着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检验,难免给人乏味说教的嫌疑,但是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它就有了纯洁的价值和意义。至少对我来说,宏文叙述的价值和意义,在很多人无视身边的人和事情的今天,给我提供了一个清凉的参照体系,让我的一颗浮躁的心,渐渐稳定下来了。
都说散文是作者的心声,这话我完全相信。宏文以儿童视觉写出来的这些文字,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山屯平凡细微物事的热爱,因此依凭这一点我要说,作为一名作家,他具备了识珠的慧眼,作为一个男人,我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低调的好男人。
山屯在孩子的眼中就是一个天国,这都是出自于他们对自己出生地的热爱与依恋的本能。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低估或者忽略了孩子的眼光。事实上,儿童视觉上的判断力并不低于成人,他们原本就有着天赋般的道德判断直觉,他们甚至对微小的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有着与生俱来的警觉。我们看来无所谓的事情,在儿童看来已经是很大的事情了,他们更不能对最小的不公正和不公平予以容忍。
不能或者不愿意用儿童的视觉来观察世界,来写作文章,实际上已经泄露出了我们精神上的萎靡,灵魂空间的萎缩,价值观的偏颇以及我们生命价值的降低。事实上,只有用儿童的视觉来写作,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进入到一个神奇的桃花源里,分享快乐而不是单独理解快乐。虽然我一读到宏文这种儿童视觉写出来的文字,我就会感到自身的污浊,就会感到处于污浊环境里的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儿童视觉的纯真与淳朴愈是安慰我,我就会愈是在这样的安慰里发现我未曾察觉的、我已经遗忘的事物,被彻底唤醒了。然而,我还是要说,宏文用儿童的视觉观察山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判断山屯的写作方式,确实值得好好借鉴,确实对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郭宏文就是这样婉转曲折地找到了自己的表达对象和表达方式,他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孩子的视觉来传递,这样,一个思想就会变得长久而又饱满。另外,这样的写作方式,从童言无忌的角度来看,是真实可信和感人的,相信儿童的视觉是我们的福分,因为,谎言可能在现实里,但不在童话里。
四 深刻的单纯
让我们先来看看宏文这些闪光的文字叙述:
跑了一阵子,男孩就被松柔的垄沟陷得没了力气。他望着撵不上的犁杖,无奈地停下追赶的脚步,把自己的希望,写在了点进垄沟里的种子上。他笑眯眯地想,到秋天,这一地的垄沟,肯定都能长成火红火红的红高粱。
山屯里的孩子们,生下来,就看惯了山峦的模样,听惯了山风的声音。骨子里,就定格成与大山亲近的情感。于是,山沟里、山坡间、山顶上,总有孩子们的脚印,清亮地“噔噔”着。那“噔噔”的声响,把孩子们的童话,厚实地印在了山野中。
像这种质朴而又单纯的文字描述,在书里还有很多。这些文字,都是作者对俗常事物的体现和再现。它们散发出来的单纯气息是不可多得的。这种单纯因为不事张扬而特别安静。倘若是在别人的笔下,这些文字也许会演绎成类似一场金戈铁马般狂纵的高调激情和感叹,然而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文字却呈现出了匀速和均势的平衡姿态,无疑,这样的处理所预留出来的空间,比达到激情的顶点还要深远辽阔。
单纯是《山屯物事》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或许正是基于对单纯的认识和把握,这本书的着眼点才会选择平实无华而不是惊心动魄,才会体现出平铺直叙而不是跌宕起伏的特点。事实上,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把那些尽管是微弱的、但却是清晰的物语密纹,一点一点呈现出来。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不能产生灵感的经历。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整理自己的回忆,来寻找山屯可能遗落在黑暗角落里的蛛丝马迹,并从中找到最耀眼的灵感,不仅证明了《山屯物事》是一本来之不易的书,也证明了只有采取单纯的态度,才能够更好地克服一切干扰、变化、扭曲所带来的缺陷和弊端,让真正刻骨铭心的东西降临。
我也正是在这本书透露的单纯韵致中,感受到了作者是一个具有大抱负的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在别人的眼里大多认为是对大意境的暗抒发手段,但在我看来,它却是作者用自己的经历,以微不足道的细小枝节来试探未来,或者,是以这样的方式锤炼身手,以便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
我的这些判断,完全来自于作者在书中以记忆、情感和体验勾勒山屯物事的事实。这样的勾勒,不仅让山屯物事有了耐读性和厚实感,也让山屯物事的时间意义被淡化。时间的意义被淡化,这就意味着山屯物事已经变成了作者和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个清凉的参照体系。这样一来,作者这本书的真相就大白于天下了:作者是用山屯物事的一道道密纹,穿越浮躁的尘埃,暗示我们生活的本质,揭示我们没有看见的或者已经遗忘了的事实,以便我们能够重新回归到天人合一的道路上来,不知不觉地沿循山屯物事的每一道密纹,进入到一个未被现实污染的纯净的桃花源。
桃花源的存在方式不同,人进入其中的方式不同,自然而然,也就决定了其意义的不同。
《山屯物事》与其说是宏文在自己的心里又一次寻找家乡寻找归属,不如说是他一直就在山屯的细枝末节间徘徊而已。这种徘徊,从更深的意义上来理解,其实是一种等待。
作为朋友,面对如此深情的等待,我除了惊讶和欣喜,更有深深的祝福!
敬一兵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