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陈年往事(二)
2021-12-30叙事散文海怡
三 山村马家岩大卡车像疲惫的老牛,沿着峡谷在鹅卵石上左摇右晃地跑到了目的地——马家岩村。村支书和部分村民已等在河边了。下车后,我们被老林和村支书划整分组分到了各村民家。我班八个女生被分到了一户人家。这家住在山坡上,背上行李跟随村支书走进那户……
三 山村马家岩
大卡车像疲惫的老牛,沿着峡谷在鹅卵石上左摇右晃地跑到了目的地——马家岩村。村支书和部分村民已等在河边了。 下车后,我们被老林和村支书划整分组分到了各村民家。我班八个女生被分到了一户人家。 这家住在山坡上,背上行李跟随村支书走进那户人家,这是一个山区小院,有北屋及东西厢房。 女主人出来迎接我们。她黑黑的脸膛上布满了皱纹,蓬乱的头发在脑后捥成一个簪。穿着一件退了色的蓝上衣,黑裤子膝盖上补了补丁,腰有些驼,看上去足有六十多岁。后来才知道她只有四十几岁,是山里艰辛的生活让她过早的退去了红颜。她接过我的行李,把我们带进东屋,又抱来干草帮我们铺好地铺,我们解开行李卷,在这里安了家。 支书告诉我们,这家的男主人姓李,在公社里当干部,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上初中。并说,这家在这个小村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经济条件都是最好的。我们很感激支书对我们女生的照顾。 住下后,我们走出房东的家门。天已黄昏,太阳的余晖冲破乌云,在峡谷尽头熊熊燃烧,大山被涂上一圈金色。 走到离小村二十多米远的河堤上,我细细的打量这里的环境,堤下就是我们开车走进来的时令地上河,河水很小,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离开了大山,被山洪冲到了河滩上,此时静默地裸露在晚霞中。小村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很好。山村不大,站在河堤上能看到村头村尾,这里的房子都是石头垒成的,石板铺起来的房顶上炊烟在冉冉升起,后来才知道这里是石板才的产生地,离这里不远的乡级镇石板岩村,就是为此而得名的。 晚饭的时候了,有三五成群的山民端着饭碗,坐在河堤上边聊边吃,见我们过来,热情的给我们打招呼,但是他们的话我们一句也听不懂,只能通过他们的手势,明白他们是让我们坐下。我们坐在他们对面,只见一个汉子一手捧一大海碗糊糊,一手捏两个黑黑的团子,我想他手里捏的应该是山柿子的萼碾成糠稍加粮食做成的柿糠团子了,明知吃这种东西容易得喉癌,但因这里缺水,又是山区,地少产量低,他们的温饱依然解决不了,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依然吃这种食品,我心里酸酸的。看那汉子蹲在河堤上,转动着大海碗,顺边儿吸溜,呼噜有声,那汤热腾腾,他吃得汗津津,真个是吃得酣畅淋漓,豪放之至,我很为他们平淡且热烈的生活习俗而感动。看见我们,忙把碗端到我们面前让我们尝尝,我们赶忙推辞,说一会我们就开饭了,我看到那碗汤里有不知名的菜叶,有粉条,还有黑黑的叫不上名字的其他东西。他可能出山闯荡过,他的话我们能听得懂,后来他给我们带路,替我们扶测量标尺与我们一起测量。 在马家岩的三个多月里,我们就这样与当地老百姓交流,慢慢了解他们,感受他们生活的艰辛和乡情的纯厚。 四、大山中第一顿晚餐 张师傅吹吃饭哨子了,我们告别老乡,在支书的引领下来到了我们用餐的食堂。 这是一座靠山面南的独立的屋子,房里靠北墙砌起了火灶,同来的张师傅是我们学校做饭最好的大橱师傅,只见他腰里围着灰色的围裙,正站在很大的一个菜盆前给我们来的同学老师往饭盒里盛菜,馒头筐子在一边的石头上放着,有个当地的小师傅帮我们拿馒头,后来知道他是村支书找来帮忙的。玉米糁汤在大锅里,我们自己盛了喝。同学、老师们都自觉的排队,秩序井然,这马家岩的第一顿饭吃的还满不错的:面对群山,听着河水的潺潺声进食晚餐还真富有诗意。 为了招待我们,县水利局派人送来了从水库里捞上来的鱼,张师傅做了瓦块鱼分给我们吃,吃着炸鱼块想起了那河堤上吃菜团子的村民,他们的生活太清贫了,也许他们一辈子都没吃过鱼块和白面馒头,我心里沉沉的。 大家正吃的高兴,支部书记张老师站起来说,我们来到这深山中,周围的环境大家都看到了,以后的日子过得会很艰苦,因为这里没有青菜,我们吃菜要有学校的卡车送来,假若赶上天气不好,车进不来,可能就会没菜吃,大家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这也是对你们新一代水利建设者的考验和磨砺。希望大家团结起来,战胜一切困难,完成这次开门办学的生产任务。随之各班班长及小组长分别表态,为了让这里的老百姓早日过上不缺水吃的日子,一定好好工作。 饭后大家很兴奋,又回到河堤上说着各自的见闻,大家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憧憬和猜测,一直到很晚才走回各自的住处,头枕大山慢慢睡去...... 2008.7.10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大卡车像疲惫的老牛,沿着峡谷在鹅卵石上左摇右晃地跑到了目的地——马家岩村。村支书和部分村民已等在河边了。 下车后,我们被老林和村支书划整分组分到了各村民家。我班八个女生被分到了一户人家。 这家住在山坡上,背上行李跟随村支书走进那户人家,这是一个山区小院,有北屋及东西厢房。 女主人出来迎接我们。她黑黑的脸膛上布满了皱纹,蓬乱的头发在脑后捥成一个簪。穿着一件退了色的蓝上衣,黑裤子膝盖上补了补丁,腰有些驼,看上去足有六十多岁。后来才知道她只有四十几岁,是山里艰辛的生活让她过早的退去了红颜。她接过我的行李,把我们带进东屋,又抱来干草帮我们铺好地铺,我们解开行李卷,在这里安了家。 支书告诉我们,这家的男主人姓李,在公社里当干部,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上初中。并说,这家在这个小村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经济条件都是最好的。我们很感激支书对我们女生的照顾。 住下后,我们走出房东的家门。天已黄昏,太阳的余晖冲破乌云,在峡谷尽头熊熊燃烧,大山被涂上一圈金色。 走到离小村二十多米远的河堤上,我细细的打量这里的环境,堤下就是我们开车走进来的时令地上河,河水很小,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离开了大山,被山洪冲到了河滩上,此时静默地裸露在晚霞中。小村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很好。山村不大,站在河堤上能看到村头村尾,这里的房子都是石头垒成的,石板铺起来的房顶上炊烟在冉冉升起,后来才知道这里是石板才的产生地,离这里不远的乡级镇石板岩村,就是为此而得名的。 晚饭的时候了,有三五成群的山民端着饭碗,坐在河堤上边聊边吃,见我们过来,热情的给我们打招呼,但是他们的话我们一句也听不懂,只能通过他们的手势,明白他们是让我们坐下。我们坐在他们对面,只见一个汉子一手捧一大海碗糊糊,一手捏两个黑黑的团子,我想他手里捏的应该是山柿子的萼碾成糠稍加粮食做成的柿糠团子了,明知吃这种东西容易得喉癌,但因这里缺水,又是山区,地少产量低,他们的温饱依然解决不了,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依然吃这种食品,我心里酸酸的。看那汉子蹲在河堤上,转动着大海碗,顺边儿吸溜,呼噜有声,那汤热腾腾,他吃得汗津津,真个是吃得酣畅淋漓,豪放之至,我很为他们平淡且热烈的生活习俗而感动。看见我们,忙把碗端到我们面前让我们尝尝,我们赶忙推辞,说一会我们就开饭了,我看到那碗汤里有不知名的菜叶,有粉条,还有黑黑的叫不上名字的其他东西。他可能出山闯荡过,他的话我们能听得懂,后来他给我们带路,替我们扶测量标尺与我们一起测量。 在马家岩的三个多月里,我们就这样与当地老百姓交流,慢慢了解他们,感受他们生活的艰辛和乡情的纯厚。 四、大山中第一顿晚餐 张师傅吹吃饭哨子了,我们告别老乡,在支书的引领下来到了我们用餐的食堂。 这是一座靠山面南的独立的屋子,房里靠北墙砌起了火灶,同来的张师傅是我们学校做饭最好的大橱师傅,只见他腰里围着灰色的围裙,正站在很大的一个菜盆前给我们来的同学老师往饭盒里盛菜,馒头筐子在一边的石头上放着,有个当地的小师傅帮我们拿馒头,后来知道他是村支书找来帮忙的。玉米糁汤在大锅里,我们自己盛了喝。同学、老师们都自觉的排队,秩序井然,这马家岩的第一顿饭吃的还满不错的:面对群山,听着河水的潺潺声进食晚餐还真富有诗意。 为了招待我们,县水利局派人送来了从水库里捞上来的鱼,张师傅做了瓦块鱼分给我们吃,吃着炸鱼块想起了那河堤上吃菜团子的村民,他们的生活太清贫了,也许他们一辈子都没吃过鱼块和白面馒头,我心里沉沉的。 大家正吃的高兴,支部书记张老师站起来说,我们来到这深山中,周围的环境大家都看到了,以后的日子过得会很艰苦,因为这里没有青菜,我们吃菜要有学校的卡车送来,假若赶上天气不好,车进不来,可能就会没菜吃,大家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这也是对你们新一代水利建设者的考验和磨砺。希望大家团结起来,战胜一切困难,完成这次开门办学的生产任务。随之各班班长及小组长分别表态,为了让这里的老百姓早日过上不缺水吃的日子,一定好好工作。 饭后大家很兴奋,又回到河堤上说着各自的见闻,大家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憧憬和猜测,一直到很晚才走回各自的住处,头枕大山慢慢睡去...... 2008.7.10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