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水帧
2020-09-19抒情散文敬一兵
阆中水帧敬一兵东山的高度屹立在阆中城东嘉陵江对岸的东山,一直在临摹着远景和脚下的嘉陵江,即便临摹的姿势已经凝固成了岩石。不晓得这种凝固是反映了东山写作的沉思状态,还是静悄悄地折射出了它写作的视觉高度?戳向天空的白塔是东山岩石的高度也是一支笔
阆中水帧
敬一兵
东山的高度
屹立在阆中城东嘉陵江对岸的东山,一直在临摹着远景和脚下的嘉陵江,即便临摹的姿势已经凝固成了岩石。不晓得这种凝固是反映了东山写作的沉思状态,还是静悄悄地折射出了它写作的视觉高度?戳向天空的白塔是东山岩石的高度也是一支笔的高度。笔有了高度,从笔中年复一年派遣出来的漫山遍野的菊花、绿草和树木繁茂的绿色这些文字也才有了高度。
浓淡雅俗柔佞纤巧之间的嘉陵江,好像也是为了回馈东山不言不语摊开临摹细节的姿容而专门出现的。它们彼此都在用目光等待知遇。不掠起一丝水波一条皱褶的美韵,与尘埃在光柱中构成的精巧宁谧世界无二。这样的世界是坦诚的。花草和水珠的轻巧并不在于征服现实,而是悄然在现实的身边提供一处清凉的参照,不用提防不用回避,只需任由自己的情愫和思绪随风摇摆,只需在静谧之中信马由缰把往事细细回味。
无论远观还是近看,绵延起伏的东山就是一条临摹出来的嘉陵江。只不过江水已经干涸成了岩石,水的流淌也变成了峥嵘突兀的山峦轮廓。好在漫山遍野的菊花、绿草和树木繁茂的绿色遮蔽了岩石的峥嵘与硬度,才让一座山的临摹从此保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嘉陵江质地和阴柔性。虽然临摹多了大而化之的粗犷和局促,少了圆润和连贯带来的瓷实性质,但它们身上阴霾天气里显得潮湿,被阳光一照射就显得温存的景象,依旧像一匹巨大的绿色绸缎上赫然醒目的皱褶。在山峦和阆中的间隙中,在天光的笼罩下和风拂的日子里,这种潮湿和温存可以加重阆中的阴柔感和妩媚性。
如果让江水停止流淌,水面就会平静就会抬升。这是水呈现的一种高度,点与面都反映出了自然积淀的属性。如果让时间静止下来,东山岩石的凝固姿势就会泄露在枯萎的草丛间。岩石生来便肩负了构建高度的重任。阴柔的气息,还有嘉陵江的走向,也是一种高度,既有地势和角度上的性质,有自然真正的秩序和文明的印迹,还有以柔克刚的成分。没有第二个嘉陵江边的东山,也没有第二个被嘉陵江三面环绕的阆中。
东山的高度恰到好处。低了,石壁上的裂缝、纹路、青苔和落叶这些沧桑的细节纤毫毕现。高了,低温、冷风、灰蒙蒙的色调和朦胧的这些飘然出尘的迷幻错觉又太浓烈。唯有东山白塔的高度,既不远离尘世又可以暂避尘世。站在东山提供的高度上,凭借山用植物临摹嘉陵江的文字,才能够发现六年前嘉陵江不会创造一个阆中,六年后它还是没有创造出一个阆中,而是用阴柔的湿气,复原出被阆中试图覆盖掉的一块扇形河滩地形的真实面目。这个真实的面目虽名之所不在,但摒绝声色的濯缨流淌意象却奔竞之所不至,以至于没有落下阆中之名前的一块扇形河滩之地,冥冥之中早已胜于栖息之地了。
六年不算太久,山也不算太陌生,但因为视觉出发的高度不同,被嘉陵江三面环绕的阆中瞬间就有了水的内聚张力和深度。这个事实表明,只有高度上的变化才能够放大自然的属性和演化的差距,才能够说出时间之外还存在有既无兑现也无承诺的更多事情。
古城瓦屋
阆中古城的街巷俨如纵横交织的蜘蛛网。路面上铺的青石板,石块垒起来的老墙,错落有致的大门,影壁,小院,天井,内院,厢房,堂屋,飞檐和雕花木格窗,又支撑出了蜘蛛网的立体感。多云的天空已经让阳光的穿越感到了疲惫,突破云层的遮挡后还要遇到建筑物搭建起来的迷宫般的蜘蛛网,只好在疲惫中又增添了迷惑的无奈里,有一下没一下地任由蜘蛛网的缝隙夹住,与建筑物一道迎合着蜘蛛网这个舞台上参差不齐的两片水瓦顶的走向。太阳光的意义被淡化了,这就意味着瓦顶的走向不是提醒太阳光的走向,而是提醒周围的树木和外来的生物注意到瓦顶正在走一条陌生的道路。事实上,只有在陌生的情况下,或者生活终止的地方,才能够重新找到激情和意义。
瓦顶走向如同平缓地带上失去了囚禁的水四下漫漶无拘无束,风落下来都会犹豫不决最后迷失在幽深的街巷里,更不要说外来的生物了。的确,外来的生物哪里知道,每一片瓦顶下面都住有生命力旺盛的精灵,它们操纵自己虫蚁和蜉蝣般的生命,也操纵了一块扇形河滩地形的变迁。它们对生存的理解、对危险的敏感和对美感的要求决定了瓦顶的走向。
长在古城里的桉树,悬铃木,女贞和许多不清楚名字的树木,见证了变迁的所有细节。而且,还从这些细节中察觉到了变迁正在接近悲欢离合的疼痛,正在接近涅槃前温度急剧变化的状态。即便树木不愿意说出见证的结果,层层重叠的瓦片像风吹皱了的水面,无数参差不齐的两片水瓦顶像波浪簇拥着波浪,以及天空被瓦檐切割成弯弯拐拐的河流这些景象,还是静悄悄地折射出了嘉陵江的轮廓和线条。气势说不上震撼、锐不可挡、惊奇和灵异,但却很有美感。它的美是曲线的,阴柔的,裸露的,简约的,完全如同嘉陵江的姿势,原本是想摆脱某种约束获得自由,结果却因为无法预料到等在江水前面的河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能遵从自己的秉性,将所有的姿势和动作都简约成了一种机械的动作,就是顺势流淌。简约其实便是大美。
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阆中与水相依,故阆中得水而柔。阆中的柔是水性的柔,也是瓦屋在等待嘉陵江奏出一曲古老的交响乐而在走向上体现出来的姿势之柔。看一眼两片水的瓦顶就像斜斜竖立的两只耳朵,周围的山峦,天上浩浩荡荡移动的云块和路过的风获得柔的这种印象就会深刻一次。冥冥之中无刻饰之工而任身体皈依尘土之质的过程,已经悄然等在了面前,瓦屋也好阆中也罢,谁都会为之柔软起来的。
一间瓦屋就是一个大美的符号。逐水而生,择水而居就是大美的走向。瓦屋的走向不是故意也不是巧合,而是它们无法摆脱的一个宿命。嘉陵江就是阆中的宿命。
玉台山的水时间
阆中城北嘉陵江畔的玉台山,远观近观都像是少妇隆起的圆润胸部。要是在晴天,敞亮的天光会照出曲线的丰腴和向上隆起的挺拔度。如果是在阴天,灰蒙蒙的色调还会给玉台山这位少妇勾勒出矜持和含蓄的神韵。矜持含蓄如同妩媚一样,都是形式和内容的水乳交融,必须养自于时间。山上的滕王阁存在了多少时间可以从修建它的那些血肉之躯变成精灵的时间推断出来,而玉台山存在了多少时间,却因线索过于浩渺无从推断。因此,在玉台山,滕王阁是没戏的旁观者,最多也就算是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
不晓得玉台山存在了多少时间,并不妨碍松树、青?、芙蓉这些树木和茂盛的山草与附生在岩石上的青苔,年复一年勾勒玉台山的细节。昼与夜照样用黑白两副担架嘿咻嘿咻搬运玉台山上的光影。嘉陵江水源丰沛,再加上盆地丘陵形成的开阔地带和河床多被小卵石和沙砾覆盖,江水自然流淌得十分缓慢,有的是时间和精力慢慢浸润泥土。潮湿的泥土让山上的树木和草类的根茎充满了水分,黑白两副搬运光影的担架又是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材料制造的。它们构成了玉台山的细节和水循环的瞬间,自然而然也就构成了玉台山的水时间。
只要嘉陵江的水不竭,树木和山草不枯,黑白担架搬运光影的过程不歇,玉台山的水时间就不会中断,山也不会老去。是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山若无水山亦风化瓦解。原来,玉台山本身就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精灵,水时间就是它的生命就是它的永恒。
绿树掩映之中,歇山式双垂檐屋顶的滕王阁,外形呈鱼状的石舍利塔,四合院式的玉台山庄和石梯木亭,不是玉台山原有的成分,而是为了突出时间的古老性和化为精灵之前那些血肉之躯的活动痕迹被附加上去的。既便阳光没有凌空而下,从阴霾之中透露出来的天光灰白色的粉末,还是会撒到它们的身上。尽管阴霾的天空没有让它们散发出高亮的光泽,但嘉陵江的水分还是给它们带来了肃穆寂静的氛围,暗暗扣合着孤独,落寞,曲高和寡以及高处不胜寒的节奏。它们居之也安踞之也无祸的神态,还是让众多的外来生物感觉到了它们就是一盏盏尚未点亮的灯笼,指引或应正出玉台山披挂的水时间。
与自然相符,血肉之躯留下的痕迹才会被水时间顺便一搭手加以抚慰,获得涤荡与澄明而不是从一根实线一个实体干涸成一根虚线一个虚构之体。滕王阁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实体。哪怕将来它的实体隐遁在了水时间里,它投在水时间中的倒影还是实体的。
玉台山滕王阁万丈丹梯右侧岩壁凿有颐神洞和慈氏洞。洞内洞外的石上还刻有不少字迹。山顶上路过的云朵,岩壁前走过的风和周围落脚的树木,横看竖看都看不出艺术的名堂或者书法的走势,倒是看出了刀刃使劲凿篆留下的崩裂飞溅的疼痛痕迹。
颐神洞和肩膀挨肩膀的慈氏洞这一带显得非常干燥,这既是石块铺垫阻隔了嘉陵江的水分被树木的根系抽吸的路径,也是水时间在这里发生了断裂的结果。两个石窟窿就是张开的两个大嘴巴,吞噬光线也吞噬水时间。
崇尚山体连贯而来的气势是颐神的内核和精髓,艺术或者书法的精神也是颐神而不完全是疼痛。许多外来的生物络绎不绝进到洞内观望已经变成了精灵的祖先杰作。这些生物进进出出并没有感受到曾经崩裂飞溅带来的疼痛,这倒不是疼痛消散了,而是玉台山的岩石和水时间替这些生物领受了。诚如花下不宜焚香,味夺香损是花之剑刃一样,水时间流淌的地方不宜凿洞,否则水从洞中渗漏掉,枯竭终会导致岩石风化,水时间形成的玉台山秩序也会随之瓦解。
嘉陵江畔的堡坎
对于环绕阆中流淌的嘉陵江来说,扇形河滩地形是江水的必须也是地理上的必须。只有阆中城不是必须的,它仅仅是生物活动的产物,是附属的。历史上嘉陵江水漫阆中的事实,就是一个佐证。阆中在寻找嘉陵江的感觉。阆中的房屋布局和结构是对嘉陵江感觉的结果。这里面有服从还有承认的元素,比如两片水的瓦顶,鳞次栉比的四合院,错落有致的瓦檐,蛛网般的街巷,都能看出服从江水波浪、漩涡、涟漪的痕迹。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反复和否认的成分,甚至间或还出现误解了就有煎熬的性质,比如城边沿江砌起的水泥堡坎,试图把弯弯拐拐的水线规定成一条直线,试图将前赴后继的水线移动扭转成老老实实的上下波动。嘉陵江的水线因此少了自然的野性,多出来的尽是理性的气息,还有倍受煎熬和对无名肿痛隐忍的味道。
水泥堡坎和横跨水面的大桥是阆中对嘉陵江的征服也是对水的否认。如此的举动虽然让长在陆地上的树木少了水患带来的骚扰,能够惬意地生活在不用随时随地对水患危险提心吊胆的环境中,但它们却因为堡坎和大桥对水的夹逼合围,失去了聆听嘉陵江用湍急的江水弹奏出一曲上下求索的《离骚》的机会,也失去了从蜂目豺声,凤鸣鹤唳,金石丝竹,群雌粥粥或者敲金戛玉的水的音色之中,捕获到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的那种泥土原汁原味的气息了。这还是其次,关键是阆中城边的嘉陵江水面由此变得波澜不惊平静如镜,看不见嘉陵江携泥沙而下的虎虎生气和急速飞转的漩涡带来的灵性与诡异,一切都窒息在了寂静之中。这种寂静不同于荒野的寂静,而是一种停歇下来的寂静,没有喧哗但却有阴柔存在。想象一下,阆中城如果真的是停止在了阴柔之中,而不是停止在了新贵如破土的春笋那般林立高楼挤占了最后一处嘉陵江的阴柔所带来的死寂中,仍然还是一件诗意的事情。
一条堡坎可以把阆中和嘉陵江的水隔开,可以让江水变得波澜不惊涟漪不荡,但它却无法阻止潮湿的水汽和潮湿的韵致继续与阆中互通款曲。阆中本来就是从嘉陵江爬上岸的。在阴天里这个印象最为明晰。晴天里的阆中很热情也很豪爽,就连它的轮廓和线条都能够散发出呼吸的景象,好像阆中从江水里爬上岸后,就头也不回地迎了太阳和温度急冲冲奔去。但是只要到了阴天里,阆中就会因为湿漉漉的空气和湿漉漉的物象而显示出容易害羞的那种阴柔表情,深情款款地缩短拉开的距离重新回到嘉陵江边来。
晴天一座城市的色彩太绚烂。绚烂之中折射出来的堡坎这类物质太坚硬。只有到了潮湿的阴天,才会找到柔软的感觉和滋润的味道。迁徙中的生物对此是有很深的认同感的。不同的城市或者不同的堡坎,如果不是因为历史悠久的方言、传说、河流、古树、古迹、老房子、地方习俗和泥土这些具有潮湿阴柔性质的元素存在的话,外来的生物是很难穿越钢筋混泥土构筑的千篇一律的物质形式,把这些陌生的城市和堡坎,从它们熟悉的城市里辨别出来的。这个世界上,像树木和行走类的动物太渺小,又不能像鸟那样飞翔在天上获得鸟瞰的全景视角,便看不出阴柔和潮湿的环境,本来就是精灵们出没和栖息的场所。
这世上就该有嘉陵江,再多再长的堡坎也挡不住。阆中边的嘉陵江波澜不惊,正好应正了它的空寂玄奧。看不见江底不是它的深沉而恰恰是它包罗万象的属性在显示。即便只是一截江水,也足够造就与成全那些在江水中轮候着肉身再次到来的精灵们可能有的飘渺幻想,或伟大的沉思。看一次阆中城里那些血肉之躯的神情和模样,这个印象就会深刻一次。
中天楼的象征
嘉陵江从秦岭北麓一直流到重庆汇入长江。江边的石块,树木,城墙,堡坎和刮过的风掠过的云朵看没看见江水里的鱼,它们不说谁也不知道。这反而让潜游在江水里的鲤鱼、鲫鱼、黄颡鱼和铜鱼找到了乐趣——可以不受外界打扰暗中窥视嘉陵江边阆中跟着江水流淌带来的迁徙动感。
事实上,江水是过客,云朵是过客,鱼是过客,阆中也是过客。只不过这些过客对迁徙的取向和态度不同而已。鱼死了离开江水,但鱼的眼睛不会闭上依旧翻然朝天——天空没有污浊与龌龊,它们宁愿多看一眼天空,也不愿意多看一眼身边的庸俗浑浊,更不愿意与庸俗浑浊为伍,只盼望早日完成涅槃重新回到江水里。
潜游在江水里的鱼大概也看出了中天楼的过客身份和对迁徙的态度。中天楼从唐代迁徙到了今天阆中的武庙街、西街、北街和双栅子街的交汇处,它就停止了脚步不想再迁徙了。高出周围瓦房一大截的中天楼,一眼望过去简直如同身子已经被波浪一样的瓦顶淹没,只露出一只手臂在摇晃在呐喊的情形。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甘情愿的沉沦状态。
在阆中,只有中天楼和周围的树木体现出了沉沦的性质。从树木长得郁郁葱葱繁茂旺盛的姿势可以看出,树木把嘉陵江浸润的阆中当成了天堂。中天楼的沉沦没有树木的沉沦那么彻底,沉沦之中还泄露出了徘徊的痕迹。徘徊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等待。中天楼在等待什么呢,是留恋?是欲把既无兑现又无许诺反复无常的潮湿元素传递给周围的事物?
中天楼的三层飞檐,攒尖楼顶,黑色琉璃瓦屋面和四通的楼门是它讲述的器官。从四面八方顺着街巷簇拥而来并萦绕在中天楼四周的保宁醋、白糖蒸馍、保宁压酒、松花皮蛋、酸菜豆花面、锭子锅盔、酥锅盔、热凉面、牛羊杂碎面、吊汤扯面和川北凉粉的气味,以及穿过树叶缝隙降落在中天楼上绕梁绕柱久久不肯消散的川剧座唱、露天茶馆评书和川北皮影的声音与动姿,是它讲述的内容。难怪在嘉陵江面已经很少看到九曲回肠的韵致了,原来九曲回肠的韵致,全都变成了气味声音和动姿跑到了中天楼的身边了。
透过瓦檐和气味的驮载角度来看,中天楼的身体和它讲述的内容就像那里有一窊隐秘的轻舟,可让事物在时光中逆溯,最后荡入天堂中。中天楼之前的迁徙细节已经在时间中瘦成了一根虚线,没有新贵打扮没有信用卡也没有爱情故事,这一切都是为了给现在的中天楼腾出时间腾出空间,让它朝着嘉陵江而歌的声音得到放大获得清晰度。这歌声是唱给嘉陵江听的,大概也只有嘉陵江才能够听明白它唱出来的如果有一天它老无所依,就让它彻底沉沦到嘉陵江里的歌词。
确实值得在这里沉沦。周围有江水,有气味声音和动姿构成的隐形波浪,还有阴柔得发慌的剔除了喧嚣和倾轧与贪婪污染的潮湿寂静。看看中天楼,或者摸摸中天楼,就已经相当于是在嘉陵江里横渡了一次。意态天然,随意断续。哪怕不用身体只用目光横渡江水的感觉,就已经是中天楼的感觉,阆中的感觉,嘉陵江的感觉和天堂的感觉了。
敬一兵
敬一兵
东山的高度
屹立在阆中城东嘉陵江对岸的东山,一直在临摹着远景和脚下的嘉陵江,即便临摹的姿势已经凝固成了岩石。不晓得这种凝固是反映了东山写作的沉思状态,还是静悄悄地折射出了它写作的视觉高度?戳向天空的白塔是东山岩石的高度也是一支笔的高度。笔有了高度,从笔中年复一年派遣出来的漫山遍野的菊花、绿草和树木繁茂的绿色这些文字也才有了高度。
浓淡雅俗柔佞纤巧之间的嘉陵江,好像也是为了回馈东山不言不语摊开临摹细节的姿容而专门出现的。它们彼此都在用目光等待知遇。不掠起一丝水波一条皱褶的美韵,与尘埃在光柱中构成的精巧宁谧世界无二。这样的世界是坦诚的。花草和水珠的轻巧并不在于征服现实,而是悄然在现实的身边提供一处清凉的参照,不用提防不用回避,只需任由自己的情愫和思绪随风摇摆,只需在静谧之中信马由缰把往事细细回味。
无论远观还是近看,绵延起伏的东山就是一条临摹出来的嘉陵江。只不过江水已经干涸成了岩石,水的流淌也变成了峥嵘突兀的山峦轮廓。好在漫山遍野的菊花、绿草和树木繁茂的绿色遮蔽了岩石的峥嵘与硬度,才让一座山的临摹从此保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嘉陵江质地和阴柔性。虽然临摹多了大而化之的粗犷和局促,少了圆润和连贯带来的瓷实性质,但它们身上阴霾天气里显得潮湿,被阳光一照射就显得温存的景象,依旧像一匹巨大的绿色绸缎上赫然醒目的皱褶。在山峦和阆中的间隙中,在天光的笼罩下和风拂的日子里,这种潮湿和温存可以加重阆中的阴柔感和妩媚性。
如果让江水停止流淌,水面就会平静就会抬升。这是水呈现的一种高度,点与面都反映出了自然积淀的属性。如果让时间静止下来,东山岩石的凝固姿势就会泄露在枯萎的草丛间。岩石生来便肩负了构建高度的重任。阴柔的气息,还有嘉陵江的走向,也是一种高度,既有地势和角度上的性质,有自然真正的秩序和文明的印迹,还有以柔克刚的成分。没有第二个嘉陵江边的东山,也没有第二个被嘉陵江三面环绕的阆中。
东山的高度恰到好处。低了,石壁上的裂缝、纹路、青苔和落叶这些沧桑的细节纤毫毕现。高了,低温、冷风、灰蒙蒙的色调和朦胧的这些飘然出尘的迷幻错觉又太浓烈。唯有东山白塔的高度,既不远离尘世又可以暂避尘世。站在东山提供的高度上,凭借山用植物临摹嘉陵江的文字,才能够发现六年前嘉陵江不会创造一个阆中,六年后它还是没有创造出一个阆中,而是用阴柔的湿气,复原出被阆中试图覆盖掉的一块扇形河滩地形的真实面目。这个真实的面目虽名之所不在,但摒绝声色的濯缨流淌意象却奔竞之所不至,以至于没有落下阆中之名前的一块扇形河滩之地,冥冥之中早已胜于栖息之地了。
六年不算太久,山也不算太陌生,但因为视觉出发的高度不同,被嘉陵江三面环绕的阆中瞬间就有了水的内聚张力和深度。这个事实表明,只有高度上的变化才能够放大自然的属性和演化的差距,才能够说出时间之外还存在有既无兑现也无承诺的更多事情。
古城瓦屋
阆中古城的街巷俨如纵横交织的蜘蛛网。路面上铺的青石板,石块垒起来的老墙,错落有致的大门,影壁,小院,天井,内院,厢房,堂屋,飞檐和雕花木格窗,又支撑出了蜘蛛网的立体感。多云的天空已经让阳光的穿越感到了疲惫,突破云层的遮挡后还要遇到建筑物搭建起来的迷宫般的蜘蛛网,只好在疲惫中又增添了迷惑的无奈里,有一下没一下地任由蜘蛛网的缝隙夹住,与建筑物一道迎合着蜘蛛网这个舞台上参差不齐的两片水瓦顶的走向。太阳光的意义被淡化了,这就意味着瓦顶的走向不是提醒太阳光的走向,而是提醒周围的树木和外来的生物注意到瓦顶正在走一条陌生的道路。事实上,只有在陌生的情况下,或者生活终止的地方,才能够重新找到激情和意义。
瓦顶走向如同平缓地带上失去了囚禁的水四下漫漶无拘无束,风落下来都会犹豫不决最后迷失在幽深的街巷里,更不要说外来的生物了。的确,外来的生物哪里知道,每一片瓦顶下面都住有生命力旺盛的精灵,它们操纵自己虫蚁和蜉蝣般的生命,也操纵了一块扇形河滩地形的变迁。它们对生存的理解、对危险的敏感和对美感的要求决定了瓦顶的走向。
长在古城里的桉树,悬铃木,女贞和许多不清楚名字的树木,见证了变迁的所有细节。而且,还从这些细节中察觉到了变迁正在接近悲欢离合的疼痛,正在接近涅槃前温度急剧变化的状态。即便树木不愿意说出见证的结果,层层重叠的瓦片像风吹皱了的水面,无数参差不齐的两片水瓦顶像波浪簇拥着波浪,以及天空被瓦檐切割成弯弯拐拐的河流这些景象,还是静悄悄地折射出了嘉陵江的轮廓和线条。气势说不上震撼、锐不可挡、惊奇和灵异,但却很有美感。它的美是曲线的,阴柔的,裸露的,简约的,完全如同嘉陵江的姿势,原本是想摆脱某种约束获得自由,结果却因为无法预料到等在江水前面的河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能遵从自己的秉性,将所有的姿势和动作都简约成了一种机械的动作,就是顺势流淌。简约其实便是大美。
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阆中与水相依,故阆中得水而柔。阆中的柔是水性的柔,也是瓦屋在等待嘉陵江奏出一曲古老的交响乐而在走向上体现出来的姿势之柔。看一眼两片水的瓦顶就像斜斜竖立的两只耳朵,周围的山峦,天上浩浩荡荡移动的云块和路过的风获得柔的这种印象就会深刻一次。冥冥之中无刻饰之工而任身体皈依尘土之质的过程,已经悄然等在了面前,瓦屋也好阆中也罢,谁都会为之柔软起来的。
一间瓦屋就是一个大美的符号。逐水而生,择水而居就是大美的走向。瓦屋的走向不是故意也不是巧合,而是它们无法摆脱的一个宿命。嘉陵江就是阆中的宿命。
玉台山的水时间
阆中城北嘉陵江畔的玉台山,远观近观都像是少妇隆起的圆润胸部。要是在晴天,敞亮的天光会照出曲线的丰腴和向上隆起的挺拔度。如果是在阴天,灰蒙蒙的色调还会给玉台山这位少妇勾勒出矜持和含蓄的神韵。矜持含蓄如同妩媚一样,都是形式和内容的水乳交融,必须养自于时间。山上的滕王阁存在了多少时间可以从修建它的那些血肉之躯变成精灵的时间推断出来,而玉台山存在了多少时间,却因线索过于浩渺无从推断。因此,在玉台山,滕王阁是没戏的旁观者,最多也就算是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
不晓得玉台山存在了多少时间,并不妨碍松树、青?、芙蓉这些树木和茂盛的山草与附生在岩石上的青苔,年复一年勾勒玉台山的细节。昼与夜照样用黑白两副担架嘿咻嘿咻搬运玉台山上的光影。嘉陵江水源丰沛,再加上盆地丘陵形成的开阔地带和河床多被小卵石和沙砾覆盖,江水自然流淌得十分缓慢,有的是时间和精力慢慢浸润泥土。潮湿的泥土让山上的树木和草类的根茎充满了水分,黑白两副搬运光影的担架又是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材料制造的。它们构成了玉台山的细节和水循环的瞬间,自然而然也就构成了玉台山的水时间。
只要嘉陵江的水不竭,树木和山草不枯,黑白担架搬运光影的过程不歇,玉台山的水时间就不会中断,山也不会老去。是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山若无水山亦风化瓦解。原来,玉台山本身就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精灵,水时间就是它的生命就是它的永恒。
绿树掩映之中,歇山式双垂檐屋顶的滕王阁,外形呈鱼状的石舍利塔,四合院式的玉台山庄和石梯木亭,不是玉台山原有的成分,而是为了突出时间的古老性和化为精灵之前那些血肉之躯的活动痕迹被附加上去的。既便阳光没有凌空而下,从阴霾之中透露出来的天光灰白色的粉末,还是会撒到它们的身上。尽管阴霾的天空没有让它们散发出高亮的光泽,但嘉陵江的水分还是给它们带来了肃穆寂静的氛围,暗暗扣合着孤独,落寞,曲高和寡以及高处不胜寒的节奏。它们居之也安踞之也无祸的神态,还是让众多的外来生物感觉到了它们就是一盏盏尚未点亮的灯笼,指引或应正出玉台山披挂的水时间。
与自然相符,血肉之躯留下的痕迹才会被水时间顺便一搭手加以抚慰,获得涤荡与澄明而不是从一根实线一个实体干涸成一根虚线一个虚构之体。滕王阁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实体。哪怕将来它的实体隐遁在了水时间里,它投在水时间中的倒影还是实体的。
玉台山滕王阁万丈丹梯右侧岩壁凿有颐神洞和慈氏洞。洞内洞外的石上还刻有不少字迹。山顶上路过的云朵,岩壁前走过的风和周围落脚的树木,横看竖看都看不出艺术的名堂或者书法的走势,倒是看出了刀刃使劲凿篆留下的崩裂飞溅的疼痛痕迹。
颐神洞和肩膀挨肩膀的慈氏洞这一带显得非常干燥,这既是石块铺垫阻隔了嘉陵江的水分被树木的根系抽吸的路径,也是水时间在这里发生了断裂的结果。两个石窟窿就是张开的两个大嘴巴,吞噬光线也吞噬水时间。
崇尚山体连贯而来的气势是颐神的内核和精髓,艺术或者书法的精神也是颐神而不完全是疼痛。许多外来的生物络绎不绝进到洞内观望已经变成了精灵的祖先杰作。这些生物进进出出并没有感受到曾经崩裂飞溅带来的疼痛,这倒不是疼痛消散了,而是玉台山的岩石和水时间替这些生物领受了。诚如花下不宜焚香,味夺香损是花之剑刃一样,水时间流淌的地方不宜凿洞,否则水从洞中渗漏掉,枯竭终会导致岩石风化,水时间形成的玉台山秩序也会随之瓦解。
嘉陵江畔的堡坎
对于环绕阆中流淌的嘉陵江来说,扇形河滩地形是江水的必须也是地理上的必须。只有阆中城不是必须的,它仅仅是生物活动的产物,是附属的。历史上嘉陵江水漫阆中的事实,就是一个佐证。阆中在寻找嘉陵江的感觉。阆中的房屋布局和结构是对嘉陵江感觉的结果。这里面有服从还有承认的元素,比如两片水的瓦顶,鳞次栉比的四合院,错落有致的瓦檐,蛛网般的街巷,都能看出服从江水波浪、漩涡、涟漪的痕迹。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反复和否认的成分,甚至间或还出现误解了就有煎熬的性质,比如城边沿江砌起的水泥堡坎,试图把弯弯拐拐的水线规定成一条直线,试图将前赴后继的水线移动扭转成老老实实的上下波动。嘉陵江的水线因此少了自然的野性,多出来的尽是理性的气息,还有倍受煎熬和对无名肿痛隐忍的味道。
水泥堡坎和横跨水面的大桥是阆中对嘉陵江的征服也是对水的否认。如此的举动虽然让长在陆地上的树木少了水患带来的骚扰,能够惬意地生活在不用随时随地对水患危险提心吊胆的环境中,但它们却因为堡坎和大桥对水的夹逼合围,失去了聆听嘉陵江用湍急的江水弹奏出一曲上下求索的《离骚》的机会,也失去了从蜂目豺声,凤鸣鹤唳,金石丝竹,群雌粥粥或者敲金戛玉的水的音色之中,捕获到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的那种泥土原汁原味的气息了。这还是其次,关键是阆中城边的嘉陵江水面由此变得波澜不惊平静如镜,看不见嘉陵江携泥沙而下的虎虎生气和急速飞转的漩涡带来的灵性与诡异,一切都窒息在了寂静之中。这种寂静不同于荒野的寂静,而是一种停歇下来的寂静,没有喧哗但却有阴柔存在。想象一下,阆中城如果真的是停止在了阴柔之中,而不是停止在了新贵如破土的春笋那般林立高楼挤占了最后一处嘉陵江的阴柔所带来的死寂中,仍然还是一件诗意的事情。
一条堡坎可以把阆中和嘉陵江的水隔开,可以让江水变得波澜不惊涟漪不荡,但它却无法阻止潮湿的水汽和潮湿的韵致继续与阆中互通款曲。阆中本来就是从嘉陵江爬上岸的。在阴天里这个印象最为明晰。晴天里的阆中很热情也很豪爽,就连它的轮廓和线条都能够散发出呼吸的景象,好像阆中从江水里爬上岸后,就头也不回地迎了太阳和温度急冲冲奔去。但是只要到了阴天里,阆中就会因为湿漉漉的空气和湿漉漉的物象而显示出容易害羞的那种阴柔表情,深情款款地缩短拉开的距离重新回到嘉陵江边来。
晴天一座城市的色彩太绚烂。绚烂之中折射出来的堡坎这类物质太坚硬。只有到了潮湿的阴天,才会找到柔软的感觉和滋润的味道。迁徙中的生物对此是有很深的认同感的。不同的城市或者不同的堡坎,如果不是因为历史悠久的方言、传说、河流、古树、古迹、老房子、地方习俗和泥土这些具有潮湿阴柔性质的元素存在的话,外来的生物是很难穿越钢筋混泥土构筑的千篇一律的物质形式,把这些陌生的城市和堡坎,从它们熟悉的城市里辨别出来的。这个世界上,像树木和行走类的动物太渺小,又不能像鸟那样飞翔在天上获得鸟瞰的全景视角,便看不出阴柔和潮湿的环境,本来就是精灵们出没和栖息的场所。
这世上就该有嘉陵江,再多再长的堡坎也挡不住。阆中边的嘉陵江波澜不惊,正好应正了它的空寂玄奧。看不见江底不是它的深沉而恰恰是它包罗万象的属性在显示。即便只是一截江水,也足够造就与成全那些在江水中轮候着肉身再次到来的精灵们可能有的飘渺幻想,或伟大的沉思。看一次阆中城里那些血肉之躯的神情和模样,这个印象就会深刻一次。
中天楼的象征
嘉陵江从秦岭北麓一直流到重庆汇入长江。江边的石块,树木,城墙,堡坎和刮过的风掠过的云朵看没看见江水里的鱼,它们不说谁也不知道。这反而让潜游在江水里的鲤鱼、鲫鱼、黄颡鱼和铜鱼找到了乐趣——可以不受外界打扰暗中窥视嘉陵江边阆中跟着江水流淌带来的迁徙动感。
事实上,江水是过客,云朵是过客,鱼是过客,阆中也是过客。只不过这些过客对迁徙的取向和态度不同而已。鱼死了离开江水,但鱼的眼睛不会闭上依旧翻然朝天——天空没有污浊与龌龊,它们宁愿多看一眼天空,也不愿意多看一眼身边的庸俗浑浊,更不愿意与庸俗浑浊为伍,只盼望早日完成涅槃重新回到江水里。
潜游在江水里的鱼大概也看出了中天楼的过客身份和对迁徙的态度。中天楼从唐代迁徙到了今天阆中的武庙街、西街、北街和双栅子街的交汇处,它就停止了脚步不想再迁徙了。高出周围瓦房一大截的中天楼,一眼望过去简直如同身子已经被波浪一样的瓦顶淹没,只露出一只手臂在摇晃在呐喊的情形。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甘情愿的沉沦状态。
在阆中,只有中天楼和周围的树木体现出了沉沦的性质。从树木长得郁郁葱葱繁茂旺盛的姿势可以看出,树木把嘉陵江浸润的阆中当成了天堂。中天楼的沉沦没有树木的沉沦那么彻底,沉沦之中还泄露出了徘徊的痕迹。徘徊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等待。中天楼在等待什么呢,是留恋?是欲把既无兑现又无许诺反复无常的潮湿元素传递给周围的事物?
中天楼的三层飞檐,攒尖楼顶,黑色琉璃瓦屋面和四通的楼门是它讲述的器官。从四面八方顺着街巷簇拥而来并萦绕在中天楼四周的保宁醋、白糖蒸馍、保宁压酒、松花皮蛋、酸菜豆花面、锭子锅盔、酥锅盔、热凉面、牛羊杂碎面、吊汤扯面和川北凉粉的气味,以及穿过树叶缝隙降落在中天楼上绕梁绕柱久久不肯消散的川剧座唱、露天茶馆评书和川北皮影的声音与动姿,是它讲述的内容。难怪在嘉陵江面已经很少看到九曲回肠的韵致了,原来九曲回肠的韵致,全都变成了气味声音和动姿跑到了中天楼的身边了。
透过瓦檐和气味的驮载角度来看,中天楼的身体和它讲述的内容就像那里有一窊隐秘的轻舟,可让事物在时光中逆溯,最后荡入天堂中。中天楼之前的迁徙细节已经在时间中瘦成了一根虚线,没有新贵打扮没有信用卡也没有爱情故事,这一切都是为了给现在的中天楼腾出时间腾出空间,让它朝着嘉陵江而歌的声音得到放大获得清晰度。这歌声是唱给嘉陵江听的,大概也只有嘉陵江才能够听明白它唱出来的如果有一天它老无所依,就让它彻底沉沦到嘉陵江里的歌词。
确实值得在这里沉沦。周围有江水,有气味声音和动姿构成的隐形波浪,还有阴柔得发慌的剔除了喧嚣和倾轧与贪婪污染的潮湿寂静。看看中天楼,或者摸摸中天楼,就已经相当于是在嘉陵江里横渡了一次。意态天然,随意断续。哪怕不用身体只用目光横渡江水的感觉,就已经是中天楼的感觉,阆中的感觉,嘉陵江的感觉和天堂的感觉了。
敬一兵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