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骨”之祸话魏延
2021-12-30叙事散文非花非雾
“反骨”之祸话魏延魏延是三国时期被人津津乐道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性情孤高,勇猛过人。纵观其一生,也算是为蜀汉立下汉马功劳。然他却不得善终,以莫虚有的谋反之罪,遭受“夷三族”的悲惨结局,这不能不从他的性格说起。魏延最初的登场是那场长沙之战,他……
“反骨”之祸话魏延
魏延是三国时期被人津津乐道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性情孤高,勇猛过人。纵观其一生,也算是为蜀汉立下汉马功劳。然他却不得善终,以莫虚有的谋反之罪,遭受“夷三族”的悲惨结局,这不能不从他的性格说起。
魏延最初的登场是那场长沙之战,他那时的职位并不高,只是长沙太守韩玄手下的一员偏将。刘备派关羽收复长沙,韩玄急派大将黄忠迎战关羽,两人撕打得不可开交,最终英雄惜英雄,两人相互手下留情。此举当然瞒不过一向就心胸狭窄的韩玄,他一声令下,以通敌之罪将黄忠拿下,并欲斩之。此时的魏延出场了,他一怒之下斩了韩玄,并打开城门,迎进了关羽。
魏延何以要这样做,按正史来说,他这叫弃暗投明。他不想为心胸狭窄的韩玄效力卖命,也为一向忠心耿耿的黄忠鸣不平。按说此为壮举,但黄忠并不领他的情,还口口声声说不屑与他这卖主求荣之流为伍。依了黄忠的想法,魏延就应该跟他一样,与关羽大战,这样也不负食君禄为君效命的做人准则。事实上,正是黄忠的这种做法,才赢得了刘备及关羽的尊重,如果当时的魏延能够效仿一下黄忠,他的命运可能又会是另一种结局。
魏延在黄忠的指责中,哑口无言;诸葛亮也不容他,说他是食人禄不行其事,此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这就是一件很尴尬的事,用现在的话说,这就叫出力不讨好,任何有血性的人,都无法接受的。然而魏延却在忍气吞声之中接受了,看到这里,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细究魏延杀韩玄迎关羽的真实动机。
按常理来说,韩玄拿下黄忠之后,应该由魏延出战关羽。此时的魏延有何感想呢?作为旁观者的魏延当时是看得真切的,黄忠的实力远在他之上尚且不能胜关羽,依他魏延的实力出战关羽,不出几个回合定会败下阵来,弄不好还会丢了性命。黄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败下阵来的黄忠不但没得到韩玄的安慰,反遭到无端的猜忌与冷嘲热讽。魏延思来想去,觉得为韩玄卖命不值,不如杀掉韩玄,救下黄忠,献上城池实为上策。
魏延此举确是被诸葛亮小瞧。好在刘备惜才,局势所限,不能滥杀降将。那就留待观之吧。
魏延出身于义阳(现河南信阳三里店),为泓扬人文,当地人颇为魏延被诸葛亮一锤定音的“反骨”之说叫屈。他们罗列出了魏延的许多好处,比如魏延如何的智勇双全,他曾经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奇谋”,但因了诸葛亮对魏延存有的偏见,此计未被采纳;还有汉中之战中魏延又是如何的无视曹操的招降,而对曹操放箭,差一点就取了曹操的性命……
但无论怎么说,历史终究是历史,“反骨”一说既成事实,再怎么也是收不回去了。就像当时被定性为“三姓家奴”的吕布,因了他的反复无常一样,不易被人同情及原谅。好在魏延之前并没有如吕布一样几次三番的劣迹,这就是尚可教化的原因。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说一下吕布手下的部将张辽。张辽在吕布哀求曹操饶命的时候,曾大吼一声:大丈夫死有何惧,不必求他!曹操怔住了,急忙为张辽松绑,其中缘由不言而谕——张辽大丈夫也。
由此看来,魏延被诸葛亮说成脑后有“反骨”,虽只是一个借口,也在情理之中。好在之后的魏延屡立战功,最终被封为汉中太守,后随诸葛亮北伐,任命他为征西大将军。而此时的魏延呢?仿佛忘记了当初的长沙之辱,他的脾气也在这些功绩里开始日益见长。他常常抱怨诸葛亮用兵太过谨慎,叹恨已才用之不尽。攻雒城时为争功反陷入的苦战,及葭萌关之战中被败中求胜的马岱放箭射伤之事,都被他统统抛在了脑后。
魏延终究还是败在了自己的矫情之中。他常仗着自己勇猛过人,时不时地张扬自己,而不知收敛,为此得罪了不少人,但别人又奈何他不得,只能避之。看看下面这段记录,魏延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就一目了然了:十二年,亮出北谷口,(魏)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由此可见,没人跟魏延讲实话的,也没人跟他真正的交心。
唯有当时的大臣杨仪不惧怕他,两人势如水火,时时因为小事闹得不可开交。是年秋,诸葛亮出征北谷口,病困,逐与长史杨仪密议善后之事。依当时的局势,诸葛亮不在的时候,一个文官杨仪对蜀汉的形势产生不了什么威胁的,而魏延则不然,诸葛亮没有忘记第一次看到魏延时就为他定性的脑后有“反骨”之说。而唯有除去魏延,始能除去他中隐着的一块心病。
魏延之死,仿佛是一场精心设置的布局,与当初的长沙之役,有着极其恰当的首尾呼应。诸葛亮太了解魏延了,明知他与杨仪不和,魏延根本不会将一个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文臣杨仪放在眼里,然而诸葛亮却偏将兵权交到了杨仪手里,这其中的目的也再明白不过了:他这是在逼魏延造反。
蜀汉大将魏延最终没有死于敌手,却被一个手无搏鸡之力的文人杨仪以莫须有的谋反之罪取了性命,这不得不说是他做人的最大失败与悲哀。如果他遇事能够冷静下来,认真思考正确面对,或许不会酿成如此悲惨的结局,由此看来,是他的偏执矜高及虚妄的叛逆性格害了他。
[ 本帖最后由 非花非雾 于 2010-6-11 17:13 编辑 ]
魏延是三国时期被人津津乐道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性情孤高,勇猛过人。纵观其一生,也算是为蜀汉立下汉马功劳。然他却不得善终,以莫虚有的谋反之罪,遭受“夷三族”的悲惨结局,这不能不从他的性格说起。
魏延最初的登场是那场长沙之战,他那时的职位并不高,只是长沙太守韩玄手下的一员偏将。刘备派关羽收复长沙,韩玄急派大将黄忠迎战关羽,两人撕打得不可开交,最终英雄惜英雄,两人相互手下留情。此举当然瞒不过一向就心胸狭窄的韩玄,他一声令下,以通敌之罪将黄忠拿下,并欲斩之。此时的魏延出场了,他一怒之下斩了韩玄,并打开城门,迎进了关羽。
魏延何以要这样做,按正史来说,他这叫弃暗投明。他不想为心胸狭窄的韩玄效力卖命,也为一向忠心耿耿的黄忠鸣不平。按说此为壮举,但黄忠并不领他的情,还口口声声说不屑与他这卖主求荣之流为伍。依了黄忠的想法,魏延就应该跟他一样,与关羽大战,这样也不负食君禄为君效命的做人准则。事实上,正是黄忠的这种做法,才赢得了刘备及关羽的尊重,如果当时的魏延能够效仿一下黄忠,他的命运可能又会是另一种结局。
魏延在黄忠的指责中,哑口无言;诸葛亮也不容他,说他是食人禄不行其事,此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这就是一件很尴尬的事,用现在的话说,这就叫出力不讨好,任何有血性的人,都无法接受的。然而魏延却在忍气吞声之中接受了,看到这里,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细究魏延杀韩玄迎关羽的真实动机。
按常理来说,韩玄拿下黄忠之后,应该由魏延出战关羽。此时的魏延有何感想呢?作为旁观者的魏延当时是看得真切的,黄忠的实力远在他之上尚且不能胜关羽,依他魏延的实力出战关羽,不出几个回合定会败下阵来,弄不好还会丢了性命。黄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败下阵来的黄忠不但没得到韩玄的安慰,反遭到无端的猜忌与冷嘲热讽。魏延思来想去,觉得为韩玄卖命不值,不如杀掉韩玄,救下黄忠,献上城池实为上策。
魏延此举确是被诸葛亮小瞧。好在刘备惜才,局势所限,不能滥杀降将。那就留待观之吧。
魏延出身于义阳(现河南信阳三里店),为泓扬人文,当地人颇为魏延被诸葛亮一锤定音的“反骨”之说叫屈。他们罗列出了魏延的许多好处,比如魏延如何的智勇双全,他曾经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奇谋”,但因了诸葛亮对魏延存有的偏见,此计未被采纳;还有汉中之战中魏延又是如何的无视曹操的招降,而对曹操放箭,差一点就取了曹操的性命……
但无论怎么说,历史终究是历史,“反骨”一说既成事实,再怎么也是收不回去了。就像当时被定性为“三姓家奴”的吕布,因了他的反复无常一样,不易被人同情及原谅。好在魏延之前并没有如吕布一样几次三番的劣迹,这就是尚可教化的原因。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说一下吕布手下的部将张辽。张辽在吕布哀求曹操饶命的时候,曾大吼一声:大丈夫死有何惧,不必求他!曹操怔住了,急忙为张辽松绑,其中缘由不言而谕——张辽大丈夫也。
由此看来,魏延被诸葛亮说成脑后有“反骨”,虽只是一个借口,也在情理之中。好在之后的魏延屡立战功,最终被封为汉中太守,后随诸葛亮北伐,任命他为征西大将军。而此时的魏延呢?仿佛忘记了当初的长沙之辱,他的脾气也在这些功绩里开始日益见长。他常常抱怨诸葛亮用兵太过谨慎,叹恨已才用之不尽。攻雒城时为争功反陷入的苦战,及葭萌关之战中被败中求胜的马岱放箭射伤之事,都被他统统抛在了脑后。
魏延终究还是败在了自己的矫情之中。他常仗着自己勇猛过人,时不时地张扬自己,而不知收敛,为此得罪了不少人,但别人又奈何他不得,只能避之。看看下面这段记录,魏延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就一目了然了:十二年,亮出北谷口,(魏)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由此可见,没人跟魏延讲实话的,也没人跟他真正的交心。
唯有当时的大臣杨仪不惧怕他,两人势如水火,时时因为小事闹得不可开交。是年秋,诸葛亮出征北谷口,病困,逐与长史杨仪密议善后之事。依当时的局势,诸葛亮不在的时候,一个文官杨仪对蜀汉的形势产生不了什么威胁的,而魏延则不然,诸葛亮没有忘记第一次看到魏延时就为他定性的脑后有“反骨”之说。而唯有除去魏延,始能除去他中隐着的一块心病。
魏延之死,仿佛是一场精心设置的布局,与当初的长沙之役,有着极其恰当的首尾呼应。诸葛亮太了解魏延了,明知他与杨仪不和,魏延根本不会将一个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文臣杨仪放在眼里,然而诸葛亮却偏将兵权交到了杨仪手里,这其中的目的也再明白不过了:他这是在逼魏延造反。
蜀汉大将魏延最终没有死于敌手,却被一个手无搏鸡之力的文人杨仪以莫须有的谋反之罪取了性命,这不得不说是他做人的最大失败与悲哀。如果他遇事能够冷静下来,认真思考正确面对,或许不会酿成如此悲惨的结局,由此看来,是他的偏执矜高及虚妄的叛逆性格害了他。
[ 本帖最后由 非花非雾 于 2010-6-11 17:13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