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你的眼睛,在想什么
2021-12-30叙事散文若荷
你的眼睛,在想什么若荷这些日子,电脑坏了,在维修的时间里,身体又不太好,家务便做得少了,有闲的时间,除了喜欢读的书照样翻看,便是躺向床里蒙头大睡,睡醒之后,再到阳台望着蓝天白云发一会儿呆。在外人看来,这个习惯有多怪异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并不……
你的眼睛,在想什么
若荷 这些日子,电脑坏了,在维修的时间里,身体又不太好,家务便做得少了,有闲的时间,除了喜欢读的书照样翻看,便是躺向床里蒙头大睡,睡醒之后,再到阳台望着蓝天白云发一会儿呆。 在外人看来,这个习惯有多怪异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好习惯。至少在人多的时候我并不敢表现出来:两眼怔怔地盯住一件物品或者一个角落不动,呆滞如鱼的眼睛,是很不美丽的。然而我却不能自控,我自己也并不能够轻易察觉。只是我总觉得在这淡淡的神往、渴望以及美丽的忧伤里,得到一份心灵的悠远安祥。 十几年前,我的这个习惯被一个只有五岁大点的孩子发现了,她那时正依偎在我的膝盖上大吃特吃一大把的菠萝豆,一边往嘴里放一边抬头频频看我,然后用稚嫩的很纳闷的语气问:老师,你的眼睛在想什么? 我的眼睛在想什么?于是我便怔了一下:心想这孩子,哪有眼睛在想什么的道理?我被孩子天真的问话逗笑了。 然后我又认真、严肃地想了一下,最终是不再笑了。 其实,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眼睛在想什么。这样的问话因为出自一个孩子,姑且我就这样沿着孩子的思路去深思一下吧。
除了孩子,一般人都是认为“想”自心出的,心里在想什么,心里到底在做怎么个想法?总以为这样的概念才是正常的,而唯独,当我第一次,突然意识到用“你的眼睛在想什么”这一疑问去询问一个人时,便觉得,这也许是对的。眼睛在想什么的问题还真的比“心”里在想什么更表达的婉转真切呢。 突然想到的眼睛,或者最典型的眼睛,是《红楼梦》里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眼睛。是二十多年前,我还在上初中,把同学的一本《红楼梦》带回家去看。当翻到《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的绣像插图时,仅仅扫过一眼,便感觉三魂四魄都让黛玉那“似喜非喜含情目”摄了去了。 再读《红楼》一章一节,不由更从心底里流淌出说不尽多少愁怨的深深的哀伤,仿佛宝黛的不幸就已然发生在自己身上,倒让自己的眼睛比那黛玉更紧蹙了几分。正是模仿的年龄,于是戏剧般的将书中所有的情节便在脑海里上演,而立于书本之外的我,俨然就是黛玉的泪眼模样了。 特别在看过越剧《红楼梦》里王文娟演译的林黛玉的眼神,当用充满惆怅与忧愁,充满清高与不凡,充满矜持与羞涩,用黯然神伤,忧心忡忡,忧形于色来认识了真切的“黛玉”之后,于是我完全理解人们所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名言了。再读下去,还有第三十回“龄官画蔷”中这样写的:“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 心在想什么,眼睛就会流露出什么,丝毫不可能被你暂时伪装的心态遮掩。因此当那个五岁大点的孩子问我“老师你的眼睛在想什么”时,我便也开始用这句话问向我身边的熟悉的朋友或好友:“嗯,看你的眼睛,你的眼睛在想什么?”于是他们便会一愣,然后会心地一笑。不用作答,他们一定知道,我已经看出他们的确用深思的眼睛想着什么了。于是更多地意外地发现,除我之外,用“眼睛想什么”的好友或朋友竟然还有一些,虽然不多,但是毕竟还是有的,我有了一种仿佛寻找到同类的感觉。 当我确定能从眼睛里看出一个人的失意或者得志,悲伤或者愉悦的时候,其实那时的年龄还是很小的,和那个一眼看出我的忧伤的孩子年龄差不多。那时候我父亲母亲经常被列入一个名单,然后点名排班然后再搬了铺盖带着我的妹妹到县城参加某个学习班。学习的时间并不个体限定,有时一个月二个月,甚至三个月不见父母归还家门,我和二姐留在家里艰难度日。因为父母带走的不仅是爱的庇护和温馨,还带走了能够培养我们茁壮成长的阳光___我们的胆量。 我和二姐整天除了上学就是回到家里再不出门。二姐的胆子也是出奇的小。那些日子的晚上我都会在重复做着一些恶梦,总在做梦,梦见疯了的女人抢着抱我,梦见坟墓里的墓砖流着黏稠的白浆(我曾经看到学校里的学生帮队里挖坟墓并搬弄过那样的墓砖,所以记在心里了),梦见骷髅突然出现在我的脚下,梦见一切能够把我惊吓得哭不出声音的东西。我无数次用不睡觉来拒绝夜晚的来临,以点着小煤油灯不然我就不睡来相要挟。 布谷鸟的声音现在来说应该是最美丽的鸟儿的声音了吧?不!在那些日子里,当夜晚来临我经常听到它们的叫声时,它们的叫声在我的心里是那么的恐惧。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勇气去见见它们的样子,直到现在我都不敢回忆那时梦境的惊骇,就连在许多文章中所赞美的它们时,我的耳边就会蓦然隐约响起它们的鸣叫,仍然带有令人惊悚的“森然”。
从那时候,我的眼睛里开始带着了一丝忧伤。我怕世间所有能够引起我惊骇的事物。我怕亲人的离别;我看多了父母的眼中的忧伤,我的眼睛里的忧伤也寸寸地增长,直到一丝一丝淡淡地永远地定格在里面。
如果说,上小学时我的忧伤来自我的父母,那么上中学时我的忧伤就是来自我的一场病中的失语。 那时候我的母亲还年轻,我至今记得她吃力地躬着身子背我求医的模样。在病中,我不能够上学,我的母亲便让我读书,从学校借来十几本书供我学习,母亲读幼师的课本成了我的喜爱幼儿教育的最初的启蒙。那上面有安徒生童话,有许多的童话民间故事,然后我再读保尔,读欧阳海,读雷锋。我从此一天比一天坚强,我的心开始一天比一天善良,我更在一天比一天充满幻想或充满美好的理想中痛苦着自己__因为我失语不能用语言和人交流。我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却不能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是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开始为自己想一条道路,想自己的未来,想得累了我就写出来,我写到有一天我能否抛弃自己不再读书写字,有一天我突然离家出走不再回来,再也不看父母的难过伤心不看他们暗淡的眼神,写到写不出任何理由抛弃自己,然后暗自悄悄流泪。我的眼睛开始静静地面向一个角落发呆,我在想或努力去想自己的前程的时候,想自己怎么才能和正常人一样歌声嘹亮美丽如初的时候,我的眼睛充满了忧伤。 那年我才十三岁,眼睛里却因此有了那样的眼神___冥思苦想的怀了淡淡的忧伤,直到我病中失语的毛病得到好转并完全痊愈,这样的眼神才渐渐地少了。但这样的眼神已然深深地形成了一种习惯,并影响了我的一生。 其实这样的眼神除了让人感觉很忧伤之外,在外人看来,还有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我不喜欢太注意某种事物的发展,不喜欢太执着于一件事情,不太讲究吃穿用饰,不太和人一争长短。尤其能够不和人争执的决不和人争执,在很多时候我表现的是忍让为先。或者如我的同事说过我的“善良”,“心好”,就是人太不通气儿了,“太不通气儿”在我们这里是反应迟钝的意思,倘若有人说句什么不好听的话,机灵的人一听就懂了,沉沉地白上他们一眼___好一句讽刺而又冷利的刻薄话。 然而到了我这里,就什么也不是了,我只会,用漠然的或者微笑的表情面对着她(他),我的心根本没有听懂他们说的话,因为我的眼睛原本就没有“看”到这个人的嘴巴。 曾经给一个朋友发信息,朋友说,你的信息对于我,是一把无情的剑,言下之意是我的语言严重地刺中了他。 记得,那是关于今年的水灾、死亡、下岗小贩被城管人员驱赶的跟头跌扑为内容的。 我说你看不到我的眼睛,如果看得到我的眼睛,你当会知道我的眼睛里存着怎样一片忧伤的海,它能够,能够深深地、深深地,海水一样将你沉没------如果你也同样的有着深邃的思想和敏感、良善的心的话。
若荷 这些日子,电脑坏了,在维修的时间里,身体又不太好,家务便做得少了,有闲的时间,除了喜欢读的书照样翻看,便是躺向床里蒙头大睡,睡醒之后,再到阳台望着蓝天白云发一会儿呆。 在外人看来,这个习惯有多怪异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好习惯。至少在人多的时候我并不敢表现出来:两眼怔怔地盯住一件物品或者一个角落不动,呆滞如鱼的眼睛,是很不美丽的。然而我却不能自控,我自己也并不能够轻易察觉。只是我总觉得在这淡淡的神往、渴望以及美丽的忧伤里,得到一份心灵的悠远安祥。 十几年前,我的这个习惯被一个只有五岁大点的孩子发现了,她那时正依偎在我的膝盖上大吃特吃一大把的菠萝豆,一边往嘴里放一边抬头频频看我,然后用稚嫩的很纳闷的语气问:老师,你的眼睛在想什么? 我的眼睛在想什么?于是我便怔了一下:心想这孩子,哪有眼睛在想什么的道理?我被孩子天真的问话逗笑了。 然后我又认真、严肃地想了一下,最终是不再笑了。 其实,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眼睛在想什么。这样的问话因为出自一个孩子,姑且我就这样沿着孩子的思路去深思一下吧。
除了孩子,一般人都是认为“想”自心出的,心里在想什么,心里到底在做怎么个想法?总以为这样的概念才是正常的,而唯独,当我第一次,突然意识到用“你的眼睛在想什么”这一疑问去询问一个人时,便觉得,这也许是对的。眼睛在想什么的问题还真的比“心”里在想什么更表达的婉转真切呢。 突然想到的眼睛,或者最典型的眼睛,是《红楼梦》里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眼睛。是二十多年前,我还在上初中,把同学的一本《红楼梦》带回家去看。当翻到《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的绣像插图时,仅仅扫过一眼,便感觉三魂四魄都让黛玉那“似喜非喜含情目”摄了去了。 再读《红楼》一章一节,不由更从心底里流淌出说不尽多少愁怨的深深的哀伤,仿佛宝黛的不幸就已然发生在自己身上,倒让自己的眼睛比那黛玉更紧蹙了几分。正是模仿的年龄,于是戏剧般的将书中所有的情节便在脑海里上演,而立于书本之外的我,俨然就是黛玉的泪眼模样了。 特别在看过越剧《红楼梦》里王文娟演译的林黛玉的眼神,当用充满惆怅与忧愁,充满清高与不凡,充满矜持与羞涩,用黯然神伤,忧心忡忡,忧形于色来认识了真切的“黛玉”之后,于是我完全理解人们所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名言了。再读下去,还有第三十回“龄官画蔷”中这样写的:“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 心在想什么,眼睛就会流露出什么,丝毫不可能被你暂时伪装的心态遮掩。因此当那个五岁大点的孩子问我“老师你的眼睛在想什么”时,我便也开始用这句话问向我身边的熟悉的朋友或好友:“嗯,看你的眼睛,你的眼睛在想什么?”于是他们便会一愣,然后会心地一笑。不用作答,他们一定知道,我已经看出他们的确用深思的眼睛想着什么了。于是更多地意外地发现,除我之外,用“眼睛想什么”的好友或朋友竟然还有一些,虽然不多,但是毕竟还是有的,我有了一种仿佛寻找到同类的感觉。 当我确定能从眼睛里看出一个人的失意或者得志,悲伤或者愉悦的时候,其实那时的年龄还是很小的,和那个一眼看出我的忧伤的孩子年龄差不多。那时候我父亲母亲经常被列入一个名单,然后点名排班然后再搬了铺盖带着我的妹妹到县城参加某个学习班。学习的时间并不个体限定,有时一个月二个月,甚至三个月不见父母归还家门,我和二姐留在家里艰难度日。因为父母带走的不仅是爱的庇护和温馨,还带走了能够培养我们茁壮成长的阳光___我们的胆量。 我和二姐整天除了上学就是回到家里再不出门。二姐的胆子也是出奇的小。那些日子的晚上我都会在重复做着一些恶梦,总在做梦,梦见疯了的女人抢着抱我,梦见坟墓里的墓砖流着黏稠的白浆(我曾经看到学校里的学生帮队里挖坟墓并搬弄过那样的墓砖,所以记在心里了),梦见骷髅突然出现在我的脚下,梦见一切能够把我惊吓得哭不出声音的东西。我无数次用不睡觉来拒绝夜晚的来临,以点着小煤油灯不然我就不睡来相要挟。 布谷鸟的声音现在来说应该是最美丽的鸟儿的声音了吧?不!在那些日子里,当夜晚来临我经常听到它们的叫声时,它们的叫声在我的心里是那么的恐惧。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勇气去见见它们的样子,直到现在我都不敢回忆那时梦境的惊骇,就连在许多文章中所赞美的它们时,我的耳边就会蓦然隐约响起它们的鸣叫,仍然带有令人惊悚的“森然”。
从那时候,我的眼睛里开始带着了一丝忧伤。我怕世间所有能够引起我惊骇的事物。我怕亲人的离别;我看多了父母的眼中的忧伤,我的眼睛里的忧伤也寸寸地增长,直到一丝一丝淡淡地永远地定格在里面。
如果说,上小学时我的忧伤来自我的父母,那么上中学时我的忧伤就是来自我的一场病中的失语。 那时候我的母亲还年轻,我至今记得她吃力地躬着身子背我求医的模样。在病中,我不能够上学,我的母亲便让我读书,从学校借来十几本书供我学习,母亲读幼师的课本成了我的喜爱幼儿教育的最初的启蒙。那上面有安徒生童话,有许多的童话民间故事,然后我再读保尔,读欧阳海,读雷锋。我从此一天比一天坚强,我的心开始一天比一天善良,我更在一天比一天充满幻想或充满美好的理想中痛苦着自己__因为我失语不能用语言和人交流。我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却不能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是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开始为自己想一条道路,想自己的未来,想得累了我就写出来,我写到有一天我能否抛弃自己不再读书写字,有一天我突然离家出走不再回来,再也不看父母的难过伤心不看他们暗淡的眼神,写到写不出任何理由抛弃自己,然后暗自悄悄流泪。我的眼睛开始静静地面向一个角落发呆,我在想或努力去想自己的前程的时候,想自己怎么才能和正常人一样歌声嘹亮美丽如初的时候,我的眼睛充满了忧伤。 那年我才十三岁,眼睛里却因此有了那样的眼神___冥思苦想的怀了淡淡的忧伤,直到我病中失语的毛病得到好转并完全痊愈,这样的眼神才渐渐地少了。但这样的眼神已然深深地形成了一种习惯,并影响了我的一生。 其实这样的眼神除了让人感觉很忧伤之外,在外人看来,还有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我不喜欢太注意某种事物的发展,不喜欢太执着于一件事情,不太讲究吃穿用饰,不太和人一争长短。尤其能够不和人争执的决不和人争执,在很多时候我表现的是忍让为先。或者如我的同事说过我的“善良”,“心好”,就是人太不通气儿了,“太不通气儿”在我们这里是反应迟钝的意思,倘若有人说句什么不好听的话,机灵的人一听就懂了,沉沉地白上他们一眼___好一句讽刺而又冷利的刻薄话。 然而到了我这里,就什么也不是了,我只会,用漠然的或者微笑的表情面对着她(他),我的心根本没有听懂他们说的话,因为我的眼睛原本就没有“看”到这个人的嘴巴。 曾经给一个朋友发信息,朋友说,你的信息对于我,是一把无情的剑,言下之意是我的语言严重地刺中了他。 记得,那是关于今年的水灾、死亡、下岗小贩被城管人员驱赶的跟头跌扑为内容的。 我说你看不到我的眼睛,如果看得到我的眼睛,你当会知道我的眼睛里存着怎样一片忧伤的海,它能够,能够深深地、深深地,海水一样将你沉没------如果你也同样的有着深邃的思想和敏感、良善的心的话。
很赞哦! ()