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够的西湖
2021-12-30叙事散文张乃光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47 编辑
刚才还看到一片黄——已收割和未收割的稻田,直立的稻草,挂穗的稻谷。车一转,绕过一片白色和灰色的村庄,眼前变成了绿和青:绿绿的芦苇青青的湖。阳光透过薄……
刚才还看到一片黄——已收割和未收割的稻田,直立的稻草,挂穗的稻谷。车一转,绕过一片白色和灰色的村庄,眼前变成了绿和青:绿绿的芦苇青青的湖。阳光透过薄……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47 编辑 <br /><br /> 刚才还看到一片黄——已收割和未收割的稻田,直立的稻草,挂穗的稻谷。车一转,绕过一片白色和灰色的村庄,眼前变成了绿和青:绿绿的芦苇青青的湖。
阳光透过薄云,撒在湖面,云的影子在水面不太明显,湖面有太多影子重叠的缘故。只在湖西岸的山上,云的影子才斑斑驳驳显露出来。石质的山,因为有了云的影子,柔软下来许多,像一个剽悍男子隐忍的脸——这是面对成群结队不明身份的闯入者,很多白族男子脸上时常出现的一种表情:既以礼相待而又不容侮慢。
水中的芦苇,也柔软地在风中生动起来。云南的湖泊,很少有这样密集的芦苇的,苍山脚下的洱海,虽然水域比这里广大,却少了这样密集而翠绿的芦苇。云南的湖泊,很少有这样苍青的湖水的,同在苍山云弄峰下不远处的蝴蝶泉,虽然水质比这里清冽,却少了这样空灵而浩渺的气度。
一架老三弦在微风里琮琮琤琤地响着,提醒我们这里虽似江南却地处高原;两位身着白族服饰的少女在阳光里风姿绰约地笑着,告诉我们此西湖非彼西湖,这个叫西湖的地方就在大理古城之北洱源县白族之乡右所镇。
虽然叫西湖,它的名声却远没有杭州西湖的大,不是因为它的风景逊于杭州西湖,而是缘于地理的原因。绝美的风景其实就藏在远离繁华的地带,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在现代人的视线之外——随着工业文明的逐步推进,这个事实似乎逐渐成为一个铁的定律。洱源西湖,确实是一个风情万种的湖。
我有过两次去过杭州的经历,在西湖边呆留过比较长的时间,但仔细想来,总觉得能担当得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恐怕应该是眼前的这个高原小湖——洱源西湖。这样的想法,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在十多年前,我与大理电视台的杨育民、郭亚林到洱源西湖,去拍摄一个叫《晃动在天光云影里的湖》的东西时就产生了的。而且,后来我发现,在我之前,早在三百多年前,一位来自江苏江阴的文人,就曾在这洱源西湖边停下了他的脚步,在西湖的波光云影里盘桓了一个多月,并在他的游记里写下了“汀港相间,曲折成趣,深处则旷然展镜,夹处则窅然罨画,翛翛然有江南风景,而外有四山环翠,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的赞叹。
“西子湖又反出其下”,说的就是杭州西湖不如洱源西湖的意思。我看到他的这段文字时,喜不自禁。这位江苏的文人,就是徐霞客。
在我眼睛里杭州西湖是一位浓妆美人,而洱源西湖却是一个淡抹美女,它甚至没有任何雕饰,幽居山谷,遗世独立。就连木舟行过一个水湾迎面立着的两座石桥,也朴拙至极。立在船头的导游——一个俏丽的西湖白族少女,用不急不徐的语调介绍说,两座桥是“夫妻桥”,大的一座叫“夫桥”,小的一座叫“妻桥”,我们小舟就要从妻桥上钻过。这样的景点,要是在杭州,总会修葺精致、彩画一新的。它却朴拙,朴拙得不能再朴拙,用朴拙来衬托出西湖的美。小左对导游金花发建议:“这样好的景点,夫妻桥也应该重新修建设计一下嘛!”导游笑而不答。我欲言又止,只把目光移向更远处的芦苇丛。
“欸乃”的桨声中,我记住了同行的县环保局闻伟泉说的一句话:“西湖的风景,一年四季都可以看!”
这句话让我怦然心动。不说观赏,不说游览,而说“看”——眼前确有看不完的风景。小木船离岸,眼睛就忙不赢,相机就忙不赢。一片茂密的芦苇刚迎过来,水面上便见有野鸭子在游动,有水鸟在低飞,相机对准它,它却害羞地钻进水里。导游金花说:“这是葫芦鸟,老百姓又叫它害羞鸟,人一来,它就赶紧躲起来了。”正伺机抓拍一只葫芦鸟,同船的人突然一阵欢呼,不远处的湿地草洲上,停着一群白鹭,绿的草丛间,白色的鹭鸶悠闲自得的身影使整个行程亮了起来。有人击了几下掌,白鹭便飞起来,一只、两只、三只,紧接着是一群,在蓝色的天空下,优美而娴熟地展示它们俏丽的身影。船上的人兴奋不已,手中的相机兴奋不已,取景框里闪动着无数白色的精灵。公孙欠谀把它的相机递给我让我看他抓拍到的白鹭照片之际,同行的小左突然间又大惊小怪地叫起来:“看看,一条水蛇,一条水蛇!”湖面突然有一条蜿蜒的曲线延展开来,曲线的尽头,昂然露出一个小小的头,蛇的头。我们看它,它却不看我们,自顾自地游向草丛深处,只留下一条意味深长的渐渐隐去的曲线。船舷的水草舞姿妙曼,像一群衣袂飘飞的精灵。湖中有似隐似现的岛屿与湿地,湿地丛生着各种姿态怪异的树,一棵老树上停着一只黑色的鸟,显得有些孤独。
“欸乃一声山水绿”,这里的山是绿的,水却不绿,泛青。小舟一过“夫妻桥“,湖面开阔起来。水的颜色逐渐加深,变为苍青。舟上有人问导游金花:这水好像有些泛黑。金花笑答:“这是因为湖底含有大量草煤的缘故!当地的农民过去都有到西湖来捞草煤做燃料的习俗。”县环保局的闻伟泉随口插了一句话:“几年前,这里湖面漂起一块很大的草煤,足有三吨多重呢。”
想像着湖面漂浮着一块硕大无比的草煤的景象,这样的景象一定十分壮观。小舟却飞快地往前赶起路来。原来是后面的两艘木舟追上来了。一艘木舟,六把桨,六个人,我们的小舟一直遥遥领先。“幸好领先呢,不然各位就要湿身了。”导游金花说。我把“湿身”听成“失身”,有些费解地望在导游身上。金花说,你不看他们后面两艘小舟,一直在“干水仗”——这是游西湖的一个节目呢,上了船后就湿身。我们撑船的这位大哥,几天前被浇了个湿透,感冒了。今天才没老命地在船尾撑篙呢。暗自庆幸:幸好没遭遇“水战”,不然穷于应对,将会错过多少绝妙的风景,辜负了手中的相机。要是被浇上一身水,人病了不要紧,手机病了却是万万不行的——我不答应,家里的媳妇也不会答应!后来上岸时,听说后面两张船上的人,裤裆都可拧出水了。
后面的小舟落远了,我们继续看风景,照相。西湖上除了手划木舟外,没有其它机动船只。湖面除了安静,还是安静。不远处的小舟迎面划来,像从云里划来,小舟的影子和船上白族少女的影子从水中划过,也从心头划过。小舟经过、绕过一片一片芦苇,密集的芦苇,芦苇也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这里是苍山的最北端的云弄峰麓,是点苍山无暇顾及的地方,它让出了偌大一块地盘,让给洱源覆钟山下这片被称作“西湖”的水,让给水中晃动的天,天上飘动的云。湖中有山的影子、树的影子、岛的影子、芦苇的影子、飞鸟的影子,还有小舟的影子,这些影子都是安静的,没有一点声音。无数影子重叠、交织的湖面,就是一幅晃动着的写意风情画,描摹着游人因风景变化而瞬息变幻着的心情。
突然想到:西湖之美,也许就在于它的湖泊、鸟屿、村落、草洲之间的距离。远处小洲上一片丛生的芦苇丛,若即若离的姿态,让人无端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名句,《诗经·蒹葭》中的蒹葭,就是芦苇,在丛生着芦苇的岛屿和小洲间泛舟,迷溕的幻觉里水中央一定是等待着一位绝世佳人的,这位佳人就是西湖给人的审美效应。这种效应,是在其它一览无余的湖泊上无法体验到的。
在云南的其他高原湖泊,很少见到这样密集的芦苇掩映中的小洲、岛屿和村落了,有的湖泊,裸露的水面连水草也见不着一根,像一只大而无神的眼睛。西湖却有神,她的神在水波流转间,在蒹葭苍茫处。西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本身就是顾盼撩人的美人的眼!
水中央的伊人,没有看到。船头却立着俏丽的导游金花,西湖边长大的白族少女。她始终站着,面带微笑。一上船,她便用不太纯正的普通话不紧不慢的语调款款地介绍起西湖来:洱源嘛,顾名思义就是洱海之源,洱源县境内的西湖,自然是洱海的主要源头之一啰。洱源西湖,是一个高山平坝淡水湖。湖面3.3平方公里,远古时是沼泽湿地,后来地质变化陷落为湖,平均水深1.8米,最深12米,是洱海的重要水源之一。湖中间呢——有六村、七岛,构成了“村内有湖,湖中有村”的天然村湖画景……她的语音,脆脆的,让我想起了西湖的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西湖边长大的她,自然有西湖的性格。
看不到在水一方的“伊人”,我便看她,但只要我的眼睛一落在她的身上,她就赶紧把眼光移开,移到水的另一边,移向蒹葭苍苍的地方。如果在远处,通过芦苇丛看她,她应该是一位在水一方的“伊人”。我把相机对准她,这回她不再扭捏了,很配合,大方地摆出了姿式,还把头上的草帽摘了下来,露出了白白的牙齿和纯纯的微笑。
这就是白族姑娘的性格,洱源西湖的性格!该藏则藏,该露则露。藏得矜持,露得大方。此时的我们,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后面的小木舟追了上来,船上有人高声叫唤:“阿小妹,对个歌嘛,好不好嗳?”
导游金花应声回答:“对就对嘛,哪个怕哪个?”
脆脆的歌声,立刻在西湖的波光里荡漾开来,原声,纯正,撩人心扉:
“蜜蜂想花,花想蜜;阿哥恋妹,妹恋哥,相恋到哪天?……”
不远处有烟,烟起处有小村,这些小岛上的小村,其实就是荡漾于湖中的一只“船”。“船”上人家的菜地,就在湖中的湿地和小洲之上。小左一开始说那是菜地,我不相信,菜地怎么能在水中央?湖水上涨不是淹了吗?金花导游肯定地说:“那就是菜地,水淹了自然没办法,水一落村里人就种上菜,种一季是一季。”岛上人家的房屋都有些破旧,有的甚至倾斜,墙壁有裂缝。“这些房屋应该修整一下呀,在风景区太刹风景!”导游笑了笑:“这些房子因为建在湿地,每年都要陷落,最多只能使用二十年。有一年湖水上涨,一楼被水淹,房主人只能住在二楼上,自然是不肯花大价钱去修整它的。花钱太多不划算呀!”“那得搬迁!”我插了一句。 “是得搬迁,不仅是为了居民的生存,还为了保护洱海之源的西湖不受污染。但搬迁西湖涉及六个村子近四千多人,所需的资金是浩大的。”
午饭后,我们便往西湖边的农家走,再去看西湖,从岸上看、从湿地看。沿着一条木栅栏式的通道,再经过一条陆上的小路,我们来到了一个村子。这村子,早上在小舟上看,是在水中央的,现在却好像和陆地连在一起了。领路的王润红,县环保局副局长说:“其实还是隔开的,我们来路上就过了一座桥。”
水边看湖,西斜的阳光下,西湖少了些上午看到的飘渺、空灵,多了些沧桑、厚重,远处驶来的木舟,也少了上午湖上看到的飘逸。生态正在变化,号称有六村、七岛的西湖,湖水面积正在减少,一些岛上的村庄正在与陆地连接拢来,越来越多的东西闯入西湖,西湖的安静正被打破,心中的感情复杂起来。
西湖,无声地向人们提出保护她的要求。
一路上,话题始终离不开对西湖的保护了。王润红的话一直没有停过,每句话都与减少西湖污染有关:专款补助西湖农民使用缓释肥料,投资建立沼气站处理奶牛粪便,在西湖人工恢复种植芦苇,建造木筏式漂浮码头,筹划西湖村寨人口的搬迁……
他讲述中跳出的几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去年,外地环保局的人来参观,看到当地农民用西湖的水灌田、浇庄稼,说这么好的水去浇庄稼,太浪费了。”
我的心也跟着剧烈地跳了一下。在淡水资源渐渐匮缺的今天,拥有这样一个高原淡水湖的西湖村民们,的确是拥有一笔不容忽视的巨大财富!
夕阳黯淡下去,西湖西岸的石质的山,面目平和了许多,安然,适然。这时西湖上的游人大多已经离去。喝了许多酒,头变得很重。同行中有人竟想留下来,好说歹说才劝上了车。上了车,心却留下,眼前一直荡漾着一片水,那是徘徊在天光与云影中的水。
西湖,是一个叫人不看则已,一见倾心的高原湖泊。
车行时的一摇一晃间,总觉得自己还在西湖的木舟上。一晃一摇的车行间,我们依依地离开了西湖。西湖,西湖,找个机会,我还会带着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来看你的!看你的水,看你的山,看你的岛,看你的村,看你的芦苇,看你的白鹭,在你的青青的湖水里彻底湿一次身,留一个终生的记忆。
渐渐远去的西湖,你的天光云影,永远晃动在我的心里。
阳光透过薄云,撒在湖面,云的影子在水面不太明显,湖面有太多影子重叠的缘故。只在湖西岸的山上,云的影子才斑斑驳驳显露出来。石质的山,因为有了云的影子,柔软下来许多,像一个剽悍男子隐忍的脸——这是面对成群结队不明身份的闯入者,很多白族男子脸上时常出现的一种表情:既以礼相待而又不容侮慢。
水中的芦苇,也柔软地在风中生动起来。云南的湖泊,很少有这样密集的芦苇的,苍山脚下的洱海,虽然水域比这里广大,却少了这样密集而翠绿的芦苇。云南的湖泊,很少有这样苍青的湖水的,同在苍山云弄峰下不远处的蝴蝶泉,虽然水质比这里清冽,却少了这样空灵而浩渺的气度。
一架老三弦在微风里琮琮琤琤地响着,提醒我们这里虽似江南却地处高原;两位身着白族服饰的少女在阳光里风姿绰约地笑着,告诉我们此西湖非彼西湖,这个叫西湖的地方就在大理古城之北洱源县白族之乡右所镇。
虽然叫西湖,它的名声却远没有杭州西湖的大,不是因为它的风景逊于杭州西湖,而是缘于地理的原因。绝美的风景其实就藏在远离繁华的地带,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在现代人的视线之外——随着工业文明的逐步推进,这个事实似乎逐渐成为一个铁的定律。洱源西湖,确实是一个风情万种的湖。
我有过两次去过杭州的经历,在西湖边呆留过比较长的时间,但仔细想来,总觉得能担当得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恐怕应该是眼前的这个高原小湖——洱源西湖。这样的想法,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在十多年前,我与大理电视台的杨育民、郭亚林到洱源西湖,去拍摄一个叫《晃动在天光云影里的湖》的东西时就产生了的。而且,后来我发现,在我之前,早在三百多年前,一位来自江苏江阴的文人,就曾在这洱源西湖边停下了他的脚步,在西湖的波光云影里盘桓了一个多月,并在他的游记里写下了“汀港相间,曲折成趣,深处则旷然展镜,夹处则窅然罨画,翛翛然有江南风景,而外有四山环翠,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的赞叹。
“西子湖又反出其下”,说的就是杭州西湖不如洱源西湖的意思。我看到他的这段文字时,喜不自禁。这位江苏的文人,就是徐霞客。
在我眼睛里杭州西湖是一位浓妆美人,而洱源西湖却是一个淡抹美女,它甚至没有任何雕饰,幽居山谷,遗世独立。就连木舟行过一个水湾迎面立着的两座石桥,也朴拙至极。立在船头的导游——一个俏丽的西湖白族少女,用不急不徐的语调介绍说,两座桥是“夫妻桥”,大的一座叫“夫桥”,小的一座叫“妻桥”,我们小舟就要从妻桥上钻过。这样的景点,要是在杭州,总会修葺精致、彩画一新的。它却朴拙,朴拙得不能再朴拙,用朴拙来衬托出西湖的美。小左对导游金花发建议:“这样好的景点,夫妻桥也应该重新修建设计一下嘛!”导游笑而不答。我欲言又止,只把目光移向更远处的芦苇丛。
“欸乃”的桨声中,我记住了同行的县环保局闻伟泉说的一句话:“西湖的风景,一年四季都可以看!”
这句话让我怦然心动。不说观赏,不说游览,而说“看”——眼前确有看不完的风景。小木船离岸,眼睛就忙不赢,相机就忙不赢。一片茂密的芦苇刚迎过来,水面上便见有野鸭子在游动,有水鸟在低飞,相机对准它,它却害羞地钻进水里。导游金花说:“这是葫芦鸟,老百姓又叫它害羞鸟,人一来,它就赶紧躲起来了。”正伺机抓拍一只葫芦鸟,同船的人突然一阵欢呼,不远处的湿地草洲上,停着一群白鹭,绿的草丛间,白色的鹭鸶悠闲自得的身影使整个行程亮了起来。有人击了几下掌,白鹭便飞起来,一只、两只、三只,紧接着是一群,在蓝色的天空下,优美而娴熟地展示它们俏丽的身影。船上的人兴奋不已,手中的相机兴奋不已,取景框里闪动着无数白色的精灵。公孙欠谀把它的相机递给我让我看他抓拍到的白鹭照片之际,同行的小左突然间又大惊小怪地叫起来:“看看,一条水蛇,一条水蛇!”湖面突然有一条蜿蜒的曲线延展开来,曲线的尽头,昂然露出一个小小的头,蛇的头。我们看它,它却不看我们,自顾自地游向草丛深处,只留下一条意味深长的渐渐隐去的曲线。船舷的水草舞姿妙曼,像一群衣袂飘飞的精灵。湖中有似隐似现的岛屿与湿地,湿地丛生着各种姿态怪异的树,一棵老树上停着一只黑色的鸟,显得有些孤独。
“欸乃一声山水绿”,这里的山是绿的,水却不绿,泛青。小舟一过“夫妻桥“,湖面开阔起来。水的颜色逐渐加深,变为苍青。舟上有人问导游金花:这水好像有些泛黑。金花笑答:“这是因为湖底含有大量草煤的缘故!当地的农民过去都有到西湖来捞草煤做燃料的习俗。”县环保局的闻伟泉随口插了一句话:“几年前,这里湖面漂起一块很大的草煤,足有三吨多重呢。”
想像着湖面漂浮着一块硕大无比的草煤的景象,这样的景象一定十分壮观。小舟却飞快地往前赶起路来。原来是后面的两艘木舟追上来了。一艘木舟,六把桨,六个人,我们的小舟一直遥遥领先。“幸好领先呢,不然各位就要湿身了。”导游金花说。我把“湿身”听成“失身”,有些费解地望在导游身上。金花说,你不看他们后面两艘小舟,一直在“干水仗”——这是游西湖的一个节目呢,上了船后就湿身。我们撑船的这位大哥,几天前被浇了个湿透,感冒了。今天才没老命地在船尾撑篙呢。暗自庆幸:幸好没遭遇“水战”,不然穷于应对,将会错过多少绝妙的风景,辜负了手中的相机。要是被浇上一身水,人病了不要紧,手机病了却是万万不行的——我不答应,家里的媳妇也不会答应!后来上岸时,听说后面两张船上的人,裤裆都可拧出水了。
后面的小舟落远了,我们继续看风景,照相。西湖上除了手划木舟外,没有其它机动船只。湖面除了安静,还是安静。不远处的小舟迎面划来,像从云里划来,小舟的影子和船上白族少女的影子从水中划过,也从心头划过。小舟经过、绕过一片一片芦苇,密集的芦苇,芦苇也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这里是苍山的最北端的云弄峰麓,是点苍山无暇顾及的地方,它让出了偌大一块地盘,让给洱源覆钟山下这片被称作“西湖”的水,让给水中晃动的天,天上飘动的云。湖中有山的影子、树的影子、岛的影子、芦苇的影子、飞鸟的影子,还有小舟的影子,这些影子都是安静的,没有一点声音。无数影子重叠、交织的湖面,就是一幅晃动着的写意风情画,描摹着游人因风景变化而瞬息变幻着的心情。
突然想到:西湖之美,也许就在于它的湖泊、鸟屿、村落、草洲之间的距离。远处小洲上一片丛生的芦苇丛,若即若离的姿态,让人无端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名句,《诗经·蒹葭》中的蒹葭,就是芦苇,在丛生着芦苇的岛屿和小洲间泛舟,迷溕的幻觉里水中央一定是等待着一位绝世佳人的,这位佳人就是西湖给人的审美效应。这种效应,是在其它一览无余的湖泊上无法体验到的。
在云南的其他高原湖泊,很少见到这样密集的芦苇掩映中的小洲、岛屿和村落了,有的湖泊,裸露的水面连水草也见不着一根,像一只大而无神的眼睛。西湖却有神,她的神在水波流转间,在蒹葭苍茫处。西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本身就是顾盼撩人的美人的眼!
水中央的伊人,没有看到。船头却立着俏丽的导游金花,西湖边长大的白族少女。她始终站着,面带微笑。一上船,她便用不太纯正的普通话不紧不慢的语调款款地介绍起西湖来:洱源嘛,顾名思义就是洱海之源,洱源县境内的西湖,自然是洱海的主要源头之一啰。洱源西湖,是一个高山平坝淡水湖。湖面3.3平方公里,远古时是沼泽湿地,后来地质变化陷落为湖,平均水深1.8米,最深12米,是洱海的重要水源之一。湖中间呢——有六村、七岛,构成了“村内有湖,湖中有村”的天然村湖画景……她的语音,脆脆的,让我想起了西湖的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西湖边长大的她,自然有西湖的性格。
看不到在水一方的“伊人”,我便看她,但只要我的眼睛一落在她的身上,她就赶紧把眼光移开,移到水的另一边,移向蒹葭苍苍的地方。如果在远处,通过芦苇丛看她,她应该是一位在水一方的“伊人”。我把相机对准她,这回她不再扭捏了,很配合,大方地摆出了姿式,还把头上的草帽摘了下来,露出了白白的牙齿和纯纯的微笑。
这就是白族姑娘的性格,洱源西湖的性格!该藏则藏,该露则露。藏得矜持,露得大方。此时的我们,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后面的小木舟追了上来,船上有人高声叫唤:“阿小妹,对个歌嘛,好不好嗳?”
导游金花应声回答:“对就对嘛,哪个怕哪个?”
脆脆的歌声,立刻在西湖的波光里荡漾开来,原声,纯正,撩人心扉:
“蜜蜂想花,花想蜜;阿哥恋妹,妹恋哥,相恋到哪天?……”
不远处有烟,烟起处有小村,这些小岛上的小村,其实就是荡漾于湖中的一只“船”。“船”上人家的菜地,就在湖中的湿地和小洲之上。小左一开始说那是菜地,我不相信,菜地怎么能在水中央?湖水上涨不是淹了吗?金花导游肯定地说:“那就是菜地,水淹了自然没办法,水一落村里人就种上菜,种一季是一季。”岛上人家的房屋都有些破旧,有的甚至倾斜,墙壁有裂缝。“这些房屋应该修整一下呀,在风景区太刹风景!”导游笑了笑:“这些房子因为建在湿地,每年都要陷落,最多只能使用二十年。有一年湖水上涨,一楼被水淹,房主人只能住在二楼上,自然是不肯花大价钱去修整它的。花钱太多不划算呀!”“那得搬迁!”我插了一句。 “是得搬迁,不仅是为了居民的生存,还为了保护洱海之源的西湖不受污染。但搬迁西湖涉及六个村子近四千多人,所需的资金是浩大的。”
午饭后,我们便往西湖边的农家走,再去看西湖,从岸上看、从湿地看。沿着一条木栅栏式的通道,再经过一条陆上的小路,我们来到了一个村子。这村子,早上在小舟上看,是在水中央的,现在却好像和陆地连在一起了。领路的王润红,县环保局副局长说:“其实还是隔开的,我们来路上就过了一座桥。”
水边看湖,西斜的阳光下,西湖少了些上午看到的飘渺、空灵,多了些沧桑、厚重,远处驶来的木舟,也少了上午湖上看到的飘逸。生态正在变化,号称有六村、七岛的西湖,湖水面积正在减少,一些岛上的村庄正在与陆地连接拢来,越来越多的东西闯入西湖,西湖的安静正被打破,心中的感情复杂起来。
西湖,无声地向人们提出保护她的要求。
一路上,话题始终离不开对西湖的保护了。王润红的话一直没有停过,每句话都与减少西湖污染有关:专款补助西湖农民使用缓释肥料,投资建立沼气站处理奶牛粪便,在西湖人工恢复种植芦苇,建造木筏式漂浮码头,筹划西湖村寨人口的搬迁……
他讲述中跳出的几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去年,外地环保局的人来参观,看到当地农民用西湖的水灌田、浇庄稼,说这么好的水去浇庄稼,太浪费了。”
我的心也跟着剧烈地跳了一下。在淡水资源渐渐匮缺的今天,拥有这样一个高原淡水湖的西湖村民们,的确是拥有一笔不容忽视的巨大财富!
夕阳黯淡下去,西湖西岸的石质的山,面目平和了许多,安然,适然。这时西湖上的游人大多已经离去。喝了许多酒,头变得很重。同行中有人竟想留下来,好说歹说才劝上了车。上了车,心却留下,眼前一直荡漾着一片水,那是徘徊在天光与云影中的水。
西湖,是一个叫人不看则已,一见倾心的高原湖泊。
车行时的一摇一晃间,总觉得自己还在西湖的木舟上。一晃一摇的车行间,我们依依地离开了西湖。西湖,西湖,找个机会,我还会带着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来看你的!看你的水,看你的山,看你的岛,看你的村,看你的芦苇,看你的白鹭,在你的青青的湖水里彻底湿一次身,留一个终生的记忆。
渐渐远去的西湖,你的天光云影,永远晃动在我的心里。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